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财经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财经素养教育走进课堂成为必然。与传统的理财教育和财商教育不同,财经素养更为注重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更是贯穿教育的始终。然而,财经素养教育又与微观经济学思维模式有着一定的差别,本文通过对比财经素养教育以及微观经济学思维中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现二者思维模式的异同,为财经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财经素养财经素养教育微观经济学思维模式
一、财经素养的定义
(一)财经素养的定义
国际经合组织(简称OECD)是财经素养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OECD对财经素养的定义为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是应用类知识和理解的技能、积极性和信心。同时OECD认为提高财经素养的目的在于是个人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有效的金融决策,从而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祉。
澳大利亞证券和投资委员会(简称ASIC)认为财经素养是一种行为组合,该组合是:“个人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财经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组合,用以改善以及提高金融福祉。”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基于OECD对素养的解释和定义并结合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特质,将财经素养定义为个体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观念和信念等内在修养。
虽然不同机构对财经素养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多认为财经素养是一种内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运用能力以及个人修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个人乃至社会的金融福祉。
(二)我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内容
2018年10月30日,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公布。该框架是由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标准研制组制定。框架采用了“五维三标”的基本框架,即每个学段通用五个基本维度: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环境、财富与人生,每个维度内涵三个方面的目标:认知、技能、态度。
表1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资料来源: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二、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一)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和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重在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7个部分的内容。
三、财经素养教育与微观经济学异同分析
(一)共同性
1.基本假设的共同性
财经素养教育与微观经济学某些方面其实是共通的。经济学存在两个基本假设: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二、人都是理性的。微观经济学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之上展开。微观经济学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是解决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人都是理性的。那么什么是“理性人”?理性人的特征是认为“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尝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这两个基本假设放在财经素养中同样适用。首先,财经素养教育旨在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祉,并能够参与经济生活。那么社会金融提高的基本是个人金融福祉的提高。而对于个人来说,收入水平和储蓄水平就是所谓的资源有限的问题。但是人对更美好的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是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的矛盾。因此,在追求个人金融福祉提高的整个过程中,理性人的特点逐渐显现,即总在尝试着以最小甚至是不损失的情况下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有点类似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因为收入和储蓄水平的局限性。
2.内容的共同性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大学)对于维度的设置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存在某些共同之处。
(1)收入与消费
收入与消费是相对应的。根据消费函数C=f(Y)=a+bY,a、b为参数,可知。消费与收入呈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消费越高。从函数中可以得知,当Y=0时,C=a,即收入为0时消费依然存在。a的大小由社会风俗、个人偏好等因素决定。消费包括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产生的消费,引致消费由b决定。故一个人的财经素养高低可由自发消费水平和引致消费水平体现出来。政府收入与支出,政府收入多为税收或者其他收入。政府收入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支出的多少。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上,政府支出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提高政府收入,增加或者优化政府支出,使政府经费的使用更为合理,就是对政策制定者财经素养的考验。政策制定者具备高素养,那么所制定出的政策就相对更为合理,政府经费使用也更为高效。人民从中也会获得更多的红利等,反之亦然。
(2)储蓄与投资
储蓄的定义为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当前未用于消费的部分或者将来消费的部分。在消费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收入越高储蓄也越高。然而,人都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储蓄。在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单纯的把收入放在银行储蓄已经难以抵挡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因为存款利息相当的低,而且是远低于通货膨胀。既然不是所有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那些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以用来进行投资。投资是一种长期发挥作用的行为,可以把投资看作是对资本的另一种储蓄形式,而且是更为高效和更为保值的储蓄形式。因为投资产品有更多的选择,每种投资都各有优劣。储蓄与投资维度基本结构中的储蓄与信贷恰恰是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一定财经素养的一项。投资需要资本,若没有足够的资本,就只能通过贷款的方式获得一定资本进行投资。而投资所获利润又恰好可以增加储蓄,还本付息,甚至还可以用于新的投资。当然,虽说投资相当于储蓄,但是投资也并非任意行为。投资也需要对投资品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未来前景从而预期收益。微观经济学中同样强调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决定投资的因素。
(3)制度与环境
微观经济学中对于制度的研究目的在于调整经济、调整消费行为或投资行为等,其根本是通过制度的手段拉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对于财经素养教育而言,个人金融福祉的提高与否与个人能否理解并利用相关制度有着很大关联。同时,个人能否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做出调整或改变也是个人金融福祉能否提高的因素之一。
(4)财富与人生
财经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改善金融福祉。财经素养则是一种行为组合,即综合运用财经知识、技能等,制定出有效的决策,进而提高个人金融福祉。个人又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个人的财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才会增加。只有个人的金融福祉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金融福祉才会提高。个人与社会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财富的增加又会反作用于个人,进一步的增加个人财富。因此,个人财富的增加不仅仅是对个人,更是对整个社会。
微观经济学也同样对个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闡述,同样认为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有赖于个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个人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消费与投资,而消费与投资却又是乘数的必须条件,乘数对最终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二)矛盾处理与思维方式的不同
经济学中将经济活动定义为各种与选择有关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又恰是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在处理这对矛盾的过程中,财经素养教育与经济学又表现出不同的方法。
1.权衡与取舍
由于“理性人”的假设,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出现权衡与取舍。权衡是为了选择出损失最小的活动,其目的是利益最大。但是,权衡与取舍的标准又应该以什么来衡量呢?机会成本的概念由此引入。
权衡与取舍的标准为机会成本。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生产所获得的最大收益即为机会成本。简单理解就是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或者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经济学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即如何选择才是一个合乎理性的选择,如何选择才能让自己的代价最小但利益最大。
从机会成本的定义中可以得出机会成本的几个特点:
(1)拥有一定资源
要在拥有一定资源的前提下,机会成本才可以成立,即拥有一定资源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权衡。不拥有资源自然就不存在权衡的问题,因为没有资源可以被用于配置从而达到最优。
(2)取舍意为必须放弃
权衡损失与收益,然后做出选择决定。选择损失最小获得收益最大的配置。在机会成本的思维影响下,只有“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结果。因为资源的稀缺不足以支撑同时进行多项配置。
微观经济学倡导的便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以机会成本作为权衡与取舍的标准来使得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2.计划与组合
对于财经素养而言,处理这对矛盾时更多的是强调计划与组合。先计划,后组合。当然,计划并不是毫无科学的计划,而是运用目前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自己的财富目标进行合理的计划。规划完毕后开始寻找各种各样可能实现目标的组合,并付诸行动。
与机会成本的取舍不同。财经素养更强调计划与组合。许多国家的财经素养教育框架中都将计划与组合纳入其中。2015年,OECD财经素养教育国际网络发布了《青年财经素养核心能力框架》,该框架将货币与交易、规划和理财、风险和回报、金融格局四个维度包含在财经素养核心能力中,每个维度下都包括知识、态度、技能三类目标。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发挥其推动马来西亚财经素养教育的主导部门的作用,制定了关于国民财经素养的内容框架。
马来西亚财经素养教育内容框架中有涉及到计划与组合。维度三的资金管理和策划。维度五、六的一级内容均有涉及管理,管理即为组合。马来西亚财经素养教育把计划单独作为一个维度的内容足以说明计划对于财经素养重要性。管理包含了三个维度的内容,这也足以证明组合在实现个人财务目标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新加坡的全国财经素养教育计划——MoneySENSE为新加坡将新加坡的财经素养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的目标:
层次一:基础金钱管理。它涵盖预算制定和储蓄技能,特别是信用的使用责任技能;层次二:财务计划。其目标是让新加坡国民掌握制定长期财务需求规划的技能与知识:层次三:投资诀窍。其目标是传授不同投资产品和投资技能的知识。
MoneySENSE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核心财经能力框架。
五个核心能力的其体释文为__________
了解金钱——拥有评估选择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能力,即了解经济条件如何影响个人。
了解自己,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了解个人情况如何影响个人财务决策,比如个人收入,年龄,拥有几个孩子等。这对于你作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权利和责任来说也非常重要。
管理日常金钱——学会预算,学会在个人财产中生活并使用信用工具。(主要项目,比如买房)
计划优先——集中财务计划慎重地管理资源(如收入、债务、储蓄和投资)。
选择金融产品——了解公共金融产品的用途、特点、风险和成本(如借记卡和信用卡、贷款、保险和投资),在决定是否持有产品之前的关键是考虑和提出疑问。
从MoneySENSE为新加坡财经素养教育制定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和五个财经核心能力的内容上看,计划在其中的作用同样尤为重要。计划之后,则是依靠综合的财经知识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搭配与组合,最终完成财务计划。
3.决策因素
对于微观经济学思维,在机会成本主导下,更多的是体现创造的结果,即有几种可能的方法能够将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在通过机会成本权衡后选择其中一种可能的方法并付诸实际,最后的结果也可能并未达到先前的预期。但是选择的前提条件却是拥有一定的并可以将想法变现的资源。基于机会成本下的权衡与取舍,人被设想成为有计算能力的,以达到为私利而算计的目的。
对于财经素养思维而言,如果先天条件即是资源严重不足,资源无法支持机会成本选择,那么另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便是利用其它现有资源与自有资源搭配,并将它们进行合理的组合。
因此,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微观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下,那些无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从而使利润最大化的选项都是需要被舍弃的。而在财经素养思维下,所谓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计划,组合,执行,再计划,再组合,再执行等来实现。虽然最终的目的可能是一致的,但是决策的因素和实现的过程却截然不同。
4.道德层面
(1)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经济学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证经济学分析,另一种是规范经济学分析。区别在于实证经济学分析仅对经济现状、为什么如此以及发展趋势会怎样等问题进行分析,不对这些现象的好坏做评价:规范经济学分析则需要对经济现状和变化的好与坏做出评价。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分析。理性人的特性很可能会使个人为了达到利益最大的目的而采取非道德的手段或方法。因为其权衡与取舍的标准在于机会成本而不在于道德底线,即哪怕选项是有违道德的,只要机会成本小且收益最大,都会选择这个选项。
(2)财经素养教育中的德育
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讨论稿)将维度五“财富与人生”分为两块内容:财富与个人、财富与社会。维度五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财经素养教育中包含了德育。
财经素养教育与德育存在相似之处,即两者的立足点相同。财经素养教育与德育都立足于心理特征;其次,财经素养教育理应含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德育的财经素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财经素养。既然财经素养教育旨在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金融福祉,其必须教会人不能只停留在对金钱本身的追求,而是应该有更高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应该利用自身的财经素养为社会金融福祉的提高做贡献。一个有着良好财经素养的人,其目标不应只是单纯地追求财富或沉迷于物质以及拜金主义,而是应该为提高社会金融福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社会金融福祉的提高要树立在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和价值观之上。
四、總结
财经素养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在两个基本假设、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性,都是建立在资源稀缺与理性人的基础之上。但在实际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中又表现出不一样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微观经济学基于两个基本假设更看重选择,在选择决策的分析中仅仅从得与失的角度进行考量而往往忽视道德层面的分析。
财经素养虽然也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但财经素养更为看重计划与组合。在计划之后的组合行为中又将道德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即教会人们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德”,而不是崇尚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
作者简介:米胤嘉,男,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财经素养教育,财经素养教育与精准扶贫,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