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教学问题改革研究论文(共7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16:30  

 

 第1篇: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探讨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遭受质疑并面临新的挑战。


  一、大学计算机课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国家推动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课程(后被各学校称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近20年,期间经历了若干次的演变和发展,到今天已经明确了用计算思维改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方针和原则,大学计算机课程应该讲授计算思维也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和数学、物理、外语一样的通识类基础课程。然而限于“基础-学时-内容”的矛盾,人们对面向计算思维的课程内容体系仍旧存在一些困惑,致使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仍旧停留在所谓“狭义工具论”的层面,或者是停留在汇集计算机各门课程前言、绪论知识的层面,仍没有形成有特色的自成体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课程面向计算思维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所谓“基础-学时-内容”矛盾是指:大学一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好,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弱,讲授哪些内容学生才能受益并能接受难以确定;计算机学科是过去60年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知识与内容膨胀之快速令人难以想象,如此众多内容怎样进行教学选择成为难题;为保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本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拿出太多学时来学习“大学计算机”课程,而且还面临不断压缩课堂学时的压力。


  二、计算思维教学方案和实施


  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摒弃以前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而是将新的计算思维的方法融入进去,达到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达到内化计算思维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性和普适性


  计算思维的定义虽然是2006年周以真教授提出來的,但计算思维从远古开始由来以久,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密切相关,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为指导,重新整理出教学单元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基础性内容,改变传统单纯知识的教学方法,着重体现计算思维的基础性"可见性,突出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引导。以讲述“计算机发展阶段”为例,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专题讲座“计算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从结绳计事讲起,到计算机的四个阶段和未来的计算机,提炼出计算和计算思维的普适性与基础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思维。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公共课,学生的起点层次不齐,常规的依赖于课本的教学方法,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理论课部分,需要很好的教学设计,才能体现计算思维在理论课中的普遍性与趣味性。比如说“二进制”的部分,便可以设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二进制的原理以及进制之间的转换规则,通过使用二进制表示二值图像、计算人的生日、计算ISBN等,来体会二进制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同学们感受计算的无处不在,计算思维的无处不在。


  (三)教学内容设计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课堂是一种生活,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让同学们理解和建立“信息、计算、智能”三大核心概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或无意识的思维教学中转变过来,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思维的核心是算法的思维,就是抽象的思维,但是同时它也拥有着很多的时代特性。从现实生活的案例入手,通过感悟数字化生存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思维的由来、原理、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计算思维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把知识的教学升华为思想的教学。以程序设计内容为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来说,程序设计一直是难学的内容,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算法和抽象思维,我们加入了可视化的编程语言———RAPTOR。从计算思维培养的角度进行案例的重组,将问题求解提升至计算思维的培养。以程序设计中经典案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为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对问题进行求解:问题求解(寻找一条经过各城市有且仅有一次,再回到起点的路径)———寻找解决方案(一笔画算法)———算法优化(使用编程语言实现一笔画算法,并在实现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总结归纳为现实问题的延伸(总结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通过从算法构造世界的角度,来讲述算法之美,计算思维之普遍与美。


  三、教学评价体系


  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操作性和设计性较强,鉴于这个特点,教学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由出勤(30%)和课堂提交作业(品)(70%)两部分组成,占总成绩50%;学生若在作业中有创新和提高,可以适当增加分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终结性评价是课程结束综合性考核结果(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不论是在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的评价时,都应采用无纸化的考试形式,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的强大魅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必须掌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对计算思维的训练课程进行设计,虽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但同时也可以给大学计算机课程领域带来一缕清风,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笔者就大学计算机教学的问题与现状进行了概述,同时据此对计算思维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对大学计算机教学这方面起到一定帮助。


  作者:杨傅宁

  第2篇:浅谈军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军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军队院校学历教育的学生主要由全国统招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从基层选拔的部队生组成,而部队生的组成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进行系统学习过的战士,另一种多为大学以上文化水平重新入伍的战士。这种组成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很大差距,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入学时,有些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而有些却从未接触过这些软件,甚至连计算机都没使用过几次。


  (二)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与地方高校相比,军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统一管理。这一特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地方大學不同,在这里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有限,这就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学生课上弄不懂的知识也从不主动解决。


  (三)学生创新意识不够。计算机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打破以往对基础学科学习的方法,它需要学生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对于刚接触计算机学习的学生来说,思维的转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程序设计课后都没能完全转变过来,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做题,并没有真正理解程序的真谛,基础都还没打牢谈何创新。


  二、军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军人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已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基本样式,高信息素养已是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以极其微小的代价获得极大的军事和政治效益,主要就是得益于战场上的信息优势。信息素养对军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计算机教学正是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军人计算思维的形成。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自计算思维的提出,近10年来高校计算机教学掀起了一场变革,否定了之前盛行的计算机教育“狭义工具论”的说法,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教育的终极目标。计算机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形成计算机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军校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方案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由于计算机学科内容更新换代快,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教学设施落后保障不了正常的计算机教学,这就导致计算机网络课只是讲简单的软件操作,并没有涉及网络的核心内容。我们常说的信息素养,主要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息,共享信息社会提供的信息资源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法和学法的不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具备了较好的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还没很好地建立起来,这就会产生两极分化。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办法:其一,分级教学对于学生基础相差悬殊的学科,由于受地域、文化程度等原因的影响,导致同一批入学的学生基础相差很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分级教学,基础好的班级增加教学内容和难度,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训练,适当进行创新性培养;基础差的班级进行基础内容的教学,突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分级教学的好处在于教学有了很强的针对性。这样做使学生在学习上不会掉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二,分组教学对于学生基础相差不大的学科,我们可以考虑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都由数学基础好些的和相对落后些的学生组成,教师可以把上课的课件发给各个小组。在课下,他们可以对课件上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与教师沟通解决。分组教学的方法能够鼓励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自主解决问题,进而为计算思维的形成和创新学习打好基础。


  (三)严格的考核机制。计算机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所以在平时的考核中,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即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方法。理论考核注重基础知识方面的检验,而实践考核注重学生动手及创新等综合能力。相信在严格的考核机制下,学生会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四、结束语


  现代信息化战争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军队,而军队的主体是军人,军人成长的关键是不断学习和创新。在这里,我衷心希望我们所有军校计算机教师能够结合军校实际需要开展教学,能够为军校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徐海鸥

  第3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受到质疑。近年来,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已经成为共识。[1]然而,如何将计算思维培养落到实处,是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研讨43院校厦门会议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坚持面向应用的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2]湖南大学以此为基本导向,对计算机导论课程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在注重知识应用、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理论的融会贯通,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有着显著的效果。


  一、合理专业分类,更新教学内容


  湖南大学是综合性高校,学校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11大学科门类。为了将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紧密地结合,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思维,我们首先在各学院进行调研,了解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需求,然后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归纳出五种专业类别,设置各专业类别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1.工科类。土木、化工、机械等工科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编程技能与上机调试能力,并通过编程解决一些应用问题。[3]而c语言具有简洁灵活、运算符丰富、可移植性好等优点,因此选用c语言作为该专业类别的教学语言。


  2.理学类。数学、力学、生物等理学专业学生,需要理解实际问题与模型、模型与软件算法、算法与问题数值解的内在联系,掌握在计算机软件辅助下如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巧。Matlab软件基于矩阵运算,具有强大的数值运算和数据处理功能,在复杂算法方面有优势。因此选用该软件作为该专业类别的教学工具。


  3.管理类。经济、国贸、会计等管理类专业学生,应了解数据库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简单SQL语言的使用,掌握一种数据库管理软件来设计、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实例。[3]开源数据库管理软件MYSQL和脚本语言PHP,是目前成熟、稳定、安全的WEB开发技术。在教学中选用该组合,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


  4.经法类。统计、金融、法学等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必要的统计学知识,并能运用各种统计原理,通过操作统计软件来完成特定的数据分析任务,适应不同专业对各种数据整理以及挖掘的需要。而SPSS作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集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功能于一身,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是国际上最流行的统计软件之一。


  5.文史艺类。影视、新闻、英语、历史等文科类学生,要求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与处理技术,能够使用专业创作工具进行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通过综合学习photoshop、flash、AE等工具软件,可解决其在多媒体应用的实际问题。


  二、改革教学模式,贯彻计算思维


  在计算机教学中,建立计算思维才是根本目的,即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1]虽然学生是通过掌握语言或工具来学习,但学会使用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比起学会具体解决问题的技术,前者更加重要。在此轮教学改革中,我们运用了案例教学、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贯穿在课上课下、主体课程与综合实践环节之中。具体来说,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分解为以下几个阶段:


  1.教师将每堂课的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点,将每个知识点的电子教案、微课视频、案例素材上传至课程网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预习教学资料,准备课堂讨论的内容。


  2.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列出主要知识点,然后通过相关案例阐述说明,再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讨论、理解和消化。在每个学习阶段,结合学生专业,布置项目式的综合练习。


  3.在课余时间,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综合练习。在每次实验课,安排一个时间段,由学生演示其设计思路和完成情况,教师和其余同学对其进行点评。


  4.在实验课教学中,将实验内容提前发布在课程中心,学生可以在实验课堂上完成任务,将结果提交课程中心。对于学习确有困难,未能及时完成的,也可以在课余完成后指定时间内提交。


  图1和图2分别演示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各阶段任务。由于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状态的现状,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更多地融入课堂,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项目式的综合练习中,学生需要组合成学习小组,协同合作,上网搜索资料,实际动手完成项目,制作演示文件,在实践课上还需要展示演示文件,回答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这些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理解计算思维过程,也提高了学生的計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应用创新能力。


  三、调整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很难通过理论考试的成绩来衡量。为了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应强调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实验课作业成绩、课堂讨论的表现、学习小组完成综合练习的情况、期中和期末的机测成绩。


  其中,Office基本操作的内容,以计算机基本能力测试形式进行,所有专业学生均要求通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在教学网站选取不同难度层次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每个学期提供两次机器测试机会,考试合格即可获取学分。


  工科类计算机导论的实验,采用在线测试系统,支持自动评测。通过分章建立的海量题库,支持实验的自动评测,学生可在实验課或课余多次登录系统答题。


  其他类别的导论课程实验,目前采用课程中心网站的作业功能按章节布置实验题。学生在实验课登录网站提交作业,若没有及时完成,在指定时间内也可以提交。由教师或助教登录系统人工批改作业,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中和期末,均安排机器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体现对学习过程的考查,期末成绩在期评成绩中占比不超过50%。


  具体来说,各部分成绩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


  四、开展实训课程,注重能力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小学期安排实训课程。实训课程通常以四周为一个周期,采取项目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项目。各门实训课程有所偏重,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工科类的计算机导论,实训题目为C程序设计训练;理学类的导论,实训题目为matlab工程训练项目;经法管理类的导论,实训题目为调查报告及spss数据分析;文史类的实训题目为网站设计与制作。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组成小组,完成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和测试各个环节。在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到后期测试,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不断完善项目。


  五、结语


  随着技术发展,计算机科学正逐步成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基础。培养计算思维,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其创新能力。我校在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改革中,通过以上举措,稳步推进了计算思维培养的全面有效落实。


  作者:陈娟等

  第4篇: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关键要素探析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速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因为目前英语是公认的国际通用语言[1])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炙手可热。高校作为服务于人才市场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其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顺应时代的需求,提高专业人才运用英语进行工作和学习交流的能力,高校课堂开展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势在必行。自2007年起,国家教育部每年在全国评选出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求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进程,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双语教学并非全英教学[2]。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运用英语的实际水平动态调整汉语和英语作为课堂用语的比重,通过合适的英语授课实现专业教育,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共同进步。


  在信息化社会,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是人们工作、学习及对外交流的必备技能之一。计算机作为与世界接轨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其专业词汇很多直接采用英语,这使得在公共计算机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在公共计算机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高效并深度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工具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探索科学前沿知识。笔者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双语教育理论,根据自身的留学经历和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从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出发,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针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之路。


  2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要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并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教学模式的结构[3]。


  2.1理论依据


  在双语教学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种思想理论,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几种理论受到关注并进行实践,其中平衡理论、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等得到普遍认同[4]。经过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深度剖析,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的认真比对分析,我们采用思想库模式作为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思想库模式(ThinkTankModel)指出人的大脑是语言的思想库,是各种语言运用实施的源泉,所以一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势必会影响到另一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人们所学习的各种语言相互作用又共同刺激着思想库的成长发育。在我国,学生通常学习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两种语言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思想库的发展,反过来,思想库的良好发展又为学生各种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我国学生完全具备精通汉语和英语或两门以上语言的能力,时值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双语教学必须、必要、切实、可行[5]。


  考虑到大学本科生已具备良好的汉语运用能力,也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但是英语听说能力还有待提高的现实情况,我们采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方式,即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加大英语作为课堂教学用语的比例。开学伊始,汉语和英语在课堂中的比重各占一半,由于这时学生还未完全适应双语教学,所以要求教师语速要慢并伴随汉语解释。学生逐渐适应英语授课之后加重英语比例,此时只对关键知识点再用汉语补充讲解,要求教师语速适中即可。最后,当学生完全适应了英语课堂后,教师应用正常语速全英授课,只用汉语进行课堂总结。这样安排可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的时间,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2.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由于计算机学科中最先进的理论、概念、技术和应用大多來源于美国和欧洲,因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的支撑语言。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利用原版英文教材及优秀教师的双语讲解,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科学中的定义、术语及习惯用语的英文表述及其确切含义,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科学中的英语思维方式和英语习惯,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应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并理解应用第一手科学资料和先进技术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技术和应用上的支持,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并接受多元文化,了解世界,进而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日后参与国际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


  操作程序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及因果关系。实现条件指出实现教学活动的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等。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2.3.1学生与教师的准备


  双语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在双语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状况,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如果英语几乎零基础的大学本科学生骤然进入全英课堂,因为语言障碍,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这样就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和倦怠情绪,以至于学生无法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深刻的专业知识。多元智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双语教学只适应一部分学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6]。另一方面,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深刻影响着双语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双语教学同时增加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度,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耐心及亲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可以首先对学生的英文能力进行分级测试,并将双语教学的内容、形式、考核方法、利益与弊端等以书面形式详细告知学生,最后依据学生意愿和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班授课。对于进行双语授课的班级,配以具有多年海外留学经验的中国籍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两名,以此来解决双语教学中的师资瓶颈问题。


  我们根据学生的英文测试成绩和参与意愿组成两个双语授课班级,为其配备中外两名专业教师任课。学期伊始,教学进度和节奏较慢,教学内容也较少,中籍教师以中英双语讲解计算机相关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以听课理解为主,外籍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学期中间,中籍教师以中英双语讲解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操作英文软件,并利用这些软件设计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小型项目,外籍教师进行上机实验辅导,中外两名教师的授课比重达到1:1;学期末以外籍教师为主分主题介绍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及操作系统等导论常识,学生用英语参与主体讨论,中籍教师以中文进行主题课堂的简介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自学的习惯。我们采用的三段渐进式双语教学效果优良,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3.2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国外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以引论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内容广泛,可操作性强[7],建议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其用户手册等。然而全英材料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材料的核心内容,实验辅导材料以及专业术语翻译成中文,编写英汉对照的教辅材料,另外教师可以把随堂幻灯片发给学生,以备学生课后复习。在我国高校,大学计算机课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国外以启迪思维为主,内容更加深邃,涉及计算思维、系统安全等多个方面。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我国实际和国际惯例两方面内容。首先教师应重点讲解计算机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其后基于案例教学法传授实用软件的操作方法,最后以课堂研讨的形式为主分主题介绍计算机理论系统中的多个问题(如图灵机、网络安全、计算能力的局限性等)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2.3.3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在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我们强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并将课件提前发放给学生,以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决不能抛弃传统的板书授课形式,对于特别晦涩难懂的定义和公式,教师应在黑板上进行慢节奏的一步步的推导演示,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同步思维,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和学生还要积极利用网络学习,推动慕课建设和课程网站建设。考虑到必要性和教师的工作量问题,仅需要将最重要,最难以理解,并且网上学习资源较少的教学内容制作成慕课,并在课程网站上发布,将课程网站建设成学习资源汇总、教学信息发布、教学研讨、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借此可方便地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3.4营造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影响教学的所有硬件条件(班级大小、设备情况、教室空间的安排布置等)和软件条件(教师的性格特征,学生的心理活动等)。双语教学为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为有利于教学、辅导和管理学生,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应选择小班授课,在上课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电脑。此外,为方便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同一小组学生尽量安排就近就座,借此硬件布局培养并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此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谐的班级气氛和伙伴式的师生关系都将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双语学习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的充分理解、耐心讲解和不断的鼓励会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感,进而爱上这门课程。教师和学生是沟通和合作过程中的两个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性格发展情况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过程和业绩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综合评价。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设立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多角度的对教学效果做出整体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据此查缺补漏改进教学过程并督促和鞭策学生和教师更好的学习和工[8]。


  对于教师的评价可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题目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师的语言情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的进度和节奏,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人文关怀,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等。由于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从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做整体评价。考试结果只能作为教学评价的参考绝不能是学生的最终成绩,测验的目的更应该是对知识重点的强调,督促学生深化学习过程,强化理解和记忆重点内容,优化学习能力。应加强课前预习情况、出勤情况、上课听讲和回答问题情况,随堂测验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验、主题报告和总结完成情况等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我们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中,要求学生必须英语解答,各个项目所占比重为:课堂发言10%,每一章的总结5%,课后作业20%,主题报告和主题讨论发言15%,实验项目20%,综合测试30%。


  3结语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促进教育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也是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教育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出发探讨了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有效实用的解决方法。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实践和探讨。


  作者:王东等

  第5篇:基于慕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教学研究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转型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实际上要求每一个社会生活的个体都需要具备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基本素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同样要求教育界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入门课程,它的学习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科学的认知,也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的各类岗位打好基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转型和我国对于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大学生学前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体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常以《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的方式开设,但基本内容都包括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及安全技术、常用办公软件应用等入门知识。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技能,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高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的效率。但随着初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不断取得成效,准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的计算机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当今媒介技术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如网络搜索、社交媒体都间接提升了学习者在接受大学计算机教育前的基础水平。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学法和教法上的变革需求。


  二、慕课在大學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


  慕课,英文简称MOOC,全称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2008年由加拿大的DaveCormier与BryanAlexander教授提出。同年9月,加拿大的GerogeSiemens和StephenDownes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设了《连通主义与连通知识》在线课程,首次实现将慕课教育理念付诸实际。在其后的几年时间内,慕课逐渐在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和各个学科领域普及,至2012年,支持慕课开发和运行的课程时代(Coursera)、在线大学(Udacity)和在线课程(edX)三大主要慕课平台相继诞生。[1]慕课的英文名称已经显示了这一教育形式所具有的特点,即大规模、开放性、网络化。


  慕课的大规模反映了在线教育的学习者数量,只有当课程的数量形成一定规模或具有初步体系,才能完成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或替代。慕课本身即是受联通思想的影响,尊崇共享协议,当前很大一部分慕课是免费试用或者只需要相对传统教育费用的较少费用。


  慕课本身具有网络化的天然属性。慕课资源可以实现在互联网的海量存储以及上传下载,学习者也可以自由安排上课的环境和时间。当下计算机硬件终端形式多样,学习者只要具有任何一台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便能够享受教育资源。网络的连通性也使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习者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可以实现交流互助。借助于云存储技术,学习者还可以控制、保存学习进度,合理利用学习时间。


  我国的MOOC教育始于2013年。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始率先融入全球慕课平台。北大清华加入edX,上海交通大学则加入了Coursera,从而实现了中国优秀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之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打造中文慕课平台,将中文教育资源惠及全国。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入门课程,内容基础,难度适中,且由于学生在入校之前已有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素养,具备了使用慕课平台进行教学的可能性。但就日常教学而言,单纯慕课式的教育仍会遇见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缺乏自律,自学效果不好;学习缺乏持久性和规划性,学习效率不高;不会融会贯通,难以完成知识重构。对于基础知识点之上的内容,学习效果则更加不容乐观,在遇到实际问题或是整体性问题时,很多学生都缺乏分析能力,缺乏计算机学科要求的创新意识。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当前的慕课设置不能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互动,没有“共时”性的交流。


  三、翻转课堂与慕课结合的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翻转课堂在英文中的全称为“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它是一种由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讨论,答疑解惑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上课讲授、学生听课再完成课下作业的方式。从知识转化的角度而言,翻转课堂中的知识传授由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及在线资源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由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和帮助完成。这一过程被教育研究者总结为“先学后教”的逆序创新。[2]


  翻转课堂的理念起源于19世纪早期,美国西点军校教师GeneralSylvanusThayer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学发放的课程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协作,启发学生进行批判思考和分析。翻转课堂搭载网络的尝试则来源于2007年的美国高中教育,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Park的化学老师JonBergmann和AaronSams,为了给缺席课堂的学生补课,便把讲解过程录制成视频,之后再将视频放置网络,让学生自学。后来,他们尝试着让更多的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利用课堂时间答疑解惑,再完成作业巩固知识。[3]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创造了翻转课堂的网络化教学模式。


  如今,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新方式开始进一步提升翻转课堂的教育效果。就教学材料而言,借助互联网的海量内容与开放性,教师可将更多的网络、多媒体素材变为讨论和学习内容。在教学环境方面,计算机基础课堂的翻转教学不仅要有完善的网络设备设施做保障,而且需要有设计合理的在线考核评价系统,更好地实施课堂的组织和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将学习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教师主要承担答疑解惑的角色。但在课程组织和教育效果把控方面,教师则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对于学生学习运用能力和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不同要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育方式进行融合。


  (一)提供在线学习资料


  可由教师提供网络慕课学习资源或教师所在教学单位自主研发的慕课素材。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平台的选择或制作既要注意知识点的全面性,还要体现知识点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应用,并附着练习。


  (二)学生自测


  学生在学习完慕课资源后,利用慕课课程平台进行自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查缺补漏。回溯自学时未掌握的知识点,自行思考或反复练习。这一阶段的学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生需要将自己未能理解或未能掌握的内容记录下来,提交老师或课堂小组以备讨论解答。在开放的因特网环境中,我们也提倡学生积极利用互联网开放性问答平台进行互助学习。


  (三)课堂集中讨论典型问题和学生疑问


  这一阶段之前的准备工作要求学生上传、老师收集整理上一步发现的典型问题,教师需根据学生反映出的知识难点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两种形式的翻转教学。第一种,分组互助学习。由教师根据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由组内同学进行互助学习,教师观察同学们的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并介入解决本组疑难问题;第二种,课堂整体教学,由知识点情况进行逻辑梳理后,就同学们之前反映的疑难问题请已掌握同学介绍自己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启发。


  (四)教师组织自测


  介于慕课和翻转课堂对于传统课堂的形式重構,教师应负责检测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在教学计划中,应计划或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确保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并融汇贯通已有知识。


  (五)学习总结


  慕课和翻转课堂将一部分学习和讲解的权利交由学生完成,但始终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针对性指导。这要求我们在完成一个知识板块后进行教学总结。包括总结学生学习时新出现的疑问和难点,学生在自学和讲解中的易犯错误,以及在教育方法上引导学生掌握的正确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陈娟

  第6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当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本文将浅析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并提出个人见解。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本文将简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从调整课程结构,融合微课教学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据调查了解,当前70%的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不感兴趣,学习观念不正确。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构仍需完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


  二、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调整课程结构


  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首先要调整课程结构,借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优秀方案,合理分配计算机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合专业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网页设计、网络互联设备配置、网络服务器配置、Java编程、综合布线实施管理、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等。其次,教师理应不断丰富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增加计算机专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考试。而且,教师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更为灵活地转化为实践技能。另外,在指導学生练习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时,教师理应结合精讲多练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自行组建网络的基础技能,并逐步提升建网能力,辅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市场对网络产品及其系统的需求,科学设计方案,选定优质产品,处理好工程文档,设计综合布线,安装网络设备,并集成网络系统,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管理能力,运行并维护网络,修复各项网络故障,优化网络质量;而且,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网络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迅速、准确地编辑网页,合理规划动态网站和静态网站,提升网站的防御能力,开发并运营优质的网站项目,引导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组建各种创新网站,充分开发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


  (二)融合微课教学


  微课是当代教育工作的创新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单一性、创新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优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融合微课教学,有助于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创新,提升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用微课视频向学生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设计创新实践作业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动漫设计课程时,先用具有创意的PPT为学生展示动画制作的理论知识,然后用微课教学视频为学生展示卡通图像、音频传入和加字幕的方法和经典动画,像《灰姑娘》、《长发公主》、《西游记》、《黑猫警长》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动漫,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具有创意的动漫话题,像“寻找含笑花”、“一双舞鞋”、“荷花梦”等,并指导学生提高动漫视觉效果,让学生充分享受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的快乐。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因为自己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不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告诉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大学生的必备素养之一,当前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都会计算机密切相关,熟练操作计算机软硬件,运用计算机知识进行创作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开发思维空间。而且,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课堂互动来帮助学生提升计算机专业技能,注重实践教学,指导灵活操作计算机技术。例如在讲解PowerPoint和Word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配有音乐的贺卡、毕业论文、电子简历或者漂亮的封面,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佳作予以表扬和嘉奖,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综上所述,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尚且面临着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等问题,因此,教师理应借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优秀方案,调整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融合微课教学方案,让学生更为主动、灵活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范兴亮

  第7篇: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計算机这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其中,案例教学方式以其多种优势,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课堂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全程掌控着教学课堂,采取“灌输式”的方式,重视对理论知识、概念的灌输,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计算机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一方面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推动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在应用案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而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教学课堂中,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点内容,教师向学生提供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提升分析案例的技巧,同时可以促使理论知识的转化,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需要通过个人求职网站的制作,从而向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荐,这就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求职素材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独立地做出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要求学生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背诵大量的理论知识,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长此以往,既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兼具动态性与开放性,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判断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推敲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探讨,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全新的想法,不仅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会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精神,为走向今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案例教学法在应用的过程之中,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从而研究其中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顺应人们的认知规律,尤其是学生在案例教学的中,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可以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一)基本内涵


  最早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希腊以及古罗马时期,而真正开始形成与应用则是在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以及医学院,其中,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方式的基础,改变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属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二)主要特征


  1.以学生为本。案例教学方式在应用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教学课堂中,有利于改变落后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


  2.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教学方式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重视在传授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于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于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激烈的讨论与分析,切实地做好归纳总结的工作,在共同的努力下得出正确的结论,推动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自主性与指导性结合。案例教学方式这一全新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的问题,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化地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意味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作用。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则应当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4.重视协作。案例教学方式在应用的过程中,重视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独立的思考,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方式同时重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地展现出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三、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课堂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深入地挖掘教材,结合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开动脑筋、不断创新,组织生动的、丰富的教学案例,而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解决情境下的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而且为促使学生多用计算机相关知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教学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优点长处,从而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对学生参与度的重视,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谈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关注成绩优秀同学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关注于基础薄弱、性格内向,且不爱发言的同学,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案例教学法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


  (四)探究性的原则


  所谓探究性原则主要强调的是重视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分析以及自主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不仅体现了案例教学方式的探究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以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不断地拓展自身的思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推动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提升。


  四、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准备工作,分别是:首先,充分地掌握案例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掌握好案例内容,结合计算机教学内容与案例,确定好案例的主题;其次,提前做好学生反应预测工作,确保案例的难易程度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保证案例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合理地设计案例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把握好案例教学开始时间、讨论时间以及结束时间等,进而可以游刃有余地把控好课堂节奏;最后,明确案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


  (二)教学实施阶段


  首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向学生展示案例,而后引导学生针对给出的案例展开激烈的讨论,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展现案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案例的兴趣。


  其次,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围绕着案例提出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分析案例的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热情。


  最后,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其总结、分析与归纳结果,加强生生间的交流,进而可以采用学生分别汇报以及小组汇报的方式,进一步地阐述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地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则可以评价案例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为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三)巩固阶段


  在巩固阶段,学生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如:第一,复习笔记;第二,整理报告;第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与此同时,对案例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促使自身更好地适应于案例教学,另一方面促使自身在今后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表现地更好。


  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则是考虑所选用案例的合理性以及针对性,案例分析是否深刻以及所作出的評价的合理性等问题,通过进行教学的反思,总结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从中查找存在的不足,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有利于推动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的进一步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至教学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激发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在教授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提高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所学的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进一步地推动教学质量以及效果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作者:潘小艳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