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宇航学会组织开展的“第四批全国航天特色学校”评审工作结束。经评审专家团队认真审核、充分讨论,评议推荐全国17所中小学获得第四批“全国航天特色学校”称号。博兴县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博兴三小)成为山东省当选的两所学校之一。
博兴三小位于滨州市博兴县境内,建于2009年。学校占地面积151亩,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生2700余人,教职工180余人。其中市级及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6人,县名师、骨干教师24人。校园环境自然生态优美典雅,布局开放通透,迎合了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本性,为师生营造了舒心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环境。
2017年,学校领导班子调整,为博兴县第三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仁爱砺品、质量兴校、责任创新、健康幸福”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把“学生发展、教师幸福、家长满意”作为办学目标,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学质量提升,把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建设、足球运动、武术运动、科技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作为重点发展项目,搭建学生成长的多元教育平台,走出了一条稳健持续发展之路。
2019年,学校提出创建全国航天特色学校目标。用航天事业发展史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航天精神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用航天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
一、用课程统领科技教育体系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是现代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相对于其他学校课程而显示其独特办学理念和品质追求的优质课程,也是学校特色教育赖以完整支撑、最具个性和教学优势的品牌课程。博兴三小深入挖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的“航天元素”,形成博兴三小的航天课程体系,用课程育学生航天人格。
众所周知,国家课程中语文学科中的航天故事、科学家精神,道德与法治中的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史,科学学科中的地球与宇宙等主题单元中,具有很多的航天教育因素,把三级课程里面的航天因素进行“打散——归类——重塑”,形成博兴三小独特的航天课程体系,同时把每周的一节学校课程拿出来上课,保证了让课程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
二、用环境浸润学生心灵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博兴三小打造“航天科技长廊”校园文化体系,用航天文化浸润和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学校拥有4个科学实验室、1个科技活动社团和1门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先后投资建立三小科技馆、创客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等科技實践场所,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近年来学校挖掘已有的空间,打造二楼“航天科技长廊”,通过一件件航天实物展品、一个个航天员人物的故事、一幅幅航天科幻画,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期间,时时刻刻接受校园文化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用活动提升学生成就感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热情,体验参与航天活动带来的成就感。
博兴三小自建校以来,就确立了“参加一项活动、掌握一项技能、成就一名学生”特色办学之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七巧科技模型比赛”“青少年创客比赛”“机器人大赛”“中科院老科学家走进博兴三小”等等活动,给每一位学生找到了一项适合其自己的发展之路。
航天科幻画对于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自我成长的舞台,博兴三小自建校以来每年“六一”举办科技节,专题设置科幻画比赛活动。根据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主题:一二年级“童眼看宇宙”;三四年级“航天知识知多少”;五六年级“未来的航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示了一幅幅精彩的科幻画。全校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比赛活动,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020年6月2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美术专业委员会、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社主办的2019年航天画科普美术作品征集活动尘埃落定。博兴三小从全国各地入围的30多所中小学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组织奖,全国仅8所学校获此殊荣。其学校顾悦琦同学获得小学低年级组全国唯一的一等奖。
2018年8月、2019年7月,博兴三小连续两年参加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航天基金会、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联合组织的“寻找少年航天员”征文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奖,全国仅20所学校获此殊荣。周子涵同学获得一等奖,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航天员特训营”,马立群校长受邀在北京国家天文台做了主题为《航天普及与学校责任》的经验分享。
2019年2月,2020年6月,《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社连续刊载了马立群校长署名文章,全面报道了博兴三小的航天科技教育工作,对该校科技教育再一次指明了方向。
今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中国北斗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时代。相信拥有众多荣誉的博兴三小定会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用航天科技杠杆撬动探索宇宙的奥秘,用航天科技文化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用航天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热情,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