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抗战经典电视剧《亮剑》,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审视这部作品,笔者发现,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尤其是对于目前亟待突破发展困境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更能给我们不少影视教育的启迪。
一、治军先治将——校长决定学校发展前景
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就是说,一个团队领导的决策、思维及执行水平决定着一个团队的前途。这句话在《亮剑》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印证。男一号李云龙在八路军部队先后担任新一团、独立团两个主力团的团长。在新一团发展壮大过程中,李云龙功不可没;接手被彭德怀称为“发面团”的独立团后,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李云龙就让独立团的面貌为之一变,并在李家坡围歼山崎大队的战斗中一举成名。两支部队的成长过程正如李云龙在军校毕业答辩时所阐述的那样:一支部队的传统和气质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其实,从根源上挖掘,新一团和独立团的成长、发展及壮大有很大的必然性,它与李云龙自身的气质、性格和决策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统帅力、人格魅力、执行力和责任心的团队首长能带出一个血性团队。
结合职业学校现状,我们经常呼吁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却忽略了校长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地位。按照现代管理学的金字塔模型,校长处于学校发展决策层的核心,这个核心对于组成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具有引领和决定作用,一个称职的校长必须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目标具有战略性眼光,他必须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理清实现目标的基本思路。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说,合格的校长必须是一个创业型的校长,农村职业学校的校长为“守业”型校长,抱着无过即是功的思想,一切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图和具体要求进行管理,就会使学校的管理机制和环境氛围逐渐僵化,错失发展良机。因此,一个校长的精神状态决定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刘伯承元帅有句名言:“治军先治将。”同样道理,“治校先治(校)长”。如果一个领导核心决策者的认知没有改变,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也就不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二、要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吃草——责、权、利的统一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距离市场最近的一个分支,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倡导职业教育要与市场接轨。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多脱胎于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特征更为明显:相当比例的教师来源于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制度及评价标准移植于基础教育,甚至领导层及核心决策层的思维模式也沿袭基础教育风格且多年不变。这些因素使得中职学校距离市场最近却终难与市场接轨;学校教师甚至领导都对市场一知半解,如何能教给学生征战市场的能力。
在《亮剑》中,华北八路军的管理和成长就充分体现了市场的基本特性:价格与价值统一,责任、权利和利益统一。陈赓旅长的一席话“我什么都不管,我什么都不问,我要的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怎么干,那是你的事”,反映了当时八路军总部在管理上的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中,新一团一年之内将武器装备整整换了一茬。有了这样的实力,面对日军“铁壁合围”,新一团可以在一天内突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可以出其不意地在俞家岭从日军正面突围并击毙敌坂田联队队长。商界也有句名言:商场如战场。商机同样也是稍纵即逝,职业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商业头脑,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培养的学生也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要充分调动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认真贯彻责、权、利相统一这个基本原则,针对目前的现状,最迫切的就是要为中等职业学校松绑、放权,在加强目标任务考核的基础上,让他们在法律框架范围内,鼓励他们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融入市场,按照各个市场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参与市场竞争,从市场竞争和服务中获取利益、体现自身价值。说得更具体一点,首先是对职业学校校长放权,不能仅仅把校长的身份局限于教育主管部门任命的管理人员上,而应该赋予他市场中商人的身份和权利,使校长由管理学校转变为管理与经营并重。针对职业学校管理层的现状,笔者认为,他们所欠缺的不是工作智慧。很多人对军事题材中人民军队各部队争相请战、争打强敌的场面不理解,央视军事评论员尹卓一语道破天机:根据当时中央指示,参战部队缴获的战利品可以自行补充战斗损耗,俘虏经过教育改造可以编入部队。在这种机制下,装备好、兵员素质高、军事技能强的敌方嫡系主力部队就成了众人争打的目标。因为,与打杂牌部队相比,打敌主力虽然困难多,但好处更多。可见,每一个社会个体都会在责、权、利之间进行权衡。由此来看,权利和利益的激励机制缺位,仅仅依靠责任管理不能激发职业学校的发展活力。
三、“乖孩子”与“熊孩子”——正确对待我们的教育对象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听话又有出息,现实情况却让我们非常纠结——“乖孩子”往往举步维艰,而“熊孩子”常常干成大事。《亮剑》塑造了李云龙、丁伟、孔捷等三个思维超越常规、行事不拘一格的八路军将领,与独立团政委赵刚相比,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但就是这三个“熊孩子”,在晋西北的敌后战场形成了牢固的“铁三角”,不但保卫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安全,还让华北日军付出了沉重代价。面对这些“惹是生非”的“熊孩子”,陈赓、刘伯承的策略是:用其所长,坚守底线,加强管理。正是这种策略,使晋西北“铁三角”迅速成长并成熟起来,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进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多被视为异类,有些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被列入了所谓“学困生”的行列。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群彻头彻尾的“熊孩子”。与那些人见人爱的“乖孩子”相比,这些“熊孩子”在纪律性、行为习惯、文化基础等方面的确令人堪忧。但换一种眼光来看,这些孩子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有着机敏、果敢、坚强等优秀品质。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观察,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勤劳、聪明、思维活跃、富有正义感、应变能力强。每次班级或者学校组织的劳动、文艺演出、社会实践、体育竞赛、大型集会等活动,都有他们积极参与的身影;而且,他们有着超好的人缘,这也显示了他们不凡的组织和号召能力。在笔者的教育生涯中,曾经有8名学生,违反学校纪律是家常便饭,属于当时全校较有名气的“刺儿头”,任课教师对他们是一筹莫展,笔者曾经也为约束改变他们伤透了脑筋。毕业后,这8名学生有3名参了军,其他5人进入企业。如今参军的3个人多次立功受奖,成为部队基层的骨干力量;进入企业的5人两年后全部被提升为中层干部,很受领导器重和部下拥戴,其中有1个人后来自主创业,成为一位成功的“小老板”。
一系列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乖孩子”有他们的优点,而“熊孩子”虽然不那么完美,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去考量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的优点只要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发挥出巨大的、独特的优势。所以,正确对待我们的教育对象,努力发掘他们身上的潜能并加以发挥和利用,就会让他们的人生绽放精彩。
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亮剑》这部作品成功塑造了李云龙、丁伟、孔捷等三位基层军官形象。这三人的起点都与军事无缘,唯一的军事专业教育经历就是解放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进修学习。他们的成长经历在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今天的职业教育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
李云龙等三位“泥腿子”军事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战争中不断总结升华军事理论,这些军事素养,单纯依靠理论学习是建立不起来的,也绝对不是在军校的教室里能够学到的。他们虽然没有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在实践着军事理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军人作为一个职业,在战争实践中可以学习战争,可以让草根成长为军事家,这也揭示了一个职业成长中的普遍真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没有理论支撑,我们将会付出高昂的实践代价;没有实践检验,理论就成了空中楼阁。鉴于目前全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由于实践实习基础设施投入大,而基层学校财力薄弱,因此,实践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保障理论学习的前提下,不断改善实习条件,有效增加学生实践实习时间,就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郑市的一些民办中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市场要素,以市场服务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实习机会,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郑州长城科技中等专业学校、郑州理工学院等院校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将校内的一些维修、保养、服务交由学生在课余或实践实习时间完成,教师负责技术指导,经学校验收合格后,根据服务质量和市场行情向参与的师生支付报酬;郑州少林武术中专、郑州舞蹈戏剧中专指导学生以专业技能参与地方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参与地方文化市场竞争了解自身价值及发展方向;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直接以鼓励学生创业的形式倒逼学生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驾驭市场。这些举措,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自身市场价值,坚定了学习信心。
作者:吕香菊 万曦伟 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