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视角下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4-04-30 16:35  

  内容摘要根据当前国家与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关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要求及部分高校论文发表的规定,分析相关观点及论文发表规定之利弊,进而在论文发表视角下探讨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的问题,提出对此的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论文发表规定;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学术评价


  1前言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发展的背景下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学术群体,其学术水平与培养质量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关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各高校在国家相关条例规定的指导下拟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培养计划与方案,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作为其中重要的部分,其相关要求与规定必不可少。在如今“SCI崇拜”严重的科研环境中,如何理性看待论文发表与学术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评价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确实值得深思与探讨。


  2关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要求的探讨


  2.1部分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要求


  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关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所要达到的学术方面的目标有: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南京大学在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决定中提到,该校所培养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要永远充满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二是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涌动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四是要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五是要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南京师范大学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中所指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上述清华大学所提到的一致。湖南大学规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需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创新能力强,有创新性成果,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具备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的潜力。


  2.2对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要求的思考


  对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所要达到的学术水平做出具体要求,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根据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衡量其培养质量如何、是否达到毕业的标准是我国高校的普遍做法也是目前就评价一名硕士研究生而言较为合理的做法。但这里所说的学术水平,其衡量标准具体是什么却很难形成统一,在这个问题上亦没有确切的说法。在如今大环境的影响下,在学者自身以及社会多个领域争相以论文发表作为一名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或研究生科研成就与学术水平的评判标准的趋势之下,很多高校在评价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时往往自然而然地将其与论文发表的能力相紧密联系。要求一名碩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达到能够公开发表以第一作者署名的文章的要求对于衡量其学术水平的高低究竟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合理性,这样的做法对于一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来说是否始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值得我们更深一步的思考与探讨。


  3关于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规定的探讨


  3.1部分高校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规定


  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中对该校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如下:按学科规范撰写学术论文是硕士生培养重要环节之一,要求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论文,各学科执行依据学科情况制定的由校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方案。南京大学在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方面有如下相关规定:要完善授予学位的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研究生要在规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规定数目的论文后,才可以申请学位。在几个系内试行“加权文章数”(发表的论文数按刊物的影响因子加权)的考核方法。仿效一些欧洲国家的做法,把合乎“加权文章数”要求的几篇文章汇集串接,冠以详细摘要,即可作为学位论文。湖南大学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在本学科领域有代表性的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对导师研究团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做出贡献。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关于修(制)订2020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对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创新性成果要求可以是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科研获奖、发明专利等多种形式体现。在学期间学术成果的署名要求与期刊目录的认定按中南大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模板(附件2-3)处理。各学科专业成果要求中如涉及SCI论文分区、科研获奖及发明专利折算等,也须明确认定依据。


  3.2部分学者关于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规定的观点


  张红,程建霞,刘彤,王小唯(2009)认为“SCI、Ei已成为高校科研项目评价和科研成果评审中的重要指标,甚至连研究生的学位获得也要依赖SCI、Ei论文,其影响巨大,甚至在科研、教学中起到了导向作用。”此外,他们根据研究发现,在论文投稿与发表的问题上,有一种典型的投稿与发表动机为“个人功利型”动机,即为了教师工作的绩效考核、项目申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获取奖金或研究生毕业的顺利答辩、学位获取等功利目的而去投稿与发表论文。由此他们提出,“若一味应付绩效考核或为评职晋级、获取奖金等赤裸裸的功利目的而发表论文,则很有可能因“动机不纯”而采取各种违背学术规范的不正当途径或手段。”


  叶继红(2015)所在课题组曾对江苏省某大学三年级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主要了解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研究生对这一做法的看法,结果发现研究生发表论文最主要是因为学校规定的硬性任务。叶继红认为,从研究看,该大学研究生都能够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并对论文质量有着一定的自信,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求量不求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由此她认为,当前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评价上的功利化取向和过度量化倾向,我们需要在反思高校现行学术评价制度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论文发表规定,以达到其既锻炼研究生写作能力又减少其副作用的目的。此外,叶继红(2018)认为高校对研究生论文发表的硬性规定是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衍生品,其在实际运行中还确实引发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


  王志英,李博(2017)认为发表学术论文对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可以对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写作水平、思维逻辑性、质疑和探究的习惯、执着严谨作风和性格等多方面产生长久的正面影响”,“但低层次论文对研究生个人能力的提升益处较少”,还有可能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3.3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发表规定的思考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论文发表的规定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从一个方面来说,高校研究生应努力提升自身学术科研的能力,而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反映一名硕士研究生最基本的学术水平。其次,对于学校来说,学校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学生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与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评估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与趋势下必定采取各种措施来鼓励与促进教师、科研人员与学生发表论文,将论文发表作为一项硬性规定亦是学校在人才培养以及全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布局下的一种措施。而对于社会而言,高校论文发表的规定所带来的是在全社会范围是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术氛围还是导致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或急功近利态度的形成等不良影响,答案明显是两方面皆有之。既然论文发表之规定导致负面影响的出现,那么是不是应该取消这样的规定呢?笔者认为,一项规定的逐渐形成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与事实的推敲的,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一股脑地主张将其取消,而是应该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以及将其完善,将负面影响尽量降低。且以目前我国的学术科研环境来看,论文的发表及其质量依然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再者,此项指标已与多方面的评价、评估体系相紧密联系,因此并不适宜简单地将此种规定取消。


  4关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的探讨


  4.1论文发表不应成为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的硬性指标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不应将论文发表作为评价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硬性指标,但是可把论文发表切实落实为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科学研究的动力。具体说来,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呈现形式,其成功撰写与发表是对研究人员最大的鼓励与认可,采取奖励的方式鼓勵硕士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是如今绝大部分培养单位的做法,这一做法可继续延续。同时,可考虑将论文发表这一成果转换成硕士研究生的学分,但应对论文发表做出具体的要求说明所发表论文应达到什么标准如公开发表在哪一级别的学术期刊上等。虽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发表论文,但对于没有能力发表论文的同学应采取“不惩罚”方式,即只要该生以其他方式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即使不发表论文亦能享受与论文发表者同等的评优评先资格与条件等。


  4.2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体系应制定多维度指标


  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如何表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因此其学术水平评价体系亦应具有多维度的指标。笔者认为,对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立参考指标:一是课程学习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成绩及课程论文成绩;二是学位论文水平,包括导师所给成绩及论文答辩成绩;三是科研能力水平,包括论文撰写与发表情况、参与课题情况、导师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以及同学评价。总之,学术水平评价体系之指标设立得越详细,对硕士研究生的考核与评价就越仔细,亦越全面。


  5结语


  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学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自身发展,亦关乎学校及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发展,在论文发表之热潮中,硕士研究生如何切实做好科研,不受“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努力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依然值得深入思考。而在“SCI崇拜”、“论文发表热潮”中,高校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学术水平评价的问题上亦不能停下思考与探讨、进步与完善的脚步。


  (作者简介:覃永瑜(1994.12),女,汉族,广西玉林市人,硕士在读,学生,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方向。)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