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哲学名言的辩证解读
发布时间:2024-04-23 17:23  

  公元前5世纪,西方哲学由自然本体论走向了自然理性人学道路。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拉开了对人主体性评价的大幕,这句论断也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如果从现代社会生活模式来说,它忽视了理性道德和法律的作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在希腊古风时期,世界的本原问题是哲学家们研究的中心,他们把水、火、气等元素看作是世界的本原,从自然本体论来解释世界是怎么生成的。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又承认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但讨论的中心都是围绕着自然界宇宙生成等问题,直到公元前5世纪,智者派的出现,使得研究和争论的问题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实现了西方哲学乃至人类哲学史上从自然本体论自然理性人学的转变,成为研究的中心。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为了反对传统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哲学论断,认识到了人的价值和作用,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为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的推崇奠定了基础。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社会发展的产物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时代,时代条件和需要又决定了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希腊古典时期,也是最繁荣活跃的时代,城邦民主制的高度发展使其公民享有政治自由,使他们的才能和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保障。同时,这种自由活跃的民主生活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人们敢于推陈出新,畅所欲言。

 

  二、对名言中万物的理解

 

  首先,这里所说到的一方面是指个体之人,不仅相对于早期自然哲学中的自然宇宙之物、宗教当中的,而且也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群体。正因如此,普罗泰戈拉主张一切大小事务应该以个人为中心和标准,自己做命运的主宰者,而不应该完全屈从于人类整体和城邦体系,即以整个人类或城邦国家为万物的尺度,而是要坚持以自己为万物的尺度。另一方面,从人是万物的尺度字面上来理解,我们清楚它讲的是人们对事物认识中的判断和衡量标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以也可以说这里的的含义延伸出来表示的是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中,普罗泰戈拉是更加倾向于感性认识中的感觉,他认为人的感觉是根本的,是主要的,于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其实主要在强调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而特别强调的是个人自己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翻开了哲学史主体研究新篇

 

  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与传统神学相悖,他因此被扣上了不敬神的罪名,还险些丧命。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多从正面的角度来解读他的观点,应该尊重和铭记他在哲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首先,古希腊自然哲学把主体能动性赋予所谓的本原物,也可以叫原始物,认为人与具体自然物一样都受本原物原始物的支配而无法主宰自己;而传统的宗教神学则是把主体性赋予神,认为人只能是被动消极地服从神的旨意和安排。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这个论点是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的肯定个体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不仅把人类群体置于自然万物、神和国家之上,而且最关键的是把每一个人与他自身的感觉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判断一切、衡量一切的标准,并第一次强调应该主要从主体方面而不是单纯地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外部事物。

 

  其次,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提出也标志了西方哲学由自然本体论走向了自然理性人学道路,研究中心由外部自然物转向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生活。使哲学研究方向实现了大转变。不仅如此,普罗泰戈拉的这个论点里面还蕴含了主张平等的思想,具有进步性。正因为他强调人的感觉很重要,能够作为审视一切、判断一切的标准,所以在实际上也就否定了神或国家的独裁权威。

 

  四、自我意识觉醒背后的思考

 

  智者派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是命运以及一切事物的主宰者,有权利、有资格来决定和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普罗泰戈拉为主要代表的智者主张用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问题,树立了人的尊严,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这是在宗教神灵和自然统治之下人自我意识的首次觉醒。但它潜在的缺陷对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将人置于世界万物中心的同时,否定了道德、制度和法律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一个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其实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这个哲学命题放在他以后的年代来思考肯定是会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哲学思想都是伴随着时代特征而产生的,在用辩证思维进行解读的同时,应该是更多的肯定它的进步性和有益的影响方面。毕竟从普罗泰戈拉智者派开始,人类才真正意识到自身作为主体的重要作用。作为哲学大链条上的关键一环,这一理论为往后人文思想开花”“结果埋下了扎实的种子。

 

  作者简介:王晓芸(1987—),女,汉族,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