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发展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于2007年颁布了新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剖析新《课程要求》的全文,从字里行间体味到教育生态学的教育理念。对此,有学者专门撰文作了论述,例如,陈坚林(2008)对《课程要求》的解读是:“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朝着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课程管理‘三级化’以及教育环境‘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谭玮(2008)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主要从适应性、主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三方面来探析《课程要求》中所蕴含的教育生态学的教育理念。这些文章大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课程的生态学理念。
那么,从微观的角度,在新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生态化建设?外语教学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必须注重两条原则:一是能稳定教学结构,兼容教学要素;二是能制约教学运转,促进个体发展,进人兼容、动态、良性的发展轨道(陈坚林,2010)。本文以江西蓝天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改实践为例,针对该学院特点和大学英语课程运行现状,从现实角度,基于陈坚林教授提出的理论原则和“兼容、动态、和谐”发展六字标准,提出一种建构校本特色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框架,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校本课程生态化探索。
1课程生态化综述
“生态”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早在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ast?Haeckel)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英国的生态学家y又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1962年,美国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引发生态运动,教育生态学顺势而生。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他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1966年,美国教育家阿什比(AshbyE.)在其著名的《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应用“高等教育生态”(HigherEducationalEcol?ogy)这个概念(贺祖斌,2005)。这开创了在生态学视野中研究高等教育的先河。随着教育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研究内容与范围更加宽泛。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因为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总是要落实到课程上,然后影响到学生。以生态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生态主义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研究范式,在20世纪初反映工业主义的语言和思想就渗透到美国的社会思想和学校课程之中,产生了重点转移——从教师转向课程,尤其是“科学课程”(Doll,.,200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日益交叉渗透,促使生态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连接起来。顾曰国曾指出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给教育带来了资源的数字化存贮与获取、物理时空间、无界资源的优化与利用上的三项革命以及变框束为机遇、机遇带来平等、为实现“教无类”的千年理想铺平了道路等重大意义(顾曰国,2005)。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日新月异及其与课程的整合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各学科的生态。引申至外语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进人了课程,自然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与外语课程的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创造自然和谐的外语教学环境(陈坚林,2010)。课程是在教学这个大系统之中,同时又含有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或结构,它们相互重叠,螺旋发展。那么,如何把这种课程生态观落实到大学英语课程,如何维持教学生态的动态平衡?笔者认为,采取生态学的观点来进行课程设计就是要遵循和谐、联系和发展的理念,稳定教学结构,兼容课程要素中的宏观(教育政策、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资源、设施等)和微观(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个体)生态位,强调各生态位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克服传统和现代的对立,使之走向和谐。处理好课程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放弃二元对立思维格局,以生态主义观点研究大学英语课程,体现课程科学性特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循环的教育经验,最终创造动态和谐的外语教学环境。
2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设计
2.1现状分析
中国的外语教学长期以来依赖课堂教学,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室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传统外语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模式其优势非常明显,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思想。但在因特网教育普及的今天,单纯的传统课堂教学很难生存,传统课程理解隐蕴着科学范式和治理性宰制的印迹,使教学不免有单一、静态、模式和教条的嫌疑,也使课程本有的生命意义缺失(徐海莺,2007)。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课程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师资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理念落后”、“应试倾向明显”等问题(束定芳,庄智象,2008),由于历史原因,这在民办院校中尤其突出。
此外,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生活离不开网络、离不开信息技术,他们的学习方式也离不开网络和信息技术。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自然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学习方式的变化自然需要教学方式要做适当的调整,才能趋利避害(王哲,夏纪梅:2010)。ds(2010)曾指出语言教学中的课程发展要对社会环境的社会、学校、教师、学习者等因素综合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江西蓝天学院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特长教育,实现毕业生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大学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需要。作为一所我国中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数量多且水平参差不齐,大英师资短缺而工作量大,学生学习自觉性欠缺等问题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在信息网络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学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探索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生态化课程,这给担任大学英语这门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2生态化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要求》指出: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教育发展纲要》中也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课程等。
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目前师生需求状况,笔者所在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大英课程教改小组,教改活动得到学校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人现代教育技术,新建网络语言实验室,在购置商业教学网络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自行开发大学英语精品课程,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计算机网络化外语教学系统,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课程整体运行模式为“1+X”:以课程平台中心为依托,把语言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自学、考试、管理、评估等课程相关环节逐步转移到校园课程平台网络上,依托计算机网络构建了“1+X”模式的“生态化网络大学英语课程”,兼容传统课程相关内容和现代教学因素,在基本结构稳定的模式下,“X”可以变化和不断更新内容,使之形成一动态循环系统。
课程大系统里的主要实施模式设计如下:
2.2.1课程构成:3+X
传统的课程构成是“2+1”模式(理论、方法+教材),信息技术进人后,必然会产生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改革后课程构成模式为“3+X”(理论、方法、技术+教材、资源库、网络资源等),“X”是不断更新的内容,在现有教材和资源的基础上,教师把最新的相关教学素材不断上传共享,同时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他们可以添加和他们专业相关的或现行教学同步的创意内容等等,内容经审核则可上传,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2.2课堂教学:1+1+X
众所周知,课程实施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课程要求》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高教司,2007)。然而,传统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是被动的接受者。传统的英语教学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作用,师生关系也被简化为权威与服从的关系,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人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矛盾的。其实主导作用这个名词是从苏联教育学中翻译过来的,原文为Biwymaflpflonb,意思是引导、先导的作用,丝毫没有以教师为主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一个是主体,这就是学生(顾明远,2004)。
“1+1+X”既可以理解成“教室+机房+其他延伸场所”,课堂空间无限延伸,也可理解成“学生+教师+其他各种参与要素”,不只是老师、学生、黑板、书,还有管理员、技术员、资源、技术等要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上。比如:有老师上课采用学生小组制作的课件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展示,90后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自我的欲望,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用功,课堂用心。当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失调”(mismatch),这就需要教师像艺术家在线条、色彩和结构中找平衡那样,在什么时候该推学生一把、什么时候该观望之中寻找平衡,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2005)。教师要在实践中把握好“度”,即平衡原则,寻找课堂间的“失调”,然后加以调节,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新的和谐与平衡。这种调节应该是多维的,即从课程的角度看,要达到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要素的和谐统一;从教学功能的角度看,要达到教学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本功能的和谐统一;从教学的目标看,要以体验式的教学为准绳,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2.2.3自主学习:2+X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新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无限延伸,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自主学习采用“2+X”模式,即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及利用网络工具展开自我学习的评价,其中自主学习又可分为计划内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等方式。
(1)教师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将教材的单元内容或课后题以及音、视频资料,以阶段性计划或学期总体计划布置给学生。同时,给学生设置相关的考核方式,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监督管理,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相关信息,对学生的整个自学过程实现可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2)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自由学习。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丰富的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可以调用各种素材,如教材、资源库、教师个人网站、英语网站等课外学习内容,以丰富的学习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系统可以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时间,并可以自动形成成绩。(3)自我评价可以通过自主测试的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检验,根据测试结果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测试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自学目标、方向。亮点是学生也可以看出自己在班级及全年级的排名情况,这个有很大的激励性。学生可以对自己个性化自测的内容进行条件设计,反馈及时,不需要教师批改,可以方便学生自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4评估体系:2+X
以前学校学生外语水平的评估体系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是依靠老师记录学生考勤、完成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印象来打分,随意性较大,不能对学生的形成性成绩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改革,评估体系模式改为“2+X”(教师、计算机+期末考试等),中“X”可细化为多个部分。其中作业互评是亮点,互评的可行性是采用信度叠加原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互评的信度可以保证;为了防止恶评,学生的作业成绩设计为“作答成绩”和“互评任务”分两部分,同时采用等级制评分和匿名批改等形式。其意义是学生首先自己完成作业,然后系统自动为其提供需要互评的作业。学生在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时,按照教师提供的评分标准、参考答案,客观地给出一个分值。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能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增加互相探讨,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二次学习的机会。互评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提升了大家对作业的关注度,增加了大家做作业的兴趣。
3讨论
生态学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生物学趋异定律,即在一定区域内生命形式越多(可获得的生态小环境越多),该区域支持生命多样性的能力就越强。各物种只有在多样性的动态平衡环境当中才能健康持续地存在和发展(严耕、杨志华,2009)。课程各环节的生态因子也一样,这一生态学规律作为事实依据支持了整体主义世界观,使得强调课程体系中各因素兼容、动态、和谐相处的标准在课程体系中得以重新确立。在课程教改实践中,不断协调课程中各生态因子的关系,在保留传统经典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性、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减轻教师工作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使整个课程兼容、动态、和谐发展。这是整个应用。方案的总体设计思想。
3.1稳定教学结构,兼容教学要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我们要深化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但这种整合的实现无法一蹴而就,应该在遵循外语教学规律的同时,充分考虑学校定位、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等因素,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在施行改革过程中,由于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新的元素和传统结构教学的碰撞,肯定有个磨合过程,这就需要动态调整,在稳定的基础上,兼顾各教学要素。子系统的变化和发展要有利于大系统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达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比如教改开始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和需要添加一定新的信息量而有部分负面情绪,经过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先期培训和一个月的课堂跟踪,课堂上碰到的技术问题迎刃而解。此外,每个班都选配1~2名学生负责人,后期学习就不用老师每次在机房指导,远程监测即可,没有增加工作量。计算机功能的智能化带来教学个性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陈坚林:2006)。经访谈和问卷调查,教务处和外语管理部门认为此项改革可以实时有效地监控教学情况,充分利用学校软硬件相关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化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课堂生态化不断探索和实践,已逐步形成了课内课外、网上网下、自学面授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互补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3.2制约教学运转,促进个体发展
对任何新事物的采纳不能放任自流,而要有一定轨道的牵引。当然在兼容协调同时有一定制约机制,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内容统一规定,拓展自愿、自由。课堂讲授和网络要求如果没有一定联系,就会导致学生不愿课后自主学习;教师的不同处理方式可导致学生的网络学习习惯不同。此外,教师对考试的反馈最敏感,出卷改革,除系统从试题库中自动组卷之外,要求课程小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添加,由于是集体协作,教师个人不需重复劳动。考试和阅卷方式改革,纸考变机考、客观题自动阅卷生成分数和考试分析,有教师说:“这种考试效率太高了!以前需要半个月完成的考试工作,现在两天就完成了。”解决了师资不足和重复劳动的问题,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精力放在业务提高与改进上,促进了教师的个体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刚开始认为课后任务型自主学习会增加学习负担,后来经过自身的不断学习、自测和添加(contribution),也乐在其中。学生在机房学习如果浏览非资源库内容,如上网玩游戏等,5分钟后会自动切换屏幕,不计学习课时。还有多人互评的等级式批改方式非常好,要求学生做完自己的作业后,还要在系统里对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老师也可以评议去掉恶意评分。每个学生都会有学习的紧迫感和积极性。此外,由系统按相应的权重自动、实时地汇总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自学、考试成绩,形成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形成性评估方式,学生反映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更好地调动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被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即主人翁),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3.3进一步探索之处
本次教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深人探讨的问题。如:对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学自主对学生自主的影响研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如何在各种模拟社会环境下自然习得语言技巧;电教中心/网络中心教师如何配合任课教师做好管理;如何进一步做好校本大学英语网站建设和课程平台管理;后期更高要求部分及相关选修课程如何设置等等。这些尚待改进的问题为以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综合地运用教学模式,正确处理整个课程生态问题方面的积极成果,包括精神和物化,显性和隐性成果,实现课程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使之得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生态发展原理认为,发展是一种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把教育生态学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倡导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用生态观点观察和研究大学英语教与学之现象,采取有效策略,确保渐进有序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容量,实现课堂内外活动的有效联系和学生“学习生命体”的健康成长,以期为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服务。此外,教育生态化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希望拙作对于其他类型的课程生态化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促进本校和其他同类高校进行新一轮的网络化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生态化探索改革。
作者:李芳媛(江西蓝天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江西南昌330098)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