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习近平青年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魏 玮
摘 要: 对青年的教育与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与讲话,阐述了青年教育的实践问题与重要理论,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把握并深化学习青年观,优化思政教育工作,对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结合青年观的科学内涵,分析青年观对思政教育的指引价值,提出拓宽渠道,营造 “青年观宣传工作”的浓郁氛围、多措并举,将青年观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家校共育,打造 “双向互动”思政教育模式等策略,依托青年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青年观;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引言
  青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做好青年教育工作是关乎民族希望与国家未来的战略工程。结合青年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方向、新趋势,汲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精髓,就青年工作发表了重要的论述和讲话,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价值指引。青年观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能够从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等角度,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度,让思政教育拥有时代活力,有利于青年教育工作契合国家发展需求,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传播中国故事,提高民族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青年观的科学内涵
  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青年人开放自信、朝气蓬勃、视野宽阔,敢于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指出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他还指出 “社会的前进,必以青年为主力,时代的变革,常以青年为先锋”,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一系列论述,充分表明青年一代在国家世界、民族复兴中的地位与作用。
  同志不仅高度肯定了青年所拥有作用,还明确了青年教育工作的标准。他在五四寄语中回答了 “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及 “青年应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要求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厚植家国情怀,做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的时代青年,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力量[1]。首先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青年观要求,青年应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伟大信念,要对民族复兴有信心,要形成跟党走、听党话的信念。其次是过硬本领。强调青年要将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政治责任、生活方式,要练就真本领、追求真学问,不能满足快餐化和碎片化的知识。只有勤学苦练,磨练本领,青年的思想观念、思维视野、知识能力才能成为其回报祖国的力量源泉。最后是胸怀家国。青年一代应坚持爱社会、爱党、爱国家高度统一的时代追求,要跟党走、听
党话,胸怀爱民爱党之情、忧国忧民之心,不断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祖国。
  此外,在青年教育维度上,青年观要求我们从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层面,感染青年、熏陶青年、影响青年,让青年将个人理想与民族未来结合起来; 从 “笃实” “明辨” “修德” “勤学”
等要求出发,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青年培养的过程中;以传统文化教育启迪青年的心灵,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使青年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2]。
  二、青年观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指引价值
  关爱青年、关心青年、关注青年,做青年的知心人、倾听青年的心声,成为青年的引路人,是青年观对青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能够为青年教育工作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以及为青年塑造品格、陶冶情操提供强大的精神养分[3]。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青年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拓展与发掘青年观可以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方向指引。
  ( 一) 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
  从理论维度与历史维度的角度出发,青年观给予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 “活力”与 “生机”。自党
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在总结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年教育观,切实破解了我国在青年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也促进了马克思青年学说的现代化发展,为马克思青年理论注入了朝气与活力,延伸并丰富了马克思青年学说的理论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新的方向。
  ( 二) 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方向指引
  同志指出为 “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青年工作的时代主题,彰显了青年工作的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方向性等特性,指出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青年成长的新要求、新举措。这些都能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新的实践路线与科学方法,创新思政工作路线,指引工作方向,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带来全新的理论支持和行动指南。此外,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格局的视域下,青年观还能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因时制宜,提供了科学范式。
  ( 三) 拓宽思政教育的理论内涵
  青年观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政教育理论的发展与丰富,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我党高度关注思政教育工作,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系统科学的青年教育理念。青年观是对青年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归纳,是对历代青年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与完整继承[4]。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内容,为思政教育更好地彰显价值、引领思想,提供保障。同志对青年教育的历史目标、科学方法、工作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鲜明的时代活力与丰富的科学内涵,让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时代性、科学性、社会性特征。
  三、高校在青年观融入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
  青年观要求各级组织以青年为本,心系青年冷暖,用理论感染青年,用历史启发青年,用马克思思想陶冶青年,指引青年做到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及两个维护[5]。教育工作者应用自己的细心、耐心、责任心做青年成功、发展的引路人,要培育出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国家栋梁。但要想充分将青年观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彰显青年观的价值意蕴,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明确融入过程所存在的问题。
  ( 一) 宣传教育融入形式单一
  同志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斗争问题,强调思政教育在人才培育中的必要性,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重要地位。现代院校应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进程,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从显隐结合的角度出发,我国很多院校都能从显性教育的层面渗透青年观;但在隐性教育层面,却存在融入形式不够多元化的问题。譬如很多院校都以校园宣传为主,将有关青年地位、作用、培育要求等论述内容呈现出来,但由于宣传渠道受限,难以帮助大学生充分、全面、科学地吸收青年观。
  ( 二) 教学过程的融入程度不深
  加强青年观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入,不仅需要思政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各课程教师的协同合作。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解决好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配合问题,使其履行好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即不仅要传授好基本技能与科学知识,还要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提高大学生的思政素养,为青年观内容的宣传,奠定契机。然而在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院校的专业教师都未能发挥课程思政的效用,拓宽青年观的渗透维度。从而导致青年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局限于思政理论课,制约了大学生对青年观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 三) “家庭教育”亟待加强
  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家庭与学校的支持。只有加强家校共育,学校才能为青年观与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与广泛宣传,提供良好的氛围。但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的作用发挥与价值彰显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高。这在某种层面上,限制了青年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深度。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或家庭缺乏对家校共育的重视,不知如何教导学生理解、内化青年观的基本内容,从而导致青年学生在面临人生挑战及发展机遇时,难以用青年观思想砥砺前行,回馈祖国和社会。
  四、青年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 一) 拓宽渠道,营造 “青年观宣传工作”的浓郁氛围
  首先是榜样引领。榜样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为彰显榜样的育人价值,学校应提高学生对榜样的认可度,即在榜样选择中确保榜样具有时代性、平民性、可信性等特征,提升榜样的亲和力和认可度。并将榜样宣传教育与青年观融合起来,让青年观宣传渗透到榜样宣传的不同环节中。其次是丰富活动形式。学校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规划、设计、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文化活动及实践活动。譬如鼓励学生通过拍摄短视频或表演舞台剧的形式,歌颂革命先辈,赞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或者通过开展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思想的指引、道德的熏陶。但无论是哪种活动,高校都应提供充足的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将青年观融入到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再次是发挥新媒体作用。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趋势。因此我们应在网络思政教育中,融入青年观思想,扩大宣传教育的维度。譬如通过微博、微信、QQ 群、
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平台,宣传与青年观有关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青年观的理解,使其坚定社会主义理想,涵养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 多措 并 举,将青年观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是优化教育内容。一是丰富课程内容。思政教师应在思政理论教育过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为青年观内容做好理论铺垫; 随后将我党在不同时期对青年教育工作的思想、理论呈现出来,让青年观沿着时间轴,循序渐进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二是完善课程体系,思政教师在保障课程完整性、连贯性的前提下,应确保不同课程、不同年级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关联,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体悟青年观的时代价值。其次是打造教育格局。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树立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专业课教师应结合课程思政的内涵及青年观思想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领,解决学生在就业与学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使青年观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从日常思政教育的角度,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思政教师应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让青年观融入到日常思政教育中,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影响力。最后是加强社会实践。通过开展 “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走出课本,在社会志愿服务、革命根据地以及社区服务中,内化理论知识,强化思想认识,体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将青年观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则能帮助学生了解青年观的时代价值,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让思政教育理论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 三) 家校共育,打造 “双向互动”思政教育模式
  现阶段,思政教育在青年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越来越明显。推进青年观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扩大青年观宣传的维度,还能丰富思政教育的理论内涵。但要想实现青年观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家校共育是思政教育扩大影响力,提高 “价值引领” “道德感染” “政治指引”的重要手段,能够补齐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格局、课程思政在家庭教育层面上的 “缺失”,对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基于此,我们应将青年观与家庭教育融合起来,强化青年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首先是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教师应提高家长的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肩负起学生教育的责任,自觉在学生的人生发展阶段,提供必要的指引。其次是构建家校育人机制。思政教师应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等角度出发,明确家校共育的原则、目标、路线、制度,确保家庭能够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将青年观内容融入到家庭交流、家庭互动的不同环节中。最后是加强指导与评估。教师应在家校共育的前提下,通过信息网络平台或技术,为家长讲授正确的教育技巧、理论及模式。并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评价青年观渗透的质量,优化家校共育模式,让青年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社会实践的不同环节中。
  结语
  为实现青年观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应以青年观教育为指导,坚持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四有人才、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推进青年观走进学生的行为、内心、头脑,使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不同环节中,从而通过丰富宣传教育手段、强化家校共育,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等形式,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宁,蒋笃君 . 跨界与互融: 抖音短视频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23 ( 02) : 129-134.
[2] 任连军,衡若冰,李晓蓉 .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 [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9( 03) : 100-106.
[3] 汪立夏 .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 [J]. 思想教育研究,2010( 07) : 54-57.
[4] 赵庆典,李海鹏 . 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 02) : 75-82.
[5] 王宏宇 . 民法典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实践路径[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43 ( 04) : 141-146.
[6] 郭凤凤,高家骥,燕飞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J]. 领导科学论坛,2023 ( 07) : 150-154.

上一篇:习近平青年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