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美国左翼对当代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批判研究
一、现在的参与
关注“过去”,目的是为了“现在”。沃林想要做的,便是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进而通向未来。而要真正活在“现在”,或者说对“现在”产生影响,首先就要参与其中。沃林号召人们不仅要参与到“现在”的理论建设中,还要参与到“现在”的政治实践中。
对于沃林而言,研究政治理论不仅仅是要解释世界,解释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更重要的是唤醒公民运用自己的“权利”与“权力”,参与到政治现实之中,对抗各种“不平等”,对抗各种“权力机构”,进而改变世界。
二、激进还是保守
沃林身处“自由主义民主”这座大山之中,使得他无法彻底看清自由主义的真实面目,也无法逃脱自由主义的束缚。在揭示出自由主义将政治社会的延续与经济财产建立永久联系的企图之后,沃林便止步不前了。他未能更进一步对自由主义的核心或根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进行批判性分析。或者说,他没有意识到,如果不彻底打破财产私有制,即使分配或二次分配的机会再平等,也无法打破富人对财富的垄断,也就无法实现经济上的民主。倘若经济无法民主,政治上的民主也就难以真正实现。因为经济在最基础的意义上是政治的:经济组织权力,分配财产,并且统治人民。由此可见,从对财产私有制的“纵容”上看,沃林的思想算不上“激进”,甚至显得“保守”了。
马克思并未看到福利國家的出现,他确实在某些地方低估了资本家的“想象力”。但是,与马克思的“乐观”相反,沃林又过于“悲观”了。他只看到“治理民主”的“美国性”,没有看到“治理民主”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意义。实际上,“治理民主”不仅造成美国民主的“萎缩”;在其他民族国家,它也正大行其道,且终将成为“公敌”。
三、不问国体,只问政体
从国家权力归属上看,作为一个共和国,全体美国人民掌握着国家权力。总统、国会议员等都是由人民投票选出的。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标榜自己为民主国家。然而,沃林指出,当今美国国家权力的掌握者已经演变成为总统以及其所代表的财团、企业。国体发生了变化,从“民主”逐渐演变成为某种“颠倒的极权主义”。沃林正是借助“治理民主”概念批评这种“极权主义”倾向。
美国的政体是实行代议、宪政与联邦制的共和政体。它代表了美国国家政治权力的运作形式。尽管从理论上讲,美国国家权力在宪法层面上是“分权”和“限权”的。然而,在沃林看来,宪法的“限权”不仅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比如针对总统权力的扩大),反而限制了“民主”。宪法成为某种重要的“边界”,遏制了民主的发展。它代表国家的权力体系,规定了民主的形式、结构和“边界”,阻碍人民分享权力。沃林在此基础上,借助“治理民主”概念批评美国的代议制以及宪政民主制度。
可见,沃林既是在“国体”又是在“政体”意义上展开其“民主”论述的。他发现了美国的国体与政体都有着“反民主”倾向。所以,与梁启超不同,沃林将国体与政体看作一个整体加以批判。他指出,国家权力应该归属人民;同时,这种权力应该得到限制,警惕它趋向总体化,不管这种趋向指向国家、企业,还是大众。当“宪政”不仅没有限制国家权力,反而压榨公民的权力与权利,且加剧并固化社会的不平等时,“革命”就该出场了。在此,沃林的“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力革命,而是指一种“更为广泛的、整体性的民主运动”,试图重建对“集体生活民主概念的形式与实践”的表达。
综上所述,我们从三个层面探析了美国左翼思想家谢尔登·沃林对美国民主政治的批判。作为影响美国政治思想界的重要人物,沃林的思想对当代美国左翼的影响深远。管中窥豹,希望后面的研究者可以通过了解沃林思想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当代美国左翼对当代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批判。
作者:蒲俊杰
第2篇: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西方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标志着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终结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看法是令人费解的。中欧和东欧的剧变导致了自由资本主义统治的蔓延。但是,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马克思确信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学术思想建构,他认为,这种批判不只是一套理论学说,而且同时也有助于揭示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1989年之后指出:“将庆祝马克思主义的覆灭与迎接资本主义的最终胜利相提并论,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恰恰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其认识论的使命在于,以无与伦比的能力来描述资本主义的历史独创性,以政治的和预见性的禀赋来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结构性矛盾”。
因而,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以它们的对抗性关系而被规定的,詹姆逊的说法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辩证思维始于矛盾,这意味着在事物的核心发现不可避免的矛盾,并按照矛盾的观点对其加以审视和重构,或者说,各种形式的非辩证思维总是被规定为包含、抑制或归于矛盾等诸如此类的各种策略”。
所以,如果说马克思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他的批判是有效的,这种批判很可能伴随资本主义存在的始终。因此,在居于全球资本主义中心的美国和英国,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体现着学术思想的复兴,就不足为奇了。这种理解是恰如其分的:假定资本主义普遍承认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毫无疑问,其伟大的对话者正在对其进行挑战。
康德所理解的批判不是对一系列理念的否定性消解,即对这些理念之谬误的揭示,而是对这些理念之限度的确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实践了超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因此,马克思承认,他的思想源于他称之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其代表人物首先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而且,当以最强烈的措辞谴责剥削和资本主义造成的苦难的时候,他在《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赞扬资本主义在颠覆传统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以及在极大地扩展人类生产力方面所发挥的革命性作用。詹姆逊这样看待马克思辩证历史观的实质:“作为一种基于历史事实的新的原创性的思想模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所强调的是善与恶的融合,以及对幸福和不幸的历史状态的瞬时把握。《共产党宣言》指出,应将资本主义视为生产力最发达同时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历史时期,亟待我们思索的是,与恶共存于其中,我们应将其视为在同一段时间里处于无法分离的紧密交织的维度。较之犬儒主义者和目无法纪者对善与恶的超越而言,这是更为有效的方式”。
不过,我想更多地探讨上面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第二个方向,即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动态的分析。因为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真正新颖的事件。在过去十年里,无疑呈现了两个有争议的命题,第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当代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形成是不稳定的;而第二个则是重要的地缘政治正在发生变化,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遭到削弱,而中国似乎确实开始成为竞争对手。用来诊断并历史地面对国家制度演变路径的特别丰富而重要的文献应运而生。也许最杰出的贡献是由已故的乔万尼·阿瑞吉完成的,他的著作更新了布罗代尔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并为其赋予更宏大而深远的历史向度。
了解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金融化的本性以及它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远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始于2007年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已充分表明,金融市场既具有权力,又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都代表了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变化,通常被描述为金融化。但是,这里所谓的金融化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包括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科斯塔·拉帕维托萨斯充分阐述过的:“金融化……并不意味着银行比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更优越。它象征的是金融机构不断增强的自主权。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是能够借贷的,它们在金融交易中有更多的牵连。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在个人收入和金融市场的斡旋中寻求新的利润来源。”
第二个方面,金融化使金融市场中大量的经济行为者牵连其中———不仅包括银行和影子银行,而且包括工商企业和家庭。进入信贷市场的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家庭的日益融合(例如,通过信用卡和抵押贷款)是近几十年来在美国和英国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这些变化已经进入第三世界,金融增殖衍生的神秘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在居民贷款中提取利息而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我希望,上述对马克思主义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简要考察能表明,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当代书写具有丰富性的迹象。最后,我想指出这种文化复兴的限度。首先,马克思主义批判所具有的学术思想品质不应遮蔽自身长期存在的一些有待发展之处。例如,马克思自己也认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没有对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做出任何详细的说明。有些著作论及民主的计划经济的性质,但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论述。
但是,任何对马克思主义限度的讨论都必须面对这个事实,我一直讨论的这种文化复兴是一种学术思想。苏联解体使已处于严重危机的改革派和革命左翼陷入政治溃败。另一种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全球化运动的出现,开启了反资本主义的激進运动的新浪潮;有一些迹象表明,当代抵制财政紧缩的运动,连同阿拉伯革命,深化了这场激进运动的发展。然而,在历史上这种运动最为强劲的欧洲大陆,激进的左翼目前处于失序的状态中。这个不小的问题是马克思提出的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当务之急。如果希望批判不仅处于理论层面的话,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克服的最大挑战。
作者:王晶
第3篇:浅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变革及危机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变革
(一)生产关系的变变革
1.股份制
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大公司,就减少了投资费用,降低了生产力成本,获得了更大的收益,这种公司形式便是托拉斯式的股份制公司。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又进行了调整,选择了将技术和资金向外输出的道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来获取更高额的利润,也就产生了许多跨国公司。
2.全民福利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政府对经济活动采取“放任自由”的形式,全面发挥市场的作用,最终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分化极大,阶级之间矛盾激烈。这些矛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国家不得不干预并改善生产关系,打出了“福利国家”的口号。在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采取的福利制度是指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干预或调整,缩小两极分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并使之达到当代应有的水平。通过“福利国家”政策,缓和了阶级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力得以平稳高效地发展。
3.科技革命
跟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资本主义在所有制方面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三次调整和变革。三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生产力,而其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所有制形式变成了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相统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逐渐开始集中,产生了股份制;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在信息科技的带动下,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了主要生产力。
(二)阶级结构的变革
1.资产阶级本身的变化
资产阶级本身的变化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内部结构的变化;二是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三是除“经理资本家”外,还出现了大量法人持股者;四是知识分子中上层的一部分在资产阶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五是垄断资产阶级与国家政权密切结合。二战后,私人垄断经济空前发展,资产阶级与以往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2.雇佣劳动者阶级的多层次化
二战后,受到雇佣的劳动者,即无产阶级,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多层次上的变化。总体来讲,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增加。越来越多靠耕种的农民选择成为工人,来获取更多薪金;而劳动者的受教育时间也有所增长,知识分子参与生产过程,也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的比重也迅速增长。
其次,产业结构变化也促使工人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也逐渐缩小,第三产业快速扩大,因此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农民和各种工人等数量都有所下降,而从事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人员臂章则明显上升。
3.传统中间阶层的没落和新中间阶层的崛起与分化
马克思恩格斯把介于資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集团称之为“中间阶层”。原本传统的中间阶层相对薄弱,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间阶层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主要是被雇佣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从事脑力工作,掌握科技知识,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的工作状况不稳定,稍有不慎也可能滑落到贫困阶级中去。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危机
当今,无论是在资本主义世界还是放眼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不小的危机与挑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到“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目前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如《宣言》中所言一般,正在不断地变化着以应对各种发展与动荡。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都在逐渐暴露着资本主义的缺陷,虽然说资本主义不会在短时期灭亡,它自身还有强大的生命力,但这些危机都是在为其瓦解倒计时。等到量变达到质变的时期,便是“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时候。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自身的不断调节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但这种调节不是无限的,当这种调节到达一定极限时,即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时,资本主义就将离开历史舞台。
三、《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分析
(一)适应性
1.发展了生产力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
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资产阶级曾经革命性地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创造出了超出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他们利用科技革命,建立工厂,同时开通运输业,使整个系统联结起来,加速了生产力发展。
2.促进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社会,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独裁专制,建立起一个民主法制的社会。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阶段,也出现了很多思想家、艺术家,他们用文艺的形式来表现资本主义思想内核。这些思想家、艺术家的思想和作品深入人心,他们阐述了自由、平等、法制、民主,资产阶级以这些思想取得政权并加以统治。
3.将世界联系成了一个整体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行业的快速进步,交通行业横贯了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的逐利本性驱使他们不断开拓市场,将世界逐渐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也是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的来源。“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资产阶级为了谋取利益,利用一切能力,打破国家、民族之间的壁垒,得以互相往来。并利用低价和暴力,使一些国家依赖或依附于资本主义国家,使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二)落后性
1.存在着复杂的阶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中,存在着两大对立着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通过掠夺无产阶级的劳动获取利益,集聚财富,却相对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从一个角度来说,工人的工作和其本身都已被异化,生产力发展得越快,工人就被剥削得越严重。
2.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异常简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简单,“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民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每个人都变得相对独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除了利益能使人们联合在一起再无其他。“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将单一的逐利行为与人的本性荒谬地等同起来理解。
3.进行了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
随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运输业日渐发达,资产阶级为了拓展其市场,也采取了非正常手段。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暴力地打开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中许多国家的大门,迫使他们卷入世界市场,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对很多地区、国家采取了不文明的的手段,掠夺了当地的资源,剥削当地的劳动者。
四、《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共產党宣言》不是马克思的个人成就,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应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它看来,实现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是一个过程,《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也是本质上的社会发展趋势而言的,并非指当前的一朝一夕。
因此,我们还需以《共产党宣言》为指导,不断努力,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向着我们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奋斗,坚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作者:邢泽慧
第4篇: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辨析
二战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新科技革命的洗礼和自我调整等一系列原因,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变化?引起这些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認识这些新变化?研究这些问题能够认清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力方面,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用了更高效、更方便、更快捷的劳动工具,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得到发展,知识能力的提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断言,现代社会不是资本家的时代,而是“知本家”的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知识创造的价值在社会总价值中的占有率日益增加。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增长使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使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人们不仅在开发地球的资源,对外太空的研究和探索也已经提上日程,继陆地资源、海洋资源之后,外太空资源终会纳入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
第二,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吸取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自身发展机制进行了改善。高级经理人或职业经理人出现,代理资本家进行管理工作,资本家居于幕后,让职业经理人运营资本产业,客观上扩大了中产阶级。同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体制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允许工人参股,在获得了一定的条件和资格之后,工人可以出资占有公司或企业的一部分股份,在领取工资的同时取得分红,工人在名义上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持股人数急剧上升。资本主义国家完善了社会福利、保障和救济制度,在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注重向贫困人员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甚至在欧洲出现收入均等化现象。
第三,上层建筑方面。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并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一改过去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实施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美国经济获得强力复苏。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此之后,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国家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通过经济、行政、立法、政策和金融等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的无序性和经济运行的混乱状态。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的经济大起大落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得到部分缓解。文化霸权主义兴起,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实行文化殖民主义,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文化侵略。
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高级经理人出现,在加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和统治的同时,客观上扩大了中产阶级的数量和人数;普通工人可以获得股份,工人工资得到提高,也扩大了中产阶级的人数;工人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中层管理人员增加,“蓝领”“白领”甚至“金领”的出现,增加了工人阶级中中等收入的人群数量,改变了工人的阶层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特征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易变性等特征。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近年的新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正确认识和辨析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提高我们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有利于提高我们防微杜渐的能力,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
(一)内部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产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生产力发展呈现出逐渐发展、不断加速的特征。资本主义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它拓展世界市场,极大地促进和发展了生产力。“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3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指出,时至今日,资本主义虽然表现出了自身的腐朽性,但是依然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84,所谓自然史的过程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是在继承了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发展的主体是人,但是全是客观性的过程,“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变更旧的环境。”[2]168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总是在前人遗留的物质财富、知识技能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客观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财富,建立其上的生产力高速发展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2.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的调整缓解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首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政府不再放任自流,而干预经济的发展,“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联合扶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性和生产的混乱性有了明显好转;北美和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全面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改善了资本主义早期残酷剥削工人的表现形式,缓和了阶级矛盾,遮蔽了资本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发生变化,资本家允许工人持有股份,职业经理人出现,中层管理人员从基层工人中提拔等一系列措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趋平稳。
3.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大大加快了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新的职业和新的产业,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首先提高了工人的技能和知识,使工人的劳动智能化;其次新科技革命创造了很多新的产品,人们面对的劳动改造对象增加了;最后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新科技革命代替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效益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二)外部原因
世界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刺激了资本主义国家改变原始的、粗糙的发展模式,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内部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缺陷和矛盾,不断调整发展策略,转嫁社会发展矛盾。
同时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远影响。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密切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变得快捷方便,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生产力的同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跨国公司的高度发展,可以说跨国公司是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先锋”。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仅把世界市场连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创新思维和企业文化带到跨国公司所到之处,促进当地企业的管理机制、文化和制度的改变,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更重要的则是与其理念、机制、管理、技术上的对接。”[3]18
三、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我调节和新科技革命的影响等一系列方式,获得新的机遇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是应该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上的新变化,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我调整的实质都是为了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坚持和加强私有制。
(一)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几点看法
首先,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只是安慰剂。“从摇篮到墓地”式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制,是资本主义为了完善自身统治,其本质是为了防止社会低收入人群因为收入过低,不能维持生活,反抗政府统治的工具,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的事实和现状。其次,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的前提是加强资本主义私有制,政府干预是为了资本家更多地获取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在劳资关系上,虽然允许工人可以持有公司股份,但是单个工人的持有量特别小,而且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的权利,企业和资本依然掌握在资本家手中。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没有改变
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采用大机器生产,但是资本却是私有制,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序性和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无序性之间冲突尖锐,这个根本矛盾得不到解决,资本主义的性质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4]922。资本使一切物质都表现为有用性,有用性对资本来说就是挣钱,赚取剩余价值。在资本逻辑的框架内,增值是资本的唯一追求,“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871资本增值的制度保障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化,在资本主义国家内,资本增值的内在逻辑就不会发生变化,工人受剥削的现实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作者:高玄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