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24-03-21 10:01  

  宏观经济学课程难度偏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翻转课堂教学法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宏观经济学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包括小班化教学、在课堂上进行精简的考核、将课堂表现与平时成绩挂钩、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由学者Baker正式提出,其重要的教学理念变革在于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和课外的学习内容进行对调,这也是其得名的由来。[1]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将课程基本知识点以视频资料的形式传送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基于问题和实践的主动式学习,包括问答、知识发掘与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理论上来讲,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再是线性的被动的填鸭模式[2],而是更加注重学习的发展性、参与性与异步性,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3]学生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灵活地安排课外学习,消化课程内容。[4]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进行深入思考,独立学习,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还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调整授课的范围和难度。已有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提升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度。[5]

 

  然而,目前翻转课堂模式远未成熟,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尚少,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文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归纳了针对该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然后,研究了该课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学课程具有重要地位,提高其教学效果意义深远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宏观经济学课程属于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础理论、分析方法和理念,理解国民收入、失业、通货膨胀、进出口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过程与特征,体会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所以,该课程本身决定了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

 

  除此之外,作为专业基础课,其与后续的多门专业课具有紧密的联系,学好宏观经济学,能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树立了学习本专业课程的信心。宏观经济学也是财经类专业研究生录取考试必考内容之一,关系到这些专业的学生能否继续深造。

 

  总而言之,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多个学科的许多课程教学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通过改进和优化,也能够得到最适合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必要通过翻转课堂的改革,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宏观经济学课程难度偏大,需要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该课程存在普遍的畏难情绪,认为该课程难度较大,在知识体系的把握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方面存在较多障碍。宏观经济学之所以给学生以难度大的印象,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学流派较多,不同流派观点不同、逻辑各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不清。具体而言,现代宏观经济学发端于凯恩斯的《通论》,认为市场经济经常处于失衡状态,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干预减少经济失衡的代价。但货币主义者、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反对凯恩斯的观点,不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而这些学派彼此之间又存在诸多差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准确把握不同流派学者的理论和逻辑确实很困难。以总供给曲线为例,就存在着古典的与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之别,其推导过程和曲线的形状都截然不同,而学生对类似内容往往难以理解透彻。

 

  第二,宏观经济学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多个市场的分析,包括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等,多个市场之间相互影响,模型较为复杂。在分析的时间范畴上,又分为短期的经济波动分析和长期的经济增长分析,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些都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难度。

 

  对于宏观经济学这类难度较大的课程而言,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授、被动灌输的方式,对于这些看起来既困难又枯燥的授课内容,学生很难持续地专注于听讲,一旦遇到无法理解之处,往往容易失去听课的耐心和兴趣,转而悄悄做其他事情(例如玩手机、看课外书之类),有的学生甚至还逃课。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主动式学习模式,通过课堂的引导、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得课程的知识点不再枯燥与抽象,而是变得更加具体与有趣,自然有助于提升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应用能力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冠,那么,宏观经济学就是这皇冠上的明珠。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代,自诞生之初就致力于解释宏观经济的运行,解决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该课程是致用之学,而非象牙塔里的玄学。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真正理解宏观经济运行规律,能够理解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恰当地调控经济。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即使是那些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也更多的是依靠机械地记忆知识点以应对考试。对于知识记忆型题目,答题状况较好。但是,对于灵活应用型题目的解答,他们往往捉襟见肘。

 

  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一困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由于将知识点的学习移到了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引导学生将课程知识与现实经济相联系。通过实验、案例和研讨的方式,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学生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宏观经济的运行,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提高对于经济问题的直觉和洞察力。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所难以企及的。

 

  二、宏观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果仅仅按照最一般的模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即课前给学生发视频资料,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主动式学习),教学效果较差,甚至难以顺利开展下去。这是因为,在这种最简单粗放的翻转课堂流程中,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监督和激励,导致部分学生偷懒、浑水摸鱼、表现消极等。具体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两种:

 

  ()部分学生不愿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础,但部分学生不愿参与。在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高校难免招收到一些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的主要表现就是自制力较差,很难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部分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在受到教师的严格约束时尚能勉强听讲,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前的自主学习对他们而言等同于放任自流。即使他们也去教室上课,但因为缺少了前置的重要教学环节,无法参与课堂主动式学习,最终,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比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情况还糟糕。如果课前不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开展,致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走向失败。

 

  ()缺乏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是主动式学习成功的保障,但在缺乏监督和激励时,学生表现不佳。中国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那么,他们对于翻转课堂中提倡的主动式学习的第一感受必然是不适应,他们不愿意主动发言,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不知如何与其他同学交流思想。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式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完成教师设定的课堂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完成翻转课堂的积极主动式学习过程,实现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教师可能陷入课堂上冷场的尴尬境地,导致翻转课堂无法继续而被迫放弃。

 

  总而言之,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而言,教师仅仅依靠一腔热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效地管理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顺利过渡到新的教学模式,使其有足够的积极性参与教师安排的各个教学环节。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问题?接下来本文从监督和激励机制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优化宏观经济学的翻转课堂教学环节。

 

  三、宏观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鉴于翻转课堂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翻转课堂的教学安排进行优化,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促使学生们认真地、积极地参与翻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措施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缩小班级规模

 

  据了解,对于宏观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大多数高校都是采取大班化教学方式,授课班级人数普遍在100人以上,有的班级人数甚至达到200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而造成的,在传统课堂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翻转课堂中,则几乎难以实施教学活动。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教师基本上无法监督或了解学生的表现,同时,课堂互动也无法很好地开展。

 

  采取小班化教学后,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熟悉每位学生的特点,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督促和鼓励那些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主动式学习中。如果人数过多,则会出现失控局面,因为教师难以了解和关注到每位学生,导致他们产生偷懒的想法,不愿参与课堂主动学习。

 

  ()上课时对课前自主学习进行最精简的考核

 

  为了避免有些学生偷懒不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布置自主学习任务时,即告知学生上课时将要对所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进行考核,而且会将考核结果计入平时成绩。例如,本次发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料是《GDP的含义与和核算》,那么,可以出5道左右的选择题,5道左右判断题,以及1道名词解释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GDP的概念,是否理解并能够辨别哪些项目应该计入GDP,哪些不应该计入。题目应尽量简单凝练,这样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认真看过视频资料,就能够较好地答题。学生一旦了解到,自己是否参与自主学习与成绩高低乃至能否取得本课程学分密切相关,那么,他们就会参与自主学习,从而为课堂主动式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将课堂表现与平时成绩挂钩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主动式学习体验过程。然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因此,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激励。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经济紧密相关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讨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理论问题与政策实践,让学生讲演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安排有关宏观经济的课堂实验,提出宏观经济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等活动。在讨论、讲演、实验和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记录每位学生的表现,并将其按照事先宣布的客观标准,计入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平时成绩中。记录学生课堂表现的指标包括学生参与任务的次数、态度、思考的深度等,至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正确率,仅应作为影响分数的次要因素,以便鼓励学生的参与任务的信心和热情。

 

  ()大幅提高平时成绩比例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平时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比例为30%左右,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作业和出勤情况。而在本文设计的翻转课堂机制下,如前文所述,由于教师经常性地、翔实地记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堂主动式学习的状况,这些记录能够很好地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作为体现这些学习情况的平时成绩,应该在综合成绩中占更大的比重,以50%-60%为宜。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一方面能够实现由传统教学的考核在期末向翻转课堂教学的考核在平时的转变;另一方面使学生不再指望到期末考试前通过短期突击学习以应付考试,而是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认真参与翻转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四、结论

 

  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抽象,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的方向。在过去的5年中,翻转课堂教学法发展迅速,被应用到了高校和中小学的许多课程的教学中,研究表明效果也较传统教学有多方面的提升。然而,在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尚且不足,也未能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引人注目的。但是,该模式只是提出了一个教学框架,还存在学生消极偷懒,对学生监督激励不足的问题,需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状况进行优化。本文正是针对当前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所做的行之有效的探索,从班级规模和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优化宏观经济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其教学效果。在未来的宏观经济学翻转课堂实践中,还可以使用更详尽的统计数据对本文的结论进行检验。

 

  作者:苏华山 张运峰 吕文慧 来源:大学教育 201612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