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人类不断地把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进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保证。与临床医学的其他学科一样,眼科临床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现阶段眼科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1教学模式陈旧。当前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老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虽然在某些方面或领域已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但是仅把这些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上讲的理论,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关键要点的记忆上,甚至只是字面的了解,当面对具体病例的时候,常常显得束手无策,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2不能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目前的教学方法常常将知识分割为一个个的小要点,由于没有结合具体的临床问题,眼科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课脱节,再加上老师不能提供好的情景,所学知识不牢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有情景性,因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主动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构建自己关于新知识的意义,形成与发展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离开情景的学习就事倍功半。
1.1.3教学资源紧缺。眼科学与临床医学的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重视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临床病例是临床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近年来病例不足成为临床教学的主要矛盾。随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扩招以及进修人员增多,对教学病例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眼科医院的规模未能相应扩大,造成教学病例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带教老师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去检查病人和进行操作、治疗,病人也不愿配合我们的教学工作,即使病人有典型的体征,也只能“眼看手勿动”,造成教学病例的绝对减少。
2眼科临床教学改革新思路
2.1.1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数字化学习的素质和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它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以学生、问题或主题为中心,学习过程靠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是指导、导演。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也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学习资源不只是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还有全球共享的数字化素材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习、评议、分析和讨论;这样学到的知识经学习者重构和创造,非常巩固。眼科学教研室应组织专业人才,收集各专业的临床资料,包括图片、录像、病例讨论记录等,建成数据库,制作网络课件,尽快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满足学生求学的需要。
2.1.2组织人力,开发眼科临床情景教学课件。多媒体技术为医学教学创造一个在功能上、空间上及时间上交互的崭新环境。运用信息技术把病人的症状、体征、体格检查或手术过程以图片、动画、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做成网络课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临床的真实情景和临床任务融合到教学课件之中,学生通过课件的学习可形成准确的形象,比单纯对文字的记忆和想象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医学知识。国内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已用虚拟病人模型进行临床教学。病人模型可模拟出病人大出血合并休克的紧急状况,并对受训人员的抢救措施作出反应;医护人员利用仿真模型,可模仿内窥镜的操作过程,对规范手术操作非常有用。这样的情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非常有用,也有助于缓解临床教学病例不足的问题。眼科学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玻璃体视网膜等手术。有较长的学习曲线,应尽早通过制作人眼的计算机模型和网络课件,模仿手术过程,并对术中器械的使用、定位、操作参数作相应的设置,完成操作后的疗效也有相应的评价指标,使学生在情景教学中掌握眼科手术技巧。
2.1.3尽快构建网络化眼科临床教学平台。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向临床医学的渗透,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入和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飞快,传统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远远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严重影响医学教育的效果。必须利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眼科学相关知识。同时,网络技术不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体,而且是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思维工具。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宽广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与同学、专家甚至病人进行讨论、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眼科学的认识。本文来自《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