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4-04-24 09:50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一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人类市场经济知识积累的结果,是多代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总结和概括。它不仅具有严谨的理论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好这门课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经济思维和技能,培养分析经济问题、做出理性决策的经济头脑,并为学生后续有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具体表现为三多,即教学内容中名词、概念及术语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二是曲线多,各部分内容中涵盖了大量的较为复杂的曲线图形,使学生望而生畏;三是记忆性的内容和规律多,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沿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定式,忽略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根本转变,未能有效的与专业和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中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并加以实践。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强调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驱动下,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需求供给理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成本、市场类型与厂商行为、分配。根据这六个理论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和专业特色,通过有机融合,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任务,将其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七个方面。(1)任务能否与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2)任务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3)任务能否很好地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学习;(4)任务在完成过程中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5)任务能否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任务的布置

 

  1.创设情景。情境创设有多种形式: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演示情境等,其中任务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低碳经济模块时,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询低碳经济的背景资料,找到实施低碳经济的原因。而演示情境则能将学生引入情境,如在学习消费者行为模块时,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购物狂等一些视频,并结合自身平时购物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体会和了解在消费中物品效用、预算以及外界刺激对消费者带来的影响。

 

  2.下达任务。在上述设置的情境下,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例如学习需求供给模块时,让学生查询豆你玩蒜你狠盐王爷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及其背景资料,要求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热词的原因,并找到需求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出结论。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又为后续章节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3.自主学习。首先由教师对任务进行介绍,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探索,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首先将任务以不同的问题方式提出,再将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分组情况视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自由搭配。主要以互补、促进以及协作为主要目的,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与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组织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5.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后,由小组中一个成员介绍自己团队解决任务的方案,而其他团队则充当评委,对该团队解决任务的方案进行热议、质疑,由该团队成员共同来答疑。在各方意见的冲突中,让学生找到自己方案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教师的提示,进一步明晰解决任务的最佳方案,最终形成汇报材料。

 

  6.巩固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已学会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并将各个知识点串联成珠,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衔接、交叉、类比、延伸和再生。同时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经济思维,拓展经济常识,拓宽知识面,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知识解释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任务的评价

 

  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具体表现为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及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要以激励为主,可采用小组内学生自评和小组间互评,让学生去发现错误,自己及时纠正错误,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可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总之,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特色在于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技能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者:吴洁 孟庆子 来源:商情 20116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