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存在重视智育忽视体育及德育的倾向。当前的中国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除了对子女有溺爱之外,更多的是对子女抱有望子成龙心态。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们普遍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轻视甚至忽视孩子的品德及身体素质的培养。许多家长虽然认为分数并不代表一切,但是依然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做是最重要的指标,他们只关注孩子怎样“成才”,而不是怎样“成人”。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许多孩子在家里除了要完成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辅导班进行补课,连寒暑假都被人戏称为孩子的第三学期,使得孩子们再也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干其他事情。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超胖、超重、近视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些孩子甚至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在中小学生中还存在不诚信、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良好的兴趣情操等现象。这些都与家庭教育过分重智育轻体育、德育不无关系。
2.缺少社会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户居多。家长为了显示其对“心肝宝贝”的爱,孩子已经8、9岁了,家长还要帮其穿衣、洗脸,对于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做饭、买菜、倒垃圾等,家长很少让孩子参与。这样做表面上看是疼爱孩子,实际上是伤害了孩子。因为这样做既不能培养孩子的家庭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又剥夺了孩子锻炼自理自立能力的条件和机会。
3.在教育方式上,思路简单。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在工作中的压力很大,许多家长与孩子沟通时间很少,缺乏对孩子独特个性的了解,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耐心。往往不是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而是根据自身对社会及教育的认识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则,然后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也不管孩子的兴趣、天性及年龄段如何,对于没有按要求做到的,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尊严,严重地剥夺了孩子们娱乐、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而且直接影响孩子们将来的发展。
二、洛克家庭教育思想的启示
1.洛克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洛克认为身体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人们学习、工作要想顺利开展,没有健康的身体是不可能的。洛克在健康教育方面的论述启示我们,要想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则必须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首先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其次在饮食上不要挑食,不可暴饮暴食;再次要进行户外活动,以锻炼孩子强健的体魄。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行是人在社会上立足之本。人的道德形成是从幼儿时候开始的,因此要想使孩子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就必须从形成其个性特征时期即幼儿时期开始,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儿童的品德基础奠定于学前期,而学前期儿童的所经历的主要是生活琐事。因此要通过生活琐事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洛克重视健康教育和德育,并非反对智育。他反对的是浪费大量时间做一些用途不大的事情,主张智育要培养理解力和判断力及教授实用知识。
2.注重性格培养。洛克注重对儿童自我克制及勇敢性格的培养。在他看来自我克制是德行的原则和基础,而勇敢则是德行的保障。在儿童时期,他们往往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想要得到满足,如果不能满足,他们就会哭闹、使性,如果不加以引导与管教,长大之后就会形成不服从理智的个性。所以要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能力使行为服从于自己的理智,从而避免一事无成。勇敢也是孩子成长必须培养的品格,当前的孩子由于家庭情况比较优越,相当一部分孩子性格较为脆弱。所以必须培养孩子勇毅、果敢的品格。因为勇敢、坚忍的性格能够帮助我们抵抗住许多罪恶与人生意外,从而使我们终生受益。人生要经历的磨难很多,对于每一个轻微的伤害都不能过于敏感,只要勇敢地面对磨难,它就只能产生轻微的危害。心理脆弱的人,遭遇一点点轻微的伤害就支持不住,更容易沉浸于受伤部分,就把伤害更扩大了。所以必须及早培养儿童勇敢坚强的性格,愈早愈好。
3.注重生活习惯的培养。洛克在德育教育中贯彻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培养习惯。当今社会有句名言: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人生。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而这种习惯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的。因为儿童幼小时候的行为受自爱的支配多,受理智与反省的支配少。所以儿童经常容易离开是非的正当标准而行事。而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家长“叫儿童时时记住许多规则和教训,他们对于那些规则和教训,常常并不能明白它们的意义,要么根本就学不会,要么随时学到就随时忘却了”。因此仅靠死记规则和教训灌输理智的办法教育儿童,是难以奏效的。相较于理智,习惯所起的作用更加恒定和便利。培养习惯的途径就是要及早地、经常地练习。需要注意的是,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家长最好态度和蔼地劝导儿童,避免声色俱厉地责备他们;另外不要同时培养的习惯过多,否则儿童难以兼顾,反而一种习惯都培养不成,在一种习惯培养成功之后,再培养另一种。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