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应用思考启示研究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4-03-21 09:58  

 

 第1篇:国内循环经济发展探析


  1我国资源环境现状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也居世界前列,我国山区面积广阔,耕地面积却不足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因此我国的人地关系紧张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虽然储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规模壮大,未来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将会不断扩大,资源消费的巨大缺口与经济发展不能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主要矛盾的不二选择。


  2我国循环经济基本思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为变革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战略手段,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在企业生产、资源消耗和产品消费的过程中,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传统的依靠纯资源消耗来增加企业效益值转变为依靠可再生、生态无污染型资源来发展可持续经济,即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将可回收的资源再利用与资源化,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本质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保护环境与和谐生态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追求污染物的零排放,综合运用清洁能源,运用相关生态和可持续理念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从技术革新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是一场科技变革,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生产的各环节及对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实现“资源——产品——再资源”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的和谐生产过程。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角度来看,循环经济就是运用清洁能源无污染的生产过程与其产生的废弃物融为一体,综合利用的经济,也是运用生态万物生态循环发展的规律来重新构建经济系统,将经济系统纳入生态系统的经济活动。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新构建的经济系统,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因此,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客观基础,以企业为主要行为主体,以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为方向。


  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传统农业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全面而合理的规划,实现生态系统所有参与者的再循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与循环。我国人口众多,而且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可持续的良性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生态农业是在遵循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基础上,依据“食物链”、“生物群落相互演替”等原理,对于调节生物群、消灭虫害;温室大棚的兴起与蔬菜加工的专业化生产以及进行无土栽培发展农业,充分利用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循环经济仿照生态循环链条,结合自身的特征,进行改良创新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追求工业生产、工业制成品以及工业废弃物之间的平衡循环发展,达到资源能源的最优利用,达到变污染为能源循环利用的效益,分为工業内部循环、工业之间的循环。工业内部循环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良工业生产设备,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环境管理体系,将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再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甚至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工业之间的循环就是要求企业之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最大的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原料的互补利用,例如甲乙丙三家企业联动发展,甲企业的废弃物可做乙或丙企业的能源,以此类推,两两互补,造成废弃物的最大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最小破坏。


  3.3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卫星城市及工业园区的大量涌现,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彰显,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处理问题上。国外在开发垃圾资源技术方面已经早早的走到了我国的前面,通过回收生活垃圾中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城市生活垃圾逐渐向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而我国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此技术进展滞后。垃圾的回收率不高,且国民的回收意识还不够强烈,对城市垃圾的处理不当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污染与侵占。因此,我国必须与时俱进,开发垃圾回收技术,发展以垃圾回收利用为主的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民回收利用意识,是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当务之急。


  4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要与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倡导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企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提高相关企业循环无碳意识及加强相关政府机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认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起我国的循环经济体系。


  作者:王丽媛

  第2篇: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探讨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要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应当将本企业的发展切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系统之中,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新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突破。然而,因为受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能力以及自身认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依然水平不高,部分始终困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还是未能得到全面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将本地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合理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统一。作为全新的环境保护新观念,循环经济的首要要求是降低经济活动之中源头污染物的产生总量,对源头无法加以削减的废物则应当予以回收利用,让其能够重回循环之中。唯有在避免产生以及回收利用均难以成为现实之后,才能同意对最终产生的废物实施无害化的处理,这对于末端治理来说是一场十分深刻的革命。当然,循环经济注重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生产与消费更加多的农产品,而是应当努力提升可以用在消费之中的商品以及所提供服务之总体质量,并且切实提升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及耐用性。这样一来,就能够让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资增长发展到质量型的服务提升,从而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我国循环经济应当全面坚持人本化原则,努力提升人类生活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更多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创设出更加多的岗位以及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促进传统文明往生态文明方向加以转变。农产品的实质是农业生产一种产出,而农业生产则是依赖于农业环境的一种开放型生产,所以,农产品资源质量之优劣,生态环境之差别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之高下。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够切实保持更好的生态环境。如此一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才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应当说,就长期而言,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产品生产进行了积极扶持,并且引入了最为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广大农村的经济面貌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其中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已经处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在农产品领域出现了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这就是我国之所以是世界性农业大国而非全球性农业强国的原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入到全新发展阶段,怎样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行业的总体效益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第一要务。具体来说,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体产量来观察,我国的主要农产品,诸如粮食、水果、肉类以及奶类等均位于全球第一,成了公认的农业大国。但是,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产值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以及出口创汇等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和全球先进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距离。


  一是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现状。我国是全球性粮食生产以及消费大国,粮食的总量处于全球首位。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农产品行业为解决主要粮食的不足,全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品种以及品质,导致农产品加工工艺十分滞后,所加工出的大米以及面粉的品种相对较少、质量也不高,无法满足于食品加工行业之所需。随着近些年来引入以及自主开发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新型技术,才使得农产品加工水平有了非常大地提高,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距离不断缩小,但是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仍需迎头赶上。因为粮食仓储、转化以及深加工能力十分滞后,导致了粮食的高产和高效出现了非同步发展的状况,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依据一项调查,我国储备粮的损耗率居然达到了9%之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损耗率仅仅为1%。同时,我国农产品后加工的损耗率也有3%至7.5%,每一年所储藏和加工损耗的粮食产量达到388亿公斤之巨。可见,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在整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还处在初加工或者说粗放式加工的状态下,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增值效应之提高以及粮食资源所具有的利用率。


  二是水果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果树种植时间最长、品种也最多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性的水果生产大国,其总量处于全球第一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水果有90%以上为鲜销品,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有40%至70%的水果加工率比较起来,尚具有极大的差距。


  三是肉奶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肉类的总产量已经出现了连续十九年的大增长,而且年均增长达到了11.3%,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肉类生产性大国,其中猪、羊肉的总量都处在全球首位,但是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浪费非常大。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积极开发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是中国农产品行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之后的重要任务,十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民群体的收入,持续扩大内需,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转换为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三、推动农產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循环经济的深入认识


  要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开展的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资源环境意识、节约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有力改变以往片面地追求所谓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环境、资源之倾向。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视为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更好地发展切实转换成为企业的主动行为,不断提升其应用循环经济观念制定各项发展规划的决策力,促进其使用循环经济观念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员工积极学习循环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落实好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之中。


  (二)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支持体系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就一定要面向资源开发、消耗、再生以及无害化处置等各个主要环节,形成由生物技术、节能技术、清洁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共同建构而成的全面技术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为切实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安排精干力量实施与循环经济重要技术相关的技术攻关工作,持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一定要实施好扶持、补贴以及课题招标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企业和富有实力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来进行合作,不断引入与培植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创新型工作团队,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产学研彼此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机制,并且推动循环经济共性以及重要技术的研发工作,保障循环经济能够得到技术方面的积极支持。


  (三)创建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网络体系


  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和分布较为零散的状况下,各类政府组织在开发信息资源时应当合理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要以政府涉农相关部门为其主体,以各大企业以及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等为其重要依托,由政府组建起宏观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以及农业类研究机构应当加强联系,组建起符合自身意愿的信息管理网络。要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主导之下,形成与规范信息搜集、加工、传输以及反馈等工作机制,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互动,并且及时发布相关市场信息,切实推动资源在各地之集聚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共享,有效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得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各类生产、市场、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为循环经济之应用提供信息上的大力支持。


  (四)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形成促进农产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深刻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努力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要运用政策上的大力调整,让能够实现农产品加工循环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的企业的经营能够做到有利可图,从而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外部体制以及内部运行系统。二是要健全完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让受污染区域得到较好的治理,让受害者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因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相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较为薄弱,所以当地政府一定要运用立法手段,将推动农产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地方政府的相应职责范围之内。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十分有利于促进原料生产之中的各类资源节约,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产品加工之中的综合性利用,而且还有助于对秸秆以及林地废弃物进行更加深入地运用,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地区循环经济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国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陈文君

  第3篇: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耕地土壤修复


  土地在人類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需要土地资源的支撑,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要素资源,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1我国耕地形势


  耕地是土地的核心组成部分,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人民健康水平、生态环境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均具有决定性作用。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粗放型发展的特点较为突出,加之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耕地资源的破坏情况相当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1耕地资源相对稀缺


  我国地域广阔,土地资源总量较大,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不足,2014年我国年中人口为13.6亿人,人口密度为145人/km2,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2.59倍。另一方面,我国地形较为复杂,高原、山地较多,适合耕种的土地相对较少,耕地资源稀缺。2013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78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62%,是耕地资源较为稀缺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平均水平的75.4%,即使与同样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表1)。


  我国耕地资源平均质量水平偏低。国土资源部《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根据土地评定级别划分,我国优等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中、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0.6%。


  1.2耕地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采取各种严厉措施,严格保护耕地数量。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1.2亿hm2耕地保有量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202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1.203亿hm2的目标;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2亿hm2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开发区、工业园区、房地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竞相攀比开发项目,耕地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根据国土资源部《2014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在政策严格控制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整体仍呈现微弱减少态势。2013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35亿hm2(图1),较2009年减少26.67万hm2。


  1.3耕地污染状况相当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活力得到了释放,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7亿t,是1978年的1.99倍;棉花总产量617.8万t,是1978年的2.85倍。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单纯追求产量,生产方式粗放,农业生产呈现出化肥、农药过度依赖特征。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不仅可以导致土壤酸化,降低微生物活性,而且还会增加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毒元素。同时,由于土壤肥力和化肥施用效率的下降,往往会陷入不断进一步过量施肥的恶性循环[1-2]。2014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5995.9万t(表2),是1978年的6.78倍。部分发达国家公认的单位土地化肥施用合理上限约为225kg/hm2,2014年我国单位土地化肥施用量已经为362.4kg/hm2,是上述标准的1.61倍。农药的危害更为突出,有研究指出,只有30%~40%农药被利用,真正作用于靶标生物的仅为0.1%,绝大部分农药对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介质产生严重污染[3-4]。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和使用国,2013年农药施用强度为10.95kg/hm2,是1991年的2.1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除此之外,污水灌溉、地膜大量使用以及工矿企业和城市的间接污染,我国耕地污染状况已经相当严重[5]。2005—2013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14年发布了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1.4耕地污染负面效果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发展成效卓著,基本解决了世界最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耕地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耕地污染不仅降低农作物产量,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农作物吸收和残留的污染物将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2013年,广东“镉大米”事件受到了广泛关注,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除了“显性影响”之外,近年来“隐性饥饿”现象也越来越受重视。“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营养不平衡所形成的“隐性饥饿”将导致人类多种疾病,对人们健康需求构成了极大威胁。目前,普遍认为,农作物的“隐性饥饿”是人类“隐性饥饿”的主要原因,而耕地污染是造成农作物营养缺失的主要诱因。


  如何探寻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耕地土壤修复和治理之路,不仅对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针对土壤调查所展现出的问题,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耕地土壤修复与治理典型技术


  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途径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既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形成的内生性污染,也有工业企业和城市生活产生废弃物所造成的转移性污染,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持续性污染和非持续性污染相结合。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耕地土壤修复面临较大挑战。


  2.1休耕与轮作


  休耕是指在土地耕种一段时期后,停止一段时期作物种植,以保证耕地营养成分的恢复以及污染物的降解。世界上许多国家均设立了休耕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就开始实施“土地休耕保护计划”,重点补贴土壤极易腐蚀和环境敏感的作物用地。轮作是利用不同作物的特点,在不同时间段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以实现土地肥力的保护。轮作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欧洲,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休耕和轮作不仅对于保护地力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有积极作用[6-7]。有研究显示,休耕和轮作对缓解土壤酸化、增强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降低土壤酸化速度均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也积极尝试开展休耕轮作制度,农业部引发的《2016年种植业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在玉米非优势产区、河北地下水漏斗区和南方重金属污染区,分别开展轮作和休耕试点。


  休耕和轮作虽然对于土壤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但土壤修复的作用有限,特别是对于持续性污染的治理很难发挥效果,而且也无法阻止新污染物的产生。同时,由于休耕和轮作均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限制,在我国耕地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大范围应用和推广难度较大。


  2.2重金属污染修复


  重金属是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来自工业和机动车的污染增加,耕地重金属污染状况有所加剧。重金属不仅通过食物链对人健康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地下水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重金属污染治理一直是土壤修复的重点,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修复方法[8-10]。


  2.2.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方法进行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技术总称。传统方法有客土、换土、去表土和深耕翻土法,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土壤混合和置换来降低污染。热脱附法是通过对土壤加热,去除具有挥发性的重金属,该方法工艺简单,但操作成本高,去除重金属的种类有限。


  2.2.2化学修复技术。与物理修复不同,化学修复往往涉及重金属或土壤的化学反应。土壤淋洗是采用淋洗剂去处重金属污染,该方法可以应用于重度污染的土壤,但淋洗液成本较高,同时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植物营养缺失。化学改良剂修复是通过添加改良剂改变土壤特性,促使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沉淀、吸附等作用,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面对不同的環境该方法尚待研究。


  2.2.3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是综合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电动修复是在土壤中构建电场梯度,促进重金属迁移和聚集,再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该技术目前还处于研制阶段。稳定/固化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阻止重金属的释放、迁移和扩散,从而降低重金属对于农作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但该方法并未实现重金属的根本性去除,仍存在潜在风险。离子拮抗技术是通过元素之间相关作用降低重金属毒性,例如硒对部分重金属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2.2.4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动物、微生物和植物降低重金属含量和毒性。就本质而言,生物修复技术也是将重金属吸附或固定。植物修复主要分为植物提取、植物挥发和植物固定,提取和挥发是通过植物作用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去除,而固定则是降低重金属的移动性和毒性。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对重金属吸附、沉淀、氧化-还原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动物修复是利用低等动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体来看,生物技术成本低、风险小,是土壤修复的重要方向。植物修复技术虽然具有费用低和环境优化的特点,但处理重金属能力有限,单一植物修复范围较小,同时需要较长的种植周期,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微生物修复技术更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是耕地修复技术的研究重点。


  2.3有机污染修复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我国耕地面临较为严重的有机污染,有机污染是土壤酸化和板结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11-12]。有机污染修复是土壤治理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有机污染修复技术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综合来看,有机污染修复主要理念和途径与重金属修复相同,各种方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表3)。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修复在处理有机污染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


  3耕地土壤修复循环经济理念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尽管部分技术还未成熟,但土壤污染修复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技术体系,为耕地污染治理奠定了基础。综合来看,目前土壤修复技术仍秉承了线性思维,即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将污染修复与污染防治分离,无论是物理法、化学法还是生物法,修复主要是降低污染物含量或毒性,而无法对新增污染物进行控制;二是将污染修复与农业生产分离,目前修复技术基本上是事后处理,即延续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而且修复过程往往与农业生产过程脱节,修复过程或多或少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部分修复技术还需要停止农业生产活动,在我国耕地资源稀缺的背景下,现有修复技术大幅推广面临挑战。


  与传统的线性思维不同,循环经济强调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统一,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21世纪初引入我国以来,循环经济在各个领域的实践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是重要的基础性行业,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了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的总体要求。立足生态环境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引导耕地土壤修复对于提升耕地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1耕地土壤修复中的“减量化”原则


  在减少土壤中污染物存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增量,实现污染物存量“减量化”和污染物增量“减量化”的统一。一方面,在土壤修复过程中严格避免对土壤的二次污染;另一方面,积极探讨与农业生产过程相融合的土壤修复新方法,将农业生产与土壤修复、土壤保护相结合。


  3.2耕地土壤修复中的“资源化”原则


  一般而言,经济活动都将伴随废弃物的产生,转变传统方式,积极开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禽畜粪便、生物有机肥不仅有利于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而且也对于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减少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具有显著作用,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畜禽粪便属于典型的农业废弃物,其在耕地修复领域的应用为耕地治理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耕地土壤修复中的“再利用”原则。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经过多年的摸索,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种植、养殖、加工的循环经济体系,这些循环经济产业链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将耕地土壤修复纳入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积极推进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耕地土壤修复方法和途径,实现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循环再利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4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耕地土壤修复案例


  安徽一企业采用了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微量元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修复,在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耕地土壤修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3-14]。该方法的核心思路是将土壤修复技术引入生物有机肥之中,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土壤修复过程的统一,降低土壤修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低新污染物的增加。


  4.1主要技术原理


  该技术的载体为生物有机肥,主要原料为禽畜粪便和沼气池沼液,以此为基础可以构建“养殖—沼气—生物有机肥—种植”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土壤修复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通过提取和培育区域性土壤原生态益生菌,对土壤微生物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微生物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作物对养分的平衡吸收,减少生长对化学肥料的依赖性,同时还由于生防微生物的参与,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功能和对抗多种病虫害的综合抗性水平,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此外,该方法还有助于保护区域土壤的多样性,由于采取区域代表性的原生菌群落,促进区域土壤原生微生物环境的修复,对于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具有积极作用。二是通过微量元素的补充,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产生一定的拮抗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另外,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如锌、硒、硅等)的平衡补充也对于农作物生长、产品品质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4.2应用实践效果


  整体而言,该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实践效果。2013年开始,相关机构在安徽省金寨县以六安瓜片的种植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土壤修复技术应用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对作物和土壤的初步检测。


  在茶叶叶片对比分析之中,该方法培育出的茶叶叶片栅栏组织相对厚度、栅栏组织细胞平均数、叶面背后平均气孔数均要多于普通方法种植和野生环境生长的茶叶。在茶叶成分比较中,该方法培育出的茶叶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含量均远高于市场上销售的主要茶叶品种。


  对土壤进行微生物基因组DNA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对茶园真菌群落构成的影响是使之向原生态环境“趋近”,并由此带来整个土壤微生物环境的改变,使土壤细菌群落构成有异于传统茶园。


  5推进耕地土壤修复的建议


  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相当突出,由此造成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加强耕地土壤修复和治理已经迫在眉睫。耕地土壤修复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合理选择耕地土壤修复方法和路径对于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1树立耕地土壤修复系统观,积极引入循环经济理念


  充分认识农业生产的系统性,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特别是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注重耕地土壤修复与治理的整体效应,尽可能降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为系统理论的重要体现,经过多年努力循环经济已经在农业领域中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了顯著效果,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耕地土壤修复与治理要积极融入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对技术路径选择的指导,从而切实解决我国土壤污染问题。


  5.2完善土壤治理相关政策,促进耕地土壤修复与农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还没有耕地土壤修复的专项政策和规划,耕地土壤修复缺乏整体的指导。根据目前我国耕地污染状况,应加快相关政策的制订,科学评估现有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耕地土壤修复总体战略。耕地土壤治理和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增强相关政策之间的衔接,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对耕地土壤修复的指导,积极探索耕地土壤修复循环经济新模式。


  5.3加强技术研发,积极推广先进的土壤修复技术


  耕地土壤修复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土壤污染问题治理有赖于技术创新的支撑。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相关研究,基于我国土壤特点创新土壤修复技术。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为耕地土壤修复与农业循环经济融合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于循环经济的土壤修复模式的试验和示范,完善相关技术的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对相关技术的评估,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耕地土壤治理途径。


  作者:吴滨等

  第4篇: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


  我国是一个有着勤俭节约品质的泱泱大国,但随着工业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损失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大多数企业重视的是经济效益,这就导致了资源被浪费、清洁环境遭到恶化、生态系统被打乱的现状。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去合理的利用,盲目无休止的开采,其结果是后患无穷的。自然最终将会收回我们青山绿水、赖以生存的家园。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本质探索,概括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启示,希望引起更多的企业与大众关注并践行循环理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优厚物资,不应该是自然的破坏者,而是应充当“大自然的搬运工”,将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高效利用,转化为人类的经济产物。循环经济包括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两方面。在生产方面,企业通过自身的管理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合企业的生产管理结构;另一方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生态的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仅能够为循环经济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更能够为公众自主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实践意义。


  循环经济的本质定义


  循环经济是将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自然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将人们日常生活中舍弃的废弃物,转化为一种企业生产的资源,使企业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规律,高效合理地利用废物资源,创新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使其回归到人类的生活中去,以弥补社会消费品需求不足的现状。循环经济的流程途径一般是:“废弃物—生产—产品—消费”的模式,通过控制废弃物流通中资源的浪费,在内循环上达到资源的重复利用,指导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在外循环上实现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利用废弃物,建立起新的经济形态。


  循环经济是低耗能排放的非线性经济。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大多数采用线性生产作业。线性生产主要是依靠资源的净消耗进行高耗能排放的产品开发,其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独立作业,形成互不干涉的生产模式。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低耗能、低排放的非線性经济,以物质的闭通流动为特征,非线性系统之间的各部分是互相影响并伴有反馈的良性生产系统。通过以废弃物作为中介,将其转化为生产加工的原材料,对非线性系统各部门之间进行复杂和多元化的综合利用,实现非线性系统的顺利流通,为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导向作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对人类与生产的关系进行调整,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格局下,已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技术革命成为了企业的改革热潮。循环经济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实施操作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技术上的范式改革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以高科技生态手段,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活动的绿色效益。更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体现我国科技发展的高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启示


  依靠法规政策进行有效宣传。建立法律制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和保障。为了实现生产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废物的处理法、资源的节约利用法、特定物质的安全处置法、循环利用法等。通过法律的约束与强制力,实现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法可依。相关企业应根据法律规定开展循环经济作业,另外,环境监督局等有关部门在实行监督的同时要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活动,举办各种绿色环保活动,提高企业绿色生产的生态理念,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注重企业的生产管理机制调整。合理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市场机制上,企业注重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的有序发展,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在规范制度上,以清洁生产、绿色贸易、绿色消费为管理机制;在经济核算上,通过绿色财政制度、税收制度等,以鼓励性机制调动循环生产的积极性。通过优化生产管理制度,将生态资源的利用融入到经济费用的评估规划中去,对生产各部门进行定期定量的考核与监督,达到企业的绿色生产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是科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同样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主动力。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领域包括减量技术、资源化技术、生产替代化技术等,循环经济系统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为主要目标,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在企业内部进行循环经济技术的培训与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加强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创新生产产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达到绿色生态经济,提高经济质量,推动我国经济的高效发展。


  本文通过认识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发展流程,分析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总结出循环经济的政策启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与驾驭能力。建设循环发展机制,发展循环型社会,并且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提倡绿色消费,达到人人参与其中,为建设环境资源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柳少卫

  第5篇:关于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应用的思考


  在我国的能源产业中,占据主导的无疑是煤炭行业,这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如持续发展被广泛认可、普及,煤炭企业都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实践,推出新模式,谋求新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该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应用措施,具体如下:


  一、煤炭行业的概念


  所谓煤炭行业是指从事煤田地质勘探、设计、基本建设、生产、设备制造、采购销售以及其他与煤炭相关的科研、教育、检测鉴定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统称。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能源需求很大,为此,煤炭行业将在很长时间内作为重点行业,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新模式的探索,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上述概念我们可知,煤炭行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煤炭行业实践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涉及到了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循环模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循环发展,我们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当前的生态阀值,另一个方面就是地区、全国的资源储量。在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系统的生产循环体系,其中各个要素独立而协同,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生产循环模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清洁生产,还和其他各个部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基地循环模式


  在煤炭行业的循环模式中,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利用化工基地,可以聚集诸多的园区,整合、汇聚这些生产群体的力量,利用政府的政策、优惠等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在设定的基地范围内,有政策、制度、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保证,对相关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很强,能够实现集中、循环发展,通过科学的规划,提高生产效率、彼此互助互惠、创造额外收入,减轻污染,减少资源浪费。


  3.矿区循环模式


  矿区产业循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个循环模式的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矿区的工业生产不但投入高、污染大,而且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这和现代产业发展目标不符,需要积极推进转型、改革。


  三、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措施


  在煤炭行业的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应用的经验,笔者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具体如下:


  1.生产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涉及到三个层次:其一,引入清洁生产的理念。为了实现循环生产模式,就要引入清洁生产的理论、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煤炭企业上下都可以接受的知识、“道理”,这样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要做好循环生产的规划,积极引入清洁煤炭开采技术,并不断更新工艺、技术,与时俱进。其二,综合开采,避免污染、浪费。在煤炭资源开发中,要依托企业引入的先进装备、技术、工艺,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具体来说,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资源和废弃物,而这些有很多都可以转化为产品,产生新的效益,为此,企业生产部门应该依托新技术、工艺,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体系。在生产过程中,要优选技术,在确保煤炭产业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污染、浪费的情况,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生态保护。其三,综合利用。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将煤炭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将产生的诸多“废弃物”综合利用,让其进入新的“生产循环”,创造新的价值,实现矿区环境、生产的和谐,真正做到循环、可持续。


  2.基地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型的能源化工基地,聚集了了大量的园区、产群体,有大量的石化、冶炼以及相关的服务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十分明显,内部资本流通便利,各个环节的风险大为下降。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循环模式上主要是选取联系密切的园区实现循环,现在多采取的是煤炭、发电两个行业,将其纳入一个循环体系。将其建立循环,不但可以为电力企业节约成本,还能将工业肥料转化、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产生更多的中间产品,创造额外收入。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因為基地内有大量的制造、服务企业,所以生产要素的供给有保障,为产物、废弃物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相应的成本,提高了循环效率和质量。


  3.矿区循环模式应用措施


  具体来说,要采取如下措施:其一,与共生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循环发展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让更多的产品、中间产品、废弃物以“资源”的形式再诸多的单位配置、流动,充分发挥其价值,并且实现生态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充分化,以此来构建循环网络和生态。其二,煤炭企业更新生产观念。煤炭企业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主体,为了应用矿区循环模式,就需要其制定长期的发展、开发规划,并且积极引入新技术、工艺、设备,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矿区生产方式和生态转型。


  四、结语


  我国煤炭资源多,但是总能源少,综合利用率低,效能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积极应用十分必要。本文对煤炭行业的概念及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模式应用的对策,以期对煤炭周边企业、利益相关者有所帮助,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庞春风

  第6篇: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评价及区域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与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经济、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为实现经济、桂会、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循环经济是洛阳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本文从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出发,通过SWOT分析对洛阳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作出评价,提出符合洛阳市情的区域发展对策,希望洛阳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


  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洛阳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资源型城市兴于资源,但随着境内资源被大规模开发,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等问题不断显现,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支柱产业衰落后与继承产业发展迟缓的承接危机,城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纵观各地,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外乎两种方式:放弃已有传统产业另辟蹊径与发展产业链中的关联产业。很明显,第二种方式凭借其相对低的转型成本成为大多城市愿意选择的转型路径。而这一转型只有依靠选择循环经济道路,尽力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与废物排放数量最小化,使城市经济体系融入生态系统的循环往复,才能达到经济、资源、环境与人口和谐发展。


  洛阳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


  (1)优势。工业经济基础雄厚。洛阳自建国以来就是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尤其是一五计划孕育的重工业,洛阳经济曾一度繁荣很大部分正是源于这数载的积淀。再者,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洛阳是北方少有的多山富水城市,牡丹名甲天下,森林覆盖率达50%,3A级以上景区36处,居全国各旅游城市之首。洛阳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目前发现76种矿产资源,值得一提的是,钼矿储量为中国之最、全球前三,而黄金产量为我国第三。此外,洛阳是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总装机容量占河南省的五分之一,管道天然气已延伸至县域和产业聚集区。


  (2)劣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是主要抑制因素。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比重过高所致主导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少部分企业支撑某些主要行业所致其风险抵御性不高,产业联系紧密性较弱所致规模效应难以显现,这些问题均阻碍了洛阳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高能耗、重污染企业多,大气环境污染及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煤炭、石化化工、建材、冶金、有色、电力等六大高耗能支柱产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量的92.3%。再者,一些企业不注重技术研发投入,许多产品属于低端产品,长期内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3)机遇。2006年党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中支持中部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为洛阳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宏观层面支持。洛阳2016年成功人選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地区,未来将享受多项循环经济扶持政策。本轮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涵盖产业范围更广,示范效应更强,将使洛阳通过完成生态宜居体系构建、循环文化推广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全方位有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任务,开创具有可复制性及推广示范意义的洛阳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政策为洛阳循环经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4)威胁。通过对比洛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包括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及城市污水处理率共五个指标),对洛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他四座城市(包头、鞍山、徐州与长沙)的选取主要考虑同一批公布的典型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洛阳与其他四城相比,尽管代表经济发展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较高,但代表资源、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的要素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城市污水处理率均处于中下水平,废物排放量较高。


  洛阳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对策


  (1)促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全社会。洛阳作为再生型资源城市,要使政府部门领导与企业管理人员深化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进而努力寻求循环经济发展的合适路径;企业管理人员自发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更新换代老旧设备,积极融入到绿色生产当中,尽可能降低资源耗费与废物排放。要想增强宣传力度,扩大传播范围,提倡全社会绿色生产消费行为,使人们了解并认可、支持循环经济,微博、博客、社会性网络服务和电子布告栏系统等新媒体与报纸、杂志、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媒介。


  (2)提升相应的技术支持。为了形成生产与生活中资源节约、废物减排与效率提升,技术支持必不可少。一方面要增加对人员培训与技术开发的投入,建立市内企业同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大中企业的联系,尽量使研究成果与生产相结合,走上科研教育与生产一体化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引人各地专业人才、领先技术与优秀成果,尤其是生态工农业技术,并针对洛阳工农业具体情况在消化吸收这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与传统技术融合发展。政府通过融资与税收等政策优惠引导并激励这些企业与农户对先进技术的吸纳创新,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可以有效增加资源利用年限,减少污染浪费。体现在农业上,除了依靠农作物深加工,还需要通过先进技术降低转换成本以支持农作物秸秆与牲畜粪便产生沼气与有机肥,以及推广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体现在工业上,重点是促进装备制造业由传统生产向中高端制造迈进,实现其智能化、综合化、标准化。此外,要注重工业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着眼于整体产业链的构建,例如对洛阳轴承厂生产中原本已成废弃物的残次品、工业废金属后续的产业链利用先进技术变废为宝加以延长,并增加原有轴承产品的附加值,使洛阳传统产业迎来新契机。


  作者:谭宇宁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