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看待斯大林的观点
发布时间:2024-04-15 09:48  

  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第一思想源泉,也就是以马克思本人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和后起马克思主义者发展了的科学观点为源泉,还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为事实依据。同时,对后起重要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观点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与辨析。一是看其与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是否是源与流的衔接,二是看其理论观点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以其权威的地位领导苏联几十年。对他的经济学理论怎样评价,有必要进行具体辨析,不科学地批评与否定和不科学地照搬照套都不可取。斯大林有关政治经济学的著作虽然不是很多,但其影响深远。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毛泽东于1958年亲自花时间仔细系统阅读并写了批注,还建议全国党政干部阅读。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从1938年出版后的长时期中,曾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广泛传播,曾是我国党政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必读著作。从现今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视角评析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可以说,既有正确的、科学的内容,也有不完全符合马克思有关理论和经济实践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是非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中进行取舍。这里简要谈几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有两个重要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重视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完善。但是,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要素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哪些方面?斯大林的论述与马克思的论述是否完全一致?哪种提法理论上更科学、更符合经济社会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马恩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完全一致,还是应有所发展?当然,都要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前者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后者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产生、发展和最终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规律。但作为研究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不要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是有必要弄清楚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生产力问题

  1938年,苏联出版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其中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由斯大林执笔的。他用通俗明快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从整体上说是应予肯定的。其中,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联系历史发展过程的实际进行了系统论证和论述。并论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但是,斯大林对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什么,讲述的并不完全准确。既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观点,也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他对生产力所作的定义是:“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资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构成社会生产力。”[1]学界简称为生产力二要素,即生产工具和劳动力。


  斯大林在世时,中苏政治经济学都以这个二要素论来定义生产力。我国老经济学家王学文同志于1950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王学文的生产力三要素论比起斯大林的二要素论来,与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和生产实践更靠近一些。马克思指出:“撇开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只从劳动过程来考察,其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和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2]生产力是人们通过劳动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或如马克思所述,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而生产物资资料,光有劳动和生产工具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劳动对象,即原材料、自然资源等。劳动资料不仅首先包括生产工具,还包括如水电、燃料、基础设施等。马克思所讲的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也是生产过程或生产力的简单要素。其内涵远远超过斯大林的生产力二要素论。二要素论不仅舍弃了劳动对象,连劳动资料的多项内容也被舍弃了,只留下生产工具了。


  如果进一步探讨马克思所讲的劳动过程或生产力的简单要素,“三要素论”也存在问题,对马克思的原意没有完全领会。人们往往忽视了马克思所讲的是“简单要素”,这是指从古到今以及今后任何社会生产都离不开的最简单、最一般的要素。这个提法本身就显示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有新的要素加进来。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3]这表明生产力的要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谓“发展”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原有“简单”要素的优化发展,二是新要素的加入,是总体要素的发展。马克思还对其所讲的“简单要素”做了说明:“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所共有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4]“物质基础”的发展既指原简单要素的发展,也指新的物质基础,如科学的发展,“社会形式”的发展,包括诸如分工协作、企业管理等形式。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已有很高的发展。马克思已看到英国等国家在发展生产力中科技和企业管理的重大作用,看到自然力的广泛应用,他反复强调科学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5]“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6]有些学者由于受原有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的观点的影响,虽然承认了邓小平讲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但到现在其论著中,还不承认科学是独立的生产力要素,只把科学作为渗透于三要素中的因素。其实,科学不仅是渗透到其他生产力要素中发挥作用,并且也独立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7]又说:“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8]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技创新成为加速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分工协作和自然力也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中专门分析了协作的作用,认为在多数人结合劳动的条件下,结合工作日会产生一種特殊的生产力。这是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在社会生产中,需要利用自然力,如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农业生产中更需要多种自然力。马克思指出:应用机器劳动把单纯的自然力如水、风、蒸汽、电等,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而上述增加的生产力,只是所用的单纯自然力的一部分。


  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就系统论述了决定生产力的五种要素。这是资本主义生产中已经具有的发展了的生产要素:“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9]在《资本论》中,劳动生产力与生产力的内涵是一致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只着眼于生产力二要素与三要素之别,并以此去套解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并误解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论述,硬把《资本论》中“劳动生产力”与生产力割裂开来,硬说劳动生产力是劳动生产率,而非生产力。我曾用多个论据论证了劳动生产力与生产力是一致的。第一,在马克思论述中,经常把两者通用。兹举一个例子,马克思在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指出:“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10]显然,这里讲的劳动生产力与生产力是同义的。第二,劳动生产力概念并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用语。李嘉图等强调生产力是劳动的生产力,即由劳动创造的生产力,而资产阶级及其辩护学者则强调资本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是生产中的主导力量,生产资料表现为生产资本,分工协作、企业管理是资方组织的,自然力的利用也是由资本支配的。所以,他们强调资本生产力而不赞同李嘉图只强调劳动生产力。马克思当然强调一切生产力要素都是由劳动发动的,所以把生产力也称作劳动生产力。第三,马克思所讲的决定劳动生产力的五个要素,在其他章节中称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其中所讲的“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是指分工协作、管理工作等并在相关章节中作为生产力要素展开论述。第四,马克思把生产力界定为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因此,生产力或劳动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第五,不能把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割裂开来,生产力的高低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表现出来。因此,决定生产力的要素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要素。发展生产力,不是重在产值多少,而是重在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历史的发展和理论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的论述及其所包含的多层要素,是准确的、科学的。而来源于斯大林的生产力二要素论,则是残缺不全的。斯大林去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学者仍坚持斯大林的生产力二要素外,在有关教材和论著中,都将其放弃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也放弃了二要素论。该书关于生产力的内容除了讲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外,加入了科学,还加入了马克思没有讲过的信息。这也超出了生产力三要素论。信息作为生产力的新的要素,是马克思没有看到的,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随着未来科技的高度发展,还将有新的生产力因素加进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实现消除两极分化和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的要素和途径在不断创新中,我国提出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需要放弃不符合生产力发展途径和规律的非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观点,恢复和创新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二、关于生产关系问题

  1952年,苏联发表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是写给为编写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召开的讨论会参与者的。在我国50年代曾作为全国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权威论著,其中既有正确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容,也有受历史局限性和体制束缚具有片面性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制度不相适合的内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不回顾和审视斯大林的这一部在我国起过深远影响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著作。

  毛泽东很重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部著作。他在1958年11月的谈话中主张对这部著作“要好好读,要多读几遍……目前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他认为这部著作“正确的方面是主要的,一、二、三章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东西,也有一些写得不妥当,再有一些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11]


  应当肯定,这一著作中阐发了一些具有理论价值的观点。例如,强调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和废除规律,更不能制定和创造新的规律。还论述了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规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并指出不能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与国家制定的计划混为一谈。这两条规律在50年代的中央文件和中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完全肯定和予以传播,但后来在我国的有关论著和教材中不再提了,近年来,有些学者重新提出。笔者认为,具体提法可以进一步探讨,但其理论观点是应当肯定的。因为重视科技领先快速发展生产力、自觉地按比例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著作中,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因为生产过程的社会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12],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再存在矛盾。而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则肯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仍然存在矛盾。“不能把这种说法理解为仿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决没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增长的现象。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无可争辩地走在生产关系的前面。生产关系只是经过一些时候,才会被改造得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13]这是正确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需要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原有体制,以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不要保留商品生产和交换,曾是苏联学界长期争议的一个问题。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社会主义将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斯大林以其权威的地位肯定了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性。毛泽东对斯大林肯定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给予积极的评价,并批评了1958年有些人急于消灭商品生产的错误。但斯大林只肯定消费资料是商品,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却否认其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这与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有关。他肯定商品流通在当时发展经济中的作用,但又提出要逐步用产品交换替代商品流通。这个认识会涉及后面将讲到的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


  在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上,斯大林既提出了一些具有理论意义的科学观点,也提出某些不够准确的值得探讨的观点。其中一个科学观点在我们论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特别是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时,应予以重视。斯大林提出:要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领导机关经济政策的对象区分开来,不要将二者混同。“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政策则由此作出实际结论,把它们具体化。把经济政策的问题压在政治经济学上,就是葬送这门科学。”不要把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写成经济政策的堆积。不过我们应当将治国理政正确的大经济政策和处理日常经济事务的具体经济政策区分开来,诸如实行改革开放、调整所有制结构、实行股份制等,是发展我国经济的大政策,同时又是一种重大经济理论导向,并要转化为经济实践。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研究诸如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研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各自性质和相互关系以及怎样在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共同发展,研究怎样搞好多种形式的股份制等。至于改革与发展中适时提出并根据条件变化而随时改变的某些具体政策,则不应成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斯大林提出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相互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的对象。”[14]

  有学者曾发表论文,批评斯大林把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独立的一项内容,指责这是蒲鲁东的错误观点,他们所根据的是马克思讲过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一类观点。这种批评不能成立。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所有制并不是如蒲鲁东所理解的那样是独立于其他生产关系之外的单独的一项。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会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诸关系中,并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它决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所以,我们经常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称作社会主义经济,代表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总和。不过,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没有讲马克思、恩格斯很重视的交换关系。他在第二项中虽讲到“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相互交换其活动’”,但马克思这句话所讲的是生产中劳动者分工协作的关系,是劳动交换关系,不是生产领域之外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忽视交换关系,这与斯大林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会逐渐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不利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观点有关。然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就需要确立商品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将改革的目标模式确定为由计划经济转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就更离不开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运用其经济规律的作用。因此,斯大林论著中缺少交换关系的生产关系,不能照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中,一般都放弃这种论断了,个别学者再去坚持就脱离我国实际了。现在的有关论著中,讲述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的生产关系时,大都讲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即再生产四环节的关系。其实,马克思的论著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范围更广泛。《资本论》是从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才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进行研究。前三章讲商品和货币,是阐述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前提条件,阐述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细胞的商品,阐述作为资本主义财富表现的“庞大的商品堆积”。第四章是阐述作为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即货币变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了这个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结合,才能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论》还讲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讲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讲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等等。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再生产四环节所不能概括的。要知道所谓“四环节”或四方面的经济关系,并不是由马克思先提出的。马克思是对某些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所讲的“论生产、论交换、论分配、论消费”的相互关系的肤浅看法进行辩证,提出自己的科学观点。马克思并没表示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就是他所创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全部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与生产力的关系

  有必要讨论一下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不要研究生产力的问题。这里也存在继承和发展的论题。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以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状况为基础的。因此,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都是紧密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的,但又不讲生产力是研究对象,这是因为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重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阐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终将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经济规律,是为革命事业服务的。马克思没有责任为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出谋划策,为其致力于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时,都强调要紧抓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快速发展生产力,二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斯大林在其论著中遵循马克思的理论,正确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提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特别是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其中心思想是:社会主义要利用高度技术快速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其原话是:“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与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根据这一基本经济规律,顺理成章地可以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提出创新与发展的见解。但他在讲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时,没有考虑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对象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有所不同,没有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为发展生产力服务。这是个欠缺。在当前条件下既然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务,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因而,应当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服务,这方面研究得还很不够,还存在许多误区和盲区;也要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这样,研究对象就需要发展。只讲研究生产关系联系生产力就不够了,要研究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应明确的是从经济理论上和社会层面上而不是从技术或工艺学层面上研究怎样快速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这里不是简单地讲要研究生产力。因为如马克思所讲,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不研究如怎样采煤、怎样炼钢等,那是科技工作者的任务。无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不会把这作为研究对象。我讲的是“怎样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是从社会层次进行研究的。可以分三个层次:其一是研究怎样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有体制,以解放生产力。比如怎样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其二从经济理论上研究怎样优化和发展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比如怎样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科技水平,怎样搞好分工协作,怎样搞好企业管理和发挥科技作用,怎样提高诸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其三是从生产力的社会层面研究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怎样实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續发展;怎样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怎样推进供给侧改革,提供和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和产能过剩,等等。怎样实现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这都是属于社会层面的生产力发展问题,需要提供政治经济学的智慧,也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23、124.

  [2]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0.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98.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8.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43.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1.

  [11]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印,1998:7.

  [12]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9.

  [13]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7.

  [14]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94-595.


  (责任编辑吴晓妹)

  来源:江淮论坛 2017年4期

  作者:卫兴华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