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25 10:01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也关系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中较为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其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思路,不利于就业形势的缓解。因此,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要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发展,着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就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和职业规划,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经有了初步选择,进入大学后,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和对本专业就业形势的了解,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规划也愈加完善,但由于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状况缺乏一定了解,他们的就业目标和就业规划仍存在过于理想化、心理期望值过高等心理误区。 
  从就业心理准备上讲,大学生缺乏明晰的自我认知,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过分关注自己所在的专业是否好就业,盲目规划职业发展规划。虽然部分大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和企业需要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如就业教育、训练辅导等,但仍改变不了大学生整体缺乏就业准备的现状。此外,各高校的就业教育与辅导系统仍有待完善,偏重就业技巧训练,忽视社会性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后与社会快速接轨。 
  在就业情绪上,消极情绪仍占主导,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消极情绪更加严重。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不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更会加剧求职就业难度。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不明确,缺乏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信心与决心,步入社会后不能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更加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1)政府。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政府方面因素主要有:①就业政策不完善。国家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性,目前,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就业市场规制政策、维权政策、創业扶持政策、就业指导政策等等。但由于政府职权所限,政策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很多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②就业环境欠佳,信息不完善。部分地方对于毕业生就业、落户、用人指标存在限制,这也客观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国家就业信息缺乏统一、开放的发布平台,大学生与企业间不能实现信息对等,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2)用人单位。随着大学扩招、经济转型,就业市场由以往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盲目提高招录标准,用人观念不切实际,过于追求名牌大学毕业、高学历,个别单位还存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现象,这些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学校因素 
  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扩招。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学历贬值速度提升,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评价有持续下降趋势,加之,扩招后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学生培养水平也受到影响。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我国很多高校都缺乏人才需求预测,这导致高校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合理。部分学校盲目追逐热门专业,高校之间专业趋同的现象严重,金融、保险、会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过大,这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压力。3)就业指导机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指导落实不到位,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走过场”,指导缺乏目标和针对性,内容浮夸、不实际。二是,指导机构不健全,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人员多由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兼任,这不利于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紧张。 
  3、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长的期望。很多家长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改变自己的观点,对子女的期望过重,认为他们毕业后理应找一个轻松、体面、待遇优渥的工作,这促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重。2)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一方面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往往较好,因此,其就业心理压力并不是很大。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往往需要尽快工作,减少家庭负担,因此,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 
  4、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个人观念滞后。很多大学生仍旧认为自身的学历是求职的重要砝码,步入社会后理应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这造成大学生就业观同社会实际的错位,一旦想法不能实现就会造成挫败感。此外,很多学生还认为找工作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对薪金待遇过于苛刻,碰壁后会对就业产生畏难情绪。二是认知因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当有对自身、对职业、对行业的初步认知,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定位自身在就业市场的位置。但很多学生仅凭主观臆断去了解外部环境,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加之对自身认知的不准确,极易产生自负心理。三是个人心理障碍。个人心理障碍主要有两种:1)焦虑心理。大学生除了考试之外基本没有参与过任何社会竞争,对于竞争的充满盲目性,疑问、担心、害怕等情绪得不到缓解就导致了焦虑情绪。2)从众心理。很多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实现缺乏主见,随大流的行为较为常见,过分追求社会所推崇的职业,就业中迷失自我。四是就业准备。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仍较为欠缺,这些能力正是他们步入职场中常用的。能力的欠缺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下降,自然就催生了各种消极心理。 
  三、结语 
  从校园步入社会,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回避、退缩、焦虑、浮燥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的多方努力。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制定职业规划,消除消极心理因素,让他们以饱满的信心和过硬的能力面对社会竞争。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6年度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精准对接’服务大庆经济发展促进市校深度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DSGB201601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伍明辉.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支持、认知评价与就业焦虑的相关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