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4-04-22 11:2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探析
杨化冰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更是培养青年学生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然而,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为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也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科学规划、合理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概论”课教学,提升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教学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为今天中华民族持续繁荣和强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思政课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更是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塑造价值观念、强化道德规范的重要平台。它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政课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概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度重视在“概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高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1.1 聚焦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概论”课的教学,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认识,还能激发其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高校有责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弘扬。“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概论”课教学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宝贵遗产。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增强育人的实效性。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可以通过增强其历史底蕴和知识内涵的功能来提升意识形态整合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1.2 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
  为了加强“概论”课的历史深度和思想内涵,应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呈现的历史观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课堂上,通过纵向历史回顾和横向历史比较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帮助年轻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增
强他们的历史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论是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务实理性、居安思危的思维方式,还是为仁由己、学以成仁、注重反思、积善成德、知行合一的修身之道,抑或是父慈子孝、君敬臣忠、仁者爱人、诚实守信的处事原则,又或者以群为重、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以和为贵的治国理念等等,都与高校“概论课”立德树人目标和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这些价值观念和品德可以成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升华理想信念的行为指南。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有助于明确该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方向,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其中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通过理解仁爱、诚信、和合等优秀美德的内涵,大学生可以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涵养道德境界,使青年学生更加崇尚德行高尚的品质。
  1.3 深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推进课程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赓续的思想源泉,为后来者提供了继往开来的精神指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不仅能增强该课程的理论性和亲和力,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概论”课堂,能够让学生真正实现学有载体、学有阵地、学而生根的目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同样也可以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2]此外,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求知欲,打破“概论课”理论枯燥的局面,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来吸引学生,进一步提升“概论课”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为了确保“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
教师应当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的契合点,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魅力。同时,二者的有效融合也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党中央也发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政策不仅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体系,还强调着力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将中华传统
文化融入思政课,已成为思政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但就其目前实践效果来看,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认知与了解、高校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存在难度,这些问题使得这一转化融入过程并非易事。
  2.1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普遍重视个人发展,而忽略全局关切。他们更注重个体理性,而忽视集体理性,偏重于知识学习,却忽略信仰与价值观的塑造。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感到缺乏参与感,热情不高,时效性弱。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盛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部分思想尚未成熟的高校大学生陷入迷茫,信仰缺失,甚至受到错误思想的误导。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塑造他们的正确价值观,但部分大学生对此缺乏兴趣,不愿深入了解其内涵,甚至认为它已经过时。这导致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对其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一知半解。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前了解青年学生的认知障碍,通过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将
“概论课”理论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进行解读,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2.2“概论”课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加强
  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传播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然而,当前绝大部分“概论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仍有不足,导致在教学中难以准确传达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这种情况对于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不够系统,其研究和积累不足,缺乏深入探索的动力。这使得他们在教学中难以找到与专业内容的契合点,也无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的有效衔接。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观念和文化自信的塑造者。为此,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文化涵养和专业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出真正的影响力。
  2.3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存在难度
  近年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到各个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和热门的研究议题。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对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视,也体现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方面的努力。然而,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以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非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从古代典籍中提炼适用于教学的素材难度较大。尽管已有大量解读古代思想的著作,但多数并未围绕思政课教学而阐发,因此难以直接应用。新版思政课教
材虽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更高,但受篇幅和体例限制,相关的思想理念介绍得过于简单。目前的研究成果在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往往只有框架性的内容,具体的思想资源并不明确。因此,虽然很多教师认
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例如,在“概论”课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程度不高,教学方式往往流于表面,缺少深入的思想内涵和讲解。同时,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育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数高校教师对其融入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中。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考核规定和评价标准,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育人效果并不理想。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针对上述现象,要使其能够有效融入”概论”课教学,就要从多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概论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内生动力,科学合理地规划融入内容,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通过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提升文化育人实效[3]

  3.1 提升“概论”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思政课教师的文化涵养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概论课”教学,教师要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影响学生,使他们深受其益。“概论”课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教学要求。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时,要找到教学资源的“契合点”,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建构起一套既有纵向深度又有横向广度的“概论”课教学体系,向大学生阐释好、阐释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同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高校可以开展提升教师文化素养的培训活动。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所占比例不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可能并不深入。为此,高校应当邀请校内外知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开展系列讲座、专题培训活动,启发教师创新融合方式,将所学所感所闻转化为教学创新点,从而提升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2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最终落脚点,集中体现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身上,并通过其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其以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学生需求的样貌展现在青年学生面前。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通过对经典典籍文献、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节日的创新式导入,引入或借鉴相关的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节的理论讲授中,引入“一带一路”这一穿越千年丝路之旅,启发学生思考“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在今天惠及沿线各国人民,谱写人类繁荣发展的壮丽诗篇。
  现代网络技术也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即“课堂思政”发展为“网络思政”[4] 。如“互联网+”“移动的思政课堂”“情景再现”等教学新形式,通过“深描”历史和文化底色,使大学生在“沉浸式”的课程学习中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在教学设计上,也可以通过媒介点、链接思政点和知识点,使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实际,更具吸引力。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和思考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同。
  3.3 科学规划、合理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和形式的创造力。高校“概论”课教学必须科学合理地选取融入内容,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突出教学重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参与式课堂和混合式的
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5]例如,引入了教学流程中的讨论式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学习、课上讨论、课后练习。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雨课堂、学堂在线等,鼓励学生将课前的困惑发送到课程软件上,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互动。此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播放简短视频或直接介绍事件引出问题,通过层层提问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概论”课教学模式,推动价值体系向践行体系转化。“概论”课要在教学模式中广开思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精选、加工,在借助专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教学的视野和空间,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例如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授中,引入北宋诗人王禹偁的《畬田词五首》,讲清楚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的理论就是在挖掘、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中,引入中国古代“大同理想”,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样是在充分继承前人思想结晶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人民日报,2022-10-26(1).
[2] 胡萱,胡小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64-66.
[3] 杨志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J].前线,2020(10):12-15.
[4] 马抗美,吴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探析[J]. 贵州民族研究,2023,44(1):209-214.
[5] 孙诗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1.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