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正面临着巨大变革,相对于社会进步的其他方面而言,中国金融业发展制约了整个经济的进步。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金融分析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金融分析论文范文篇1
浅谈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一、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监管主要新动向
金融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是至关重要的,2007年以来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尤其说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合理有序的金融监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为了应对这次百年难遇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各个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性组织都出台了新的监管政策。回顾一下,可以发现,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监管主要有一下几个新动向。
(一)强调以宏观审慎的态度来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
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产生以前,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理念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而对宏观审慎监管重视不够。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有效应对金融市场的新变化,不能有效应对不同市场、不同机构之间的风险蔓延。随着此轮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改革方案不约而同地提出,设立独立的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或者增强现有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二)金融监管从顺周期监管向反周期监管转移
国际社会认为,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使得金融监管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警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扩散,而缺乏反周期缓冲措施则放大了危机的破坏作用。因此,开展逆周期监管,平滑顺周期效应造成的市场波动,成为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关注资本制度的顺周期特征,到逐步引入反周期机制和相应的工具,完善反周期监管措施以提高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发表了三个重要的监管指南,都与调整金融监管从顺周期监管向反周期监管转移有关。
(三)扩大监管范围,减少监管豁免,强调全员监管
为降低监管豁免对金融危机的深度和规模的影响,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已就加强金融监管、扩大金融监管范围达成了共识。美国政府认为,所有可能给金融系统带来严重风险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受到严格监管。因此,应将监管范围扩大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企业,除银行控股公司外,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也将被纳入美联储的监管范围。而欧盟则认为,混业经营的银行体系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自我膨胀,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承担主要责任,必须强化对所有金融机构的监管。
(四)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共识
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来看,在2009年4月举行的G20伦敦峰会上,与会成员国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将金融稳定论坛扩展为金融稳定委员会,并赋予后者更强的制度基础以及促进金融稳定的更宽泛职能。同时国际国币基金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个以G20为重要平台,以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要支柱,以国际证监会组织、巴塞尔委员会、八国集团等为主要辅助的国际监管合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而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方面,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呼声高涨。欧盟和美国的改革方案都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加以强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密切协作成为各国的共识。
二、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的金融监管也慢慢和国际接轨。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受到的主要冲击在于外需下滑带来的出口需求下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金融监管没有问题,相反,为了履行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中国金融市场也需要逐步对外开放。在这种背景下,审视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金融监管框架不完善
虽然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环境,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调整自己的金融监管体系,何其相比,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显得不够完善。首先是宏观金融监管执行者的定位问题。央行的目标定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的规定是:央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但对于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督又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承担,这种目标与手段不平衡的现象不利于宏观监管目标的实现。其次是宏观金融监管在跨行业维度上的问题。这主要在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大规模开展混业经营,同时又有很多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同质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变化,导致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三是宏观金融监管在跨时间维度上的问题。主要是我国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资本要求缺乏动态性监管和逆周期性监管。
(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与金融监管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及一些与金融监管有关的部门规章制度。我国没有专门的金融监管法,如果将这些零散分布的作为金融监管依据的法律法规统称为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话,这个体系也具有巨大的缺陷。首先是法律法规覆盖面不够广泛,如私募基金和产业基金,就没有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其次一些法律法规条文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另外,金融立法滞后,金融立法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金融市场的发展,立法缺乏前瞻性。总之,我国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
(三)金融监管标准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差距较大,协调性不够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金融的国际化趋势尤其明显。金融的国际化要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为使金融监管更具公平性,让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具有同样的约束,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一些权威国际组织公布了一系列金融监管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指导性文件都是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国由于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也较多,使得我国现在的监管机构对一些发达国家监管部门所不能容忍的问题放宽了监管标准。随着我国加入WTO时承诺的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时间的临近,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争取早日和国际金融监管标准接轨,增强国际监管的协调性势在必行。
三、提升中国金融监管水平的对策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针对在这次危机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应对办法,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监管的最新成果。针对我国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完善宏观金融监管框架体系
危机后各国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思想均是加强宏观监管的审慎性,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完善宏观金融监管框架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重新明确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定位,扩大央行权限,以监控系统性风险。尽管央行已经依法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缺少一个监测并防范宏观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专门机构。可以借鉴美国扩大美联储权限的做法,扩大央行权限,赋予央行识别、监控、预警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职能。其次,强化逆周期金融监管和动态性金融监管。2010年1月13日,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这是强化逆周期金融监管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而为了强化动态性金融监管,我国可逐步全面采取动态拨备的制度。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强有力的监管体制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巴塞尔核心原则》明确指出,适当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是必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公共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体系。针对缺乏监管的监管对象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现行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形成金融监管法律框架体系。其次,要加快制订有关法律的具体实施细则。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只有实施细则明确了,金融监管才能落到实处。同时,在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时,必须提高我国金融立法的前瞻性和适用性。
(三)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我国金融监管的监管主体多,并且金融监管的协调性较差,这会在金融监管的工作中形成监管真空,必须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首先,健全“一行三会”联席会议和磋商机制,进行渐进式的金融监管改革。我国目前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上,而不是重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金融监管主体。其次,扩大金融监管协调的主体。借鉴西方国家建立有效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经验,我国可以成立一个体制健全的金融监管协调组织。该组织除包括“一行三会”外,还应包括行业自律组织。同时,我们还必须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标准,和国际接轨,努力按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8-261.
[2]胡祖六.如何看待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01).
[3]高山.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02).
[4]王自力.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中国的对策[J].银行家论坛,2009(09).
金融分析论文范文篇2
金融衍生品组合分析
摘要: 本文以外汇期权为例对隐性市场和显性市场的关系从理论及实例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详细阐明衍生品组合的优势。本研究对我国现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人民币持续升值,外汇市场避险快速发展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外汇期权;隐性市场;显性市场;外汇避险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步的阶段。来自于监管制度不健全的外部因素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尚未成熟的内在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效率低下,我们常常无法在目前的已有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找到符合我们投资或避险目的金融衍生工具。然而,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就是金融市场中各类基础产品的组合,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利用现有的金融产品的市场进行组合来达到第三类市场的目的。此类组合的原理就在于,在两个显性市场的组合中,往往隐含着第三个市场,而这个隐性市场就是我们进行市场组合的目的。接下来,我们主要以外汇期权为例,阐述期权市场,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组合关系。
一、外汇期权概念的界定
外汇期权(Foreign Exchange Option),又被称为货币期权(Currency Option),是指此金融衍生产品的买方有权利在合同规定日或者之前以合同的执行价格买或卖出合同相应金额的外汇资产的权利1。一般而言,在市场对期权持有者有利时,期权持有者会行使权利,即买入或者卖出合同中的此项外汇资产;在市场对期权持有者不利时,期权持有者则会放弃行使该期权的权利。期权卖方收取期权费,若买方决定行使该权利,则买方有义务卖出(或买入)期权买方买入(或卖出)的该种外汇资产。
外汇期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外汇期权为美式期权,由美国费城股票交易所(Philadelphia Stock Exchange)承办,共有五个币种,德国马克、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日元。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频繁以及金融市场汇率的波动,出于外汇避险的考虑,外汇期权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基于对外汇期权的分析,我们来看显性市场与隐性市场的关系。
显性市场就是指人们出于投资的目的而进行实际交易的市场,例如在投资股票时所涉及的股票市场,在进行外币兑换时所涉及到的外汇市场等。隐性市场是指我们在投资中并未实际发生交易的市场,却在同时投资于两个市场时所隐含的第三类市场,例如我们在货币市场上进行借贷同时在现货市场进行交易,在这两项交易中所涉及的货币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隐含着另外一类市场――期货市场。这样在我们对显性市场与隐性市场含义明确的基础上,具体利用外汇期权进行进一步的市场组合分析。
二、市场组合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即为各类金融基础产品组合而设计出的相关产品,因此其定价方式以响应的基础产品的定价为依据。在此,我们首先从理论模型出发来进行分析。 Feiger和Jacquillat对外汇期权债券的研究中发现,在期权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中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其中,P为在时间T 时支付$1或£p的债券的价格;
B在时间T 时支付$1的零息债券的价格;
c为在时间T 时以1/p的美元价格购买£1的欧式买入期权的价格。
等式的左边代表双货币外汇期权债券,等式的右边表示单一货币债券与外币期权两者的组合。通过这个等式我们看出,如果我们投资一个双货币的外汇期权债券就相当于同时购买普通债权与外汇期权。Feiger和Jacquillat的研究虽然没有得出一个精确的外汇期权定价公式,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仍旧为我们研究外汇期权市场提供参考,结合我们所熟知的经济理论及现象我们可以利用外汇期权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三者中的任意两个市场创造出第三个市场。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两个显性市场即已知市场的运作来达到并未实际存在的隐性市场的作用。
为了更加直观的表明期权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如果一人在欧洲债券市场(Eurobond Market)买入一家英国公司所发行的、在时间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债券,此债券的美元年利率为r%。在债券到期后,此人既可以选择持有这部分美元,也可以选择按照时间t时的汇率x $/将债券到期所得到的美元收益兑换成英镑。倘若,即期汇率为y $/£,且y高于时间t时的汇率x,即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那么显然此人在债券到期日选择收入英镑比收入美元的获利要大。具体做法为,此人在预计时间t时的英镑收为[SX(]A[]x[SX)],于是他在即期外汇市场按([SX(]A[]x[SX)])×y的价格卖出英镑,由于远期汇率大于即期汇率,此人在时间t时的选择收入英镑获利更大。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将此人持有的英国公司所发行的,美元年利率为r%,在时间t到期的A美元面值的欧式债券(Eurobond)看作是价值A美元,票面利率为r%的普通债券与价值为[SX(]A[]x[SX)]英镑,行权价为x $/£,在时间t到期的买入(看涨)期权的组合。在以上的例子中主要关注的外汇买入期权,及外汇看涨期权,我们知道对汇率的双方来说,外汇的升值就同时意味着本币的贬值,因此在证明外汇看涨期权的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本币看跌期权。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的组合达到外汇期权市场的效用。也就说明了利用两个显性市场的运作来达到一个隐性市场的可行性。
三、市场组合的优势
以上对于以期权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债券市场三者为例的金融市场组合分析为我们在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避险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我们可以利用现在已有的两个或多个显性市场组合的投资,达到我们对于目标市场的期望。这样,虽然此类金融市场并未真实存在,但此类市场已然隐含在两个显性市场中得以显性化。所以,即使目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并未健全,只要我们灵活运用现有市场进行交易,完全可以弥补此类不足。
除此之外,市场组合还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优点。
第一,利用市场组合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
新的一类金融市场的建立就意味政府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监管法规、交易制度和程序,投资者要花费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资源分析研究如何利用新的金融市场来投资获利,而各个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则会根据新型市场的特点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在一个新型金融市场出现,带来金融市场的多样化的同时,也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们带来了进入市场的成本压力。所以,参与者一旦由于某种原因而终止,则会使之前的投入成为沉淀成本。同时,来自于竞争的压力会使参与者陷入经典的博弈之中。然而,利用现有的市场的组合来达到同样效用,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问题,并且对现有市场能在风险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帮助。
第二,市场组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在进行如期货等标准化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来避险时,常常因为合约标准化的限制,只能达到部分避险,无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利用此类金融衍生品进行完全避险,这样就导致了风险敞口的存在,若在险资产占的比重较大时,“厚尾”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此时,避险的目的显然是无法达成的。而利用不同种类金融市场中的工具进行组合的这种思路使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两种非标准化的金融工具进行组合,在达到此组合中隐含的第三类金融市场的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因第三类金融市场中工具的自身缺陷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三,利用市场组合可以发挥避险优势。
在以上的两个优点中,我们主要侧重于用两个金融市场组合的效用复制隐含在组合中的第三个隐性的金融市场。这个思路启示我们,如果进行反向操作,即在我们已经持有一类金融衍生品的同时,在对应的两个市场中的投资组合,可以对冲已持有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以此文中的外汇期权为例,如果我们持有一份看涨外汇期权,为了对冲其外汇下跌的风险,可以选择在即期外汇市场卖空,并同时在债券市场进行投资。这样一来,在外汇下跌时,我们仍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理论上,在风险中性(risk-neutral)的情况下,此类的对冲后的收益与投资组合的资产价值在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收益保持一致,即为市场利率。因此在第三类金融市场已为显性市场时,我们可以利用前两类显性金融市场组合的方式为风险对冲服务。
第四,市场组合的运用可以促使新的金融工具的产生,推动金融创新。
人们利用市场组合的目的往往是通过这个组合形成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市场,以达到避险或是获利的目的。这说明,此类市场的需求是存在的。当需求量足够多时,就会推进此类市场的形成。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此类市场利用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此外,市场各类参与者的增加会加快人们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因此,积极利用市场组合对金融创新的发展,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就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当前,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形式下,积极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市场进行投资、避险已经成为企业等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此同时,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逐渐增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在单一期权市场进行组合运作就可以为企业提供避险方式。而市场组合具有灵活性、资源节约等更多方面的优势表明,如果我们合理选择两个或以上市场进行组合,不仅可以成功的避险,还能获得相应的收益。虽然,市场组合为我们对于避险工具的选择带来了多样化,我们还应看到许多因对市场误判、工具错误选择等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的实例。因此在进行市场组合时应谨慎分析,关注各类风险,使市场组合更好地在金融活动中发挥其作用。
猜你喜欢:
1. 金融本科生论文范文
2 有关金融本科毕业论文例文
3.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4. 金融论文范文
5. 金融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亲,我这个论文写作修改专家,给你选了几个题目,仅供参考:
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
2. 风险资本投资机制研究
3.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研究
4. 中国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选择
5. 金融控股公司与多元化金融服务
6.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与资产管理公司运作
7.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
8. 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9.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10.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执行
11. 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与政策含义
12. 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13. 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及其管理与内部控制分析
14. 银行并购研究
15. 股份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
16. 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17. 金融期权、期货与基础市场间关系的研究
18. 网络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19. 跨国银行监管研究
20.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21.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开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2. 我国养老基金的运营机制
23. 利率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研究
24. 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与竞争优势建立
25. 论银行混业经营的机遇与挑战
26. 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
27.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
28. 跨国银行在华战略研究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策略的启示
29.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30. 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战略探析
3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导向策略研究
32. 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研究
33.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
34. 资产泡沫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
35.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
1.建立中国区域金融体系的研究
2.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我国金融应对策略研究
4.我国人民币汇率取向的对策与建议
5.论创建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
6.论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及洗钱制度研究
8.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9.人民币汇率与全球货币体系
10.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影响
11.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12.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态势解析及改进意见
13.货币政策高透明度比较分析
14.对我国间接货币调控政策的市场缺陷分析
15.直接发行央行票据对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启示
16.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及管理策略
17.浅析热钱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8.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如何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19.论稳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20.城区存款业务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21.重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的探讨
22.利率市场化条件论证与方法探讨
2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讨
24.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分析
25.国际货币体系有关问题探讨
26.国家的汇率干预有关问题探讨
27.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
28.国际金融危机及相关问题研究
29.国际信贷问题探讨
30.外汇交易有关问题探讨
31.国际金融市场有关问题探讨
32.国际收支有关问题探讨
33.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及发展趋势
34.期权理论及其在外汇交易中的运用
35.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36.国际储备题探讨
37.国际融资问题探讨
二、商业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发展理论
38.金融创新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39.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对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41.对银行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思考
42.我国商业银行福费廷业务的现状与思考
43.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44.对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思考
45.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46.如何提升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47.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讨
48.中国银行业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49.探索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
50.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简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利益目标短期化
52.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54.银保合作发展刍议
55.商业银行应加强产品定价管理
56.信贷业务重组与流程再造
5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价值取向
58.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60.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与思路
61.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创新
62.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6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64.关于信贷风险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66.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评级
67.关于新商业银行法的问题
68.从世界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
69.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与途径
70.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71.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问题探索
72.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探讨
7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74.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途径探讨
75.商业银行分业、混业经营利弊条件问题研究
76.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77.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问题
78.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
79.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问题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81.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
82.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机制
8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探讨
84.中西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比较分析
85.我国发展民营银行可行性问题探讨
86.民营银行在我国发展空间探讨
87.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
88.国有银行上市对其绩效影响的分析
89.我国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业绩比较:制度因素的探讨
90.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资基金的困难所在与对策
91.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问题探讨
92.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93.商业银行岗位绩效考核的实证研究
94.现代银企关系问题研究
95.员工素质与商业银行现代化
三、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
96.论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一、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系列
1、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2、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4、关于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5、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探讨
6、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分析及实证研究
7、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8、试论述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解决
9、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分析
10、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
11、关于小额贷款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13、关于财务公司的金融职能探析
14、第三方支付体系研究
15、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16、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问题
17、我国银行信用卡系统风险防范
18、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19、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20、我国家庭理财方案的设计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22、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级的作用
23、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24、我国典当业的融资功能研究
25、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制操作风险与防范
26、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27、租赁业在我国的现状分析
28、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与防范
2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作用分析
30、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31、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32、商业银行财务分析对银行发展的作用
33、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理财业务发展状况研究
34、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35、商业银行资产种类创新发展
36、商业银行业务合同研究
37、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作用
38、商业银行国外投资研究
39、商业银行的QDII发展
40、浅析巴塞尔信用评级方法对风险管理的作用
41、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
二、金融市场系列
1、股票定价与价值投资研究
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研究
3、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4、我国股份制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与决议研究
5、浅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
6、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原则依据研究
7、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8、股指期货交易开市场站的必要条件研究
9、浅析IPO定价的合理性
10、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11、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2、试论述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试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14、试探机构投资者对股市价格的影响问题
15、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16、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研究
17、论开通国际板对A股市场的影响
18、未来美国股市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19、经济长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20、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21、市场繁荣与理性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借鉴
22、华尔街百年兴衰历程对中国发展金融市场的启迪
23、中国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借鉴
24、试论中国股市的“股权溢价”现象w
25、对股市同步现象的实证研究
26、试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
27、股市日期效应的实证研究
28、对中国封闭基金之谜的研究
29、股权溢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实证分析
30、对中国公司购并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
31、对中国股市的“势头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
32、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异常”现象探析
33、对中国股市中的信息与波动率的实证研究
34、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现状与问题分析
35、股票价格波动问题研究
36、债券信用评级问题研究
37、金融衍生品定价问题研究
38、外汇交易策略探讨
39、外汇交易技术分析
40、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
41、债券投资策略研究
42、股指期货套利交易问题研究
43、黄金交易市场xian长分析与展望
44、金融期货在我国开展的功能性研究
45、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比较分析
三、货币理论、政策、与监管系列
1、中国货币政策取向与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2、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3、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
4、浅析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5、金融危机管理中的财政政策研究
6、金融危机发生金融监管的责任分析
7、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调控作用及影响
8、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与创新
9、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改革研究
10、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控的效应分析
11、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研究
12、新自由主义的货币理论褒贬分析
13、金融创新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14、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研究及实证分析
15、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16、在新形势下,货币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
17、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效应分析
18、金融深化论在当代的适应性研究
四、国际金融系列
1、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2、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
4、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探析
5、我国汇率衍生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6、人民币升值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7、国际结算在国内银行国际化服务中的作用
8、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研究与防范
9、国际结算中的收汇考核案例分析
10、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分析
11、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及监管问题的探讨
12、试论述我国如何应对国际热钱的流动
13、关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相关问题探讨
14、我国扩大对外投资的现状及趋势研究
15、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6、关于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探讨分析
17、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治理
18、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特点分析
19、个人海外投资研究
20、企业海外投资技术研究
21、公司海外投资的风险研究
22、企业海外间接投资与股票、债券、基金研究
23、美元、欧元、邓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其实分析
24、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
25、外汇洗钱的方式与渠道研究
26、国际收支分析效应研究
27、错误与遗漏数据及不明资金逾出研究
28、新形势下我国外汇管理改革研究
29、外汇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30、外汇交易防险工具研究
五、其它
1、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
2、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3、网络金融的发展研究
4、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5、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6、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人民币升值的出口企业汇率风险分析
[摘 要] 中国加入WTO六年多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自2005年7月的汇率改革开始,人民币汇率仍然一路走高,已经进入“6”时代,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大汇率风险。本文就三个层次分析了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并就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提出了出口企业面对汇率风险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出口企业 汇率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
一、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大国的地位不断提升。2008年7月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529,一举创出年内第五十一个新高。至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较2007年底累计升值近6.2%。目前,中国出口企业亦正以积极方式应对汇率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汇率避险方法较汇率改革之前更加多样,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也有所增强。
二、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经济实体、个人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导致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汇率风险包括: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
1.交易风险,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主要发生在:(1)商品劳务进口和出口交易中的风险。(2)资本输入和输出的风险。(3)外汇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头寸的风险。
2.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指经济主体对资产负债表的会计处理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导致账面损失的可能性。这里的功能货币指经济主体与经营活动中流转使用的各种货币,记账货币指在编制综合财务报表时使用的报告货币,通常是本国货币。
3.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减少的一种潜在损失。
三、人民币升值条件下的汇率风险分析
本币升值时,使以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的行业和依靠价格策略竞争的行业面临很大的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正在成为企业的“新成本”。
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的行业而言是长期利好,但对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的行业冲击较大。丝、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行业,附加值低,利润本来就薄,最容易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
人民币升值对那些主要依靠价格策略竞争的企业影响是巨大的,如家电行业,但对家电各子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从轻到重依次是空调、照明、手机和彩电子行业;资料显示,家电企业在签订出口订单时普遍采取闭口合同的形式,短期内对各公司的出口盈利情况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长期来看,一方面,家电出口企业同国际家电巨头和经销商之间的讨价还价能力有限,使得每次升值后出口价格的上升幅度达不到人民币的升幅;另一方面,调价行动总是在人民币升值以后;所以出口利润水平将长期受到压制;另外,人民币升值将使得以出口为主要市场的中小家电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四、出口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措施
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关键是要选择合理的避险工具和产品。其中包括与交易对手通过协议方式直接锁定汇率风险,或者选用银行的衍生避险工具如远期结售汇及人民币掉期业务,使用贸易融资、衍生交易、定期存款等产品。
1.争取非美元报价和缩短报价有效期锁定交易风险。国外进口商一般多以美元结算,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预期环境下,他们也更乐意使用美元支付。但是我们要让客户体谅我们的难处,用欧元或日元报价,争取实现更多客户接受非美元报价。将以前正常情况下1~3个月报一次价缩短到10天至15天,期满再根据实际汇率调整价格。此外,签订出口合同时,在外贸合同中加注有关条款,规定若遇汇率变动超过一定的幅度,事先约定汇率变动引起损失的分担比例,使得损失风险双方共担。
2.远期结售汇锁定会计风险。针对人民币快速升值的情况,可以运用汇率方面的金融工具管理风险。具体的方法有远期外汇交易、货币期权、汇率期货等金融工具固定成本或收益来规避汇率风险。企业采取远期结售汇的方法,企业可以对未来将要发生的外汇收支提前敲定汇价。结售汇业务不需要支付任何手续费,只需要申请企业提供交易金额3%的保证金。只要结汇价格高于预期的升值幅度,那就可以成功规避人民币升值的风险。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