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24-03-13 10:05  

  摘要:“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尚存在学生对经济学思维和工具掌握不充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等典型问题。针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导向,将思维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问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持续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形成良性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思维;教学工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7-0037-04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一門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研究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权衡取舍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西方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为标志,是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主流经济学”,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本科学生的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低年级开设。“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分析工具,也就是引导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去发现实际生活中复杂经济现象“背后的秘密”。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强调“学以致用”的学科,“问题导向”是其固有品质,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是基于不断新涌现的经济问题引导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分析工具的运用。由于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需要对经济环境和运行条件进行科学界定,并合理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工具来进行高度抽象与科学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一线“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由于存在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是知识的供给方,学生是知识的需求方。只有教师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供系统、全面的“西方经济学”学科知识,且学生有较高的求知欲望,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理论和现实之间要实现有效衔接往往存在着需要跨越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现实的教学条件,无论是在学生的需求层面,还是在教师的供给层面,尚存在一些典型问题需要去有效解决。


  (一)学生层面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冠”,是因为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西方经济学”运用了大量数理工具,利用数学符号描述纷纭复杂的经济问题,在形式表达上更接近自然科学[1]。正是“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形成“有效需求”,直接影响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掌握“西方经济学”工具,需要具备较好的数理基础。“西方经济学”研究在约束条件下研究最优化问题,涉及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弹性分析和动态分析等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与矩阵、导数、微积分、博弈论等数理知识紧密相关。中高级“西方经济学”甚至运用到了拓扑学、系统工程等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尽管大多数财经管理类专业是文理兼招,但高等数学相对于中学数学更加强调抽象思维。如果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奠定较好的数理基础,那么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过程中就容易对公式推导、数学证明和图表分析等教学内容形成畏难情绪,很难主动去掌握和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虽然具备较好的数理知识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学好“西方经济学”,但一定是学好“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前提条件。


  2.形成经济学思维,需要具备相应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经济学始于18世纪70年代,迄今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经济学理论体系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供求分析、消费者分析、生产者分析、要素市场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和市场失灵等微观层面的问题,也包括国民收入决定、就业、通货膨胀、开放经济、经济增长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分析等宏观层面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拥有相对专业的术语,庞杂的内容体系,研究的问题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机票打折中涉及的价格歧视问题、“双十一”促销活动中的弹性问题、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面对繁多、晦涩和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如果不擅长逻辑思维准确把握学科主线,只能直观地理解经济现象,缺乏对内容体系的总体把握,难以在实际运用中“举一反三”,往往只是通过复习所谓重点内容以应付考试,限制了经济学思维的形成。


  3.灵活应用经济学理论,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


  验。“西方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从理论性看,经济学模型是对复杂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是严谨的假设、演绎推理、理论假说、经验验证的过程。而且,“西方经济学”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综合派等诸多观点相异的流派。从实践性看,经济学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以此来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解释实际经济的运行和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难以将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机衔接。“西方经济学”通常在大学低年级开设,而低年级的大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或者对社会现象关注不够,很难将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和身边的经济现象相结合,更不用说运用经济学理论、工具来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师层面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改进,以适应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1.教学过于强化数理推导而导致授课内容相对单


  调。由于经济学教学涉及大量数理知识,而且这些数理知识既是报考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考试重点,也是进一步学习中级和高级经济学的基础,同时考虑到大学低年级学生相对薄弱的数理基础,教师会把大量教学时间分配在数理推导和图表分析中,强化通过数学的形式来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这样势必在缓解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数理推导在“西方经济学”授课时间中比重太大,“西方经济学”教学就会有逐渐沦为“黑板经济学”的趋势。“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被人为地割裂成若干的独立单元,知识被碎片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经济学思维难以得到系统培养,学生无法通过课程学习准确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脉络。理论讲授和数理推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平衡,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达到教学目的。


  2.教学方法过于依赖多媒体而导致授课方式较为


  单一。受限于“西方经济学”相对庞杂的教学内容,“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导了“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教师主要运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授课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扮演着“PPT讲解员”的角色,尽管教学过程中也会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地运用案例教学。但研讨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普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互动和沟通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学生在教学关系中仍然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甚至在授课内容过半的时候就呈现出“放弃”的学习状态,指望着死记硬背授课重点以应付考试,往往达不到课程教学要求,更无法通过课堂学习形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理解。


  3.教学导向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比较分


  析存在较大改进空间。“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科学性,但是作为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属性,需要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比较学习。通常,政治经济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别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设置上基本保证了连贯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及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等经典“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均有本章评析或结束语,引导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批判式学习,以提升经济学理论素养,而在这部分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授课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存在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述而不评”的问题,使得学生无法科学辩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时“教条主义”地运用,忽视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特殊性。


  三、问题导向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运用原则


  问题导向教学强调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获得新思想,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运用需要遵循“一个导向和两个结合”的原则,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本的教学导向,将“西方经济学”思维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问题相结合。


  (一)进一步明确“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导向


  既要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与运用,更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工具不断引入我国,并成为大学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不可否认,“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应用,有助于我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参与全球化,也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学的学术成果和世界学术前沿对接。但从历史和状看我国国情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做到鉴别取舍,避免片面理解和盲目照搬[2]。2018年,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3]。在讲授“西方经济学”时,一方面要明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现实运用中的局限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的“伊丽莎白二世之问”凸显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要明确“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资本主义阶段意识的反映,在批判的基础上学习其科学因素,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4]。


  (二)将“西方经济学”思维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


  卓越的教师不只是教学生概念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放的思考方式,从而对其成长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并通过这种方式去丰富和提出新的理论,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导论部分,应该本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教学态度,给学生介绍基本的逻辑学和经济学方法论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是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数学是经济学教学中非常有用的工具,但工具的运用必须是基于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对经济现象解释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深入探究经济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就容易导致数学工具的“滥用”和“乱用”,偏离“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三)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问题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是以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财产私人所有制为前提的,推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为了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西方经济学”运用大量数理工具对经济问题进行了高度抽象。因此,要达到“西方经济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我国经济运行实际,即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现实,对经济理论和模型进行科学验证和比较分析,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从而构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现代经济体系,这样才能让经济学的理论之花在中国的實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四、推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问题导向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设置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教学相长为主要目的,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5]。“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培养经济学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鼓励学生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和中国实际问题结合,充分利用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拓展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理论讲授方式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存在学生参与度低,师生教学互动不够等问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需要逐渐从教师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推动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在课程教学中的综合应用。案例教学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举例说明,还要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特别是安排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发现经济现象反映的经济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将案例教学和和研讨式教学结合,通过自主选题、独立探索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就问题进行任务布置,指导学生进一步到实践中就相关经济问题完成研究报告。比如,让学生讨论雾霾形成的经济学原因,考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让企业收益大于企业成本,进而分析由于外部性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探寻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这样,除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进行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深刻的经济问题,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得“西方经济学”教学不再抽象和枯燥,并因为学生的参与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注重方法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封闭的课堂教学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本着开放的教学态度主导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方向。在信息化时代,多种媒体提供的信息既给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信息垃圾”,甚至是错误导向的经济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慕课等多种媒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和学生交流的途径[6]。遇到有争论的经济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来深入探讨问题,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互相独立、完全穷尽”的MECE方法等逻辑思维工具,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培养相结合,让学生主动探寻经济现象后面隐含的经济学理论,形成科学的经济学思维,具备在新时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素养。例如,对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的问题,就需要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个人行动的动机和集体行动的逻辑,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搭便车”问题,从而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保护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强调用经济学理论和工具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也应该是从“经济问题”出发,从问题分析开始,向理论学习过渡,进而提升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不断完善所学经济学理论,灵活地解决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问题。要解释和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就必须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本土化”改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就是渐进式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而不是将所有问题交由市场去解决,因为市场也会有市场失灵。萨缪尔森也认为健康的市场经济需要将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有机结合,“没有政府和没有市场的经济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经济”[7]。也就是说,经济学真正教给学生是如何面对经济现实,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特别是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进而指导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陈岱孙教授就曾经提出“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弘扬马列,锐意求新,借鉴西学,体察国情”。“问题导向”是推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既要致力于结合实际经济问题,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实际问题,开展“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也要切实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围绕问题的解决,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良性的师生互动,使得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合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理论和工具,形成适合中国经济实际的、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经济学思维,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美]蒋中一,[加]凯尔文·温赖特.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M]. 刘学,顾佳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8. 

  [2]谭崇台.立足中国实践 一分为二地研究西方经济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11). 

  [3].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4]林岗.摆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1). 

  [5]潘攀.旨在教学相长的问题导向式课堂教学初探[J].当代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 

  [6]柒江艺.新媒体环境下西方经济学开放式教学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7,(5). 

  [7][美]保罗·萨缪尔森,[美]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9版[M].萧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2. 

  作者简介:张志彬(1979—),男,湖南桃江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研究。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