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一个“急上涨—长下降—缓反弹”的发展过程。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学前教育需求、义务教育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高中教育需求呈负相关关系。表现在:新生人口缩减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需求的萎缩,其中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更为直接,而对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则是间接的,且具有滞后性;新生人口的缩减直接促进了高中教育需求的扩大,人们更倾向于以孩子的质量来弥补数量的减少,进而寻求高中教育需求的满足,以获得更多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引言
研究证明,教育是对生育模式和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孩子上学、学校教育的成本和父母为了孩子进行教育投资不断增加的压力,对父母的生育选择和生育行为具有强烈的影响[1][2]。而本文要研究的却相反,即探讨生育对教育的影响。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有些观点认为,家庭孩子的数目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并不显著[3][4]。对此,有些研究认为这是经济因素从中起了作用,或者是浓厚的家族凝聚力抵消了其影响造成的,或者是由于早出生的孩子工作后,能够给家庭带回经济资源,这种经济资源转移到其他孩子身上的缘故[5][6]。但也有观点认为,家庭子女数量对于教育选择、教育成就的获得是有很大影响的,无论是在工业化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影响呈反向关系[7][8]。
国内对于教育和生育水平之间影响的研究很少。但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人口出生水平的急速下降,我国的教育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市作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特大型城市之一,其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生育水平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无疑会对北京市的教育需求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深入分析其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将有助于了解北京市人口变动以及教育需求的现状,并为合理规划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分布以及满足北京市的教育需求提供对策建议。
二、研究的方法、数据
鉴于本文要探讨的是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对各级教育需求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以描述统计的方法对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以及各级教育需求进行分析,以比较二者的演变趋势。同时利用线性回归量化二者之间的作用大小,以此发现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对各级教育需求的影响。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2014)》,如果无特殊说明,本文图中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此。
三、北京市的人口生育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和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形势、人口政策有很强的相关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历史阶段来分析(见图1)。
(一)急速上升阶段(1978-1982年)
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市经济形势的好转,北京市的生产力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医疗卫生条件提升很快。4年间,北京市的人口增长非常迅速,1978年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为1293‰,而到了198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004‰,4年间虽然只增长了71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78 个千分点。但如果从增长比例上看,4年间增幅为5499%,即增加了一半以上,增幅巨大。
(二)高位快速下滑阶段(1982-1991年)
这一时期几乎涵盖了上世纪整个80年代,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从1982年的最高位2004‰滑落至1991年的803‰,9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201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33个千分点;从下降比例上看,9年间降幅达5993%,接近六成,幅度惊人。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降幅,主要是由于当时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每个家庭的出生人口数较以往历史时期大规模下降造成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上世纪80年代,人口流动渐趋频繁,不断增加的北京市外来人口扩大了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分母。但仍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一时期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处于较大幅度的下降过程,但从整个历史时期看,这一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水平还是较高的,属于高位快速下滑的状态。
(三)低位缓慢下降阶段(1992-2003年)
这一时期基本上涵盖了上世纪整个90年代,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从1992年的922‰缓慢下降到了2003年的506‰,11年间下降了 406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38个千分点,从下降幅度上看,也只有4512%。与上一个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下降速率和幅度均较低,而且从整个历史时期上看,属于低位缓慢下降阶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渐推进,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追求生育数量,转向了生育质量。同时,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外来人口基数越来越大,使得人口出生率的分母也越来越大。
纵观整个历史时期可见,1982年至2003年是北京市人口出生率下降的21年,期间人口出生率虽有小幅反弹,但都没有改变整个下降趋势。 21年间,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498个千分点,年均下降071个千分点,年均下降水平不大,但累积的效应很大,总体降幅达到了7475%,即21 年间降幅接近八成。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在这一较长时期的下降给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长久的影响。
(四)低位缓慢反弹阶段(2004-2013年)
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进入了缓慢的反弹上升趋势,从613‰上涨至2013年的893 ‰,8年间上涨了28个千分点,年均035个千分点,从整个上涨幅度看,也只有4568%。这8年的上涨之所以将其定义为“反弹”,主要理由有两个:一个是相对于前期从1982年至2003年长达21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而言,到2013年为止的上涨幅度有限,只有8年;另一个是相对于前期从1982年至 2013年高达7475%的降幅而言,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的增加幅度只有4568%,而且,这一时期的人口出生率水平基本维持在6‰~9‰之间震荡,基本上没有超越1992年以来的生育率水平。
如果单纯考察北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也可以发现与常住人口基本上一致的趋势。简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总体上走出了一个“急上涨—长下降—缓反弹”的趋势。单从长期趋势看,基本上是处于下降的状态,从最高位的20‰下降至最低位的5‰。可以说,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一个下跌的过程(图2)。究其根本,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行带来的人们生育观的改变,以及北京市外来人口持续不断的增加。北京市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是长期的、缓慢的、非剧烈式的,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的作用却是急速的、立竿见影的。
四、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对教育需求的影响
(一)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学前教育
自1991年以来(限于数据的获得性,本文只选取了1991年至2013年的数据),无论是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人数还是在园人数,其数量都出现了先较大幅度的下降然后较大幅度的上升的过程(见图3)。以在园人数为例,1991年这一数量为40万人左右,而到了2005年前后,这一数量降到了 20万人左右,缩减了约50%;而从2005年前后开始,在园人数开始迅猛增加,至2013年达到了35万人左右的水平,增幅约为75%。尽管从2005 年前后开始,北京市幼儿园在园人数在总量上没有超过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但其增加的速度是惊人的,表明北京市幼儿园在园人数正在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发展,这对北京市的学前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然而,如果仔细考察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人数可以发现,尽管其表现出了和在园人数大体一致的发展趋势,但从其数量缩减和增加的水平上看,是不及在园人数的变化幅度的。通过利用入园人数占在园人数的比重构造一个指标“入园比”,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北京市幼儿园入园人数的变化强度。显然,从1991年开始至2013年,尽管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在园人数而言,其增加的水平和幅度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从整体趋势来看,它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见图4)。对其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以发现,其拟合优度为0535,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北京市的入园比下降趋势非常明显。相对于北京市幼儿园在园人数的变化趋势,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比从1991-2006年也处于快速下降的趋势,二者是一致的;但从2006年开始至2013年,二者产生了背离,即尽管在园人数持续增加,但入园比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而是处于震荡下行中。总体而言,从需求总量上来说,北京市的学前教育需求是不断增加的,但从相对水平上来说,这一需求是不断弱化的。
通过比较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和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比(图1和图4)可以看出,二者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一致同向关系,即随着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北京市幼儿园的入园比呈震荡下行的态势。这表明,随着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北京市的学前教育需求总量日渐收缩。显然,人口出生率代表着城市新生人口的多少。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意味着新生儿数量可能大幅减少。而事实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渐深入,人们的生育观念倾向于优生优育,所生孩子的数量显著减少,进而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需求。
如果对人口出生率和学前教育需求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尽管人口生育水平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需求,即从数据上看,人口生育水平每下降1个单位,相应地学前教育需求就会下降4个单位,二者具有较好地一致性(表1)。然而,由二者所建立的模型虽然是显著的,但其拟合优度并不是很高,因此,单纯地用人口生育水平来探讨其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影响并不全面,其可能通过其他中间变量而产生了相应的作用。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再展开深入分析。
(二)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义务教育
从小学招生人数以及在校生人数上看,1978-2013年的变化轨迹基本上是相似的,即“先降—再升—后降—再升”的“W”型走势(图5)。
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的下降过程较短,但数量的变化幅度较大。从招生人数上看,1978年招生人数接近20万人,而1983年这一数量骤降为10万人,降幅超过了50%。从在校生总量上看,1978年为937万人,而到了1985年,这一数量降到了7336万人,减少了20多万人,降幅超过了2173%。
从1984年开始,小学招生人数出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1994年,但其间的增加数量并不稳定,没有表现出较好的趋势性,表明当时的义务教育需求存在波动。而这一时期的小学在校生数则表现出了稳定增加的态势,从1986年的7491万人,增加到了1994年的10245万人,8年间增加了2754万人,增幅达3676%。
紧随其后的10年,即从1994年开始,小学招生人数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尤其是1994-1999年间的变化较为剧烈,从1994年的 186万人降到了1999年的94万人,降幅接近50%。而1999年之后,一直到2005年,小学招生人数虽然还在下降,但降幅明显缩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2005年是1978年以来小学招生人数最少的一年,只有71万人。这一时期,小学在校生数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而且下降水平较为剧烈,从1994年的10245万人下降到了2006年的4733万人,12年间下降了5512万人,降幅为538%,平均每年减少448%。
而从2006年开始至现在,北京市小学招生人数又出现了明显的、快速的增加态势,2006年为731万人,2013年则达到了1658万人,增加幅度达到了5589%。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在校生数也表现出了较快的增加态势,从2006年的4733万人增加到了2013年的7893万人,7年间增加了3160万人,增幅为6677%。
从2006年至2013年的7年间,无论是小学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数,都出现了增加,但招生数的增加水平低于在校生数的增加水平。这表明,尽管小学在校生数在不断地增加,但其增加的内在动力在减弱。而且,从现有的数据看,尽管小学在校生数和招生数都出现了增加,但增加的水平还较低。从1978 年至2013年的整个历史阶段看,北京市的小学生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处于下降的态势,如果对二者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其下降趋势(图 6)。如果对二者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以发现,北京市小学在校生数的线性拟合优度为0349,招生数的线性拟合优度为01661,后者的拟合效果一般,但从总体上看,二者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通过比较图1和图6可以发现,随着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北京市的义务教育需求也出现了持续的下降,二者表现出了较好的同向关系。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除了直接影响学前教育需求外,显然也会对义务教育需求产生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是滞后的。譬如,n年份出生的婴儿,一般来说会在n+3年份产生学前教育需求。大约在n+6年份产生义务教育需求。因此,尽管需要大约6年后才能产生义务教育需求,但人口出生率持续的下降,最终都会将这种需求累积起来。可见,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对于学前教育以及义务教育需求的影响是长远的,且具有累积效应。
(三)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高中教育
从招生人数上看,1978-1980年北京市的高中招生人数均在13万人以上的水平,如果排除1978-1980年这3年的极端数值之外,北京市高中教育需求经历了一个“小幅波动—快速增加—缓慢下降”的过程。在1981年至1993年间,北京市高中招生人数虽然有小幅波动,但基本上维持在3 万人的水平上。从1994年开始,招生人数持续增加,从大约35万人一直增加到了2003年的95万人,9年间增加了约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万人,年均增加19%。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的高中招生人数持续下滑,2004年为935万人,而2013年为6万人,减少了335万人,降幅为3586%,年均398%。但从2008年开始,每年减少的数量开始缩小,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上维持在6万人的水平上(见图7)。
如果从北京市高中在校生数量这一指标进行考察,也可以得出相同的教育需求变化轨迹(图8)。1978年北京市的高中在校生数最多,为4156 万人,随后的两年虽有下降,但也维持在了30万人以上的水平。如果排除这3年的极端数值,那么,北京市的高中在校生数的变化就表现出了较好的规律性。从 1981-1993年,北京市高中的在校生数表现出了小幅的“先升后降”的过程,在校人数的规模维持在了10万人的水平上。从1994年开始,在校生人数开始了一波较大幅度的上涨,从1994年的866万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2784万人,11年间增加了191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4万人,增幅 2014%。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的高中在校生数出现了下滑,一直持续到了2013年。2006年的在校生数为2594万人,2013年为1876万人,7年间减少了718万人,降幅达2769%。这一下降水平相较于前面较大幅度的上涨水平来说是较低的,而且,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高中在校生数的下降更为平缓,4年间仅减少了159万人,降幅只有78%。
如果排除1978-1981年这4年的极端数值,从总体上来看,北京市的高中招生人数以及在校生数均表现出了持续增加的趋势,对二者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这一趋势(见图9)。从拟合效果上看,北京市高中招生人数的拟合优度为05511,北京市高中在校生数的拟合优度为 06354,拟合效果较好,充分说明二者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显然,这种变化趋势和北京市的人口生育水平表现出了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北京市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所带来的新生人口的减少,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孩子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了高中教育需求的增长。
高中招生数量和高中在校生数不能很好地表示高中教育需求,因为这两个数据是高中教育的基础,并没有展现出义务教育之后人们对高中教育的需求。而用“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高中的比例”这一指标,就可以较好地测量高中教育需求。本文使用已有数据测算了1986年以来的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的比例。数据显示,在1986年至1997年间,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的比例一直维持在30%左右,并保持相对稳定。而从1998年开始,这一比例持续扩大,从1998 年的3274%一直增加至2012年的8614%,增幅超过了150%,平均每年增加10%(见图10)。这充分说明,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高中,高中教育需求持续增加。
如果将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北京市初中毕业生就读高中的比例进行对比(限于数据的原因,本文只截取了1986年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总的趋势上呈现反向关系(见图11)。尽管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出现了反弹,但其反弹力度很弱,总体趋势仍是下降的。这种反向关系表明,随着新生人口的不断减少,高中需求越来越大。高中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高等教育需求,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平均每个家庭的出生数量减少,家庭教育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质量,以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因而也就更期望孩子获得高中教育机会,进而满足高等教育需求。
人口生育水平与高中教育需求的线性回归结果表明,二者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人口生育水平每下降1个百分点,高中教育需求相应地提高33个百分点,进一步证实了人口生育水平对高中教育需求较为显著的影响(表2)。
五、结论与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即急速上升阶段(1978-1982),4年间增幅超过了50%;高位快速下滑阶段(1982-1991年),9年间降幅接近六成,幅度惊人;低位缓慢下降阶段(1992-2003年),11年间下降了约45%;低位缓慢反弹阶段(2004-2013年),8年间上涨了约45%。总体看,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经历了一个“急上涨—长下降—缓反弹”的过程,但从长期趋势看,基本上是处于下降的状态,从最高位的20‰下降至最低位的5‰。
通过将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学前教育需求、义务教育需求和高中教育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与学前教育需求和义务教育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高中教育需求呈负相关关系。相应的解释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较大变化,人们更多地是注重孩子的质量,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弥补数量的减少。因此,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所带来的新生人口的缩减,将直接影响学前教育需求。同时也影响义务教育需求。尽管这种影响不像对学前教育需求那样直接,而且还具有时间的滞后性。而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家庭新生儿数量减少,家庭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教育。因此,家庭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更加注重更高一级的教育;同时,由于高中教育具有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性质,家庭会优先满足高中教育需求而寻求更高一级的高等教育机会,而近些年来高校扩招的事实强化了家庭对于高中教育需求的满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学前教育需求、义务教育需求和高中教育需求自2005年前后都出现了一定水平的扩大,与此同时,北京市的人口出生率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定的反弹。但从总的趋势上来说,这并不影响二者之间的正相关与负相关关系,因为北京市的外来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其影响已经超越了人口出生率,其对北京市教育需求的影响更大。
作者:赵勇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6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