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哲学应用思考与创新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4-04-27 11:21  

 

 第1篇:浅析企业管理中管理哲学的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国际的或者区域性的组织也在不断的增多,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企业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世界上对于管理的认识已经从管理科学时代迈入到了管理哲学时代,更是要求管理者要从哲学的高度层面在整体上对管理工作有个全面的把握。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将最新的管理哲学思想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十分必要的,是帮助企业面对机遇和挑战,处理协调好内外部事物的关键。管理哲学所研究的就是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者的价值观以及他的思维方式,并且管理哲学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法。本文就从管理哲学的思想出发,浅析管理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管理哲学在企业管理程序中的表现


  (一)明确管理目标。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要求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企业管理也一样。从管理哲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求要明确管理的目的。只有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管理工作中,针对目标提出一些适合实际管理需求,同时也满足管理哲学思想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二)建立管理组织。在管理目标明确之后,管理者就应该要考虑建立起管理的组织。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往往都是十分庞大而繁杂的,单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可能做好管理工作的,所以建立起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管理组织是十分必要,这也是满足管理哲学的要求的。


  (三)管理实施。在管理目标和管理组织都落实好以后,就可以对企业的相关方面进行管理实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始终要贯彻落实管理哲学的指导思想,要做到以人为本,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当然也必须兼顾管理对象的实际需求,要从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措施,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进行解决。


  (四)管理督查。为了保证企业管理的质量,管理层有必要对管理的成果进行督查。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工作,务必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而在这之后,也要做好查的工作,要及时检查管理工作是否已经做到位,对管理实践所造成的偏差要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管理哲学指导下企业管理的技巧


  (一)黑箱原理的应用


  管理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过程。特别是对于企业管理来说,牵扯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就一项管理项目事先定好管理目标,确定管理对象,并且要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样便于理清管理思路,方面开展管理工作。在面对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活动时,可以把整个的管理活动看成是一个黑箱子,这里面的具体内容可以暂时不要去管他。管理者只需要考虑的是在这个黑箱子中输入和输出信号,输入的是预定的管理目标,而输出的当然也就是管理结果。而管理的过程要懂得选择让下级管理者去实施,这主要是因为越往下层,所需要管理的范围就越小,管理也就越轻松。在由下往上的管理活动过程中,一层层的管理工作都做好的话,自然整体的管理工作也就做好了。管理者通过调动下层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做好自己范围内的管理工作,从而理顺整个管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黑箱理论。


  (二)调动管理积极性


  在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要最终实现管理目标,当然所需要具备的相应条件自然也会有许多。就像你要驾车前往一个目的地一样,你必须要具备汽车、驾照以及良好的路况,但是除了这些条件,你还得选择一条合适的路线,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最终也是会有那么一条是最适合你的。管理工作也是同样的,管理活动需要管理充分的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在每一个管理条件的选择以及实施上都要保证万无一失。因为管理哲学告诉我们,管理者对管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是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来的,只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管理者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并且管理层越往上面,这种认识也就越重要,因为越往上层,管理者所作出的管理决策所引起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管理层要充分的调动起自己的工作热情,要尽量避免管理失误的出现,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要进行弹性化管理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动。每一项管理制度的建立都不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往往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这项制度的弊端也会慢慢的出现,一旦这些问题无可避免的出现的时候,管理者不能一味的只知道按照规定制度进行管理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从问题的实际出发,弹性的看待问题。企业管理应当是有弹性的,每一项管理活动从管理目标的制定到管理工作的安排实施都应该有管理的弹性,特别是作为管理者来说,更要把握好这种管理弹性,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切实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最终的目的自然是保证企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管理哲学的首要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所以管理者在进行实际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管理对象的需求,许多问题可以弹性处理的就进行弹性处理,没必要拿规章制度出来“压死”企业员工。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进行具备人文关怀的管理。最终的目标就是让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有家的感觉,自己愿意付出并且快乐的积极的付出。


  作者:李世峰

  第2篇:企业管理工作的哲学思考


  加强企业管理,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宗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应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我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正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企业管理工作活动深入地开展。


  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把企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中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有效地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


  要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企业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其一定任务,合理地组织人力和物力,有计划地指挥、调节和监督企业自身经济活动的过程。它要通过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工作,把企业内部的各种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保证企业任务的完成。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工作必须以企业客观实际为基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按照事物本来面目,探寻其内部规律。应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弄虚作做假,搞表面文章,要彻底杜绝“假大空”之风、形式主义之风和浮夸之风,在企业管理工作上用实功、下实力、见实效。


  要搞好企业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企业管理活动中,都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大庆石化公司是一个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既有生产单位、辅助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也有文化教育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和外事部门,还有矿区服务系统和多种经营系统。所以,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要因地制宜,在企业管理的内容、形式和目标上应有所区别。要综合运用企业管理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活动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进而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保证企业活动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树立群众观点,依靠群众开展企业管理活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开展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要相信和依靠群众搞好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搞好人本管理。所以,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权力是人民给的观点,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深入到企业基层,深入到职工群众中,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建议,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收集和掌握大量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研究,把企业管理工作中所积累和创造的经验,发现和发生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经过综合归纳、系统分析、潜心研究,形成符合实际情况,合乎职工心愿的工作政策、方针、计划和办法,用来指导企业管理工作。


  要组织和发动群众搞好企业管理工作。我们既要相信和依靠群众,更要组织和发动群众,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开展企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职工群众是企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在企业管理中,必须从职工是企业主人这一观点出发,充分调动职工群众中的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使他们都主动、自觉地参加到企业管理活动中来。各级企业管理部门要采用行政管理、经济奖惩、思想教育等手段,激发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主动性。并通过典型引路、解剖麻雀、敦促后进等方法,启发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自觉性。还要经常召开现场会、交流会、表彰会、研讨会等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找准问题,批评后进。进而正确地处理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保证生产和工作的正常秩序,合理地使用企业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不断改善劳动组织,合理安排和使用企业的劳动力,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把企业内部的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运用矛盾的观点,正确处理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


  关于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它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充满矛盾的,矛盾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企业管理工作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矛盾观点,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辩证法的全面原则,防止和克服主观片面性,正确处理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


  要正确处理企业管理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与实践不能相脱离,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企业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理论根据,这种理论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必须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产生,而且经过企业管理实践的验证,证明其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能产生良好效果,错误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则会产生负面效应,甚至是破坏性结果。因此,必须保证理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同时,企业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工作更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发展动力。企业管理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但这种研究更不能脱离实际,必须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认真总结企业管理工作的历史,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工作的现状,面向企业管理工作的未来。围绕在企业管理工作遇到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企业管理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和新办法。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再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企业管理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使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深化和升华,真正对企业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要正确处理企业管理工作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注重企业管理工作的内容,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形式来推动内容的发展。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和总结很多好的形式。如实施双文明建设一体化管理,在公司各单位组织开展“解放思想二次创业”、“节能减排二次创业”,“爱国敬业、承担责任”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但也有个别单位企业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形成了浮在面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局面,而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是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企业管理工作的内容,运用适合内容的形式,既要采用适当的形式,又要反对形式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工作内容实在,形式妥当,既避免内容枯燥、形式呆板,又防止形式主义。从而保证企业管理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作者:蔡长斌

  第3篇:用哲学的观点解读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内在属性,对于一个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十分自然。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理性思考和认识管理创新,对指导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很有必要。


  1、管理创新的界定


  1.1管理创新的定义


  目前为止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管理创新的目的


  对企业而言,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1.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


  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


  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


  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1.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2、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2.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进。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推行面的阻力是必然的。


  (1)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对于缺乏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担心创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的状况不如从前,会使企业走下坡路。


  (2)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3)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已经习惯于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4)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3、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更多的是应对日益变化多端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3.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建立员工创新建议奖,一旦建议被采纳即给予物质奖励,这样的措施和机制无疑对加强管理创新是十分有利的。


  作者:尹婉玫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