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4-04-27 18:32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包含的知识面很广,应用性非常强,内容上既具有深度又结合实际,并且紧紧联系着新兴科学技术。这样一门复杂的学科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教学也具有一些难度,因此,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药剂学知识,教师应该不断研究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药剂学的兴趣,使教学更加有效。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与作用 
  案例教学法诞生于美国,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分析典型案例,从分析和结论中掌握知识。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穿插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分析案例,从而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药剂学的应用性很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药剂学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应用案例教学能满足这样的学习需求,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掌握 
  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药剂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和形式 
  (一)关键环节 
  想要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就要做好案例选择与分析、讨论和评论。在选择案例时,必须选择典型、知名度高的案例,并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课前教师首先要对案例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这样在教学时才不会因为出现突发状况而手足无措。学生展开讨论时,要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阐述的观点给予认可,不论观点对与错教师都先不要进行自我阐述,但是也要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不做没有必要的分析。学生提出的观点和分析、结论等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评论,尤其是涉及案例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灵活并有针对性的评论,既要将重点知识体现出来,又要弥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薄弱环节。 
  (二)运用形式 
  药剂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案例主线式;第二是课后作业式。 
  案例主线式就是以案例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主线,根据分析和解决案例的情况来把握教学速度,以案例的分析材料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教学内容。 
  课后作业式就是将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作为基础,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案例的讨论与分析,这样能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三、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教师在讲解“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这章时,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章节重点知识,并能够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引入与教学内容有相关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事件了解灭菌与无菌技术的重要性。 
  教师评论:在人体中注射制剂时,必须保证制剂中是不含任何细菌的,所以,无菌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就是使用灭菌与无菌技术。进行制剂灭菌时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要求来进行,其中压力、时间、温度这三要素的值必须是指定数值。比如,热压灭菌法,有三种参数可供选择,如果时间设定为30分钟,则温度是115摄氏度,压力是67千帕;时间为20分钟,温度是121摄氏度,压力是97千帕;时间为15分钟,温度是126摄氏度,压力则是139千帕。这些相应的数据不可进行随意变更,一旦更改一个数据就会影响灭菌工作,导致制剂质量不合格。为了使制剂能够确保是无菌状态,就要利用科学验证法对灭菌方法进行验证,证实灭菌可靠性的参数是FO与F值。由于人体在输液治疗中,需要输入大量的液体,因此输液制剂对透明度、无热源和无菌就有更严格的要求。如果注射液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生产规范,导致注射液中有细菌,人体注射后会引起热原反应,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 
  教师做出的一系列案例评论都是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加上教师的评论,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给学生增添一些拓展性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案例,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并让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意识,能够严格按照医学标准来做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新兴的科技成果也不断出现,在药剂学教学方法上也应该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当前对学生都是进行素质教育,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案例教学法不仅适用于药剂学,也同样适合其他专业的教學。 
  参考文献: 
  [1]王景欣,王志强,高月娟,等.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11):67-68. 
  [2]徐静.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61-63.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