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特征发展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09:24  

 

 第1篇: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


  民俗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黔北仡佬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成为我国宝贵的体育文化资源,受到我国体育界和文化界的高度重视。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能够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成为体育界和文化界的重点研究项目。探析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不仅能够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传承,而且对我国体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相关概述


  1.悠久的历史是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摇篮。黔北仡佬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了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的高贵品质,每逢过节的时候,黔北仡佬族的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并且,黔北仡佬族在劳作中创新出了多种体育项目,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另外,黔北仡佬族人民信奉道教和自然,在祭祀的过程中主要以祭祖为主。并且,黔北仡佬族人民认为自然现象中蕴含着生命意志和生命的灵性,会对人的命运产生影响。因此,他们采用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来娱乐神灵,祈求保佑,宗教成为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项目。黔北仡佬族的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打篾鸡蛋、牛撵牛、打花龙、踩堂舞、跳海、傩戏、板凳拳、档把、高台狮舞、仡佬毛龙、仡佬族祭祀舞等。其中,档把、高台狮舞、踢毽子等体育项目来源于生產活动中。傩戏、仡佬族祭祀舞等来源于宗教祭祀活动,打篾鸡蛋、打花龙、跳海等来源于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踩堂舞、牛筋舞等来源于当地的民族风俗。另外,按照功能和表现形式来分,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主要分为以傩戏、祭祀舞、踩堂舞为主的宗教祭祀类,以打篾鸡蛋、打花龙、抢花炮为主的竞技对抗类,以高台舞狮、档把、舞毛龙为主的技能表演类,以跳海、踢毽子为主的嬉戏娱乐类。


  二、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1.体育组织管理与政策实施现状。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地的文化体育部门深入挖掘了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例如,当地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节日活动,发扬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


  2.当地居民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满意度。虽然,部分黔北仡佬族人民对民俗体育文化感到十分满意,认为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但是,在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下,很多黔北仡佬族人民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感到担忧,希望政府能够积极创新,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改革,保证黔北仡佬族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地域环境的影响。黔北仡佬族的人民生活在贵州的边远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各地的气温相差也比较大。因此,黔北仡佬族人民受到的中原文化影响较小,其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且,这些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能够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为黔北仡佬族人民的生活增添欢乐。


  2.宗教祭祀活动的影响。黔北仡佬族的先民认为世间万物是有灵性的,因此,他们在遇到病痛和天灾时会烧香祈求消除灾难。并且,祭祀是黔北仡佬族的重大活动项目,每逢春节、吃新节、仡佬节等节日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例如,高台舞狮、傩戏等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宗教祭祀活动。


  3.人口变迁的影响。黔北仡佬族先民很早就定居在贵州境内,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策、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黔北仡佬族人口大量流失,很多黔北仡佬族居民流落到其他地区。因此,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中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黔北仡佬族人口迅速恢复,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西方的篮球、田径、游泳、排球等体育运动逐渐融入到我国的体育运动中,成为我国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并且,现代体育的发展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形成了严重的冲击。黔北仡佬族群众平时参加的都是现代体育项目,只有少部分人选择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项目,导致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5.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新农村建设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黔北仡佬族人民的业余生活,促进黔北仡佬族体育文化朝着休闲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


  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策略


  1.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应积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在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坚持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为此,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应积极吸收现代体育的特点,增强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化特征,使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与现实生活相协调。并且,当地政府应积极探索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结合点,充实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丰富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形式,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科学发展。


  2.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当地政府在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贵州政府应积极加大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支持力度,引领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健康发展。为此,当地政府应积极制定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政策,规定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为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另外,当地政府应加大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将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引入到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完善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环境,为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加强理论学习。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学习,整理改造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使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与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相适应。并且,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培养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人员和文化传承人员,深化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促进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科学发展。


  4.与学校体育相结合。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应加强重视现代体育的发展现状,积极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增强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性和健身性。为此,当地学校应深入挖掘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向学生讲授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介绍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的相关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另外,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应该以高校为依托,积极培养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并且,高校应对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使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实现由宗教化、民间化到系统化、规范化的转变。


  5.与体育旅游相结合。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应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相结合,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向外界展示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促进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且,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能够加强其他地区人们对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了解,促进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


  作者:郑丽

  第2篇: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


  一、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简述


  当前,高校重视体育文化的教学,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被广泛关注的焦点。该教学模式主要从教师引导、实践体验和环境熏陶三方面展开,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研究者认为,教师引导能改变单一隐性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模式,实践体验能改善“知”与“行”脱节的状况,而环境熏陶能将有形与无形教育结合,影响人的思想思维,规范人的行为。


  “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将体育项目训练技巧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二是体育教师引导和教授知识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三是把学生参与肢体运动和体育人文活动作为重要的环节;四是创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与领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以及体育规范。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该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最接近,也对体育文化传播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有助于高校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


  高校体育文化是以高校为单位,是学校一切有关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体育精神二者的总和,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点。对体育文化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价值、作用、发展和传承等方面。调查发现,88%以上的学生对现有的体育文化活动并不满意,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能够结合当前学生的需求,把握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脉络,丰富并传承体育文化。


  2.能促进学生自主运动


  从最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大二的学生身体素质比其他年级学生要好;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依次降低,肥胖和超重的人数增多,学生上下肢力量不协调情况明显增加;大学生中能保持经常锻炼的只占三分之一左右。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需要多方联动,共同作用。“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运动。


  3.改善学生体育精神与行为脱节的现象


  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体育运动体现出的不仅是一种勇于探索、不断挑战的英雄主义精神,还有一种自由民主、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人本精神,这些精神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地深入学生的骨髓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能够为体育文化教育提供更为具体和程序化的教学手段,能最大限度地改善体育精神与行为脱节的状况。


  三、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实施途径


  1.教育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可以总结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道德、情意、规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在总结前人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体育项目训练技巧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教育内容


  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包含所有的体育项目技术内容以及相关的发展历史,还有一些相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这些内容可以大致分为理性文化和非理性文化,笔者主要针对理性文化中的精神、价值和规范等内容进行研究,培养思想道德修养高,具有顽强的意志,做事有原则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教育过程


  高校体育文化通常通过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體育活动传播。在体育课上,教师教授学生体育项目的动作技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课外体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艰苦奋进、团结友爱、沉着冷静等优秀的人文品质。在这些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感受体育实践带来的魅力,提高自身修养。


  4.教育方法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课堂上讲述或者多媒体放映是一种有形的教育,学生从活动和技术运用中感受体育的影响力。而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熏陶作用。


  5.管理评价


  体育文化教育的评价方式不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在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中,教育管理包括设施建设、平台建设、制度完善等。评价包括运动体验、人文学习和素质提升等要素。要综合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


  四、结语


  文化对人的影响高于有形的技术等带来的影响,有形的技术只能提升人外在的能力,而文化是潜移默化、由内而外地提升人的修养,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本文提出将“教师引导”“实践体验”“环境熏陶”合为一体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


  作者:朱晓莉

  第3篇: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研究


  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但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却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身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想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必须要将关注点放在大学教育上。大学校园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换言之,想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对大学校园文化进行构建,本文立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就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就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进行分析。


  1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盛行已经有些年数,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教育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再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偏离轨道,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以及人生的远大目标[1]。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这些种种问题的存在都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2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分析


  2.1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的高校都重视本校的就业率问题,因而开设的课程也是文化知识为主,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基本上是忽略的。科学精神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人文精神则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2]。不管是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因而没有孰轻孰重的区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高校只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教学培养的偏颇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甚至会影响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


  2.2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意识淡不强


  当前的社会竞争压力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往往通过继续深造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这也更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高校时常会刮考研风以及考证风[3]。激发这些学生考研或者考证的动力并非完全是对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考量,更多的还是出于功利的考虑。鉴于此,大学生只会注重自身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往往是忽略的。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无暇顾及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


  2.3高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作为校园文化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力度决定着该高校的文化构建以及该校师生的文化修养。换言之,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纵观当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很多的高校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学术研究以及教学工作上,导致对文化软实力的忽略,没有一种相对和谐人文的校园文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更是天方夜谭[4]。


  3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上文主要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知当前大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下面就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望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设与发展。


  3.1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協调发展


  不管是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二者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不能厚此薄彼。通过开展体育文化来促进学生运动思想以及团结合作思想的培养。


  3.2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严重的偏差,因而在当前的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正确的体育理念来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在校园实践中要吸取健康有益的成分,利用体育竞技文化的氛围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5]。


  3.3致力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高校需要在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体育制度。另外,学校还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开设体育运动俱乐部以及体育发展协会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


  4结语


  总之,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高校想要培养出具备人文精神的社会人才必须致力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作者:王佳琦

  第4篇: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高校是国家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然而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却都同时忽略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再加上课程又比较少,更是导致许多师生认为体育是个人运动是个人的喜好,纯粹靠自己。在这些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当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正确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1.内涵


  通常来说,文化的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两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属于群体性文化的一种,需要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参与的主要活动形式的体育活动。狭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体育精神、学生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精神层面上的内容。而广义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则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其他相关体育活动,包括篮球赛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在这些体育活动当中所涉及的体育场馆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以及体育精神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当中将从广义上来分析校园体育文化。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物质文化,这指的是包括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关的包括体育器材、服装等在内的有形的、有物质特性的物质产品。其次,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规范高校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的规章制度,如裁判规则等,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以对高校师生的体育行为进行很好的约束并强制执行。此外,高校里各种形式的体育协会、俱乐部和运动队对于师生所开展的和体育相关的各种技能、体质锻炼在内的体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规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员在内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体育行为规范,包括体育情趣等内容,重点是体育习惯。最后,体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体系。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内隐性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内隐性。简单来说就是,体育文化以较为隐蔽的一种方式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使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种体育文化的形成对促进师生的集体荣誉感有重要意义。


  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外,高校是进行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会受到当代社会的影响,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3.多样性


  高校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与小学、中学相比有很大差别,他们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上除了体育课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自行选择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体育素质就一定要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当中来。同时,高校在课余时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再加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异。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体育文化有多样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刺激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并让其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体育活动带给人的愉悦感有重要作用,并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项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


  5.层次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分成多种层次,也就是其具有层次性。就内容上来分析,则有专业性和一般性两种;就活动类型来分析,则存在健身型与竞技型两种;就形态分析则衡量标准更是多样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师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如身体素质、业余时间等多个方面来进行体育活动。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业余文化的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余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体育知识及其作用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然而,体育并不只是单纯的竞技性体育活动,它还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所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一,大学的体育课虽然课时少,但却有很强的系统性,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身体素质锻炼、体育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场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这些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带来积极影响;当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并促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时候,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会因此而受到积极的正面影响。


  2.健身功能


  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场所是校园,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终究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因此它和体育文化一样具有健身功能。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和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大学生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自行选择体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其对自身的健身要求,促进其体育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校園体育文化的形成还可以刺激更多的学生为追求运动美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此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标准,让我们的审美观变得更积极向上。


  4.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当大学生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在大学时代所养成的良好的体育文化意识和习惯也会一直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并影响着身边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及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


  5.创造和超越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最能体现其文化意义的功能就是创造和超越。众所周知,竞技类型的体育活动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与目标,就是打破纪录,也就是超越原来的记录并创造出新纪录。而健身型的体育活动也是师生个体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创造。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创造和超越的体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积极超越自我,努力创造更高的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集体荣誉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够促进学校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的形成,帮助学校提高其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积极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作者:刘坤

  第5篇: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深度挖掘其蕴含的内在价值,特别是对川南地区而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川南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展现川南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与实现全民健身的发展。根据对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展现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川南地区中小学及高校,分别随机抽取1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教师各20人,学生各80人。调查川南地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1]。


  1.2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通過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等方法获得川南地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相关内容,以便于支撑该次研究的开发与利用过程。


  实施阶段:通过实地调查得出川南地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从而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在实施阶段充分运用资源内容,做好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让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焕发光彩。


  收尾阶段:以总结分析的方式做好研究结果的转化与分析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2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


  2.1人力资源现状


  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当中,主要包括教师资源与学生资源。在教师资源的调查当中,教师作为体育活动开展的直接参与者与组织者,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与参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前提。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基础载体,体育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复杂性与全面性的特点,对教师也提出较高要求。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从人力资源调查方面,针对学校是否缺乏专业的民族民间体育教师调查发现,高校缺少民族民间体育教师占比达到73.2%,中小学缺少民族民间体育教师占比达到80.1%,充分说明川南地区中小学及高校都明显缺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人力资源[2]。体育教师对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也只是集中在比较了解上面,依旧存在一些教师对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够了解。且在研究状况的调查方面,体育教师缺少对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深度研究,对开发与利用产生一定影响。在学生资源现状调查上面,对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调查方面,其中民间体育类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的占比为20.6%,在中小学的占比为14.7%,这一数据表明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在高校以及中小学有所应用,虽然与体操类相比存在一定优势,但与球类、田径类相比差距较大,优势也荡然无存。在对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了解情况的调查上面,高校学生的了解状况较好,但中小学了解状况不佳,不利于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及利用[3]。


  2.2物力资源开发现状


  物力资源开发现状调查,为符合该次研究的基本要求,将重点放在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教材、场地器材、学校民间体育资源3个方面。教材调查中发现,高校方面准备与民间体育文化资源有关的校本教材占比仅为32.8%,中小学占比21.1%,充分说明民间体育文化资源校本教材在中小学及高校发展不容乐观,学校校本特色并未全面形成;场地器材的调查方面,作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物质基础,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课外体育锻炼的正常进行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能够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教学质量[4]。但调查发现,高校与中小学具备专门民间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占比分别为38.0%与30.2%,场地与器材的欠缺,导致使用民间体育教学器材开展民间体育教学的途径受到影响与阻碍。而在学校民间体育资源调查方面,从本土的民间体育项目、广泛开展程度与是否形成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3个方面展开调查,但得出的调查结果为具备本土民间体育项目,但开展情况与开发力度严重不足,并未形成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


  3研究结果与建议


  3.1研究结果


  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开发深度与开发广度具有较强的可拓展空间,需要结合地方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做好针对性的调整与合理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高校以及中小学在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尚存不足之处,无论是从学生的认知上还是具体实践当中,都存在民间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的相关问题,导致民间体育资源的内在价值得不到挖掘,开发与利用状况不良。


  3.2建议


  根据调查数据与调查结果表明,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不良。笔者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其一,明确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经济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文化生态作为指导思想,展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与深刻的发展模式。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发展形态,从而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保障;其二,在人力方面。川南地区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者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应有的认知度,让这种民间体育文化被更多人熟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同样,在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利用方面可与地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联合发展,将其作为体育资源渗透到民族教育体系当中,根据学生的基本要求探索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在教育体系方面的应用,赋予民间体育文化更深刻的教育内涵,发挥出利用价值。根据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编制校本教材。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的核心,应该充分意识到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入校园所能够展现出的独特价值。一方面能够弘扬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校体育资源的丰富提供保障。学生方面需要教师在中小学多开展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认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其三,物力层面。加强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使得这种文化资源成为促进本民族发展的一种精神形态与支撑动力。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为校本教材的编制提供保障;其四,结合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建立一种学校为主体、以民间为辅的教学互动模式,将这两种体系融合在一起,既能够实现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也能够将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效果展现出来;其五,政府层面,结合川南丰富的民间体育文化底蕴制定有关于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与基础规范,做好民间体育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加大财政方面的投入,为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保障[5]。综合以上相关建议,旨在为川南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坚实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刘译文

  第6篇:土司体育文化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前言


  “土司体育文化”附属于“土司制度”而生,特指土司统治地区的体育形态,形成于元明清时期。本文在土司文化的研究基础上,将土司制度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合,从体育学科的特殊角度对土司社会的发展进行全新的综合研究和解读,提出“土司体育文化”的新概念,是土司学与体育学的对接与转换研究,属于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土司制度属于特殊的历史产物,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存在的客观历史性是科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对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的体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土司体育文化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


  “土司体育文化”属于创新名词,至今还没有形成较为明确的概念。但是“土司体育文化”是看得到却摸不到的东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土司体育文化”进行理论构建。回答究竟什么项目可以称为土司体育,土司体育的概念又是如何界定的,土司体育文化又是如何形成,其构成因素、本质是什么等诸多问题。带着诸多的疑问笔者先阐述文化这一核心主体,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深入探析土司体育文化的内在含义及结构,对数百年前的土司体育文化形态进行分析,试图阐析土司体育文化理论概念,构建土司体育文化体系。


  1土司体育文化理论概念阐析


  要构建“土司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必须回到其本质核心要素“文化”上来,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本质及其具体内容是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


  1.1文化


  “文化”的概念是当代所有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石,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一词,19世纪以来人类学家、民族学家都对其做出了各自的界定。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博纳特·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创新了“文化”一词,并把它界定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一整体概念的提出,是学术界公认较为权威的定义。但是学科不同,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对文化的解释有所差异。赵世林把文化与民族联系起来研究,认为文化概括总结了人类的历史与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忆与符号表征,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符号,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共享的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共同的文化遗产。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同的意见为:“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在民族学研究中对“文化”一词的表述更为具体: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1.2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是从土司这个概念延伸出来的,附属于“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无形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不仅映射了土司时代的政治特征,也属于历史文化符號。其地域性、民族性、本土性使土司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社会文化特征,其封建性、等级性、传统性又给土司文化蒙上了政治文化的色彩。“土司文化”贯穿于元明清时期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土司时期的社会物质生活、经济水平、科学文化、精神风貌、民族性格与体质的综合表现,能大致勾勒出西南土司长达数百年政治演变的历史痕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土司文化自然就成为不可分割的中华传统民族文化。


  1.3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19世纪“体育文化”一词由德国学者G.A.菲特提出,从此在学术界被广泛认可:“体育文化”是用科学和美的规律、生命的规律来解释文化的表现体。“体育文化”的概念是集中地反映人们对体育生活和体育现象的总体认知,指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能以理论逻辑的形式来反映体育客观发展的历史和人类对体育的认识。对于体育文化的研究,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体育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某一国家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反映,反过来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其实“体育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伴随人们的身体活动而产生、发展、演变,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思想、政治观念、道德标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深层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当下主体社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风向标及精神象征。


  1.4土司体育文化


  然而我们不能套用或直接借用“现代体育文化”的概念去定义土司体育文化,因为历史原因、统治阶级的异同、民族形态的变迁导致土司体育形态与其他体育形态不尽相同。为此,本课题沿袭学术界对“文化”解释的精髓理念重新构建“土司体育文化”概念。


  从文化形态来说,“土司体育文化”以土司统治者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出现在各种文化环境中,似乎土司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出现它的影子:在巩固土司政权时,它是土司统治者利用的武器;在土司军事战争中,它是强兵练武的主要手段;在土司宗教仪式中,它是保佑众生的法宝;在土司解决民事纠纷时,它是土司执法的标准;在土司庆功享乐时它是主要的娱乐手段。同时,土司作为一个中央朝廷在地方的行政职能机构,其统治者身负重责且具有双重身份——“上需臣服中央朝廷的管制,下需安顺土民”。所以说,土司统治者在选择某项土司体育活动时,既要遵循中央朝廷的律令,又要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俗文化,形成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融的土司体育文化形态。


  从文化范畴来说,“土司体育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不是独立的社会现象,不是游离于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之外的人类活动,而是深陷在土司制度、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意识等社会历史因素之中。它为各种土司战争、节庆、祭祀、教化、娱乐生活服务,其影响力及出现频率是其他文化不能比拟的。另外,“土司体育文化”是土司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反映,是遗留的历史体育文化符号,映射了土司时代的体育特征。代表着在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统治阶级下的体育特征,是在土司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育范式,标志着土司地区最高阶级的体育形态。因此,土司六百年的特殊历程创造了世间独有的“土司文化”,“土司体育文化”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一方面承载着“土司文化”,一方面又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载体。


  总体来说,“土司体育文化”是赋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包括了土司统治者及其治下不同社会阶层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创新性阶段体育,也是土司辖区社会特征、民族特征的缩影,直接呈现土司时期的体育文化历史现象。以上对“土司体育文化”的总体描述,表明“土司体育文化”的构成必须满足四个要素,且缺一不可:一是时间要素,土司体育项目必须存在于推行土司制度的元明清时期;二是空间要素,土司体育项目必须存在于西南土司管制地区;三是人物对象,组织者必须是土司统治者,实践者为土司统治者或当地土民;四是核心要素,土司体育必须符合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于土司政权统治,而且既要遵循中央朝廷的令制,又要符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四个要素紧密联系,形成判断土司体育文化的重要标准(见图表1)。


  综上所述,土司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概念:元明清时期,一种根据土司制度的需要,融合内地汉族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符合当时主流社会需求的特殊体育文化。


  狭义概念:土司制度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土司统治者提炼、承袭、整合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还借鉴、吸收、融合外来体育项目(包含朝廷、汉族体育),从而孕育而成的服务于土司制度的民族体育观和一整套体育思想理念。具有军事特征、依附特征、阶级特征、独享特征、地域特征、包容特征、示范特征、行为特征、传承特征、变迁特征、民族特征、时代特征等。


  2土司体育文化的内涵结构剖析


  构建土司体育文化理论,其价值在于突出土司制度在土司体育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功能,其概念也在于揭示土司体育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那么,土司体育文化有哪些要素构成?它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或者说土司体育文化以怎样的形态传承?为了回答以上问题,笔者借鉴“文化”的四元结构主张,将土司体育文化以“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四层次说来展开论述土司体育文化的内在结构。


  2.1土司体育的物质文化层


  “物质文化层”主要指人们实践、生产、劳动所创造的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土司体育的物质文化层是指土司统治者利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体育活动来维护土司政权所呈现的物质文化形态,目的是满足土司制度的需要,它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载体,是整个土司文化存在传承的物质基础。例如,民国《永顺府志》卷二载:“司治二里许,有教场坪,土人常驻于此处演武。又西北五里,有搏射坪,又北五里曰射圃,地势均较宽敞,土人每于此搏射。”史料中记载永顺土司司治外,有宽敞平坦的练武、射箭场地,从土民进行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可以看出土司统治者对发展体育活动较为用心。又如,土家族土司建设摆手堂,是承载土司体育文化的基础设施;傣族土司制造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龙舟,是賽龙舟运动的必备器材;藏族土司为四十八家锅庄提供赛马马匹;土司率领土民围猎,为“放山”者提供猎枪;傣族土司为赛龙舟提供奖品等等。这些都是土司体育活动的资源需求,被赋予了土司制度特殊的政治文化,形成了我们能看到、感知的表层土司体育物质文化现象,直接反映了土司社会中土司体育发展的状况,也展示了人们智慧、才能、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客观物质载体,是体育发展中硬件设施的直观体现,也是体育文化发展水平的有力见证。


  2.2土司体育的制度文化层


  制度是社会实践发展中人们的统一认识,也是相同地域的行为规范。“制度文化”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受人类的经济活动制约。在西南边疆土司辖区,以土司统治者的意志为主,土民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各种限制、规范、约束自我和他人的体育文化制度。土司统治下形成的特殊土司制度,纵观其特征可概括为:成文法、习惯法兼收并蓄,既有土司府衙所颁布的成文法影子,又有大量不成文的习惯法。立法依据多为数百年来形成的并被公众所默认的传统规范。主要是遵循国家制定的法令,还要依据民间存在的习惯法规,自行制定一些规则用于调整其内部关系,这样的制度惯例也如法炮制在体育行为中。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土司体育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所决定的,导致土司体育的参与形式、裁判规则都反映出强烈的阶级性。也可以理解为在土司制度统治下人们受土司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约束,常年养成的参与体育活动的风俗习惯、传统礼仪、社会组织形式、规范习惯、竞赛制度、法规等。


  例如,《孟连宣抚司法规》三十条规定:两人争吵闹事,谩骂无斗殴流血,经土司议事调解无用,各有各理,且不相让,就由“召龙帕萨”组织斗鸡比赛,以斗鸡比赛定输赢,输者向赢家赔礼道歉,以后不得再有纠缠。孟连宣抚司法规,规定傣家人每次遇到相互间争水、争地等纠纷,土司便用斗鸡来决定结果,避免了撕杀,防止了纠纷动乱,保证土司区长治久安。傣族土司在判定百姓纠纷时采用斗鸡的体育方式来解决,且人人信服,并愿赌服输。这样的风俗定制形成了常年固有的土司体育的制度文化。另外在《南甸土司刀氏谱序》有载:“……正恐木不知所生,水不知所由出也,龙舟之制于本源之地,司民所得……”由以上的“龍舟之制于本源之地”说明土司统治者认为赛龙舟是傣族先民的“根”及“源”,是土司、土民必须得到的恩惠,定制不容置疑。


  可见,封建土司统治者经营下的土司体育文化有着较为深固、鲜明、专制的制度文化,影响限制着土司地区不同阶层的体育形态。


  2.3土司体育的精神文化层


  精神文化是指人们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意识等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是核心理念的意识形态。土司体育的精神文化层面是土司体育文化形成的精神创造部分,受土司政治制度的需求要挟,终极目的是为了维护土司制度,是土司体育文化得以发展承袭的主导因素。


  土司统治者的体育意识理念及体育目的是土司体育发展的原始动力。例如,土司统治者需要军事体育来练兵打仗、保疆卫国,于是民族武术、骑射、板鞋、象术等土司军事体育成熟发展,备受重视;土司需要世袭统治大权,必须先保证百姓身体健康,便借用民族武术、丢包等民间体育来增强百姓体质,以保“安居乐业、民平境安”;土司需要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的关系,就利用节庆祭祀中的东巴跳、嘎光、锅庄舞等土司武舞体育来安抚民心,举办组织顺应民情的体育活动,解决矛盾冲突,从而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保驾护航。因此,土司体育的精神文化层面更多是呈现了土司统治者的体育理念与价值观。土司体育理念就是统治者利用符合自身利益的体育活动来维护统治的一种意识观念,始终代表着土司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以及最大利益化。


  2.4土司体育的行为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生产形式及各种风尚习俗,能促进文明、文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通常也可以把生产力称为“技术行为”,语言称为“符号行为”,伦理称为“政治行为”。那么,在行为文化中加入体育元素,形成“体育行为文化”在本质上体现人在各种体育文化行为中形成的行为风尚,是一种基于主体的体育自觉行为、学习行为及仿效行为。


  土司体育的行为文化还充分体现在土司体育项目技能、技术形成及演练过程中。例如土司军事体育中的“土司兵法”或曰“岑氏兵法”。据史书记载,土家族土司曾将士兵置于虎栏之中,以训练其战斗力:“其兵素皆练习,闻角声则聚,无事则各保关呰。盔重十六斤,衬以厚絮,如斗大,甲重者数十斤,利箭不能入,火枪大百步,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重罚,猎他兽亦如此,得擒,则倍赏当先者,务必擒之战亦如之。”其法以围猎为例,把敌人当作老虎,训练士兵如何同心合力把老虎打死,并将此法称为“土司兵法”运用于战争之中。这种较为特殊且残酷的土司军事体育训练方法,就是土司体育行为文化中土司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隐藏着土司统治者专制野蛮的行为文化特征。


  因此,土司体育文化研究属于典型的行为文化模式研究,体现鲜明的体育行为风尚,不但强化了土司体育的形成模式,还能形成符合当下土司制度的行为模式,形成良性互动,对土司及治下百姓生理、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论述土司体育的“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行为文化层”,使我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土司体育文化的脉络细节。首先,从物质文化层审视了土司体育文化表层形态,然后通过制度文化层过渡到核心层面——精神文化层,逐层剖析土司体育文化的标准、价值、目的及意义。最后,行为文化层表明了土司体育文化独特的体育形式及习惯行为。四者的关系辨证而独立,形成相互转化、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四位一体结构图,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清晰地向我们呈现了土司体育文化的精髓及符号。


  3土司体育文化的外延形态界定


  土司体育文化的外延是指土司体育文化所包含的对象、数量或范围。在西南土司区广泛流传的土司体育活动,由于地域特征及民族特征,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重合的几率相当大;同时又由于时代特征,与古代体育史的研究“时间段”相重合。例如,傣族武术既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属于古代体育史的研究对象,它还归属于土司体育范畴。因此,土司体育文化的外延范围模糊不清,要弄清其外延形态,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弄清“土司体育”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古代体育”这三个纵横交错且各不相同的名词概念。


  3.1古代体育


  “古代体育”是指从原始人开始直立行走到鸦片战争以前(1840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体育实践活动总和。《中国体育通史》把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中国古代体育、中国近代体育、中国当代体育。其中,中国古代体育按照年代划分(从史前社会-1840年),分为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史,奴隶社会时期的体育史(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时期的体育史(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古代体育史研究时代性强,均以时间为研究链条。


  3.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相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指我国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它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定义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1986年9月在新疆举行的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参会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首次做了研讨,会上基本有几种看法:


  第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


  第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继萌芽体育后,在古代体育基础上延续下来的农牧时代的产物,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体育传入之前,我国各民族就已经有的那些体育活动;


  第三,凡是目前在一些民族地区仍然在流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包括自娱活动)内容都属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范围;


  第四,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三性进行概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具有典型民族特征、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體育活动。


  3.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古代体育”“土司体育”辨析


  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古代体育”“土司体育”三种体育形态的地域存在空间来看,土司体育产生于西南边疆地区,其生态环境也是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古代体育的地域空间,三者都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繁衍生存,具备共生条件。从研究时间段来看,古代体育研究的历史过程必然包含元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象,而本课题特指的“土司体育”只是被大家忽略了。土司体育研究也属于体育史的研究,只是加上了特定的历史政治因素——“土司制度”。土司体育实际就是研究土司统治者如何利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巩固政权的。因此,可以说土司体育研究是对附有特定土司标签的古代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政治差异研究。分析完三者的属性,再来回答之前的问题“傣族武术的归属”,就容易多了。“傣族武术”是傣族先民世代相传,共同创造的民族活动,必定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同时它又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看就属于古代体育,而且“傣族武术”在傣族土司统治期间,被傣族土司利用,服务于土司统治阶层,因此,是土司体育项目。


  可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古代体育、土司体育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互不分离,但又不能笼统混为一谈,彼此之间又有明确的概念甄别条件及明显的特征区分。


  4土司体育文化的核心本质辨析


  本质即事物中质的内在规律性。找到事物的本质,是我们界定一个概念定义、一个名词内涵的关键。因此,要找到“土司体育文化”的内涵,必须先确定“土司制度”的本质。


  封建王朝对西南边疆实行土司制度,“以夷制夷”的统治其实质是封建王朝伙同土司专政联合统治,使治下的少数民族群众受到双重压迫剥削。中央朝廷利用土司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和势力,建立和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土司统治者也需要借用中央朝廷的封号和威慑力量,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土司制度的本质所在。因此,归顺朝廷,且得到朝廷的认可,独自为政,是土司本质的特征。这样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依附在土司制度上的“土司体育文化”也必须兼备这样的本质属性。土司统治者借鉴、利用土司体育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就是土司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土司体育必须有利于统治集团,如侵犯到土司统治者的利益,必然被抵制。“东巴跳”就是典型的例子。纳西族的宗教祭祀武舞“东巴跳”是纳西土司招魂驱妖、超度亡灵等各种重要节庆祭奠都必用的祭祀节庆仪式,但到了明代,纳西木氏土司对东巴跳采取了排挤抵制政策。追其缘由,主要是因为东巴教对木氏土司政权带来威胁,抵制东巴跳也是对东巴教势力的强行削弱。《东巴经》有记载:“东巴教传统的神,主神是指土酋和官,笨神是指东巴教徒。”土司和教主都尊为“神之列”,两者的地位趋于平等。东巴祭师享有与土司地位同等的特权,再加上其参政职能、世袭制度,严重妨碍了土司的独统意志,威胁到土司的集权组织。木氏土司只能对东巴教采取压抑和削弱的方法,限制东巴跳的发展。土司统治者对东巴跳“有益用之,无利剔除”的态度,就是土司统治者的体育理念。


  另外,课题从没有“土司制度”就没有“土司体育文化”的假设角度来阐释“土司体育文化”的形成原因,从土司社会的特殊背景来了解土司体育文化的实质。这样来看,土司体育文化最原始且最重要的内涵其实是依附本质,其产生、发展、消亡,都必须依附在土司制度之上。“土司制度”居主要地位,“土司体育”居从属地位,土司体育受土司制度的影响和控制,前者依附于后者。土司体育的产生、演变、发展、消亡是以土司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的需要为基础的,为其服务,并且受土司统治者的主观意识控制和支配、制约。这些特性自然就凸显了土司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


  可见,土司体育文化的内涵本质是土司统治者对土司体育的推行或禁止以及所采取的一切体育制度措施,其根源在于土司统治阶级依据自身根本利益进行主观的判别,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被借鉴、利用,以此达到政治利益,无利或侵害到统治阶级利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被牺牲、制止,这不能不说是土司制度的政治祸害,这也是土司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决定的。


  5小结


  本文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土司体育文化理论进行详细论证,把“土司体育文化”定性为: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贯穿于元明清时期,多以战争军事体育为主,是土司贵族及其治下不同社会阶层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的少数民族体育历史现象,它与土司社会的众多社会活动紧密相连,甚至其产生、消亡都与土司文化息息相关。从体育学科的特殊角度對土司社会的体育现象进行全新的综合研究和解读,提出“土司体育文化”的新概念,并对土司体育文化的理论概念、内涵结构、外延形态、核心本质进行深入的探析研究,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土司体育文化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李莹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