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腻、
发布于个小时之前
高水平学术论文所讲的“问题”既指理论问题也指现实问题,一般来说其中理论问题的“问题”既蕴含理论的要素也保有现实的考量。现实问题的“问题”既有理论的视野也有现实的要素。
举例,如果我们随便找个博士生请他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他的博士论文,很可能得到这样一句话:
“我研究海洋石油污染的法律问题”
“我研究智能媒介问题”
“我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传播问题”
虽然这些回答中都有“问题”但我们很显然没法得到想要的容易理解的“一句话概括",我们只能从这些回答中大概知道他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而并不是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问题”的本身,也是研究的起点。而论文最终体现的“问题意识”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气候变暖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在于化石原料大量使用,利益纠葛难以平衡和国际立法无法达成”这就是“怎么回事”,能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出来论文才有了“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的论文就像建筑物有了框架,就像列车驶入了正轨。其布局谋篇也就自然而然的会脱离传统的教科书模式写法:定义@——@特征@——@问题@——@优劣@——@建议,而是会围绕一个中心“国际立法”来设计三段式的论证结构。
1、提出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与困境。
2、分析问题
化石原料使用、碳交易、碳排放问题的国际立法。
3、解决问题
全球低碳经济的科学对策。
显而易见三段式的结构看上去更加严谨、更具学理性、更令人赏心悦目。通过这个具体案例,不知道大家是否对问题意识有了一定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