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我国的各个学科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科学技术哲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本文主要通过统计分析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现状取得了清晰的认识,制定出了一些合适有效的策略,以便于促使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1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状况
1.1 以科学为本的发展时期
在以科学文本发展阶段,相关人员已经提出了以民生和科学为前提的新文化运动科学,对自然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所渗透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以及科学文化等都有了深度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又有著名人士如:陈独秀、丁文江等人提出了科学和思想文化问题,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科学世界观,使人们认识到实证主义哲学,从而逐渐养成了以科学文本的思想体系。
1.2 各学派相互竞争的发展时期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社会上已经用涌现出很多有关于哲学、科学方面的研究者,其著名的人物主要有:提倡唯物史观的陈独秀、主张文化科学观的胡适,已经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相互竞争的局面,这一发展状况促进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快速发展。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科学派的成就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社会上发行了大量有关于科学启蒙性的科学哲学类的文化作品,如:《科学导论》、《科学方法》、《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科学理论》等等。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出现了西方科技哲学的翻译作品,其代表人物有:汤姆生、皮尔生、德尔柏以及秦斯等人物,他们不仅发行了有关于科学哲学的著作,而且还发表了他们对科学的看法与思想,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最后,薛岳霖也推行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他深刻批评了主观论和操作主义,并发行了《自然辨证论》。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成立了专门了研究团队。
1.3 快速发展时期和国际化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知识进入到中国,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特色形成了相互应县的关系,促进了中国科学哲学学习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所以,相关人员应该从实际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将自然辩证法与国家实际发展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以便于将建构成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等教育体系、使得各个领域的学术都有了自身的价值和地位。相关书籍也有很多如:《科学哲学引论》、《科学认识论》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哲学家学派正在中国兴起》等优秀作品,促进了国际与沟通,使得我国科学技术哲学走向了国际道路。
2 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2.1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般来说,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有:国外技术哲学、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以及综合研究四个方面。可见,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就是这个学科建立和构建的基点,但由于该学科还是没有凸显出现实价值及前途。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相关人员应该把抽象的思维逐渐转化为从语境和实践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反思,只有把科学技术当成一个抽象的整体去研究,同时还应该就已有科学技术的经验来思考,方能将其生成生活世界。
2.2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方向拓展
现阶段,在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中,相关工程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著名人物李伯聪一直认为工程哲学主要是以工程知识的工程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而田彭颖把技术理解当成一种实践性的知识体系,主要有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简单来说,社会技术主要就是的人们改造、管理社会和调整、健全并完善社会体系。
2.3 技术哲学的未来走向
当下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正由一个单一的研究模式逐渐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正面临着国外技术哲学述评向基本问题的转折。但是不管科学技术怎样发展,都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应坚持了解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坚持引进国外技术哲学成果与中国语境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将个体专一化与群体多元化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才能促进科学技术哲学的中国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状况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相关人员敢于创新,敢于挖掘出最为合适有效的研究模式,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做到与时俱进,就能推动科学技术哲学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金彦红.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3]王晓永.改革开放以来的黑格尔哲学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4]赵晶晶.浅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5]肖峰.信息技术哲学的兴起[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03).
[6]陈凡,成素梅.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及其走向——陈凡教授学术访谈[J].哲学分析,2014(04).
作者简介
杨李(1983-),男,贵州省铜仁市人。理学学士学位。现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作者单位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