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2-21 22:20  

相关合集:职业教育论文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特色,其共同特征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均注重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美国和加拿大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按照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按照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将相同或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构成教学模块,编写教学大纲,依此施教,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英国和澳大利亚则是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在国家能力标准中对职业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加以明确说明,把标准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并可在这一体系中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所需要的职业资格,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德国采取的是双轨制双轨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这种制度把校企合作发挥的淋漓尽致。

 

职业学校主要承担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任务;企业则是校外实训场所,主要承担学生在企业里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任务。这种双轨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直接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很好的促进基本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工业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11017,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中最早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2824,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则将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为,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又在200510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中又再次提出了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

 

20061214,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论是高职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务院的这些意见和决定无疑给我们的职业教育注入了一支强心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职业学校发展的很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证实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可行的,是职业学校最佳的办学理念。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模式的改革还是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研究和探索,例如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如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职业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快速扎实的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的改革,必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受益的良好效果。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在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中都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意识不强

 

  当真正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时,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学体系将全部颠覆,对学校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部门必须配合调整管理模式,工作量比较大;教学部门必须重构教学体系,教学成本会提高。因此,很多学校不愿意去颠覆现状。长期以来,教师们都习惯了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虽然也加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还是不能改变学生背理论、考理论的填鸭式教学;部分教师还对下企业锻炼不屑一顾,理论联系实践完全脱离。这种还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往下去,将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必然会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导致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2、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误解

 

  很多学校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解不正确,甚至曲解其意思,单纯的认为只要把学生安排实习就业,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为常见的形式表现为学生在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实训,根本就不具备上岗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手工活,更加严重的后果是企业有岗无人上和学生有人无岗上的尖锐矛盾,制约着学校、学生、企业的发展,也必然导致企业对学生失望、学生对学校埋怨的恶性循环。

 

  3、课程设置的改革推进缓慢

 

  我国近几年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的很迅速,但是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忽略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部分的教师生产实践能力都不强,课程体系中还是能看到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加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要求。所授知识有的太过陈旧、有的太过高深,过分的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虽然有些学校在课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不够彻底,速度缓慢,势必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在教育部2011年第4次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特别强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很重要,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很重要,但最根本的一个方面是制度建设。而在当前我国同时面临社会经济结构重大转型和大学生就业难、技术人员缺乏的局面,教育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有怎样的考量?笔者认为加速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首当之选,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专业都很有特色,在招生只是站在理想的角度说,自己的专业和就业都是很好的,而忽略了学生在校学习中有没有真正的掌握以后的职业技能,这就需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在一个关系学校发展命运的高度上来认识和理解。组织教师深刻学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转型过程中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起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

 

  2、转变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作为职业学校,都设置有就业指导中心和教学系部,这两个部门最基本的职能是: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担负对外收集招聘信息、安排学生就业;教学系部主要担负专业建设、日常教学。但是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这两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就要做相应的转变。

 

  笔者建议采用下面的思路来完成职能部门职责的转变,先由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企之间的联系、沟通,促进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指导中心成立校企合作对外办公室,由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组成,对外联络合作单位、沟通信息、商讨合作项目、签订协议等相关事务;对内联系有关行政服务部门和教学系部,落实合作项目、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教学系部成立专业建设小组,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企业一线骨干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这样就可以紧密的把学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把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前途作为大家共同的目标。

 

  3、修订教学计划,开发课题体系

 

  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前,一定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专业培养的是社会上所需要的什么岗位,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找到相应的企业,一起合作修行教学计划,开发课程体系。

 

  修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一定要坚持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训条件等,这样做就能保证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在校培养保持一致,充分体现校企合作。

 

  课程开发的思路一定要牢牢的把握住一个原则——多问为什么。每设置一门课程,都必须明确为什么要设置(课程目的和意义)、为什么学生能学到知识(课程内容)、为什么这样设置课程内容是合理的(课程内容设计)、为什么这样设置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课程目标)

 

  确定好了课程开发的思路后,寻找企业帮助,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合,得到典型的工作内容,在学科体系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课程,精炼出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把工作内容分解成项目模块,设计项目模块时,把工作情景也设计进去,两者想结合,通过在校的学习和训练,使得课程体系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工学结合。

 

  4、建设完备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场所

 

  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场所完成的任务是不一样的,两者培养学生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校内实训要求按照工作室制建设,建设时要求功能和岗位需求要对接上,实训条件和设备要与专业培养的要求想吻合。进行实训时采用的项目都必须是来源于企业,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这样做就能把校内实训场所打造成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场所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贴近生产一线。但是,安排学生校外实训的目的不在于此,而是要企业承担成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意识,诚意意识、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200912月在广东视察时明确提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专业教育在国计民生中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和清醒把握,确定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证和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2010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最后,希望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能借着这股春风,把我们的职业教育打造成一支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作者:谢中杰 来源:知识文库 20169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