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在学术资主义下的就业问题,首先阐述了学术资本主义的基本概念,然后剖析了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后给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随着政治经济日益全球化,高校和高校教师为通过学术进行了一系列类似市场行为的活动而竞争外来资金(包括院校外部的拨款、合同等),以确保自身的正常发展。在这种竞争情形下,大学教师支出他们的人力资本储存,于是资本主义入侵了高等教育系统。从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模式到以专业化为核心的大学组织管理模式,再到毕业生的就业,学术资本主义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教育机构的各方面[1]。
2015年3月1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梅地亚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达749万,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教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成为我国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着重探讨了当今大学生在学术资本主义下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寻找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最根本上帮助了大学生就业,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
一、学术资本主义
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最初是由爱德华·J·哈克特(Edward·J·Hackett)在1990年总结学术科学上重要结构变化使用的,并且指出在65年前马克斯·韦伯把医学和自然科学定义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当今科学和技术相互交织,共同飞快地发展,基础研究(以纯学术为主)和应用研究(以市场导向为主)有很多重大的发明和技术突破,因而可以把学术资本主义定义为高等教育院校及教师以应用为目的进行的基础研究,为确保外部资金把学术研究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进行的一系列类似于市场活动的行为。这里的市场活动指高等院校或者教师直接的营利活动,包括技术转让、设立大学科技园等[2-4]。
二、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
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人才市场供需失衡、有业不就、产业结构矛盾加强、毕业生规模庞大等。其中主要表现如下。
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受社会冷、热门专业的影响,为扩大生源,受到相关企业的青睐,高校设置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一致,学校专业结构严重趋同,热门专业学生的就业数大大超过市场需求,导致人才市场结构不平衡。另外,劳动者的素质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从而出现“招工难”—“就业难”的矛盾现象。
2.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各级政府配套政策参差不齐。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国务院相关部门也出台了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度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比2011届高出0.4%,比2010届高出0.5%。由于应试教育等多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强。此外,各级政府也结合本地发展状况制订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如简化大学生创业审批手续、无息创业贷款等,但各级政府制订的政策参差不齐,导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有待提高[5-7]。
3.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观念趋众。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备明显不足。首先在心理准备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对求职或者在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一定的估计,一旦出现问题就慌了阵脚,有的甚至出现消极情绪。其次是知识准备不足,知识准备包括多层面,如职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等,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怀着敷衍了事的心态等待毕业。最后是能力的准备,毕业生未能准确把握市场招聘信息,没有精心制作简历,应职前对该工作未进行调研,未作好各种准备,也没加强解决问题的本领,然而学校中所学得的知识不能完全运用到工作中。
4.设置课程及实践环节陈旧。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要求“即招即用”。而现在大学的很多课程设置偏向于基础研究且过于陈旧,它不以实际应用为目标,这就产生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课程内容的陈旧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5.高校教师业绩评价标准功利化。在学术资本主义下,教师为了获得外部资金,偏重于科研,忽略了教学与育人。根据在理工科类在读生中的调查,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通称被学生称为“老板”,这表示着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个新型的关系是以雇佣为条件的经济关系。然而有一部分研究生在为导师做“私活”时收入一般,有的甚至没有待遇。当然这一部分调查是在理工科类中进行的,而关于人文学科可以说是没有待遇,所以应用学科与基础理论学科发展不平衡。现在高校教师业绩评价大多数在于科研项目经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业绩评价过于功利化,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学术资本主义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推进“企业—科研院所—学校”三方合作。从2013年的就业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要求高等学校加强“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校企合作”。在学术资本主义的推动下,“企业—科研院所—学校”三方合作,通过理论学习,然后实践训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首先,高校利用自己的实力,与地方政府、产业园或者企业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增加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政府鼓励高校教师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与地方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科研成果及与企业的合作经验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接受新的事物,学习前沿理论。另外,高校主管部门把教师引领学生创新及实践技能、教学成效等融入到各项成绩评审中。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部门、生活服务部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部门和国家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但国家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所以第三产业是一种服务产业,产业的升级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现在高素质、技术熟练劳动力相对短缺,初级劳动力供过于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改善就业状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需要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服务、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等新兴服务业,引导企业适当缩减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资产投资;加大对技术服务、科学研究、金融业等的投资,改变产业投资比重失衡的现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通过高校教师参与公益讲课、邀请企业精英与就业专家授课、加强校内外的就业培训、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讲座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高校待毕业的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和就业经验[8,9]。
3.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为了通过学科研究获得成果和利益,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学科,带来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影响专业的持续化发展。首先,政府主导,高等院校辅助,抵制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过度利益化,并且通过奖励的方式支持高校发展自己的特色,避免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化。其次,在符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下,高校发挥着自身优势,对市场未来的需求进行预测,建立可信、有效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或开设新的专业,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的专业,确定学生的职业目标。
4.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想法各异。面对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有消极方面的情绪,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的发展,在校园网站上开设就业价值观教育互动专栏,其中包括本校大学生的历年就业情况、企业招聘信息、就业教育讲座等。另外,可以开设就业交流论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微博、微信等,在这里面包括已毕业的、将要毕业的,还有初入校园的学生,共同交流就业信息,同时配备综合能力较强的就业心理指导教师来做大学生就业的导航者。
5.调整高校教师业绩评价标准。首先,将学生就业与教师业绩联系起来,把高校教师对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带动起来。有些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科研或者市场活动,而忽视了教学工作,使得教学质量下降。只有通过对教师的合理考评,才能更好地激活高校的教学工作,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其次,在教师业绩评价标准中考虑学生考评环节,可以通过学生匿名考评分数来作为教师业绩的评价标准之一。
作者:刘学才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0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