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国民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就其发展历程而言,与体系中的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另外,国民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也颇有自身特色。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及学科理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
1国民经济体系概述
首先,关于国民经济学的概念,在权威工具书和互联网索引中均能找到其的确切解释,这些解释所包含的内容近乎雷同。例如,《市场经济学大辞典》中,在解释国民经济这一经济学专用名词时,体现出经济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又说明其包括在内的不同经济环节、不同经济层次、不同经济构成体系、不同经济单位各自均存在着联系。以前学术界认为,国民经济就是国家各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在《市场经济学大辞典》中,对于国民经济所包含内容的叙述是对先前观点的一次拓展,比如,经济活动的主要环节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经济的各层次包括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经济部门总体上包括非生产部门和生产部门,经济区域总体上包括国内经济区域和国际经济区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认为经济就是国民经济,或者说,宏观经济就是国民经济,大多数权威工具书并未提到国民经济这一词条。相比之下,我国对国民经济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其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学科,它既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独具特色,也在世界经济学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国民经济学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运用。为了实现运用现代马克思主义构建国民经济学的典范,在处理国民经济学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中尤为重要。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务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断建设和完善国民经济学学科。
2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中应妥善处理的几方面关系
1.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规范性与特色性的关系。在我国经济系统中,国民经济学作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学科,但其具有自身的规范性要求,包括对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的要求、对学科内容的要求、对逻辑层次的要求等。但由于其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发展历史尚短,其规范性的问题并未得到好的解决。例如,目前为止,由于我国学术界并未对“国民经济学”给出一个规范的概述,我们尚且无法从权威工具书或互联网中找到关于国民经济学这一词条的明确解释,这对国民经济学来说是一个重大不足,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次,我国学术界并未对国名经济学的内容给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各学术部门意见纷纷。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民经济学与国民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基本相同,研究手段均是通过运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及管理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均是如何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科学地策划、规范、组织以及调控,
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民经济学是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政治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既着眼生产力,又着眼生产关系;既关注国民经济质的规定性,又关注其量的规定性;既重视国家管理等上层建筑,又重视社会产品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此外,还有一种观点的综合性较强,认为国民经济学是经济学一般原理与行政管理学及社会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的附属。以上这些均会导致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本土化与主流化的关系。国民经济学作为我国本土色彩极强的一门经济学科,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和改革的经验中总结而形成的结晶。因此,为建立和完善这一学科体系,我们务必妥善处理主流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西方经济学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学的主流,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非主流经济学主要是马克思经济学,但就中国而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却占据着主流地位。在建设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过程中,首先应处理好国民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保持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一致性。其次,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也必须和全球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这要求在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验基础上,吸取西方经济学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精华部分。
3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措施探究
1.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喜成果,由此,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应融入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中,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着眼于新的发展思路,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积极推进学科建设。首先,要肯定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及作用,其次,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争取最短时间内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构建本学科内容的框架结构,完善本学科的理论体系,制定本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而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具体来讲,国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国民经济活动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目的是为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积极发挥群体优势。在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带头作用,对学科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充分利用群体的优势,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的进程。例如,将一些设有国民经济学学科的重点高校作为学科建设的示范点,联合具有博士和硕士点的高校,动员大学中从事国民经济学学科教学的教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渐形成国民经济学学科的集群,实现学科资源的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科交流与合作,为学科的发展建立一个专用平台,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断推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3.理顺学科专业以满足我国人才培养的需要。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目标是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经济管理能力突出,这对我国制定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我国的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做出相应的改革,尽快理顺国民经济学的专业设置,将高校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转变为经济学专业,拥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院校也针对本专业进行适当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学和国民经济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共同发展。
4.强化品牌意识,对学科建设方式进行创新。在推动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中,要发扬“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要求对学科建设方式进行大胆的改进,使其可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优势。不论是研究机构,还是高等院校,打造属于自己的学科品牌,形成一定的学科特色。例如,一些重点院校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中,积极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国防经济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课程,这对于树立本学科专业品牌效应,及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有极大促进作用。
作者:宋乃欣
第2篇:基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引言
国民经济学极具中国特色,是在站在国民经济计划制订以及运作管理(中国政府)的角度上,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对国家经济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国民经济学主要对国家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同时研究国民经济上层建筑,并研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协调性等等。国民经济学课程中,不仅包括了西方学界中对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还包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行为研究,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有效的研究。
2.从历史因素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学的形成
我国国民经济学产生于1950年,这一形成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所处的国际形势有很大额关系,同时也适应于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可以说,国民经济学课程正是在当时国家经济体制下应运而生的。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当时中国百废待兴,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洗礼,中国虽然具有充足的劳动力,但是自身的经济资本严重缺乏。政府为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优越性,同时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在短时间内发在国家经济,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当时中国资源现状相违背,这一经济体制发展也被成为赶超战略。由于当时中国的自然资源以及自身资本不足,需要政府对全国的资源、资本进行集中管理与调配,这就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现实经济发展还需要有完善的经济发展理论作指导,而国民经济学正是产生于那一时期,而当时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学也被成为国民经济计划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其推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的对象。中国当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效仿了苏联进行计划经济体制,甚至直接套用苏联的经济模式。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为当时我国建设新的经济体制节约更多的成本。然而中国和苏联客观自然因素、历史发展因素以及经济发展因素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将苏联计划经济生搬硬套在中国身上,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性,这就需要根据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订。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的相关教材直接模仿与苏联的经济学教材,在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国民经济学课程经历了从《国民经济管理概论》到《计划经济学》最后到现在的《国民经济学》,这一变化历程也能反映出国民经济学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正在向着越来越中国化与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3.从逻辑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学在我国存在的必然性
现阶段,我国逐步完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伟大过程,但也正处于中国经济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与西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浓郁的政府主导色彩,政府根据国家的基本国情,制定完善的改革目标,并依照目标逐步实施,这一特点也是国民经济学在我国存在的逻辑必然性原因。
3.1中国现在正在完成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逻辑的起点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由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政府行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经济道路选择明确的定位,这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以及改革的效率都具有很大影响。在党十八大会议中提出,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问题在于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市场变化规律的研究,更好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改革需求,在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两个政府界定问题。
第一,解决政府“越位”问题。在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政府对于市场中的很多方面还存在强烈的干预性,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每年政府需要拿出大量的资金对弥补国有企业的亏损,同时给与其很大上政策的优惠,过度的扶持国有企业,导致市场正常的竞争性受到影响。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将竞争力强的行业一个个纳入了政府权责中。对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这种越位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运行,也体现出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的处理政府越位问题,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研究,选择恰当的时机推出市场。这些问题都是国民经济学课程所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只有这样,国民经济学才能发挥其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依据的作用。
第二,解决政府“缺位”问题。现阶段,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市场经济改革,至少从市场发展的趋势上看,我国经济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还存在公共物品提供不足、信息不对称、行业垄断等问题,导致经济市场失灵,还需要政府有效的提供相关服务。然而目前中国政府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存在“缺位”现象。例如,现阶段中国政府对于行业垄断现象的制约力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垄断企业中价格歧视、低质量产品、价格同盟等问题;同时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现阶段的经济制度也无法为公共物品提供保障。同时,劳工、职工权益保障方面,政府也缺少相应的法规或政策,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对这些市场失灵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解决当前中国政府“缺位”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重要的问题,也是国民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需要纳入到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去。
3.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国民经济学存在的必要性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与俄罗斯采用的市场化改革方式不同,中国市场化改革采用渐进性改革模式,这一改革模式的选择,说明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既不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激进式的改革模式,也不能采用俄罗斯休克疗法式市场化改革,需要采用“北京共识”,即渐进式改革路线。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保证与中国改革模式相适应,有针对性的研究中国市场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对中国市场规律的研究,联系中国基本国情,总结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规律。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这也标志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民经济学学科研究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济学课程建设也必须秉承这一要求,为中国市场经济顺利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4.从发展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联系中国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历史情况,在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还需要将重点放在对国家宏观调控以及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做好准备工作,为其提供超前的依据,本着发展的眼光建设国民经济学课程,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型人才。
4.1加强对宏观调控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研究
通过对中国经济市场的调差与分析,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混合经济还会存在与中国市场大环境下,并不断的进行发展。政府作为经济制度的制定者,还需要不断的发挥政府对经济计划的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
现阶段,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政府财政手段也不够熟练,在一些经济领域中还需要借助于计划经济管理中的手段。然而这里的计划经济管理与传统意义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管理概念不同,是政府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对经济发展进行的有计划的政策规划。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相关理论进行充分研究,借鉴国际上市场经济转型的先进经验,同时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深入探析各个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与经济政策的有机结合,以便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对国家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4.2加强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的研究
战略与规划是国民经济学专业中核心的研究问题,不仅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现在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战略与规划依然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与金融学、财经学相比,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更加宏观,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依然会依靠战略选择去调控市场经济,并制定有效的规划计划对经济发展做出切实的指导。
这就需要在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旧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战略以及规划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开展与国家经济战略相关的一系列课题研究,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化发展战略、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等等课题,努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加正确的道路,力求经济发展战略与实际社会向协调与统一。
4.3加强对中国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协调性,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十分落后,正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性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中重要的一份子。在市场经济发展理论中,进行大经济区域建设,不断的缩小区域经济的差距,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区域经济学仅仅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经济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区域协调性发展。国民经济学具有宏观性特点,有效的弥补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缺陷,对中国区域性经济发展协调性以及大经济区域之间的差距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国民经济学不断改进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中国区域性经济发展研究,研究区域性经济资源建设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这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学课程中极其重要的课题。
另外,各大高校经济学专业学院,还需要利用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所在单位的优势,通过召开一年一度的学会会议,进行学科建设的宣传和指导,吸引更多的国内高校参加国民经济学科建设活动.,派出教师到各地高校进行学科建设交流活动,组成专业的国民经济学科研团队,发挥团队的科研潜能,为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5.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国民经济学是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学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学历史进行认真研究,基于历史的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时还需要本着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的推动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进程。另外,加强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还需要加强对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社会经济资源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中国经济战略与规划、区域性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宏观的经济调控手段等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逐渐完善国民经济学研究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寻求一条康庄大道。
作者:董倩倩等
第3篇:浅谈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民经济学在经过调整与改进之后,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发现与一些学科涉及的较多地方区分不清,在明确国民经济学科的专业特色过程中,务必要对其发展的现状、与其他学科区别之处、学科的特点、以及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这些都将是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所要面临的问题。
一、国民经济学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
国民经济学就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而言,具有必要性的存在理由,发展市场经济就要依靠宏观调控,然而国民经济学就定会持续的发展下去。介于国民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的区别难以辨认,需要研究的内容较多且杂乱,因此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所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要想真正地把国民经济学持续发展下去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关键。
二、国民经济学学科特点
尽管国民经济学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较多区分不清的地方,但依然具有其自身的特色,第一、国民经济学具有前瞻性,注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预测。第二、国民经济学的战略性较强,一些技术性强的学科专注研究经济的运行中的战术,所以研究的范围不宜过于宽泛,国民经济学所要培育的就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精通的战略家。第三、国民经济学尽管会对问题进行理论的分析然而这并不能作为学科的特色,其重点在于对一些重大的经济问题作出对策,所以说,其具有突出的对策性。第四、经济的总量也并不仅仅是个量相加的和,但基于经济的个量。国民经济所研究的重点是经济总量往往重点不在于经济的个量。所以宏观性非常明显。第五、在对宏观经济的政策进行研究时,综合性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因其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国民经济这一独立的学科在与其他学科区别的同时也在向前发展着。
三、国民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的研究区别
对于国民经济学由之前的国民经济管理的变化来说,其不仅是在表面的名称有所改变在内部也有一定的变化。国民经济学从经济运行的主客管进行研究,它是一门综合研究经济运行的学科,包括国民经济管理。研究的范围即国民经济的管理。主观的角度分析,研究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一致,文章以及著作较多,主要针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矛盾,研究的出发点大部分是管理学最主要的几个方面:监督控制以及组织计划等。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往往这些不会引发争执。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与其他宏观经济学要区别开来,只有自身具有独有的特色和区别于其他方面的东西才有能力立足,只有研究内容独特有自己的风格才有必要存在,当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客观的角度分析,国民经济研究的基本上都是宏观的层面,例如一些经济的结构,社会产品的再生产的整个流程等。由此可见,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的规律结合经济的实际情况是首要,研究并得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其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依然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重中之重的三项即金融、计划、财政。其国民经济的管理中各有不同的作用,就目前我国来说,计划作为宏观调控最主要的途径金融方面尚不到位,而财政手段的实施也不够娴熟,总的来说,计划与协调依然作为研究的重点并将一直继续下去。
四、国民经济学发展方向
综合探讨结果,根据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的实际发展水平,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方向与着重注意的要求有以下几点:第一,政策以及宏观调控。依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国家经济发达的经验方法设计出符合自身的政策,并进行宏观的调控。第二、社会政策及其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民经济的管理重点放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能够相互融洽协调的发展下去。第三、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对国家开展的较为长期的大规模的项目进行课题研究,例如现代化战略、持续发展的战略等。重点研究市场中的国家战略以及规划的理论研究。第四、产业的结构及其政策。以宏观的角度对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制定产业生产的相对政策,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向有所区别。第五、区域的经济发展。其研究的重点与区域经济学有所不同,重视对经济协调问题的研究。第六、核算国民经济。经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较为成功的经验,抛去传统国民的经济计划,纳入经济核算,研究国民经济学,必须依靠国民经济的核算知识。
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应摆脱思想束缚,大胆地进行探索,在推进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强调品牌意识,大胆改进和创新学科的建设方式。高等院校以及一些较为专业的研究的机构,都应该尽量的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及其特长等。并在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过程中,梳理其专属的学科形象,具有本学科的特色。着重的发展国民经济学应用的经济学作用,在发展国民经济学的同时要根据国情出发,结合我国经济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论是哪个学校的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发展都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想结合,符合国情,与经济现状相互协调,给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增强了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影响力度。
五、结语
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经济学的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制定正确的发展道路与各方面相互协调,符合我国国情,以正确的指导协助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全速发展,合理调动人才,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人才培育,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学。
第4篇:论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2008金融危机的爆发宣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全面失败,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经济学其实只是人类经济学的一种,它并不能完全概括人类经济的全部实践,不是指导经济的唯一真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大大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具有独特性的中国而言,其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经济的健康运行只能依靠中国本土的经济理论。这给中国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在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加快培养创新型国民经济学人才已成当今高校的迫切任务。但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却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以重新构建科学可行的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1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使经济活动的领域、形式不断拓展,因而对高层次经济方面人才的需求倍增。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因为拥有宏观视野和较宽的知识面而受到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具体的经济实体的欢迎,这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这一奇迹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而加快经济理论的创新,构建中国的宏观经济理论并以之指导中国的经济实践成为中国经济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更使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培养与中国经济实践活动相匹配的高层次国民经济学人才的重要性,相关的学科体系的改革正在进行,而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也将得到大大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实际经济活动及管理工作的强劲需求给中国的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各高校也开始加强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1.2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中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供给不足,在数量上无法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当前的国民经济学学科在1998年正式成为官方认定的高校研究生专业,其前身是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原有的以计划经济理论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教育成为边缘的学科,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的高校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层次的国民经济学专业的设置都很少,由此造成了国民经济学人才供给的短缺。二是国民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不清晰。尽管国民经济学在我国已经被正式确立为一门经济学科,但是它与其他经济学科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问题并没有梳理清楚,形成了与其它学科分工不明确的尴尬局面,例如,是否应将财政学和金融学划归于国民经济学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目前,虽然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国民经济学专业,但对于这个专业如何建设、人才如何培养等方面的基本认识不同,因而各取所需。国民经济学专业好像变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真正具有国民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教师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国民经济学教育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2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多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全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点有50多个,而拥有国民经济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全国只有9所,专业基础教育与高层次教育严重脱节。专业基础教育的薄弱,无法在数量和质量上使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生源得到保障。许多报考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薄弱的学科基础使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补充基础理论和知识,因而大多无暇顾及科研活动的开展。而且,即使参与科研活动,也难以有所建树。
2.2培养模式陈旧,团队建设不足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基本上仍沿袭80年代初的导师个人负责制的培养模式。这种传统模式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导师团队,缺乏集体智慧的碰撞使学生无论是在信息的获取,视野的拓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方面都无法得到有效突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能成为空谈。由此必须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加强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利用集体智慧提高整个团队的理论创新和应用能力,优化高层次国民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环境。
2.3课程体系建设有欠科学性
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有欠科学性和严谨性,无法满足学科发展的基础要求。首先,由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定位不清晰,缺乏对学科核心课程的统一认识,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五花八门,随心所欲,并且很多情况下为迎合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而进行课程设置。国民经济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病中的应用性学科,强调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对策性和前瞻性。过多迎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而设置课程、不注重学生核心理论基础的积淀,使培养出来的人材很难对复杂的宏观经济情势做出正确的及时的判断并据此提出合理的对策。其次,学分要求太多。我国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3年,学分要求太多,使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应的科研活动。再次,软件实验室建设不力,实验课程设置不足。当前市场对国民经济学硕士毕业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如政府部门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的政策研究人员,实体部门则需要动手能力强的操作人员。实验课程设置不足使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动手能力的缺乏是毕业生无法满足实体经济部门的具体岗位的要求。
3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3.1构建基础教育,加强生源建设
为提高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解决其生源质量不高问题。为此,拥有国民经济学硕士点的高校应及时拓展国民经济学本科专业教育,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生教育提供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生源,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更专注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创新性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3.2整合师资力量,加强导师团队建设
国民经济学的宏观性、综合性和对策性要求集体智慧的集聚。由此,改变传统的“单人指导”体制为“团队指导”体制,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建设势在必行。建设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导师团队,可以有效整合各位导师在国民经济学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前沿性思想、理论成就及实践经验,拓展学生们的研究视野,专业知识、发散性思维,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加强具有科学性的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其基础理论功底差距较大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及时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专业基础的厚薄对国民经济学研究生们分为不同的培养类型(研究型和专业型)并据此设置不同的学制和课程体系。例如,研究型研究生的学制可以设定为三年,课程设置注重创新性学术研究;专业型研究生学制可以设定为2年,课程设置应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科研能力又可以满足实体部门的人才需求。
3.4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为提高研究生们的科研兴趣和水平,应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研讨会制度,定期举行研究生研讨会,例如,每周一次,这在很多高校已经有所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将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了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可以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启迪智慧、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
3.5采取多元化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要提高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可以加强软件实验室建设,开展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活动,也可以加强同经济实体或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另外要鼓励研究生们积极参与课题申请或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者:盛美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