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分析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策略
诊断学和内科学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最早接触临床的科目。在这一阶段,临床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模式,提高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医疗体制改革、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特殊阶段,医疗纠纷逐年增加,部分原因是由于医患沟通不足造成的。其中,医疗服务人员态度冷漠,缺乏与患者交流的艺术,是造成这种不良关系的原因之一。转变医生以往给人以高高在上、缺乏与患者交流的情况,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医学生初入临床学习的见习阶段,就要注意加强医学生人际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医患沟通能力的训练,对以后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见习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为此,我们对2003年8月?2004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断学和内科学临床见习的2000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5班的40名医学生进行了调査问卷,以了解其在临床教学中中医患沟通的障碍问题,结合我们在教学中的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临床见习中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障碍
1.1来自患者方面的障碍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许多患者和家属把治病定位为消费时,对学生临床见习就会持不理解态度,认为自己没有义务成为学生见习的对象,因为这种付出对自身的疾病诊治没有任何好处,进而对学生临床见习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这种情况使学生对见习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了学生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学生很难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
1.2来自临床医生的障碍
由于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造成了部分临床医生害怕出现医疗纠纷,于是只管自己专业的问题,而对患者存在的其他医疗问题不管或推脱,不能给患者提供合理的解释。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刚刚进入临床见习的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些学生在问诊或査体时只管自己的需要,而不能全面照顾到患者的需要,不能耐心地解答患者的问题。也有一些临床医生本身责任心较差,对待患者不够细心,甚至冷漠,缺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3来自学生自身的障碍
在调査中我们发现,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只有37.5%学生是出于喜欢而自愿报考医学专业的,另外有55.0%的学生是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或是出于社会对医学专业的认可才报考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并非对医学专业感兴趣,对医生这一职业还缺乏深刻了解,且对该职业可能存在的困难没有足够的准备。在接触临床工作后,所有的学生均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与患者的沟通非常重要,其中有40.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与患者的沟通中存在着问题,所有的学生均认为自己的沟通技巧有待于提高。通过调査结果我们发现,在影响学生与患者沟通的因素中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外,缺乏沟通技巧的训练和缺乏信心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是学生与患者沟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4来自课程设置方面的障碍
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也是影响学生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因素之一。因为理论课与见习课隔日交替进行,每次见习课学生又有不同见习内容,使学生与每个患者交流的时间有限,而且没有连续的交流。这样,临床见习时学生不是以服务者的角色接触患者,学生与患者的交流很差,患者也不愿配合。
2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
临床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因为这是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所必需的素质。而学生在开始临床课程的学习后,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也会逐渐体会到作为一名临床医学工作者与患者充分而必要的沟通的重要性。在我们的调査问卷中,学生对提高沟通技巧的方式提出了部分建议,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方法:
2.1提高临床教师队伍的素质
临床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优秀的临床教师必然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一所教学医院来说,具有一批优秀的临床教师队伍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教师。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临床教师,所以,教学医院应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优秀的临床教师队伍,包括提高临床医师的教学意识,加强教学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严格的教学评估,建立教师资格审核制度等。当然,医院要有一定的教学投入,以鼓励临床医师的教学积极性,使临床医师不把教学当成额外的负担。临床教师在指导学生见习时,其敬业精神、爱伤观念、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会自然地传输给学生,这种示范的作用很重要,对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性的医患沟通模式具有一定影响。我院已经连续开展临床教师准人制度多年,每年定期组织院内评审专家及教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鉴定,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活动,并请优秀教师进行授课示范,这些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临床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实践,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学生刚进入临床见习时,在与其他工作人员或患者交流时,尤其是当有些患者所提出的医疗问题超过他们的解答能力时心存畏惧,所以在学生认为影响与患者沟通的因素中,将专业知识不足列为第一位(占学生人数的92.在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使学生明白,遇到难题可以请教临床教师。作为临床见习学生,应该让患者了解他们并不是只想到获取,而是愿意关心患者,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我们鼓励学生与患者交流,站在患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尽量地让学生在问诊和查体之前充分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尽量地配合学生的见习。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见习机会,我们还引入了与外院合作的教学模式,与解放军306医院合作教学,使我们的教学病例数增加了近50%,临床教师也相应增加,另外,在整个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加了临床见习学时,缩减了理论课学时(见习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为3:1,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方法,学生愿意将患者的问题提出来与教师交流,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与患者交流的积极性。
在内科学临床见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而专职带教教师少,我们很难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态。为了得到学生更多的反馈,除了在见习中和见习前后注意与学生的随时交流外,我们建议学生记见习B记,其内容除了包括见习的病例情况.协助带教教师所做的工作,还包括见习的感受以及见习中与患者交流时所遇到的问题等,教师通过阅读日记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实际上,这种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法达到了我们最初的目的。而且调查显示80%的学生愿意以这种方式增进与教师的沟通。许多学生将临床见习中深刻的感受记在了日记中。有的学生在见习中看到个别的临床医生对待患者不够认真或与患者的交流不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反映,提醒自己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有的学生也会针对见习中遇到的一些伦理学上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医患沟通情况,以便于进行个别的指导。另外,我院在2000级七年制学生中首次引入临床导师制,为刚刚进入临床课程学习的每位学生配备了相应的中、高级职称的临床教师,对学生的临床学习和工作过程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2.3开设有关人际交流方面的专业辅导课程
问卷中5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有关人际交流方面的专业辅导课程是提高与患者沟通技巧的方法,这也是我们的建议。在学生一年临床见习的过程中,我们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其中涉及了部分人际关系学和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的内容,这对学生刚刚开始的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目前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中的重点并不是应对临床实践中每天常规出现的问题。1学生每天遇到的问题涉及人际关系学内容更多,如果能在医学教育中引入一些文科学校的课程,效果可能更好,另外,加强临床教师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或知识的更新,增加临床伦理学案例教学,如增设临床案例分析课或由见习教师在带教中加人伦理问题分析等对学生更有实际意义。
2.4改革部分课程设置
如果能将临床科目的理论课与见习课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比如,内科学临床见习按系统内容将见习安排在一起,在1周?2周内完成本系统的见习要求,学生与患者连续的接触时间就会增加,学生也就更能深人到临床工作环境中,对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作者:韩江莉、张莉\唐子勇、刘瑛绮2,韩庆烽\毛节明1(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学教学组,北京100083;2.中国人民解放军306医院,北京100101)
第2篇:加强中医临床见习阶段医患沟通教育的方法
中医临床见习是学生将抽象的中医理论与鲜活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步,在本科生的中医临床见习带教中我们发现,中医学本科生除了需要学习纷繁复杂的中西医临床专业知识而课堂教学未涉及的内容,如何正确而有效地与患者沟通也是需要学习。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此阶段引入医患沟通教育,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变,提高见习带教质量。本文就对其必要性和解决方法初步探讨。
1见习阶段医患沟通教育的必要性
1.1促进临床见习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见习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和医疗流程,面对称其为“大夫”的患者,角色从学生转变成见习医生,运用十分有限的医学知识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诊疗,往往一方面充满热情,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得体的接诊患者心存焦虑,甚至不知如何开始合适的医患交流。当他们过多的学生式语言举止在患者面前展现的时候,患者往往会不愿意配合进行见习带教,反过来影响学习效果和兴趣。当老师带着一大队学生浩浩荡荡来到不知所措的患者面前,如果没有良好的医患沟通,将为临床带教带来困难,勉强说完,也只是知识的灌输。随着现代社会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临床见习带教面临着患者不愿意配合或反感情绪,这更需要带教老师事先加强医患沟通教育。笔者带教学生时,事先会告知学生要见习的患者病情,并慎重向学生交代患者也是老师,需要学生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和病情,三思而言,表现出医者的稳重、细心、耐心和爱心。问诊患者时,避免机械的审问式提问,而应灵活将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病史采集以简要的聊天形式自然展现。问诊患者前需要自我介绍,学生紧张者,可嘱其带血压计,以量血压为契机开始医患对话。如果在学生见习阶段穿插系统的医患沟通教育,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会大大增强见习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向见习医生的角色过渡。
1.2传承中医精髓的需要:中医学的精髓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治疗有病之人不只是关注疾病本身。中医诊断学“十问歌”中之所以对每位患者都必问饮食二便起居、情志等,是因为这不仅仅是疾病的表象,也是患者作为一个社会性人的各项生活质量量表评定的雏形。早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就有“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论述,明确指出在医患关系中患者是根本,是第一位的,医生是服务于患者的,是第二位的,这也表明在见习带教中,患者才是学生和带教老师的老师。《本草纲目?十剂》说“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倶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张介宾在《类经》中谈到如何治疗情志内伤之症时曰:必“病与医相得,则情能相浃,才能胜利,庶乎得济而病无不愈”。医患双方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医治疾病,促进患者康复。作为中医临床见习带教老师,需要继承传统中医重视医患沟通、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精髓,避免简单灌输中医四诊知识。
1.3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由分科过细向整合医学转变。这种转变强调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治疗,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层次来观察疾病,运用科学的综合措施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我校见习学生因在校期间本科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很多人在学习教学计划规定课程之外,很少掌握学科以外的知识。学生往往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在临床见习阶段,面对患者,往往普遍存在关心病而忽略留心患者的心理的情况。特鲁多医生曾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对中医临床见习学生而言,因为自身知识的限制,也许学会治疗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学会换位思考,关心患者,安慰患者,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却可以从现在做起,而且这正是医生最基本的素质。中医临床见习阶段医患沟通教育的主要侧重点应是教授问诊过程中考虑患者感受,学会询问病情的方法,顺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1.4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调查显示,医患双方认为交流不够是诱发医患冲突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患者的58.2%和临床医师的85.3%。加强中医临床见习带教中医患沟通教育,对于和谐医患关系,促进教学医院临床教学质量和学生见习带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5完善中医临床教育体系、提升中医教育质量的需要: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较完整的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日趋完善。但是,在中医临床见习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中医学本科生普遍存在着医患沟通教育缺乏问题,如何正视此问题并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完善中医临床教育体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欧美国家医学院校已经开设医患沟通技巧训练课程,成为临床技能培训的核心课程[4]。在美国,医患沟通教育横贯医学教育全程。
2加强中医临床见习阶段医患沟通教育的方法
2.1体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对医生和患者角色的扮演,能够在模拟临床的环境下,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同时也能熟悉患者在就医时的切身感受。
2.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亲例本质上是提出—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总之,中医临床见习阶段是学生完成见习医生的角色转变第一步,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飞跃,在此阶段引入医患沟通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见习效果,传承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提升教学质量,完善中医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等均有有益的作用,也是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智力支持和学科保障。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和中医学学科的实际情况,开创中医临床教学的新局面,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医。
作者:王万卷(北京中医药大学怀柔区中医医院)
第3篇:加强临床带教中医患沟通教育的措施
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医学理论知识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巩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进入临床实习后,医学生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在带教教师面前是学生,在患者面前是医生。对于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而言,如何转换好角色,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挑战。临床医学生面对患者无时无刻不存在医患沟通问题,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1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现状
1.1医患沟通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缺位
当下我国日益加剧的医患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但作为医生能为缓解医患矛盾做什么贡献呢?唯有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才是解决之路。培养优秀的医学生是医学事业薪火相传的一项伟大事业。医患沟通技能已被列为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七大领域之一1],可见医患沟通在医学诊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医患沟通的专业化教育是缺位的,医患沟通教育只限于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中,仅仅2~3个学时,没有独立的沟通教育时间。这种现状对临床工作造成不良后果,引发的医患冲突不胜枚举。最为经典和特殊的案例为2007年“孕妇李丽云案件”,患者的代理人始终拒绝签字手术,医院方虽付出很大努力,但最终孕妇和腹中胎儿全部死亡。撇开医事法律和医学伦理问题,单从医患沟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该案例体现了一系列医患沟通能力的缺失,这也是传统医学教育中“重病轻人”诊疗思想造成的,没有完成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1.2医学人文教育缺失
我国从高中阶段开始到大学阶段实行文理分科教育,临床医学均是招收理科生,不论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还是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教师和学生均注重医学科学知识的教与学,对人文社会科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而医学怡怡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医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结构性缺失,影响了其对疾病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使其难以形成人文精神。
1.3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
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浪潮下,其理论及技术的传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加之受就业压力影响,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医学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上,在诊断上过多依赖现代化的检验和检查手段,大大压缩问病查体时间,忽视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医学生自然会淡化医患沟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2国际上医学界对医患沟通教育的研究
国际上特别是北美的医学界对医患沟通做的系统研究,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从1991年的多伦多共识宣言、1999年国际共识宣言到2002年卡拉马佐共识宣言,均对医患沟通教育逐渐深入提出医学教育本科阶段沟通教学和评估工作的建议,设置以沟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沟通模型。2004年,执业医师与患者的沟通技能作为临床技能考核内容纳入美国执业医师考试,若没有临床医患沟通能力专业化系统训练是不可能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例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实施的P0M(医学实践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临床伦理与医患沟通为主千,贯穿于该学院4年的医学教育中;其自1993年秋引入,现已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教育模式,是按照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对医学伦理、沟通技能每一年级提出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目标和要求,满足医学生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3结合现实条件,加强临床带教中医患沟通教育
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及不同教育层次的要求,同时基于每个教学医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水平,需要探索和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方式方法进行医患沟通教育。
3.1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临床带教中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医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模仿和实践是医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带教教师需注重自身言行举止,树立榜样意识。带教中向医学生强调医患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站在法律和道德的层面,让其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
3.2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在临床带教中防止急躁,实习医学生经过多年理论学习和见习进入实习阶段,年龄在20岁左右,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应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实习医学生进行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口头和文字报告病例等临床能力的训练,使其完成由学生到临床医生角色的转换;逐步过渡到复杂的临床模拟情境,训练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患者沟通,特殊信息的采集,坏消息的告知,让实习医学生体会职业成长的经历,主动探索沟通技能。这也是教育中的难点,现在实习医学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有时代共有的性格缺陷,做事缺乏主动性,易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带教教师由于担心出现医患纠纷,往往只让实习医学生在旁观摩,减少了实习医学生动手训练的机会。
3.3因地制宜,教学互动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临床实习操作,中医所说的望闻问切,西医讲的问诊及视触叩听的体格检查,均是良好医患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是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有完善的临床教学设施,有引入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有沟通效果的量化评价标准。而在我们这类二级甲等教学医院,如何进行医患沟通教学呢?我们首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一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病情变化、治疗终结、出院等方面的沟通要点进行讲授。其实这些内容与书本上讲授的每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内容一致。紧扣课本将一种疾病的知识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实习生,在实习生掌握要点的情况下再去与患者沟通。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带教中还可采用情景模拟及角色互换方法,带教教师充当患者角色,实习生对教师进行问诊及查体,教师加以辅导。实习生相互间充当患者和医生角色进行问诊及查体,可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病房内带教教师示范问诊及体格检查,然后由实习生对患者进行问诊及查体,带教教师现场旁听,结束后进行小结,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定期批阅实习医学生采集病史后书写的病历,对不足之处加以归纳并讲评。这种带教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能让实习医学生迅速掌握一定的医患沟通技能。
3.4掌握语言与非语言技巧
在日常临床带教中,针对遇到的不同情况,见缝插针地利用碎片时间,给实习医学生传授医患沟通的一些语言和非语言技巧,让实习生明白正确得体的语言会使医患沟通更加顺畅3]。(1)运用得体的称呼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身份、职业、年龄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力求怡当,以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觉到医患间的亲近。(2)语言表达简洁、准确,解释清晰定要因人而异,多用打比方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少用专业术语。(3)讲究提问技巧,使用保护性语言。(4)多赞美,以缓解患者患病后的消极心理。(5)注意语速、语调和语句,学会双向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含蓄语言表达。(6不要随意评价他人的治疗方式、方法及治疗水平等。
医生行为举止的变化均会对患者的心理及情绪产生微妙的影响。故需要实习医学生掌握一定的非语言技巧4]。(1)医生要着装整齐、举止端庄、态度和蔼。(2)善于运用面部表情,要细心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应将有同情、温馨和关爱的面部表情传达给患者。(3)学会与患者的目光交流,视线不能游移。给患者检查和治疗时要专注,给人以信任感和安全感。(4)手势沟通。对说话不方便的患者,可借助手势动作辅助解释问题和描述病情,加深患者的理解。(5)学会倾听,与患者交流保持一定距离,给患者留下合理的空间。(6)学会理解和解读患者的非语言行为,以理解患者的情绪,并及时作出怡当的反应。
医患沟通是疾病治疗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最基本方式,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临床带教中医患沟通教育不但要借鉴美国医学教育的宏观理念、理论,如“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微观的教学技术如P0M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医患沟通“十条金律”,等等,更要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摸索出适合我国的教育模式,以便学生学习和掌握医患沟通相关知识及技巧,并在临床中应用,达到医患沟通三层修炼中“忘记”沟通的最高境界,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苏以林,闵敏,冯耀华(广东鹤山市人民医院,广东鹤山529700)
第4篇:中医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分析——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合格医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为了解临床实习前中医本科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以期在临床实习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笔者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即将参加临床实习的10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
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所有即将参加临床实习的中医本科生,包括5年制和7年制本科生中,分别以抽签法各随机抽取1个班;在抽中的2个班(2005级5年制本科1班和2004级7年制D班)中再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抽取学生各50名,分别设为5年制组(第3学年的上学期)和7年制组(第4学年的上学期)。2组均未设置沟通交流课程,均在参加临床实习前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2.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统一制定和印刷调查表,并由专人统一安排发放和回收。由调查对象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格式填写。问卷内容参考文献[2]修订,主要包括对医患沟通及医患面谈的认识、沟通意识及技能掌握情况等。
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中第1?9及第13个问题为等级变量采用平均分差检验;分类变量中第10?11个问题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第12个问题米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100名中医本科生的临床沟通交流意识及沟通交流技巧掌握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4讨论
研究表明,成功有效的医患沟通交流与患者的满意度、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显著正相关。本次调查发现,临床实习前的中医本科生已经认识到医患沟通交流及医患面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绝大多数中医本科生已有明确的沟通交流目的,在执行治疗和检查时认为有必要向患者解释,在患者提出问题时能耐心解释,对医患沟通交流持积极态度。
在以往长期的临床带教中,笔者发现大多数中医实习医师不善于沟通,尤其是在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时存在要点不突出、没有层次感、缺乏逻辑性、有效信息少、可操作及可执行性差等问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临床实习前的中医本科生大部分未曾参加沟通交流课程;多数缺乏医患沟通的技能,包括沟通交流的具体形式、注意事项和影响沟通交流的因素等,并认为造成沟通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交流知识的缺乏;绝大多数认为有必要开设沟通交流课程。
分层调查结果发现,5年制组认为医患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医患面谈非常必要、沟通课程非常必要的比例远高于7年制组(P<0.05)。5年制组认为执行治疗和检查时有必要向患者解释的比例,以及知道沟通交流的注意事项和影响沟通交流的因素的比例也显著高于7年制组(P<0.05)。表明5年制组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7年制组。考虑与5年制组具有更浓厚的临床氛围有关,具体体现在:(1)居住环境的区别:5年制组在第3学年开始即入住该校教学医院宿舍,而7年制则仍然住在大学校区宿舍。(2)课程设置区别:调查时5年制的主修课程为临床课程,7年制则有部分基础理论课程。(3)面临毕业的时间不同:5年制还有1年半毕业,而7年制则有2年半毕业,毕业来临的紧迫感,也有助于中医本科生的角色转换并重视临床相关技能的学习。
总之,临床实习前的中医本科生尽管重视医患沟通和交流,但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尚有欠缺,有必要设立医患沟通课程。医患沟通是一种临床技能,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非常必要。
作者:朴元林1孙华1梁晓春1郑洋2赵丽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北京100730;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2级博士生,北京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肾病内分泌科,北京1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