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对小学教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实现,需要对师范教育进行合理改革。本文从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入手,对新世纪小学教师素质与师范教育改革的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基础环节。为了促进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充分了解我国小学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利用有效的措施提升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
一、新世纪小学教师的素质
从整体角度来讲,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基本素质之一。这种素质是指,小学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相关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作为自身行为和思想的遵守对象。新世纪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中主要包含学生方面的道德、学生家长方面的道德以及教育事业方面的道[1]。
2.思想政治素质。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爱国之情和共产主义信念。其中共产主义信念的作用是保证小学教师具有正确的三观。爱国之情能够培养小学教师产生乐于奉献、团结等优良品格。
3.能力素质。在能力素质方面,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将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看成是一种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合理利用提升教学质量。与其他教师相比,拥有良好专业能力的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沟通、教学组织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2)小学教师的基础能力。就新世纪小学教师而言,其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包含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需要通过适宜基础能力的应用或多种基础能力的混合应用高质量完成教学活动。
4.科学文化素质。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新世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第一,相应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小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第二,心理以及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当小学教师拥有这类知识之后,能够科学地完成学生产生相关问题的处理。第三,专业学科知识。与其他两种知识相比,可以将这种知识看成是新世纪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体现[2]。
二、新世纪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新世纪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大专师范学校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培养时间为五年,其是从初中生开始的。其培养要求为:要求师范生掌握全面的小学教育理论、具有强烈的爱国、爱党精神等。
2.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模式。中等师范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为三年制,其课程设置主要包含心理学、教育学、各学科教材教法等内容。
3.本科小学教育培养模式。相对于以上两种培养模式而言,本科小学教育培养模式更加正式,其对师范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三、师范教育改革的有效对策
实现师范教育改革目的的有效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对师范教育培养观念进行调整。从本质来看,调整师范教育培养观念是实现改革目的的主要对策之一。我国师范教育的培养观念主要包含专才教育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等。为了促进师范生的良性发展,师范教育应该对自身的专才教育观进行调整。这种观念不利于师范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师范教育应该将培养观念调整为宽口径的综合化观念。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而言,应该将其调整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教育观念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除此之外,还应该将教学方式调整为探究式、启发式等有效教学方式[3]。
2.对师范生的课程进行调整。师范生的课程是实现师范教育改革目的的重要调整对象之一。师范生的课程是由专业课和专业课组成的。其中,专业课占师范生所有课程的比例约为32%,公共课占所有课程的比例约为68%。在这两种课程中,教育课程的总课时为15%。从整体角度来讲,我国目前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实践课程数量较多、理论课程数量较少、师范性较差等特点。对此,应该在注重师范教育课程学术性与师范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的基础上,对师范生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进而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的的有效实现[4]。
3.对师范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师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扩展师范生思维能的基础上,使得他们获得相应技能和知识,且综合素质也会发生提升。就上述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而言,师范生的主动学习会对目标实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调整。当师范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突出之后,教师应该对师范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合理强化。在这种背景中,师范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学习会促进最终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对小学教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了保证小学教育质量,需要应用调整师范教育培养观念、课程以及师范生学习方式等对策的应用,实现师范教育改革目的。
作者:左亚芳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9期
友情链接: 百度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