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医药类方法研究毕业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4-04-18 10:38  

  

第1篇: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后,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近几年年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足见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压力凸显,而现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又存在着与就业市场脱节、指导内容与形式简单化、指导时间集中化、指导队伍零散化等问题。医药类院校较综合性大学来说,专科性更突出、应用性更重要、市场的主导性也更强烈,因此,如何建立与市场对接的就业指导机制成为医药类院校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我们旨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医药类院校为研究客体,探索其就业指导的创新机制来调整就业指导框架,提升就业指导能力,对医药类院校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


  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职业市场动态信息与社交、礼仪等求职技巧,引导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美国70%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教授、导师、就业机构推荐就业单位的。德国强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化,也就是学生的“自我负责”,学校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与系统技能培训。英国最早提出“就业力”概念,高校主要通过完善课程设计、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促进学生获取工作经验以及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等措施来开发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力。日本逐渐形成了“国家主导型”的就业促进政策系统,即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由具体政府部门主管、大学就业指导部门为中心、企业提供支持、就业考试予以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的就业援助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各国高校对就业指导都非常重视,并始终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学生就业力提升的重要方向。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不断扩大就业也成为历年党与政府改善民生工作的重点。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自1923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后,国内各高校也纷纷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充足经费、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等措施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二、目前我国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具有专业性更突出、就业市场相对狭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应用型要求更强烈的特点,而实际上医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与综合性大学保持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并未针对专科性院校的特点作出适当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一)各专业就业率差参不齐


  近几年医药类院校都纷纷建立起了不同于传统医药专业的其它专业,各专业的就业率也呈现高低不同的情况。根据2014年6月9日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护理学、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中药学等这些医药类院校基本具备的专业位居全国2013届就业率最高的前50个本科专业,而生物工程、这些医药类院校基本具备的专业位居就业率最低的10大本科专业。可见,医药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各专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即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但就业率的高低与是否为传统医药专业无关。


  (二)就业市场的维持与开拓仍局限在“医药”行业领域内


  长久以来专业院校形成的固定就业市场给医药院校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但同时,也固化了市场开拓的思路,忽略了对广大的其它领域的开拓,而无论是传统的医药专业或新兴的本科专业亟需更为广阔的非医非药行业市场。


  (三)就业指导培训内容单一化、师资队伍零散化


  医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培训内容往往倾向于医药行业,容易忽略非医非药专业学生的指导诉求;师资队伍由专职老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上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承担就业指导教学的能力差参不齐,容易影响就业指导培训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是短板


  传统的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多是在医院、医药企业从事医生、护士、检测员、研究员、实验员、医药代表等工作,多是与专业技术息息相关的工种,独立创业且成功的案例相对于综合大学来说较少。无论是在新生的入学教育,还是接下来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创业教育相对较少,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使创业对于学生来说越来越是一个较陌生的就业选择。


  三、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


  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需建立分层次、分阶段的就业指导创新机制。


  (一)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的主要板块


  1.主动出击,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机制。此板块主要是针对医药类院校部分专业就业率较低而就业市场却仍局限在“医药”行业领域内的问题。掌握市场定单,承载“走出去”、“请进来”和“就业实习联动”三个运行模式,“走出去”是指学校学院就业工作小组走出校门,开拓新的非医非药却能提供大量相关专业岗位的就业市场,建设规模化实习就业基地,尤其是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重点进行学校学院及专业、学生的宣传,通过各渠道建立与新的实习单位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请进来”指将企业有关人员请入学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授课内容为强调职业道德、社会技能等通识素养的培养转变,并要求学生完成与企业工作有关的作业,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就业实习联动”是指将学生实习与就业捆绑,抢先就业市场,以“双师型”培养模式加快学生社会角色转换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开拓就业力提升专项工程。主要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与培训内容较单一、师资队伍零散化的问题。就业力提升专业工程分三个项目运行:就业力课程植入项目、职业管理技能学习项目、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提升项目。就业力课程植入是指将就业力整合到课程中,分阶段贯穿于本科教育始末,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就业指导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而是根据我国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10项就业力来进行重点培训,主要包括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的培训。职业管理技能学习项目是指引入英国雷丁大学的CMS学习项目,成立专项小组,由点到面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开,由学习专项小组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辅助学习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可根据学生的优势、弱势、岗位需求来调整具体的学习内容,更能体现指导的零活性。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提升项目是指将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的老师进行集体专项学习、集体备课、定期培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定期进行教学考核,予以适当奖惩。


  3.开拓创业教育板块。主要针对目前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中创业教育是短板的问题。通过建设创业基地、组建学生创业团队、邀请知名创业人经验交流与指导等模块不断推进。建设创业基地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基地,引进知名企业创业者的创业指导、专业的融资咨询和指导,定制开发高品质、高实战型创业课程,通过在线自学、创业直播课堂学习及线下各种创业培训,让想创业的毕业生们可以享受线上线下的全面教育资源。组建学生创业团队是指通过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组织校内创业比赛集中一批优秀的创业团队,由学校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专家指导、项目资助来促使一批好的创业项目、好的创业团队投入实践,学校对实践过程进行监管,定期考核。


  4.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力升级工程。为进一步加强医药类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在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各院再以1:1000的比例配备专业指导人员成立就业指导小组,确定小组职责为拓宽服务内容、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加强个性指导、构建就业指导信息化平台等。


  (二)医药类院校就业指导创新机制的实践步骤


  1.新生入学第一月开始启动“就业力植入课程”机制,大一新生的课程主要培养专业发展技能,如谈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技能、时间管理能力等;大二集中开设与就业力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工作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与就业相关的资金与法律法规等课程;大三集中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并进行考核评估;大四则侧重于研究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实践,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准备学位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强调就业技巧的培养与提高。从学生大一开始,建立动态成长档案库,贯穿于就业指导课、社会实践、项目研究、实习过程,包括诚信档案,以企业进一步了解最需要的人才。


  2.本科二年级开始启动职业管理技能学习项目,由在“挑战杯”与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同学负责,成立学习项目组,邀请与院校联系密切的企业成功人士担任专业资询老师,并定期对项目组成员的学习研究情况进行考核评估。逐步地、由点到面地将项目向全体同学铺开。主要学习内容:自我意识、就业力评估与发展的技能;合理定位的技能,包括职业意识、课程和其他发展机会、劳动力市场调查以及做决定等技能;有效应聘的技能,包括理解雇主招募和选才方式等技能。这些学习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就业意识、就业技能的培养实现了融合。


  3.本科三年级第一期进入“请进来”阶段:开始邀请知名企业来学校对即将进入毕业阶段的大三学生进行职场培训,优秀校友交流求职经验,并陆续展开招聘,邀请与接待各企业来学校集中招聘,举办各企业宣讲会与大型招聘会,拉开毕业生就业序幕。


  4.本科三年级第二期进入“走出去”阶段:大力开拓就业市场,学校学院就业指导小组对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省内区域分批分阶段进行走访、调查,建立稳固联系、开拓新实习就业基地,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与职位信息,建立企业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及为下一年毕业生“请进来”工作做好准备。


  5.本科四年级第一期对就业困难学生加强个性指导,加强老师推荐,并完善毕业生就业动态档案。


  作者:杨辰枝子等

  第2篇: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项目实践教学探索


  1引言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频率快,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动手能力才能在就业时占据优势。如何扬长避短地发挥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寻求新的办学思路,很多学者已经进行过探索[1][2][3]。郭凤英[4]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针对高等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窦彦玲[5]分析,懂计算机技术的人不懂医药知识,了解医药知识的人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没有深入研究,原因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和医药行业的需求无法真正结合。应该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医药行业的具体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备医药学背景知识的计算机类复合型人才。孙燕[6]指出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不足,并根据教学经验探索了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医药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断提高。


  本文提出了以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医药信息技术教学思路,根据医药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融入项目实践的效果分析,总结出要精选实训项目,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科特性进行项目实训,为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本文第二部分描述了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意义,第三部分是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探索,第四部分是结论。


  2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意义


  智慧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利用先进的物联网和信息技術,通过打造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平台,让患者与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2015年最火热的一个词语是“互联网+”,该词语出现之前,互联网医疗领域就已经炙手可热。阿里巴巴集团和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康恩贝以2.33亿元收购浙江珍诚医药4230万股股份,收购完成后将控股珍诚医药,意味着康恩贝全面入局医药电商。这充分说明医药+信息技术将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探索以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医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对医药信息技术方向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项目实战能力,意义深远。


  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实训课程意义重大。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需要多实践。学生的课程比较分散,学完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后,不一定明白各门课程的搭配使用。理论知识学完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通过实训项目进行锻炼,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项目实训教学时,学生参与实训项目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刻理解书本理论知识。学生在进行项目实训时,首先是划分成小组,选择适合小组水平的具体实训项目,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学生进行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施,把书上的原理运用到项目实训中,学生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实训项目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意识,相互合作完成更大的任务。每个实训项目以组为单位完成实训具体任务,组员之间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3医药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训课程探索


  医药类院校在培养医药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复合人才时,需要精选实训项目,既要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又要兼顾学生们的实际水平。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计算机专业依托学校医药背景,在医院门诊和住院系统、医疗仪器软件开发、和移动手机应用项目等方向展开项目实训,形成了与理论教学配套的课内实验、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通过网络资料搜集、医院调研和医药企业走访的形式,搜集医药类信息技术实践项目资源,并加工成适合学生水平的实践项目库。经过综合评估,遴选出20个实践项目:医院住院信息管理系统,医院门诊信息管理系统,挂号预约管理系统,中医临床诊疗支持系统,临床路径设计系统,健康养生微信平台,药店管理系统,基于手机二维码的诊疗信息系统,健康随手记移动软件,医院信息系统,方剂分析系统,高血脂症自测试及食疗系统,药品采购管理系统,导医咨询系统,医院门诊叫号系统,电子病历和健康分析系统,常见病辅助食疗系统,药物相关作用分析系统,在线问诊手机软件,医药知识大百科系统,每个项目都有简介,需要掌握的技能,难度等级,便于学生参考选择。


  第二,合理评估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水平,为他们的项目实践制定科学的实训计划,让他们对项目实训充满兴趣,并能有效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某班级选择了医院信息系统的实践项目。指导老师会评估该班级学生的实际能力,指导他们评选项目经理、选出技术总监,以4-5名学生为一组,每个小组完成医院信息系统一个子功能模块,然后集成为医院信息系统。学生们从软件可行性分析、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概要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以及软件文档书写等体验了医院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


  第三.对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成果进行评测和点评,使得项目实践效果更优。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成果演示和答辩,由3位相关课程老师组成评委进行点评和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学生们体验了软件开发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项目实战能力大大提高。当学生们完成项目要求内容并进行演示和答辩后,取得老师的肯定,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热情。


  4结论


  本文提出了以项目实践为主导的医药信息技术教学思路,根据医药类院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融入项目实践的效果分析,总结出要精选实训项目,同时根据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科特性进行项目实训,为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实训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的选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需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经常更新实训项目内容,對实训项目进行分类评估等。


  作者:马亮  黄燕

  第3篇:医药类高校数学实验课教学方法研究


  0引言


  医学数学实验课作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新增课程,对培养医药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坚持学以致用的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扩大了数学建模在医药类高校中的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进行理论数学学习的同时,能通过数学实验课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医药类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1医药类高校数学实验课开设目的


  医学数学试验是学生在学习医药高等数学之后,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本技能,培养医药类高校大学生的科学计算和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时。通过医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值计算,熟悉数学软件的应用,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有效培养学生查阅数学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营造科学研究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医药类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医药类高校数学实验课特征


  数学实验是数学和医学问题联系的桥梁。通过“数学理论知识——程序命令——医学问题编程范例——学生实践”的教学过程,以医学实际问题为载体,把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有效的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学生个性的引导,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医学数学实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思想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有别于理工类高校数学实验的一门课程,具有医药类数学的鲜明特色。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注意区别于理工类高校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重视其特色。综合考虑医药类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自身特征等因素,医药类高校数学实验课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特征。针对性是指医药类高校的数学实验课要进行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专项练习,将极限、微积分和微分方程的常用命令进行讲解和练习。医学数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例要和医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为医学科学研究而服务,符合实用性的要求。对于医学类学生,实验课的教学要具有适用性的特征,淡化理工科院校程序语言教学的语法规则和编写,注重常用命令的直接应用,和此类院校的数学、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实验课要求有本质的区别,课程设计要符合医药类高校的学生实际情况。


  3实验课教学设计演示


  3.8实验报告①实验报告撰写目的和意义:帮助学生复习定积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理论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学习的效果;回顾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对定积分实现编程计算的自我检测、考核和评价。②实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实验前的积分理论知识预习;2)课堂程序命令的分析;3)课后练习,自行编写matlab程序解决实际问题。③实验报告的教学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标准。


  4教学效果评估


  实验课教学课时结束之后,随机抽取每小组10名同学的成绩,三小组共计有30个成绩样本点,最高成绩为96.5分,最低分为57,及格率为97%,优秀率为20%,成绩均值为86.6,标准差为0.02,成绩呈现出正态分布,体现了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医学数学实验课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实验体验和观察来学习数学知识,在实践之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医药类高校数学实验课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亮点,受到了学生的一致许可和好评。


  作者:胡俊华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