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与建议
微信是一种新型的通信工具,将其应用到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可以改变以往被动的状态,主动为读者服务。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建立了微信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实现了服务质量的提升。但是从信息推送来看,现阶段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需要高校图书馆将微信精准、实时、互动等优势发挥出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一、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现状
在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微信已经越来越普及,将其运用到高校图书馆中,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可以及时推送各项图书信息。当前,基本上所有大学生都注册了微信号,可以时时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这样图书馆能够自动将图书信息推送给学生。图书馆增加了新的图书以后,学生都可以得到提示,便于学生及时获得最新图书资料,从而及时阅读。高校图书馆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自身运作模式,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与学生加强互动与交流,确保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学生。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满足学生移动阅读的需求,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但是此过程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信息推送过程中,目标不够明确。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与学生,而图书馆在建立微信服务平台的时候,只重视知识面的广度,没有掌握学生实际需求情况,也不了解他们的爱好。从推送的信息来看,多而杂,无法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二是高校圖书馆在应用微信公众平台以后,让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但是与此同时将无法掌握学生对图书的需求情况,这为微信平台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分析其原因,由于图书馆不重视发挥微信的社交功能,在提供检索、借阅、咨询等服务的时候,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活动。
二、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建议
(一)以人为本,满足学生需求。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微信服务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图书馆要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将相应的信息推送给他们,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教师与学生是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为让微信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并充满人性化,需要科学、合理划分馆藏资源,为教师、各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图书,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同时要为用户提供可选择的功能,通过对目录、关键词等的选择,确保用户可以快速查找到图书信息。
(二)建立微信平台。高校图书馆借助微信这一工具,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微信拥有庞大的使用人群,几乎所有的教师与学生都在使用,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微信平台,注重自身品牌形象的塑造。图书馆微信账号包括订阅号与服务号,其中前者每天应群发1条消息,将最新资讯推送给用户,而后者每月群发4条消息,侧重点是服务交互,能够为用户提供资源检索、自主查询等服务。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微信订阅号与服务号,从而让每个读者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三)实行互动服务模式。随着微信普及范围的扩大,已经成为了人们最重要的通信工具之一。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微信服务工作的时候,必须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一是明确微信服务工作的目标,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提供给用户。二是实行互动服务模式,要和用户进行实时互动,及时解决用户的疑问,掌握其实际需求情况,让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此外,要想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不仅要使用微信公众号,还要利用QQ社区、微博、豆瓣网等工具,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确保有更高的浏览量。不仅如此,高校图书馆还应了解学生日常关注的话题、网站等,合理选用网络社区,让微信服务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开展。
(四)加强对馆员的培训工作。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微信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从整体上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增强其服务意识与工作责任心,让他们形成先进的服务理念。这样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才能全心全意为读者着想,认真做好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维护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既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还应懂得信息化操作技术,让微信公众平台得到有效应用,提升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将读者放在首位,在读者遇到问题以后,需要耐心、细致进行解答,用良好的服务态度,赢得广大读者的好评。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
三、结语
总之,从以往图书馆服务工作来看,服务上显得非常被动,也很少与师生进行互动与交流。随着微信的普及与应用,为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创造了更多渠道。对此,图书馆要将微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及时将有价值的信息推送给他们,提升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图书馆职能作用得到体现,为高校的发展服务。
作者:顾明明
第2篇: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探析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了强劲的发展。一座座新馆拔地而起,作为各自所属高等院校的标志性建筑。新形势下,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深化,为了更好地执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空间和馆舍空间的布局理念和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称得上空间再造。
一、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解析
(一)空间再造的内涵。空间再造是指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而对图书馆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布局、改造,以及重塑服务模式等一系列服务创新的过程。科学意义上的图书馆出现以来,图书馆空间概念内涵和结构维度随着外部环境和服务理念的改变而改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化、网络传送和海量数据逐步丰富和融入图书馆空间,这一趋势要求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过程中考虑时空距离的压缩及界限的模糊,馆藏空间的疆域也必然有所拓展,学习共享空间就此应运而生。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也纷纷依托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构建起“创客空间”。
(二)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意义。1.有利于丰富高校图书馆的内涵建设。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诸如图书馆书架的排列结构、推广新的流通借阅模式等服务创新,来方便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并让其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下学习阅读,有效实现读者行为与图书馆环境的共生,丰富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建设。2.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高等院校的馆藏文献也越来越多,这就大大提高了读者获取所需要文献信息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很多有价值的或有潜在价值文献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很多低利用率的图书文献却也占据了高校图书馆有限的馆藏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尽管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纷纷开展了信息检索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新生入馆教育,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增强他们的信息辨别、搜索、获取等能力。然而,就笔者了解,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待时间的验证。当代大学生过分依赖现有的网络搜索引擎,信息素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信息意识的培养和养成还任重而道远。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如今形势下,如何节省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必然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实现。而高校图书馆空间的再造正是通过改变图书馆的内部布局,按照用户的学习目的和信息需求来重新布置,从而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这也正是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价值所在。
二、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紧迫性
(一)高校图书馆流通模式变革的需要。科学意义上的图书馆出现以来,图书馆的服务和流通模式历经几次变革。最早的图书馆借阅模式是闭架借阅,读者利用图书的编目目录卡片,一张张翻找目录卡片,通过卡片上的题名、著者、出版社、出版年代、摘要、关键词、索书号等基本信息来判断目标图书文献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然后将确定下来的图书信息登记下来交给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他们查找来借阅图书,若已经借出,则没有丝毫收获,有责任心的图书馆员会推荐相关联的图书。这一时期,由于读者用户不能进入书库,空间的设计布局以节约空间为主,所以书架之间的间距比较近,图书的排列密度也相对较大,书架的填充率达到75%以上。后来,高校图书馆施行的开架借阅,书架排列、书架间距、图书在书架上的排列密度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但是在这种服务模式的情况下,读者用户不能带书包入馆,借出的图书也不能带进图书馆阅读和学习,严重挫伤了读者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热情,也不便读者用户学习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广大读者自由利用圖书馆、自由学习的权利。为此,图书馆皆实施了“大流通”的借阅服务模式,保障了读者用户的自由权利,但是为了保障这一新型的流通服务模式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对现有的馆藏空间进行重新布置和再造。
(二)纸质文献逐年增加的需要。自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文献资源出现以来,学术界就在讨论电子资源是否代替纸质文献资源。21世纪以来,这种讨论就戛然而止。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明确指出每年的纸质图书的增长量要以学校的在校人数来衡量。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也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仍以纸质文献建设为重点,必须是数字资源采购经费的1.7倍。然而,高校图书馆的馆舍面积是有限的。纸质文献的逐年增长与高校图书馆馆舍面积有限性的矛盾几乎是所有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难题,因而有必要实施图书馆馆藏空间再造以缓解这一矛盾。
(三)低利用率纸质文献增多的需要。自高等院校建校以来,图书馆也随之出现,在各高校长短不一的建校历史中,图书馆一直购买当年出版的各种纸质文献资料,长期积累下来,形成了庞大的文献资源馆藏体系。在这样庞大的资源体系中也出现诸多低利用率的纸质文献,这些文献资源的存在既影响了读者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效率,也影响了新增纸质文献的有效利用。因而,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进行再造,剔除那些低价值、低利用率的纸质文献,转移那些低利用率、具有潜在价值的纸质文献,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具体原因和价值所在。
三、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策略分析
(一)推广和实施图书馆“大流通”借阅模式。所谓图书馆大流通是指全方位实现“藏、借、阅、检、参、研”等一体化服务为目标的新兴工作模式。这一模式的实现以整个图书馆为一个大开间、大开架为布局前提的。首先,为了保证读者能够携带借出的图书入馆阅读和学习,需要对现在馆图书进行改造,将原有贴入图书的永久性磁条挖出,换之加入可冲销的磁条或者加入RFID电子标签。各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馆的经费条件选择适宜的改造方式。若经费允许的话,最好加入RFID电子标签,以便馆藏的清点和后续的剔旧工作。其次,设立统一和唯一的门禁系统,在保证消防安全的基础上,保证图书馆日常出入口的唯一性,以保障“大流通”模式的正常运转。再次,增加读者阅读和学习的空间,建立读者学习讨论的独立空间,有条件的话还要考虑信息共享空间和共创空间,以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二)重构图书馆图书的排列方式。传统的图书排架方式是按图书分类法的字母顺序来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流通”的工作模式。“大流通”模式下,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本校教学科研的重点和特色按图书分类法顺序和功用相结合的方式来重构图书馆的馆藏空间。例如,可以构建英语馆以满足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构建小语种馆以满足大学生第二外语学习的文献信息需要;构建考证考级馆以满足大学生各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级考试、行业从业资格考试等的文献需要等。
(三)尊重读者的心理空间,重新布局图书馆的家具。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安全距离,一旦越过这一心理距离就会引起个体的心理警觉。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空间的家具布局如果不尊重读者的心理空间,书桌的长度不够、家具之间的距离太近都会引起读者的心理警觉,形成相互干扰,影响读者的学习和阅读效率。研究表明,熟人之间的距离为60-120厘米,因而两列书架之间的间距合适距离为120-150厘米,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书架之间的间距一般为90-100厘米,有的图书馆的间距可能更短,容易让读者有压迫之感,同时书架的高度一般为220厘米,间距较短的话,书架之间的灯光会有暗淡之感,影响读者的情绪和寻找图书的效率。
(四)制定合理的文献剔旧规则,保证合理的书架填充率。纸质文献的老化是不可逆的过程。由于知识陈旧、知识过时等原因,过去高校图书馆购买的纸质文献有相当一部分价值减少、利用率降低,图书馆就需要剔除这些低利用率、低价值的纸质文献。然而,老旧图书中也存在善本图书、具有潜在价值的图书。因而,需要制定详细的剔旧规则以规范高校图书馆的剔旧行为。在剔旧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纸质文献的出版年代,确定什么年代之前的纸质文献可以剔旧。其次,查看这些某个年代以前出版文献的借阅率如何,确定低于某个借阅率的纸质文献可以剔旧。再次,因为图书馆还有保存文献的功能,因而要引入外部力量,比如我国的超星公司等,确定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纸质文献在区域图书馆联盟的成员馆的收藏情况,确定如果低于某个收藏数量的话,则不剔旧。在制定了详细的图书馆剔旧规则之后,高校图书馆应组织图书馆全体人员参与,集思广益,保质保量地完成图书馆的剔旧任务。
(五)因地制宜建立密集书库或存储图书馆。剔旧之后的纸质文献如何处理也是高校图书馆馆藏空间再造所要面临的难题之一。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其一,高校图书馆自己建设密集书库,密集书库采用可移动的密集书架来存储,以便相同的空间内可以存放更多的纸质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的排列方式可以按图书分类法粗分类排列,若加入了RFID电子标签的话可以按开本的大小来排列。其二,高校图书馆之间共建存储图书馆。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城市的规划都建成了或在建大学城,将同一城市的高等院校搬迁到一起,以实现规模效应和教学资源的共享,这为存储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依托自身优势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就是通过馆舍空间的再造来实现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大学图书馆建筑已不是单体形态,更多地把将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功能逐步扩展,直至充满整个建筑领域,造就空间的共同体,形成图书馆、教学空间、信息中心、学习中心一体化的“学习资源中心”或“研读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就是通过结构功能布局的重塑,舒适、优美学习阅读环境的营造,相关学习阅读资源的便捷获取,以及实时的交流及反馈,来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关于创客空间,在2012年就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浪潮。图书馆界也形成这样的共识:未来图书馆新空间主要体现在场所价值和服务价值。许多高校图书馆也不断在空间改造和空间功能上寻求突破,不断挖掘图书馆的“新空间”,掀起了图书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空间革命”。高校图书馆构建创客空间可以让学生接触新知识,体验新科技,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尽管创客空间已经成为潮流,但高校图书馆也不能盲目跟风,笔者认为还应根据各学校专业特色、科技能力等一系列自身优势,有选择地构建相关主题鲜明突出的创客空间。
作者:秦红
第3篇: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对于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秩序、系统管理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如何正确发挥图书馆馆员的角色,不断地加速图书馆信息化进程,将从根本上决定了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质量。因此,必须要认识到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的重要性,他们不但决定了图书馆质量、加速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而且还决定了图书馆的发展秩序,从而推动了高校图书馆与信息化时代进行有效接轨。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的重要性
(一)图书馆馆员决定了图书馆工作质量。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馆员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推动者。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功能和意义是通过图书资源来不断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为其未来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图书馆馆员则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他们的管理水平、操作素质、文化素质及工作效率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工作质量,尤其是馆员承担的文化教育者角色,对于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图书馆馆员加速了信息化建设进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大数据成为了图书馆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馆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思想,通过整体统筹来促进信息化建设,则促进了图书馆工作模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馆员的整体信息素质则在根本上决定了图书馆信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作模式的转变。可以说,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质和综合水平影响到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快慢。
(三)图书馆馆员决定了图书馆的发展秩序。图书馆馆员在根本上决定了图书馆的发展秩序,对于图书馆建设来说,它包括图书馆现有资源的更新、图书资源的整合、馆内秩序的构建等,而这些都是以馆员的管理为核心来实现的,对于图书馆整体工作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图书系统建设已经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秩序的重要内容,必须不断提升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来促进图书馆发展秩序的完善。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引导高校图书馆馆员树立网络意识。引导高校图书馆馆员树立网络意识,有效地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利用现有的大数据资源来有效地促进图书馆工作实践。首先,积极引导图书馆馆员重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特别要注重图书馆信息系统完善,实现传统纸质图书向电子图书的转化,从而更好地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进程。其次,还应该不断地来加速图书馆馆员信息素质提升,及时地引导工作人员了解图书馆信息建设形势,并善于将最先进的信息设备和管理手段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从而全面提升图书馆工作效果。
(二)不断完善并优化图书馆馆员的知识体系。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要想推进各项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落实,就必须要不断完善并优化馆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工作效果。第一,积极对馆员进行信息培训和讲座,并开设实操课程来进行专门化的培训和指导,从而来提升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操作素质,这对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工作效率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第二,图书馆馆员还应该多学习计算机、管理学、电子商务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将最先进的思想和工作技能运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去,促进图书馆工作效能的提升。第三,注重培养图书馆馆员的人文学科综合素质,例如文学、历史、等学科,因为馆员担负着文化教育者角色,而人文学科知识和其蕴藏的人文精神有实际的教化功能,因此人文内涵的提升将有效帮助馆员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素養。
(三)有效提升图书馆馆员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周期缩短,这就意味着对于图书馆馆员的要求更高。比如图书馆借阅处理、阅览室秩序管理、文化建设、媒体运营等,多方面的工作都对馆员的协调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馆员时常要面对师生读者。因此,在平时应该多进行自我学习及图书馆工作训练,提升沟通的技巧和交际能力。
三、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为了让高校图书馆紧随时代脚步,并更好地发挥出自身效能,那么就必须要实现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的转变。高校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文化的建设者,对于图书馆资源的更新和图书馆发展秩序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引导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角色的转变,不断引导他们树立网络意识、不断完善并优化图书馆馆员的知识体系、有效提升图书馆馆员的协调沟通能力,从而不断地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
作者:杨玉合
第4篇:浅谈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证管理制度
图书借阅证好像读者手中的一把和图书馆沟通的钥匙,通过图书借阅证可以开启图书馆知识殿堂的大门,在图书馆借阅和查找文献信息,得到相应服务。图书借阅证是图书馆对于馆内读者的认证,它在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联系的桥梁。图书借阅证在规范读者管理和引导读者行为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工作,我们发现图书借阅证的管理也存在着相应弊端。因此,需要加强对读者借阅证的科学管理,规范图书馆内的文献资料借阅行为。
一、图书借阅证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办理手续繁琐,时间过长。如今很多高校图书馆只能凭借图书借阅证进入馆内。而图书借阅证的办理制度则相对繁琐,在职或者新调入学校的教职工,应该由所在单位开证明或者持本人工作证进行办理;新生入学,应该由教务处提供名单进行集体办理;学校额外聘任的客座教授等人员,应该凭借主管部门的签字介绍才能给予办理。一般来说,办证时间都在两周左右。在图书借阅证尚未办下来之前,读者是没有权利进入图书馆的。这样烦琐的办证手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读者想进入馆内探索知识海洋的美好愿望。
(二)图书借阅证容易丢失,而补办时间较长。读者在使用图书借阅证的时候,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疏忽大意,经常会出现例如图书借阅证丢失但是还没来得及挂失;图书借阅证的证号被他人盗用等情况。捡到借阅证的人极有可能盗用证件去图书馆借书,即使借阅证上有照片,但是一般情况下,进入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数较多,工作人员很难验明是否人证合一。这样往往会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者经济损失,使得读者利益受到损害。
二、加强图书馆借阅证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统筹安排,提高读者信息采集的效率。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以往办理借阅证的经验,形成一套有效的读者信息采集流程,在新学年开始,馆内应该指定专门负责人与各个系以及教务处联系好,由各系尽快统计新生各班人数和名单,由图书馆进行信息录入以及核对和微调之后,尽快制作借阅证卡片,根据班级进行分批发放。快速的读者信息采集流程能够使图书馆尽快采集好读者信息,最终达到尽快为新生发放借阅证,使得新生能够及时使用图书馆资源的目的。
(二)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录入的准确率。应该指定专人进行新生信息录入,在录入时为了避免将学生照片和个人信息的对应关系弄错和弄混,可先确定输入信息的顺序以及照片的先后顺序。然后都按照同一个顺序同时进行录入,在办理过程中应该进行及时检查,同时出现相应生僻字时,应该将各班级名单以及教务处总名单进行及时核查即可合理解决。
(三)制定合理的借阅证补办措施。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并不清楚具体的图书馆借阅证补办流程。针对此种情况,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及时向学生说明清楚,使新生明白借阅证办理流程。另外一方面,在图书馆办理的相关场所之外,也应该清晰地标明办理流程。此外,在学生申请图书借阅证办理时,也应该让学生填写相关的申请表格,听取学生的补办理由,很多学生只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图书证,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是一种浪费,也影响了学生在图书馆的正常借阅行为。针对此种情况,应该允许学生对于丢失的借阅证进行挂失,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借阅证可以解除挂失,规定时间之后如果确实找不到图书证再来馆内进行补办。
三、引导新生积极使用借阅证
(一)重视迎新工作,做好新生入馆教育,鼓励新生走进图书馆。为了让高校新生更好地走进图书馆,新生到校之后,图书馆应该主动和各个學院联系,分期分批对学生进行新生入馆教育,从理论上学会使用图书馆。为了使得学生利用图书馆现有的现代化设备快速、准确地查找所需要的书刊资料,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图书馆应该利用电子阅览室对新生进行上机操作培训,教育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文献和书目查找的技巧。
(二)根据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实际学习需要,为新生开设导读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内专业设置多样化,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实际学习需要不相同,因此在入馆教育课上,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加强对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如何借阅专业图书资料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工作,把专业资料的引导工作提前放在入馆教育课上,入馆教育课会更有针对性。另外,在对于图书馆的专业资料管理方面也可以设置相应标示,引导相关学生进行借阅。
四、结语
图书馆的阅读环境、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图书馆。借阅证则是沟通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一道有效桥梁,既包含着读者借阅馆藏文献的权益,又包括着图书馆应尽的职责。因此,图书馆应该对借阅证进行高效的管理,才能更大程度上保障读者的权益,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作者:赵云艳
第5篇: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创新读者服务
毫无疑问,读者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最前方”。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推行,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信息提供、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巨变,读者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任一终端来获取信息资源,这样的获取方式不仅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信息资源的整个检索、选择及获取过程也更为便捷。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为知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他们基本上都能正确认识并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他们所需求的相关专业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满足。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
其一,服务时间与空间的延伸。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已经超越了图书馆建筑物的界限,读者仅需一台联网的电脑或手机即可随时随地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检索、浏览与应用,不受图书馆物理位置、开馆时间的限制。
其二,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化。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不再局限于人对人的咨询、借阅、教育,“人机交流”的远程服务方式(如数字图书馆、图书馆远程教育、数字化在线期刊等)应运而生,读者并不需要进入图书馆即可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通过计算机网络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
其三,馆藏资源共享化。为读者提供印刷型的馆藏文献是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因部分书籍资料是贵重的文史资料,所以基本都实施“不外借”制度,这就使得那些需要相关资料的读者难以获取。然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的所有馆藏文献都将成为电子资料,读者通过网络即可以获取自身所需求的文献信息,并且能够获取的文献信息并不局限于所处高校的图书馆,能够实现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资源共享。
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具体创新策略
(一)建设高效性、灵活性的和谐管理模式。不可否认,要想让创新读者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然而,只有适当的管理模式及高效率的领导组织才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团队。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组织缺乏专业性,所以管理模式难以规范化,并且在人事调动上不够活跃,工作人员难有升职空间,因此很多人员就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因此,高校图书馆理应向各机构争取内部员工的升职机会,以此来让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权利都得到有效维护,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此同时,图书馆管理者还应该在工作上给予员工充分的认可与信任,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管理目标化整为零,把具体的任务分配到每一位人员手中,让他们自己执行自己的任务、自己管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执行能力的同时也实现对他们领导管理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构建高效性、灵活性的和谐管理模式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持续开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二)在服务方法上不断革新。第一,提供休闲类型的个性化服务。为读者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俨然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但如果仅提供这项基本职能服务,或许更多的读者会选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进行信息搜索、整合,因为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在校园内完成,也可以在家中以及任何日常生活场所来完成。之所以部分读者选择进入图书馆来获取信息资源,是因为他们想得到休闲类型的个性化服务,在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和其他读者进行实时交流,以此来让自己沉浸于学术的良好氛围中。因此,在良好完成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免费的WIFI,便于他们利用手机来浏览相关信息,也可以开展各类活动培训交流会、报告会及签售会、电脑数据库试用体验等。毫无疑问,通过对这些“软实力”的提升,高校图书馆必定能够为读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硬性设施,软实力的提升速度更快、所需经费更少。第二,提供自助式一站式服务。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很多社会服务领域,一体化自助式服务已经屡见不鲜(如出入境管理中心、银行等)。因高校图书馆读者基本上都是大学生,个体素质与理解水平都较高,所以个人操控性极强的一体化自助式服务模式非常适用于他们,这一方法可以为大学生读者提供“三位一体”(即翻书、查阅、典藏)的服务。对于读者而言,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上网冲浪,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来进行影音播放,已达到了解所需知识的目的。当然,读者还能够通过信息站进行自由的信息选择与交换,快速得到图书馆的相关信息(如藏书情况、数据库搜索)。这样的方式不仅有效丰富了服务的形式,更在服务的内容上实现了更新,从而让高素质的大学生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最终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满意度。
三、结语
总之,即使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服务”二字对高校图书馆来说都是永恒的主题。基于这个主题,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则在于创新,图书管理者理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系统,在理念、方法等方面锐意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读者。
作者:欧阳碧辉
第6篇: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组织指导下,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外通过自身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图书馆因其藏书量大,开放窗口多,服务时间长,读者人数多,图书馆人员配置少,需要通过勤工助学这种方式,吸引大量入学新生加入这个团体,缓解人员不足等困難。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新鲜感褪去,问题就会不断暴露出来,促使图书馆管理者去思考问题的本质以及对策。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意义所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业,拓宽知识视野,得以升华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喜欢去的地方。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有着良好的条件,对于学生既是了解利用图书馆的机会,又是一种社会实践锻炼和经济补助。
1.有利于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有的甚至交不起学费。不仅妨碍了他们正常生活,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产生自卑感,严重地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这部分大学生到图书馆参与勤工助学,可以缓解经济困难,也可以使他们找到条件相当的伙伴,结识朋友,促进沟通交流,最大程度地减轻在学习和思想上的负担,快乐生活,愉悦学习。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高校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生可以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参与和完成图书馆工作流程和服务,树立自信自立的信念,并能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图书馆员沟通交流,学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自我潜能,看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全面提升综合能力,为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这种循序渐进的进步,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
3.有利于缓解图书馆人员压力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招生人数扩大,高校图书馆读者人数不断增多,对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延长开馆时间,实行开架借阅,增设服务窗口,引进新技术手段,建设特色馆藏,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特色服务等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样的发展和要求使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凸现。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为图书馆注入了新鲜血液,可缓解图书馆人力不足的矛盾,使图书馆员可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现代化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去。
4.有利于图书馆与读者间的沟通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主要是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兼有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到图书馆工作可以起到图书馆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和学生之间身份上具有的平等性,年龄上没有代沟,交流具有随意性,由他们把图书馆的运作情况告诉读者,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容易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图书馆,理解并尊重图书馆员。另一方面能更广泛、更直接、更及时地把读者的真实需求反馈给图书馆,从而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提升满意度。
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从2011年至今的七年时间,笔者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图书馆负责勤工助学工作。工作中注重将学校提出的“三个习惯”“四项品质”“小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理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勤工助学管理中,使我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得到了不断发展,受到学生的好评。
1.双向招新天府学院是一所经济类为主的高等学校,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女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而且农村学生较多,如何选定经济困难,又能做事的学生,是图书馆勤工助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对此,我们注重加强同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的沟通和联系,认真查阅学生的简历,筛选出基本符合条件的学生,逐一电话通知并对其面试,真正把勤工助学的名额落实到那些生活困难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在面试时还把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工作内容讲清楚,使学生充分认识图书馆的性质和业务内容,自愿选择到图书馆实习。通过双向选择,选出最终人选,达到双方满意。
2.注重培训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典藏,提供服务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学术和服务部门,内在蕴含着科学规律和一系列技术,并不是任何人员上岗就会适应要求。因此,对勤工助学的学生要注重开展培训,从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工作能力、规章制度、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教育,在操作技能方面,先由业务熟悉的老师带领学生从图书分类、整理、上架,清洁卫生等方面入手学习,让学生掌握和熟悉按索书号分类-排序-上架-归位-整架-查错-归位的业务工作流程。让他们感到图书馆有学问、有趣味,从而认真工作。
3.合理排班图书馆工作事多且繁杂、每天上班服务时间长达14个多小时。而学生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勤工助学仅仅只是一种社会实践锻炼和对困难学生的一种经济补偿。因此,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需要根据学生上传的课表以及对上班时间的实际需求,同时兼顾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如社团活动、心理班会、在外兼职等)来合理安排学生的上班时间,制作上班表。如果遇到有临时变化还要进行适当调整,力争做到人性化,感情化,让学生们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长辈般的关心。
4.日常管理在勤工助学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一是建立QQ工作群。充分利用QQ群,将图书馆的楼层示意图、馆藏资源分布图、图书上架方法、勤工助学小组管理规定、工作流程、值日组长制度、上班表、通讯录等内容上传至群文件,供大家知晓。二是及时掌握动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及时在群里与学生互动,并在必要时与学生面谈,积极主动与同事交流学生的工作情况,收集信息后及时处理。三是建立QQ聊天群。让同学们在群里畅所欲言,交流学习经验,遇到困难提出帮助,生活中的疑惑等等,可以在聊天群里发布,并能够得到及时回复。四是选拔组长。根据到图书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情况选派一名组长,协助勤工助学老师及当班图书馆老师的沟通交流,负责当天工作的统筹安排及情况记录,将当天同学们的到岗情况及工作表现、工作内容、工作情况,发至负责勤工助学老师的邮箱。这样,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五是由当班老师跟进学生的工作,并在当天的勤工助学情况登记表中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等级评定记录。
5.评绩表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流动性大、变化性大,灵活性强,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引入和实施“激励”机制。在实施中,以登记表中的评级、考勤表中的出勤情况、值日组长的工作总结等作为依据和标准,核定学生当月工时和工资,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同时,每学期初还要组织勤工助学的学生对上学期的工作进行评优,对评选出来的优秀个人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组织座谈,让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不是新生事物,但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既有力地推进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让学生真正在勤工助学中得到锻炼,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有着许多可探讨和研究的方面。
1.大力创新工作内容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来往的读者川流不息,最让馆员头疼的是清书,就是将读者随手乱放的图书归位。这种反复穿梭于书架之中的工作,效率低,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如何将其变得不那么枯燥,就需要进行创新,如改变清书的方式,换成多人清一排书架或几位同学交换着清,或开展清书比赛等等,以此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对工作内容,形式进行创新,既可提高同学们的工作效率,也可锻炼同学们积极思考的能力。
2.建立可行规章制度勤工助学是高校为学生们提供的实践锻炼平台,是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的一种经济补助措施。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正常的运行,才能持续科学的发展。可探索实行学生值日组长制度。由值日组长负责当天工作的安排和督查,比如注意闭馆时的安全检查,日常的排班等,有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再向老师汇报。还应该健全考勤制度,實行严格的上班考核,既是对学生核定经济报酬的依据,又是对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培养。对突发性情况,可限定调、换、代班的次数,尽量减少人员变动次数,以减少对工作的影响,便于了解熟悉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工作环境。
3.形成有力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的体现和反馈。规章制度是图书馆馆员的行为准则,学生到图书馆虽是勤工助学,也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工作,但学生馆员是否遵守了规章制度则需要有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来反馈。可以成立一个监督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对图书馆业务工作比较熟悉的学生馆员组成,监督评价指标可以细化到工作的每一环节。也可采用相互监督的方式,如某一位小组成员在工作时被投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学生值日组长和图书馆老师就要认真核实反应的情况是否属实,并进行记录,形成有效监督。
4.实施有效激励措施人的需求不外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大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阶段,尤其注重自己的形象。在实施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可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每个月发放勤工助学酬金时,评选出优秀馆员,以工资的提高来作为对其的奖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馆员适当说服教育。学年结束时,可以对一直坚持在图书馆工作,并且表现优异的学生馆员发放图书馆优秀员工奖牌或者物质上的奖励。
5.定期交流工作体会学生参加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实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开始,既感到新奇,又有着兴奋。可坚持定期召开勤工助学学生交流会,组织同学们畅谈工作实践体会,加强勤工助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征集同学们对图书馆的期待和建议,启发勤工助学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集思广益,密切图书馆和学生们之间的联系,既让学生们得到锻炼,又体现对学生们的尊重,对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应该有百利而无一害。
6.建立人员数据库对于高校来说,每学期都会有学生提出勤工助学的申请,又有部分勤工助学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坚持勤工助学工作而中途离职。由于从招聘录用到上岗再到能熟练地掌握工作流程与工作技能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随时找到合适的人选来顶替空缺的岗位。要保证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勤工助学备用人员数据库。一方面可防止因勤工助学学生离岗而造成的空缺,影响图书馆工作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可对意愿参与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同学情况心中有数,为今后的人员选聘、调配,进行合理的安排,缓解因突发事情而带来的人手紧张问题。
7.提高勤工助学的待遇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大,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并且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较多,女生较多,他们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除了得到锻炼外,减轻经济压力是一个重要的目的。据了解,现在大学图书馆的勤工助学的工资一般每小时只有5—8元,普遍偏低。而在校外做家教、各种辅导培训班兼职或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得到的报酬都比在学校图书馆高得多,而且现在同学们参与勤工助学渠道较多,仅仅在学校内就有守楼栋、打扫卫生、取快递送寝、快跑(天府学院开发的APP)等渠道赚取小费。这样一来,不管是收入还是能力的锻炼,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就没有多少优势,难以留住人。因此,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当提高勤工助学的报酬。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工作,对学生参与实践锻炼提供了平台,是图书馆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缓解图书馆人员不足,密切图书馆与学校师生的联系,提供更好的服务都有着极大的帮助。笔者经过多年图书馆勤工助学的管理实践,并通过对一些高校图书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思考,要做好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也不少,愿有更多的仁人智士和图书馆的同行来研究。
作者:徐丁然
第7篇;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一、新媒体与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的相关含义
(一)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是二十一世纪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下的新生产物,它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关于对新媒体的界定,在学术界还没有具体的定论。目前,关于对新媒体的界定存在一种大众比较认可的观点是:新媒体是以信息化网络技术为核心基础,通过互联网、有线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数字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终端,给用户提供娱乐和信息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它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生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的含义
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指的是高校图书馆应用新的技术与服务方法、服务理念,对高校的图书管理员、馆藏以及空间进行重新建构,在充分满足高校师生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图书管理服务进行完善与改进,或是开发出新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的过程。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对高校图书馆内部空间利用率的提升以及高校广大师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发生了转变。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与发展,高校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使得高校的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提供的服务已经不再仅仅的局限于传统的阅览与外借服务,而是能够通过网络为广大师生提供数据检索、网上续借或预约、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多样服务。使得高校的广大师生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可以享受到现场的图书管理服务,还可以享受到网上的远程服务或者手机移动服务。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概念发生了转变。
网络版的文献以及电子出版物在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下应运而生,使得以印本资源为主向的图书馆馆藏载体逐漸向数字资源和印本资源二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新媒体环境对商业数据的灵活购买以及数字化特色文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下向广大师生用户提供的不仅是高校图书馆自己收藏的一些文献信息,另外还包括利用网络从高校管外获取具有一定使用权的文献信息,从而形成了“虚实结合的多种载体并存”的发展势态,为高校广大师生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广大师生用户的需求以及获取信息方式特点发生了转变
随着移动终端在网络的发展下不断地发展,使得高校广大师生用户在信息获取的方式上以及个人阅读行为上发生了较为显著的转变。因为网络具有即时性,能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自由地搜索、查询,所以高校的广大师生用户相对来说更喜欢通过网络来自主的进行搜索、查询,获得个人需要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广大师生用户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微信、微博、数字电视、博客等新媒体形式,使得高校广大师生用户的需求以及获取信息方式特点发生了显著的转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存在不规范的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其主要的工作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内藏书的保管与鉴定的。但是在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其综合素质存在很大的欠缺,所以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不够规范,这种不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以及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这两大方面。另外,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结构中存有封闭式的管理,从而导致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并且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具有高度集中性,这势必会影响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上的创新与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在服务意识上存在很大的欠缺
我国高校开设图书馆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能够通过管内储藏的知识来指导教育学生。但从高校图书馆目前的现状来看,担任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上具有很大的欠缺。这可能是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隶属于高等行政机构的缘故,所以导致竞争意识缺乏,使得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不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工作较为散漫,思想较为守旧,服务意识较差。
(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技术上缺乏创新性
随着新媒体在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下愈演愈烈,使得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这就对高校图书馆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在原有的信息传递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其传递的方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优化,在创新优化后的多媒体技术中,信息资源会得到广泛而充分的利用。然而,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技术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技术上缺乏创新性,没有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去清楚地了解和预测学生的需求,进而从根本上进行信息处理。
(四)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藏书的结构上存在不合理性
高校图书馆藏书这一环节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而言,使其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步。从我国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来看,藏书的结构与图书的数量、类型、结构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的安排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从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藏书的结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管内藏书存有不均衡、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说,热门专业的书籍较多冷门专业的书籍较少等。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应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多样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应树立“以人为本、学生至上”的宗旨理念,与时俱进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多样服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的信息更新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高校现有的藏书难以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扩大数据库,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开展网上跟踪式开放性服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高校图书馆应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
高校广大师生在新媒体时代发展下对知识量的获取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与当代新媒体时代背景发展相适应。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在高校原有的图书管理理念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需求。
(三)应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因地制宜,对高校图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强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首先应建立多种方式去引领高校广大师生对信息的获取;其次,在新媒体时代下应建设资源管理中心形成网络管理服务,给高校广大师生带来便捷的创新性服务。
五、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创新性服务,从而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需求。
作者:许虹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