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疫组化法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效果评价
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 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 早期临床症状均不典型, 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在中晚期才能确诊, 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影响了患者的预后[1]。因此, 对于早期肿瘤的诊断是目前临床所关注的一大重点。目前早期肿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案, 常规方案包括CT、超声弹性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 但此类方案的漏诊、误诊率较高[2]。病理诊断作为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测标准, 虽然具有准确度高的特点, 但具有一定损伤性, 患者体验较差, 此外, 对于病理诊断中的不同技术应用价值尚存在争议。一般的病理检验多以活检穿刺诊断为主, 该方案虽然能够确定疾病类型及分期, 但患者体验较差[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免疫组化技术融入了抗原修复、敏感检测及自动免疫染色系统, 不但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更改善了检查体验。本文就免疫组化法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肿瘤患者, 男61例, 女51例, 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43.9±11.4)岁;肺癌22例, 肝癌37例, 转移性肿瘤51例, 血管瘤2例。根据病理诊断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6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采用穿刺活检法进行诊断, 根据影像学显示的病灶部位进行穿刺, 超声下取出组织进行活检, 与标准组织进行对比。
1. 2. 2 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诊断, 主要试剂包括脱水剂、固定剂、蒸馏水、透明液、浸蜡液、树胶等。取患者0.2 cm×1.0 cm×2.0 cm的1块组织置于甲醛溶液中充分浸泡2 h, 置于透明液1 h, 之后用脱水剂脱水1 h, 置于浸蜡液1 h, 埋于石蜡中常规切片, 层厚2 μm, 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在37℃下置于3%过氧化氢溶液中孵育10 min, 蒸馏水冲洗3 min, 高压修复2 min, PBS洗涤5 min, 常温孵育2 h, PBS洗涤5 min, 加入UltrasenSitive SP试剂, 孵育后DBA显色, 树胶封固。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检测结果, 包括甲胎蛋白、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等, 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者的诊断体验, 主要包括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3个维度, 每个维度10个条目, 每个条目根据患者回答情况赋分0~10分, 分值越高这说明患者对该检验方案的体验度越好, 总分≥200分为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阳性率对比 观察组染色后细胞结构为变异型, 甲胎蛋白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异常表达48例, 阳性率85.7%、满意度82.1%, 对照组的阳性率50.0%、满意度57.1%,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2 患者体验对比 诊断体验调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免疫组化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肿瘤患者的诊断, 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的准确率必须以可靠的免疫组化切片为基础, 因此在诊断中要加强医生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性, 确保免疫组化切片顺利完成, 但由于技术仍不够成熟, 目前免疫组化技术也不能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几率[4]。
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 免疫组化法的使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①固定, 在对组织进行固定时要采用10%的甲醛固定液, 能够更好、更长时间的固定组织, 能够确保目标组织3个月内具有稳定的阳性率[5];②烤片, 在烤片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把握, 通常在65℃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加热烤片, 但要避免温度过高;③修复, 对目标组织进行抗原修复的时间应该控制在8 min, 然后让切片自然冷却并染色;④染色, 既要对组织进行反复染色, 又要避免染色过深影响观察。而免疫组化法的基本机制依赖于酶促反应, 主要是通过酶联反应来使过氧化物酶形成有颜色的复合物, 但是由于肿瘤类型较多, 不同组织标本也存在抗原含量的差异, 因此显色时间不同[6], 要充分显色才能便于准确观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染色后细胞结构为变异型, 甲胎蛋白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异常表达48例, 阳性率85.7%、满意度82.1%,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50.0%、满意度57.1%(P<0.05)。免疫组化法与活检穿刺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诊断过程中能清晰的观察抗原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并对抗原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并对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物进行标记来确定细胞内的抗原[7]。目前应用较多的标本包括细胞标本和组织标本, 并采用石蜡切片观察, 石蜡切片能够便于长时间保存, 在过程中使用甲醛固定能够进行修复, 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 而且免疫组化法的检验过程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有效消除了患者的负面情绪, 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 从本次研究数据来看,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说明免疫组化法的诊断体验更好。
综上所述, 免疫组化法应用于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患者体验度更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1期 作者:秦维香 张晓艳 马媛媛
第二篇: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效果对比
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不显著,患者一旦确诊已经是中、晚期,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1]。目前,临床上对于肿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是以CT、磁共振成像等诊断方法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确诊,但是误诊率或漏诊率较高。近年来,病理诊断在肿瘤诊断中应用广泛,且效果理想,但是临床上对于病理诊断中不同技术尚存在较大的争议[2]。常规技术主要以活检穿刺诊断为主,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确定病灶类型、分期等,但是患者痛苦较大。当前,免疫组化技术在病例诊断中开始使用,且该技术已经融合了抗原修复技术、自动免疫染色系统以及敏感检测系统等[3]。为了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5例为肝癌,35例为转移性肿瘤,4例为内胆管癌,2例为血管瘤。根据不同病理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24.5~71.3岁,平均(45.6±2.4)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诊断时间为1.1~7.9个月,平均(4.2±1.1)个月;对照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25.3~74.7岁,平均(47.4±0.9)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诊断时间为1.2~7.8个月,平均(4.4±1.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诊断方案、护理措施等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活检穿刺法诊断,根据病灶类型、病灶位置等进行针对性的穿刺活检,活检过程在超声下进行,取出组织与标准组织进行比较[4]。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所用试剂主要包括:甲醛固定液、透明液、脱水液、蒸馏水、浸蜡液、树胶及Ultrasen SitiveTM SP试剂[5]。具体诊断操作为:取一块患者组织,组织大小为1 cm×2 cm×0.2 cm。将其充分浸泡在甲醛溶液中,浸泡时间控制在2 h,然后采用透明液透明1 h,脱水液脱水1 h,浸蜡液浸泡1 h,将组织埋在石蜡内,常规切片,厚度控制在2 μm;将切片好的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在37℃孵育10 min,采用蒸馏水冲洗3 min,采用高压锅修复2 min(温度控制在110℃),采用PBS洗涤5 min,常温下孵育2 h,使用PBS洗涤,加入Ultrasen SitiveTM SP试剂,孵育后DBA显色,最后使用树胶进行封固[6-7]。
1.3 观察指标
对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包括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组织免疫组化技术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8]。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诊断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包括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等,评分越高,表示检查方法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越小,检查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诊断阳性率及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细胞结构为变异型,AFP及glypican-3表达异常者为24例,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50.0%);实验组满意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诊断阳性率及满意度的比较[n(%)]
2.2两组诊断后相关评分的比较
实验组诊断后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诊断后相关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且效果理想[9-10]。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免疫组化染色后,患者细胞结构为变异型,AFP及glypican-3表达异常者为24例,阳性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14例,50.0%)(P<0.05);实验组满意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57.1%)。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相比优势较多,该方法在诊断过程通过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级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以及定量的研究,由于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临床上通过免疫组化来标记抗体使其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11]。IHC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其中制作组织标本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石蜡切片。石蜡切片对于组织形态保存好,更加有利于各种染色的对照观察,有利于切片组织长时间保存;同时,石蜡切片过程中使用的甲醛固定剂对组织内的抗原暴露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对切片组织进行修复[12]。并且,免疫组化诊断技术的使用并不会对患者产生伤害,能够消除患者内心诊断前的负面心理,提高患者诊断配合率。
为了有效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假阳性率的发生,免疫组化技术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步骤操作。①组织固定:对采集组织固定时主要使用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这种固定液和其他固定液相比具有固定好、固定时间长久等优点,并且组织3个月内阳性率比较稳定。②烤片:对组织进行烤片时应该放置在适宜的温度,通常放在60~68℃的恒温箱中进行加热,加热时要避免温度过高[13]。③抗原修复:对组织进行抗原修复时应该控制修复时间在8 min,然后断开,让切片自然冷却,然后开始染色。④染色: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染色时应该对苏木精进行反复染色,避免染色颜色过深,影响诊断结果。同时,免疫组化技术显色属于是一种化学反应——酶促反应,该反应能够和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碱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等发生反应,从而形成有颜色的复合物,并在组织和细胞抗原时间进行沉淀。但是,由于肿瘤类型相对较多,不同组织标本来源不同,其抗原的含量也不同,显色反应时间上会存在差异[14]。
因此,免疫组化技术在进行染色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染色过程中必须保持切片处于湿润状态;②孵育时应该严格控制孵育盒中蒸馏水量;③孵育时应该保证孵育盒整体的平整,保证抗体液体均匀,避免抗体液体流入组织内,降低假阴性的发生率[15]。同时,临床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时能够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害怕心理,降低患者病理诊断时的风险,提高患者诊断依从性[16]。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诊断后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笔者认为,免疫染色组化技术的正确诊断和鉴定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作为前提和基础,诊断时要加强医生和技术员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保证免疫组化染色切片的顺利完成。但是,临床上采用免疫染色组化技术诊断时尚存在不足,如假阳性、假阴性等。临床上对于进行病理诊断的患者在常规穿刺的基础上联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可发挥不同诊断方法的优势,提高临床确诊率,为患者后续的诊断、治疗等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时实施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提高诊断阳性率,且诊断时患者痛苦相对较小,值得推广。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23期 作者:姬国强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