第1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超市工商企业管理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该校校内实习基地“长江大学生超市”的建立及多家校企合作的实践经历,来探索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模式培养。
截至2007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在校生达到86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基层经济建设,适应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
实践证明,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就必须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追求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际操作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应包括: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以及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及意义具体表现为:(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2)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3)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的,是从事专业工作适宜的学习培训环境。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4)学生从事的是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5)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6)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是由学校主导和监控的。(7)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参加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8)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企业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带来诸多的好处:增加了工作经验,提高了工作能力,锻炼了信息判断力,营造了就业机会和对社会的体验,而同时学生有一定的收入,能够补偿相应的学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长江职业学院经管院在招收工商企业管理高职学生时,不仅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根据社会的信息反馈不断对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努力探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先后进行了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以订单教育为突破口的多次改革。在改革中始终坚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1建立以院长为首,实训中心为辅的工商管理实践联合会
实践联合会由校外长期从事企业基层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以及校内专业骨干教师组成。
联合会成员为学院提供有关工商企业管理方向的市场需求预测、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工作。另外,相关成员及教师还采取个人面谈、问卷调查、岗位观察和工作描述等方法来获取上述有关信息,从而为学生就业开展相关性指导工作。
2校内实训基地“长江大学生超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训作用
长江大学生超市自2006年成立至今,一年来结合课程学习,超市完成课程学习项目6项,参加实训达标三四百余人次,为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3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式的一种。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于第六学期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报告。
该模式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订单),有目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必要的设计,即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确定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依托用人单位,为企业“量身定做”职业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最大限度地无缝对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向、学有所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可以引起企业对教育投入的兴趣,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步伐;使高职院校拓宽了办学思路和办学空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代性,实现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校、企、生三赢的良好效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延续性的思考
1如何利用课内实训和专题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纵观长江职业学院2008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在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限选课中,课内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8~10%左右。过低的实训课时造成目前学院的教师在安排课程时过多的讲述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更加重要的实践环节的操作技能训练。院领导曾多次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教学计划的限定使实践教学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改革教条化的教学计划迫在眉睫,相信这应该是学生和教师更愿意看到的结果。
2如何能发挥出工商管理实践联合会的优势和作用
工商管理实践联合会隶属于学院,但基本的日常管理仍然归于教师,学院对于实践联合会的管理仅浮于表面,大量的工作需要教师去担任,如何处理好实训指导和教学两项重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承担院里规定的任务量,教学任务艰巨;另一方面,在没有资金的支持下开展实践联合会工作,如何能有效的打开工作局面。协调企业与学校、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并充分挖掘企业和学生的潜能,将有助于实践联合会的成长和发展。
3“长江大学生超市”如何能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实习实训
虽然“长江大学生超市”是我院所创设的一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其本身规模以及体制的限制,所以其实习基地的作用并不是非常明显,学院为此曾多次召集各级领导、实训教师及学生开展座谈,一起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优势,充分挖掘其实习实训的价值,但效果都不太明显。
4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怎样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学历人才过剩的当今社会,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显得有点尴尬,不仅招生难度大,而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工商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也很难较好的实现。就目前与长江职业学院经管院有合作关系的企业来说,能提供的岗位大多是营销或者服务类的,企业不可能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提供管理岗位,所以怎样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是笔者今后思考的重点。
第2篇:高职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背景
教育部在发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就曾明确规定,学生校外实训时间一般累计不低于半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属性要求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之外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帮助学生将理论和现实有效结合,为社会更好地服务。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在大三学年的春季学期为应届毕业生安排6个月的顶岗实习,即由专业教师通过现场、网络或电话等方式,跟踪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同时,教师在指导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了解企业新需求,为教学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面向企业,以《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评价表》(以下简称“评价表”)为访谈大纲,在学生不在场情况下,由学院教师和企业主管单独沟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就学生“工作态度”、“纪律意识”、“胜任岗位”、“团队精神”四个项目逐一展开访问,由企业给出相应分值,再就“单位意见及建议”项目进行开放式访谈,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问卷调查法面向学生,对成都地区实习的学生发放纸质问卷,对成都外学生发放电子版问卷。本次顶岗实习访谈企业34家,向学生主管发放评价表70份,回收有效评价表68份;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率97.11%。
3顶岗实习基本情况及问题
顶岗实习效果良好,企业评价较高。如表1所示,本次2015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104名,其中在成都市实习的学生占65.38%,采取现场指导方式,完成率100%,在川内(不含成都)和川外实习的学生分别占25.96%、8.65%,采取网络指导和电话指导方式,综合完成率100%。
综合来看,企业对我院学生各素质技能方面基本满意。回收的企业评价表中,企业给学生的最低成绩为75分,最高成绩为100分,平均成绩89.46分;就“单位意见及建议”项目上看,企业多给出中肯建设性意见,对学院下届毕业生有着良好的期望。从中可以看出,学院的人才培养成果基本符合企业需求,但同时也暴露出如下的不足。
3.1订单班项目进展不佳
本次学院与永辉超市(股票代码:601933)首次开设订单班,签订实习协议者37人,截至2015年4月20日,实际在岗学生仅12人,履约率32.43%。就此,笔者与实习学生不同门店的主管(共计4名)进行了访谈交流。在问及“纪律意识”、“胜任岗位”、“团队精神”方面,4名主管均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问及“工作态度”方面,2名主管给出负面回答,1名主管不置可否,1名主管给出中性回答,可见企业对学生工作态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在问及“单位意见及建议”方面,4名主管均建议学院应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同时应着力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择业观。整理问卷后发现,变换实习岗位的学生中,有57.4%的人认为“自己比较优秀,可以尝试更好的岗位”,换岗原因为“岗位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占32.72%,居第二位。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离职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岗位的适合程度,而在于其自身希望尝试多种工作机会。
3.2知识更新滞后于社会需要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新型企业、新型岗位层出不穷,而课堂知识点更新明显滞后,致使学生缺乏眼光与胆识去应聘尝试。问卷数据显示,104名学生中仅3名在新型企业或岗位上实习。学院曾多次通过QQ群、飞信、微信等向学生提供O2O、手游等新型企业的招聘信息,但学生因为不了解这些行业知识而不敢去尝试,多数保守地选择了熟悉的传统型企业;LBS技术、APP应用等新知识已被学术届论证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滴滴打车、百度地图服务、微淘等均是基于上述技术知识组建起来的,互联网企业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均已着眼布局,但是这些技术、知识未引入课堂,学生很难清楚其未来的商机以及这些新型岗位对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
3.3欠缺以专业视角择业的能力
实习指导中发现,有68.32%学生把“薪酬待遇”作为择业的首要因素,考虑“企业发展前景”因素的学生仅占22.41%,当问及如何判断企业发展前景时,8362%的学生靠“感觉”,并未具备以专业视角择业的能力。一些不良企业利用学生的这一不足,以虚假的高薪承诺、较低的工作强度诱骗学生签约,使学生错过更好的工作机会。事实上,企业的薪酬待遇水平完全可以通过专业知识推导得出。阿里巴巴创始股东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在就学时就善于利用所学管理学知识,分析行业竞争环境,编制企业损益平衡表,绘出公司组织结构图,并作沙盘推演,判断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
3.4岗位细分与通识培养存有矛盾
基于STP理论,小微型公司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利基市场,这也使得岗位细分日益细密,与传统的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质的区别。本届有24名学生在客户服务岗位实习,但分别归属于孕婴、奢侈品、互联网金融、虚拟积分、教育培训等多个细分行业等。显而易见,这些细分行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学校的通识性教育往往难以满足。企业需要事先付出不菲的培训成本才允许学生上岗,因此在接纳实习生时比较谨慎,部分学生也流露出“学校所学没有企业培训实用”的困惑。
4教学改革建议
4.1试行前置实习制度,提高订单班履约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存在试错心理,希望通过尝试性或选择性的试探来验证决策是否正确。反映在职场中就是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不够珍惜,总试图通过变换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订单班是多数学生的第一份工作,所以也很难令其珍惜。笔者希望推行前置实习制度,即在订单班开始之前(大二学年第二学期的暑假),鼓励学生提前自主实习1-2个月,自行寻找工作机会。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职场试错,从而尽快了解真实的自己,给自己明确的定位,待订单班开始时,学生的职业心态会比以前成熟,订单班项目也容易顺利进行。
4.2推行往届毕业生进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学院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多通过“校友进课堂”和“企业家进课堂”展开,这两种方法均存在共同的局限——代际障碍,即较难贴近在校学生的专业、年龄和背景,使其感觉遥远或不切实际。往届毕业生进课堂是指在不超过三届的毕业生中,选取与在校生年龄、专业相近的优秀者,就社会新需求、专业动态和职业心态各方面进行课堂交流。因为双方年龄相差不大,专业相近,所交流的信息最时颖,共同兴趣点多,未来的职业生涯轨迹也相似,所以对在校学生的借鉴效果最好,有助于提高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自主学习的能力。
4.3鼓励教师社会实践,及时更新教学
课堂教学能否新颖跟得上社会变化,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有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打开思路汲取素材。哈佛商学院为防止教学陈旧落后,鼓励教师用20%的时间在外兼职。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在企业兼职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这就需要国家、公众和学校从观念层面上进行转变。
4.4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择业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局限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上,而分析工作机会好坏、判断企业发展前景这些具体的择业能力并未有效涉及,这也使得学生只能简单功利地通过短期的薪酬待遇来择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商管理项目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帮助年轻人开发其成为具有全球眼光的、高素质的未来经理和工商企业领导人的潜力,使他们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和能进行严格分析的头脑,拥有技术性产业所需的企业家才能、注重实效、有同情心和自信心的领导者。”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需要引入企业发展分析预测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以专业视角择业的能力,这也是减少学生频繁离职、树立忠诚信念的一条可行之路。
4.5个性化教学与通识性教育相结合,适应岗位细分趋势
当前学院奉行通识性教育,教案、教法、素材等标准统一,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教师根据社会需要改革教学的热情,使得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还需要企业多次培训才能上岗。要想改变这一境况,就需要学校层面不能过于强化标准化教学,应给任课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并鼓励其根据社会需要改革教法内容。
友情链接: 百度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