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管理心理学的应用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4-04-22 09:53  


    由于社会时代在不断变化,各种思想和观念都影响着学生,因此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大学中的管理者要积极利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那么大学生管理心理学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生管理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第1篇:管理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有一些高校跃跃欲试,各大高校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运用中,大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专业理论知识不深入、提升技能的教学方法缺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达到自我认知,而且需在此基础上达到自我管理,而自我又是在群体以及组织的环境中得以发展,而个体、群体、组织正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由此可见,管理心理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在大学的该门课程教学中,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每个章节的讲授中,以期为大学生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或教育方式不适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解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是学院派,特别重视系统理论教学,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开设的是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另一派是实务派,侧重于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强调求职技巧,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为目标,主要开设的是就业指导课程。[1]前者侧重代理性学习,理论深度高,但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作用不明显。后者侧重就业技巧教学,虽对于学生就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人来说是个一生的课题,只有实务性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传授给学生一种自我终身职业规划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短期应试的技巧。


  2.学习的方向性模糊。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另一个极端是“书本的知识是单薄的,能力的提升还要靠实践、靠兼职”。大部分学生处于两个极端之间,对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关系领会不清,或对专业学习和综合学习的选择很是困惑。大学四年是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链条,对后期的职业生涯起到打根基的重要作用。此时若迷惑于自己到底是哪种人才和适合做什么,大学这一重要链条就会缺失并阻碍职业生涯的发展。


  3.自我认知不准确。自我知觉是指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尤为重要。可是很多学生对于精神自我中的智慧、能力、个性等方面评价能力弱,对于社会自我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认识不够深入。正是自我认知不准确,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人云亦云、目标不明确、随大流、困惑怠学等问题。


  4.价值观不明确,也不知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正确引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而价值观又决定了“可为和不可为”的选择问题,人生将会面临很多重大抉择,特别是职业生涯中,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组织,选择什么样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将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尴尬局面,甚至在找工作中存在“广撒网、重点捕捞”的无定位被动态势。


  5.缺乏定位,似乎什么都可以干,又什么都干不好。产品需要定位,市场需要定位,人更是这样。缺乏定位的人就如同没有锚的船只一样,航行没有方向。有些学生看起来很优秀,所有科目学得都很好,但是缺乏突出的优点,找不到其特长,这就是缺乏定位现象。企业真正稀缺的人才是那种缺你不可的人才,特别是具备一技之长的人。通过人职匹配,性格、气质、专长和职业间找到良好的匹配关系,在这个岗位上缺你不可,只有你干得好,这种定位就达到了。早一步科学定位,早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早一步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就会避免走很多弯路。


  二、管理心理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以下将通过这四个方面说明其中分别解决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哪些问题,以及可以通过哪些工具帮助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


  1.“个体的心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个体心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个性、达到较客观地自我认知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①能力、气质、性格。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了解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推荐的职业类别。如测试一般能力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或瑞文标准智力测验,测试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桑代克的CAVD智力量表,测试职业能力的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测试气质类型的有气质类型测评表,测试性格的有MBTI性格测试量表等。②自我认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内省来达到自我认知,其实,除此之外,还包括以人为镜和扮演社会角色两种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心智不够成熟,所以内省这种方式并不能获得客观的自我知觉,而“以人为镜”可以作为这种方式的有效补充。“以人为镜”,即通过所信任、尊重的辅导员、任课老师或家长对自己个性、兴趣、价值观、处事等方面的评价,达到自我认知;进而请他们帮助自己做职业生涯方面的重要决策,譬如,选择专业、判断人格、选择未来发展路径、选择职业方向等。实践中达到自我认知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兼职或社团活动,在工作中扮演相关社会角色,获得心智的成长。③兴趣和价值观。与此相关的测试方法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职业价值观测试。职业兴趣测试。它主要用于确定被测试者的职业兴趣倾向,进而用于指导被测试者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霍兰德提出的6种基本职业类型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职业兴趣测试可以解答学生的一个重大困惑“我应该钻研学问还是多参加社会实践”。


  如,研究型人才以专业上的发展和成功为目标,毫无疑问大学四年的目标就是埋头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学历钻研学问为发展方向;社会型人才以人际交往为自己的兴趣方向,可在得3分的基础上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阅历,提升这方面能力,为进入行政管理类工作做好准备;企业型人才爱冒险和支配他人,循规蹈矩或谨慎细微的事情不适合他们,所以这样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兼职、社团领导工作和创业实践中,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压能力作支撑;常规型人才喜欢有序和服从执行,学习重点应是沉稳学好专业内容,在对专业从业方向了解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资格从业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工作类型以循规蹈矩、稳定有序的工作为主;实用型人才属于技术和运动取向,专业方向自然是机械类、技术类或运动类,学习方向以掌握技术要点、熟练操作为核心。由此可见,兴趣测试对个人的专业选择、大学四年的时间安排以及未来的职业定位起到关键的作用。职业价值观测试。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在做职业或企业的最终选择时,职业价值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职业价值观测试了解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对什么内容最为看重,从而帮助自己确定职业范围;同时,学生在选择企业的时候,要了解企业文化,如果是强文化的企业,需要了解其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是否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在最重要的环节上相吻合,企业文化就如同呼吸的空气,如果空气让你觉得很清新的话,你的忠诚度必然会大幅度提升。


  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世界观的教育,却忽略了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当前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绝大多数大学生由此陷入了错误的误区,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影响了职业选择,认为工资高待遇好就是好工作,这是个极大的误区。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全社会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大有裨益的。


  2.“群体的心理”帮助学生找准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人必须在群体中才能找到归属感和被尊重感,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达到准确的认识,学生在“群体的心理”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①自测问卷。按照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个体在团队中的角色分为实干者、协调者、推进者、创新者、信息者、监督者、凝聚者、完美者八种类型。通过贝尔宾团队角色自测问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明确在一个团队中你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从而发现自己的职业范围。②参与活动。除了心理测试外,通过参与活动或回忆自己曾经参与过的实践情况,也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找准自己的定位。如,在一次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所从事或擅长的工作类型:如果你可靠而高效、具体工作做得多、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那你很可能是实干者;了解人员优势、处理分工和项目管理工作,那你很可能是协调者;对项目进度影响很大、自信有魄力甚至有点独断专行,那你很可能是推进者;点子多、博学、从事技术路线设计工作,那你很可能是创新者;敏感、好奇、外向、从事调研工作,那你很可能是信息者;冷静、谨慎、从事方案评判工作,那你很可能是监督者;温和、乐观、善于调和人际关系,那你很可能是凝聚者;细致、苛求完美、事必躬亲、从事重要的细节核对工作,那你很可能是完美者。


  通过自测问卷和内省、参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角色初步定位,或称之为早期职业锚选择,要充分利用其参考价值,但不应被此束缚住,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还需不断修正和发展。


  3.“领导的心理”帮助学生寻求最适合的领导氛围。大学生在择业特别是面试过程中,会遇到直属上级,此时的你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适合什么样的管理风格呢?①我适合什么样的管理风格?是否能和未来的领导融洽相处,同样需要理论的指导。如,顺从型的人适合专制型领导的指挥,而独立型、成熟型员工则希望拥有民主型的领导风格,给自己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舞台。所以,此时的你在作选择的时候,应在了解自己个性和成熟度的基础上,理智地选择领导。②学会和上级相处的技巧。听懂上级的言下之意,这属于职场心理学和人际沟通的问题。学生在刚刚毕业时,大多数都面临着管理沟通的难题,但是,如何和直接上级相处却非常重要。在很多公司,对个人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过程都是首先由直接上级推选绩效最好的几位员工,然后就几个部门的推选结果在部门会议上讨论,再共同选择几位“明日之星”,即“接班人计划”。③未来如果我做了领导,什么样的管理风格是合适的,我应该如何领导下属?答案就是没有一种领导风格是完美的,在恰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组织环境、任务难度、下属成熟度、职权大小综合在一块,决定了某种合适的风格。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这也是理论的价值所在。而是否有科学的逻辑思维做指导,又决定了你的未来职业发展潜力。逻辑思维、人际关系、决策能力、战略思想是成为一位高层管理者所必需的几种重要能力。


  4.“组织的心理”帮助学生发现“呼吸顺畅的空气”。这往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欠缺的。实际上,组织的心理对于学生初踏社会、选择企业来讲,就如同呼吸顺畅的空气一样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心理是研究个体、群体与组织的关系,探讨什么样的社会心理环境有利于激发个体动机、达到组织目标,也就是研究如何安排有利的组织环境,适应个体心理需要,使组织与个体的利益维持平衡。换个角度说,大学生在找寻工作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组织环境进行评价,以发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①组织文化。即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在选择组织的时候,除了岗位的选择外,自己的价值观是否符合组织的价值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组织文化背景下设计个人职业生涯,是需要学生重视的新课题。组织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核心层,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蛋黄,它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发展远景;第二是制度层,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蛋清,它包括公司的激励机制、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的薪酬机制、公司对员工的职业培养计划等,这部分内容与员工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后,文化还包括物质内容,企业形象、企业办公环境、企业员工着装等表象的东西属于这一部分。学生适应企业文化应从求职开始,每个公司有不同的文化,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就可以一起创造双赢的局面。因为只有了解企业文化,你才知道如何工作,才可能把自己不适合的做事方式、做事习惯逐渐修正过来。[2]②组织结构。作为一名新员工,需要尽快了解本企业的组织架构,了解企业的组织目的,尽快完成从新进员工到职业人士的角色转变。


  大学生面临就业难免出现很多困惑,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若将困惑的时间提前,找工作的准备从大一做起,甚至从选择专业就开始,毕业时就会定位清楚、有的放矢。而要达到这个愿望,必须有理论的指导,而不是随波逐流。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的研究内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若能以此为指导,再通过心理测试和老师的提点,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职业锚,从而踏实地度过大学生涯、成功地开始职业生涯探索。


  作者:赵静

  第2篇:分析管理心理学在大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在当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又被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来说,应当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并能够根据高校学生心理规律以及相关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管理方法,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这几种心理学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都会采取必要的行为,而且所采取的这种行为将会在环境中发挥作用。当这种行为产生对自身有利的结果或影响后,就会重复出现这种行为。反之,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比较渴望成功,也非常期待能够获得别人的赞同。学校应当制定规则明确的奖励措施和制度规范,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并同时积极强化这种行为。这种方法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二)期望理论


  通过期望理论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自己的期望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应当积极帮助学生分析学生每个人不同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评价。对于高校学生一定要强化就业指导,从而帮助高校学生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不断积累有关就业的基础技能和知识,不断激发出高校学生的积极性。


  (三)人格理论


  对于高校来说,在当前形势下要能够正确运用人格理论来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管理水平。并且学会运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首先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辅导员队伍,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建设。尤其是在当今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辅导员更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辅导员要能够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对当今的高校学生强化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几条心理学原则


  (一)满足学生的需要


  要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不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实际上,需求是个体在生活中所需要的事物在头脑当中的一种反映。马克斯曾经根据人类的发展规律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了三个种类。其中最基本的是生存需求,再向上进步是发展需求,然后再进一步发展就变成了精神需求。对于当今的高校学生来讲,学校应当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来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从而使高校学生能够不断从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二)心理平衡原则


  如果在高校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教师应当通过采取奉献爱心、关心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平衡,从而有效避免出现学生情绪波动或过激的现象。在一般高校中学生之间都会存在成绩、角色、位置的差别。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应当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友谊和关系,与学生相互尊重,从而减少各种矛盾和摩擦。


  (三)信息沟通原则


  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将高校中学生与管理者的身份撇开,双方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彼此之间互相交换意见和看法,从而能够更好的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和相互了解,于此同时也有助于化解高校学生心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双方共同参与的,其中一方接受信息,另一方传受信息。双方可就情感观点或心理变化相互交换意见,从而增强协调统一意识,这样可以更好地采取行动。其实对于心理管理来说这是一种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学生要与管理者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有效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具体情境原则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一样。对于学生的管理者应当要积极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管理者要努力找出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心理活动,从而利用不同的方式去减轻学生心中的负面影响。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结语


  对于当今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由于时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各种思想和观念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学校中的管理者要积极利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作者:马小卫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