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现状及发展方向及创作影响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4-03-14 08:50  

  

第1篇:中国当代文学民俗意识探究


  中国当代的文学民俗意识主要是指在相关的理论支撑下,对于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以及民族事件的叙述,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民族风情。在审美认知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进行构建。丰富民族意识的成熟发展,在民族意识发展的各个阶段纠正错误的认知观念,批判错误的视角,对于民俗描写的行为、笼统的民族概念进行解读,而且对于民俗艺术的发展以文化的角度承载方式进行诠释。


  一、民俗意识的发展


  1、批评层面的民俗意识发展


  用批判层面的视角对民族意识进行评估,探究民族意识的视角下批判民俗艺术学的运用。在经历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漫长发展过程,从对民俗审美的特征入手,加深对民族文化的建设以及深刻内涵的理解。我国的民俗意识文化发展主要在20世纪40年代刚刚有起色,注重文学作品的乡土气息的应用。主要代表人李一鸣在其相关作品中,对民俗气息的地方色彩文化加以应用。不断的提及乡土的特征与鲁迅的作品取得了一曲同工之妙,但是绝大多数的作品仅仅是关于风土人情的片段、照片,并没有深入到风俗习惯。也就是说我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意识批判层面的发展主要是在19世纪40年代萌芽。以王瑶等人的作品为代表,在其作品的评价中可见朦胧民族意识的发展。朦胧民俗意识的出现标志着批评的层面的民俗意识的更深一层次的发展,客观上对民族文化的风俗习惯以及思想内涵联系起来。如作品“怂恿”中对民俗风情描写的农村色彩,客观的对特殊的生活行为习惯、习俗加以描述,充分的证实了当地民俗文化读物的民俗色彩,使得民俗意识有了朦胧的发展,但是其整体的发展仍然滞留在批评的主体上。滞留在无意注意层次,无意识地揭露民俗风俗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政治内涵等。截止到19世纪60年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且民俗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于政治、社会评论起到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文学评论的民族意识仍然停留在朦胧发展阶段。


  直到20世纪80年代,阶级论等传统的评论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民俗意识评论视角开始逐渐的清晰。20世纪90年代,民族意识已经成为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评论工具,在考察民俗意识之美,挖掘民俗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批判的重要地位,民族意识的评论中具有相对成熟的理论结构,意味着民族批判视角已经转入到有意注意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民族意识文化建设呈现健康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以及框架结构方面对民俗艺术以及文化等多个层次丰富了民俗艺术理论,构建了中国当代民俗学科的雏形,绝大多数的民俗学史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典籍,并在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下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學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民俗意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诸多的遗憾,尤其是批判民俗艺术视角的下没有充分利用相关的理论,虽然在相关作品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对于民族意识的理论建构方面比较匮乏,实践能力较弱。


  2、文学层次民俗意识发展


  针对于文学层面的民族意识,主要是引导创作主体的生活化,构建民俗的深刻内涵。从审美的角度注重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感知,从而反应审美的艺术高度。民俗意识自由的直觉相互联系,创造中国新文学与民俗意识的视角启蒙民俗文化的理性反思,对于民族意识的普遍民族文化相一致,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既肯定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又对民俗文化加以深化。如“水葬”这一民俗视角作品的展出,是客观存在的民俗关注的自为行为,具有民族叙事的倾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但是其在描写民俗特征时并没有清晰的民族文学意识支撑。属于无意挖掘的深层内涵,不具有指向性。


  20世纪80年代,自觉文学民俗意识出现受到了诸多社会因素的驱动,使得民俗文学自身发展融入了中西方文学思想,人们对于民俗意识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更,多种因素推动了民俗意识的自觉。民俗意识的自觉性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内外因的共同驱动,以及相关理论进行建设,在关注民族文化艺术建设的过程当中,从客观上展示民俗的特征。


  二、文学民俗意识形态


  民俗意识视角的文学批判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发展,以及自觉和自为历史的构建,决定了民俗意识的不同表现形态。加快推进了我们对于民俗意识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更加准确民族文化主体,分为自为和自觉的民族意识。感性民俗意识,主要是感知民族文化的主体为对象,对其进行客观的掌握以及文化形态和审美意识的感性认知,对民族文化内容进行引导。对多种民俗文化、民族风景、习俗等加以关注,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发展作者的兴趣爱好。在干着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审美的角度对民族意识,简易生化对民族审美的分析,突破了民俗文化的局限性,实现了感性掌握的,直觉意识的培养。与感性民族艺术相比的理性文学民俗意识主要体现在感性课题认知的基础上,对照民俗的内涵,对相关的感知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达到相关的理论层次构建理论框架。在充分挖掘民族意识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对于人类的文化意识层次的内容进行深刻的感知,在理性文学民俗意识下集中体现了民俗的饮食文化、居住建设以及婚丧嫁娶习俗,追及历史发展的渊源和轨迹,透视历史。


  通过民俗意识体系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建设,在自觉文化意识的基础理论支撑下,构建民族意识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承载民族文化。对于传统的民俗意识内容进行传承,在缅怀历史风情的和城市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民俗文化艺术建设的寄托深层次的审美价值观,说明了对民俗文化的思考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使得当代的文学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而且在对深层文化挖掘的层面,批判社会的陋习,提升了人们的素质以及抨击了社会现象,纠正了社会问题,从社会的角度引导建设民俗意识。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的民族意识以当代文学的复杂关系主要体现在民族意识的兴起,乡土文化的建设以及复杂的内在逻辑关联,人们对于文学民俗意识的发展存在着误解,但是其在发展中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必须要清晰明确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轨迹,消除当代文学对于民族意识的误区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美龄

  第2篇:社会价值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1.前言


  在市场经济相关体制形成之后不仅给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谓的社会价值观主要包含反映一切客观存在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是多元化的,常常出现在文学创作或者文学研究里,文学与社会价值观具有相关性,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会导致文学创作价值取向发生改变[1]。故本文就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及其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供参考。


  2.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


  我国社会价值观里涵盖着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以及后现代价值观等,在社会阶层逐渐分化,新型社会结构逐渐形成时,我国社会关系开始多样化起来,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对于文学价值的认知都非常明确,这主要源自社会现实和文学美学研究,也是文学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价值。我国自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起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文学以及社会价值的相关范畴文化革新,其倡导者不仅明确了文学价值观,还将文学人生核心当作文学价值基石,着重分析文学里的社会功能[2]。二十世纪我国文学有很长的时间将功利与现实品格作为崇尚,在创作链里,从矛盾、胡适和鲁迅的作品到之后的左翼创作、解放区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改革文学、反思和伤痕文学等等都展现了作者的生命意识,文学作品中所展现尊严和不屈的精神意志,推动着我国的文学发展,不过作家们除了在作品里强调着文学功利和现实性之外,还将白话文当作文学载体核心,展现出新文学的美学特性。


  在经历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伤痕文学以及反思文学之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发展到了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创作中不管是在题材选取上还是在文体的研究上都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虽然许多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关意识形态影响,不过部分作者还是在基于现代化思想理念下发出呐喊和呼吁,呼吁改革开放,这场文学思潮完美展现了我国文学创作所具有的多元化特性[3]。我国当代文学里最鲜明的特征是审美形态多元化,在先锋文学以及寻根文学后文学审美层次开始丰富起来。在二十世纪末期社会思潮以及文学创作方向逐渐同化起来,文学作品创作特性更为丰富,如八十年代的时候文学作品创作能够使用“反思”亦或者是“改革”来表现,在之后文学创作表现开始多元化,许多作者凭借自身文学敏感和感兴趣的事物来创作文学话题,因而1980年到1990年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与作者的艺术实践和解放思想有相关性,社会价值观出现变化,文学创作也在发生改变。


  到了八九十年代时,我国社会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传媒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遇,推动了大众文学的进步,文学也形成多元化格局,我国文化格局和社会价值观出现结构性改变,在后期,许多作者开始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通过其各自的方式来进行个性创作,让该时期文学创作朝着美学创作发展,如作者余华的文学风格就十分独特,在《活着》这一作品中能发现作者文学叙事风格逐渐朝着平和靠拢,到了后期,余华作品叙事技巧更加炉火纯青,作者张炜的文学作品叙事风格多为诗歌一般的小说语言和叙事,内心独白单成一段,文章中的诗意更为浓厚,当然还有许多不同叙事风格的作品,因这些作品的美学风格各异,展现出我国文学创作的多元化。


  3.社会价值观对于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在以上我国文学创作历程能够发现,在不同时期,文学价值观都有不同,仅仅根据几个作者作品创作风格来概括其所处时代的特性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当前,社会价值观逐渐多元化,文学创作也展现出了多元化趋势。因为经济政策以及管理等出现改变,加之发展迅猛的科技影响,令人们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对外开放的落实和深化,让我国社会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文学创作出现多元化是在八十年代末,人们思想和思維方式出现改变,文学创作也变的多样化,究其根本正是因为社会价值观出现了改变所引起的。


  我国当代文学还有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现象是出现了网络文学,最初,网络文学萌发于八十年代,因其创作模式以及机制较为新颖,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即使当时网络文学在形式上存在一定问题,不过却是文学的新发展方向。基于文学演变情况能够看出,社会价值观影响着我国的文学活动,文学价值往往由接受主体通过自身价值观来进行评定,基于历史经验能够发现,当社会出现重大事情以至于发生转型的时候,文学价值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多样化情况,网络文学就是在这一情况下产生的,网络的出现转变了人们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认知,赋予了文学新特征,在社会价值观影响下所形成的新文化是我国当代的文学价值重要衡量标准。


  4.结语


  通常来说,社会价值观具有主观性,其常常会因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人们所接触环境以及事物不相同,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常常会受到其自身价值观念和思想等的影响,而社会价值观与作者价值观形成具有直接联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改革开放阶段,社会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文学作为社会价值观重要展现载体,创作作品也逐渐多元化起来,为了确保在多元化情况下文学创作依然走向正轨,我们应该从批判角度出发,正视作品里所展现出的社会现象、文学精神迷失以及价值缺失等情况,发挥出文学创作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实际产生的影响,以纠正主流价值观念和思想,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陈娅莉

  第3篇:论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从时间跨度上是非常长的,涉及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影响程度极其深远。特别在文学的创作上,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十分明显。如何全面认识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了解掌握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合理分析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一、人道主义思想的传入


  俄罗斯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在对当时的作家群体的观念和写作态度上。19世纪的俄国,有着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开始创作带有浓厚人道主义的文章,将社会问题作为题材,并发出了“是谁的问题”和“如何解决”的疑问。因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俄国文学,从尼古拉二世以来,就是为人生的。”茅盾先生也说过:“俄人视文学又较他国人为重,他们以为不但要表现人生,更要有用于人生。”


  俄罗斯文学中先进的文学观点,让五四期间的一大批先进人士,摒弃了以文学泄私愤的不良行为,将文学即人学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鲁迅、茅盾、沈从文、夏衍等一批作家开始关注每一位个体的人和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明确表示出在中国未来的新兴文学,“是社会的人生的文学。”


  二、“文学即人学”的观念影响


  俄罗斯文学中“文学即人学”观念,被中国现当代作家们广泛认可与接纳。他们在文学创作和著书立说中大都体现了这一观念。以周作人为例,他创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文章,重点就是论述文学即人学的命题以及该命题对写作观念改革的重要性。现当代作家巴金,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文学即人学的思想是始终贯穿的。在《神、鬼、人》中,巴金通过将人与神鬼相互对比,高呼要人们走向人的新天地中去。


  五十年代中后期,文坛发表了《论人情》《论文学是人学》等文章,对文学是人学的观念进行了又一次的呼吁,批判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论人情》中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人情味为重点,强调了中国文学作品中没有了人情味,就显得特别的不通人情。而在《论文学是人学》中更是突出,文学的创作,要时刻关注人的发展,要突出文学教育人和改善人的作用,从人出发,把人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从此之后,大部分中国作家吸收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展现了缤纷多彩的文学世界,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经典人物。


  三、“社会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在苏联时期,领导人斯大林首先提出了要将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并将当时苏联的文学命名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在当时的苏联,掀起了用社会主义显示主义创作的风气,也是其成为苏联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但究其本质,是斯大林从政治上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设置了限制,使作家的创作不再是由作家决定,严重阻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


  在苏联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后,中国由于国内一些因素,也开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该方法甚至成为了中国当代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虽然后来在苏联流行“解冻”文学之后,我国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有了改变,但其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消除的,也是我国文学创作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地方


  如今,俄罗斯文学有了新的发展,俄国古典文学和苏联文学遗留下的宝贵思想也被继承,欧美先进的文学创作观念也被不断地引进和吸收。俄罗斯文学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对中国和全世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代俄罗斯文学正处于调整发展阶段,在探索和吸收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地充实我国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我坚信,中俄的文学一定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


  第4篇:供给侧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文专业必修的课程,它不仅仅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各阶段的文学思潮及文学社团,还对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整个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其实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变化,很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家,他们在中国的变革中也是重要的领军人物,其作品也能反映出当时中国的风貌,甚至他们本身的经历也成为了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其实是由一批批活生生、有生命的作家文人组成的。周作人在《人的文学》里提出“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纪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可以看出,现当代文学的核心问题是回答并解释人是什么,文学即是人学。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应该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全面的人,从而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当代文学的内涵价值,但这种理解,不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而要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


  自从2016年国家在经济领域提出供给侧性结构改革,供给侧这一新兴的思维理念也逐渐波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高等教育。袁贵仁部长也表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际上就是要进行供给侧性结构改革。从宏观方面说,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供给侧改革,提升教育的供给质量,结合社会需要,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从微观方面说,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性结构调整,因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困境


  过去,该门课程的全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而现在已经改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只有一个“史”字的差别,但也可以看出课程内容重点的转变,由注重文学史的宏观梳理,变为更加尊重作家、特别是作品,因此教学应该由单独的史论讲授式向文本阅读的体验式转变。但是现实并不乐观。


  首先,教学观念陈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文学史的史论讲解上,注重社团概念、思潮流派的讲解,注重对作者代表作品目录的识记,并且在课程考试上,也更加凸显对史论识记的考察,就算涉及到作家作品,也大多流于对作品内容的叙述和中心思想的概括的表层层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重复叙述上,与当下的社会形势结合不紧密。


  其次,不注重對作品文本的深入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里面涉及大量的作家作品,但是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的平白概括,对文本的阐释也有同质化倾向,无法突出作品本身的独特价值,而对作品的分析更多的不是考察作品对社会变革的积极意义,就是考察作品如何反应了主流思想,对作品的分析有反客为主、主题先行的价值取向,而这样的分析伤害了作品本身,局限了文本的价值多重意义阐释的可能性。不利于对学生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有损于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的教学对象几乎都是95后大学生,95后生长在网络时代,每天被新媒体新技术怀抱着,也享有网络时代提供的便利。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学客体,应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改革教学方法。但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门比较传统的学科,如何将传统与新媒体结合,探索新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途径和形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出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仅仅要通过文学历史的梳理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学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调整教学的输出质量,提高教学内容与当下实际的融合性,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供给侧性改革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出路。


  首先,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体作品入手,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分析研究,采用文本细读法和循环阐释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的文学审美素养。文本细读是西方文化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指的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文学本位,尊重文本,尝试脱离文化、社会、历史、经济等外部研究,注重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接近作者的阅读方法,增加了现当代文学学习的纵深度。循环阐释法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就特定的文本主题,首先是打破古今界限、学科界限、文化界限甚至是系统理论与零星见解之间的界限,发现与之相通相似的言论,从而获得一个超越各种界限的更大语境;然后在此新语境中,两种相通而又有差别的言论交互地‘回过头来另眼相看’;最终的结果是对不同领域的两种言论都‘增进了理解’”用循环阐释的方法作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则会极大拓宽教学的宽度,增加文本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为文本跟随时代进程的再解读提供的可行的空间和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需求。


  其次,努力把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时间较少,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要求老师在短期内把学科知识体系全部梳理清楚,还要让学生理解全过程,这并不容易。学生都会被新媒体包围,新媒体也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整合,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开创自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广播,朗诵现当代诗歌,让诗歌不在是抽象文字,让诗歌通过新媒体平台变成有声读物,帮助学生提升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创微信公共号,针对上课内容,提供文化批评、文学作家生平轶事等信息,帮助学生构建立体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实效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供给侧性结构改革,是基于尊重作品、尊重学生、尊重中国当下实际的前提下进行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仅对老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出路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作者:李云涛

  第5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慕课”教学方式研究


  前言


  “慕课”作为新型的、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它的充满动感与画面感的短视频,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接受知识,掌握并应用技能。虽然相较于传统教师讲课,“慕课”的教学时间较短,仅为8~10分钟,但其所传输的知识均为核心内容,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目前,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在必修课,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中逐步启用“慕课”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慕课”教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中应用的优势


  1.打破教学时空局限,拓展受惠群体


  “慕课”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PC端或移动端为载体开展教学的新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只要受教育者拥有一台电脑或手机并联网,就能迅速对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师录制的“干货”短视频,快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与技能。从某种程度上看,“慕课”有效打破了传统课堂集教育者、受教育者于一室的授课方式,使受教育者即使人在远处,也能即时上课,获取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资源并分享给其他好友一同学习。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范畴自然而然地在扩大,受惠人数在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


  2.时时在线互动,剔除教师“满堂灌”


  虽然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已逐渐增强,不少汉语言文学教师也渐渐懂得结合多媒体工具制作课件,设置提问,以活跃课堂气氛,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尴尬状态,但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枯燥理论多,讲解时间长,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互动氛围较差。运用“慕课”教学方式则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因为运用“慕课”教学,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提炼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核心,并结合知名文学著作快速解析要点,才能在8~10分钟内将知识有效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并提出针对性问题,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由于学生的提问是以语音或文字形式在屏幕上按顺序展现的,所以这些问题往往都能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解答。此外,由于“慕课”是借助互联网开展的,所以学生无需直面教师或同学,即便是性格害羞内敛的学生,也可以大胆发问,得到教师与同学的关注,这样就有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沉默状态。


  3.师生角色从容转换,大力提升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中教师发言时间与学生发言时间的比例一般是4∶1,即课堂主体是负责灌输知识的教师,这与我国教学改革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大相径庭。而采用“慕课”教学能有效改变这种“满堂灌”现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在“慕课”教学模式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核心内容被压缩到8~10分钟内讲解,剩余时间由学生自主提问或讨论,教师负责回答问题或指导互动。此时,教师发言时间与学生发言时间的比例变成了1∶4。很明显,“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从容地实现了课堂主角转换,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课堂学习效率有效倍增。


  4.节约时间,强化“教”与“学”个性化


  “慕課”时间短,核心信息量大。如果学生不提前按照课程目标预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知识要点,那就很难在“慕课”教学中快速理解教师的授课重点,更无法与教师互动。换言之,“慕课”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的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要点,提前预习下节课的重点,有利于逐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个性化学习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慕课”是一种打造个性化“教”与“学”的新型授课模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慕课”教学操作


  1.组织学生预习新知识


  如果教师不事先在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新知识,那么学生在听课时必然会手足无措。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式开展“慕课”前,必须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概要、文学作品、作者背景、与课题有关的话题或活动等提供给学生,并根据文学课程特征、教学目标细化知识点,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预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慕课”平台的个性化学习工具,以便学生能及时掌握教学动态,与教师互动。


  例如,在教授战争文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中国战争时代的背景及文学情况,了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给中国文学界带来的伤痛。同时,可以圈定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曹禺的《雷雨》四部作品,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本进行阅读,以便“慕课”教学后,学生能有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战争文学状况的印象,使其更好地解读这个时代下的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


  实践证明,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新知识是一项快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生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深度的教学操作,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阅读作品、掌握文学理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录制短视频并与学生互动


  “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教师在“慕课”中主要起引导、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而不是全程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教师在制作课程微视频时,必须善于根据课程特点选择视频录制方式。例如,当课程偏互动时,可以录制讨论课式视频;当课程偏文学作品讲解时,可以录制点评式视频;当课程偏理论时,可以录制演讲式视频;等等。虽然录制方式不尽相同,但终极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快地掌握新知识点,激发他们的提问兴趣。


  例如,在使用“慕课”教授十七年文学时,教师可以重点录制讨论课式视频,并在视频中多次向学生提问“十七年文学有什么特点”“其特点是如何形成的”等,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使其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探讨。由于“慕课”教学方式较为节省时间,所以教师在师生互动结束后,经常会留出较多的空闲时间。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前阅读书籍的情况自行组队,对阅读作品展开分析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增强通过合作,共同探讨,得出最佳结果的能力。


  3.布置课后作业并做讲解


  “慕课”教学的另一个优势是线上存储功能。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录制的教学视频上传到“慕课”共享平台,供没有如期上课的学生观看,并为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提供辅助。与传统的共享平台不同,慕课在线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交作业,使其获得教师的即时批改意见。然后,慕课在线平台还会根据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自动统计作业的典型错误,以提醒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规避此类错误。


  例如,在用“慕课”教学法讲解“文革”文学及其所在的样板戏时代后,教师布置了如下作业:请查阅资料,说明从“文革”开始到结束,中国的“样板戏”数目有多少个,并列举其中的京剧数量。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文学课后作业题,但教师在批改后却发现,学生的失误率极高。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将舞剧《红嫂》纳入革命样板戏范畴。因此,在下节课上,教师可以选取舞剧《红嫂》作为解读作品,深入剖析革命时期“红嫂”用乳汁救治解放軍伤员的伟大精神,以及“文革”时期的人们对“红色”精神的膜拜。


  4.课后反思且着手改进


  虽然“慕课”的教学效率比传统教学高,但因其课程核心内容压缩力度大,无法统筹讲解零散的小知识点而容易使课程缺“角”,所以利用“慕课”教学法授课,必须及时反思,明确缺漏掉的相对重要的知识点,并结合传统授课法,采取补充性PPT等方式进行改进,以增强知识教授的全面性。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自行挖掘、整理教师未纳入“慕课”视频中的零散的重要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利用“慕课”教学法初步完成新时期文学理论讲解与典型小说的解读后,因课程时间紧迫,无法进一步解读新时期诗歌及其给新时期文学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所以就要求学生在顾城、舒婷、海子三位著名诗人中选择一个,选取其作品细读,并写一篇3500字的解析论文,这就使学生利用自学方式了解了诗歌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结语


  “慕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在课程要点的基础上录制合适的视频,以及利用慕课平台上传视频、批改作业、与学生及时进行互动等。教师也必须进一步完善自己,积极接受新事物,这样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目标。


  作者简介:曲明鑫

  第6篇: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学在历史岁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学也进行着自身的改变和进步,在接近七十年的发展、努力和探究之下,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伴随着越来越多人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现当代文学也得以更加细致和全方位的展现,相对应的是不断提升的学科地位。但是面临着现代化社会信息爆炸的现状,迅猛发展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侵略,使得现当代文学偏离了其原来的发展路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渐渐暴露出来的大部分问题,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生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和发展过程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结合,统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一般情况下,现代文学指的是从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之间的文学,当代文学指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文学。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时间点,它们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而产生,而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质是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也就是我们说的现代化历程。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指的是文学革命时期,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七年,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学社团,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和鲁迅。第二个十年是革命文学的十年,指的是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六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是巴金、曹禺和老舍等自由主义作家或左翼作家,而伴随着矛盾的作品《子夜》的发表,文学的形式也进行了创新。第三个十年指的是抗战时期,指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鲜明的时代特点被注入了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将社会背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反映出来,在这其中,国统区最为优秀的作家是钱钟书和张爱玲,而解放区最为优秀的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


  (一)、商业化的文学创作


  在现代社会,市场化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侵蚀了当代文学创作者的文学创作,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巨大变化,朝着文学功利化的方向发展,文学成为了谋取利益的工具,成为了名利的附属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刺激下,“纯文学”逐渐消失,伴随着大众文化在网络等传媒方式大肆发展,导致严肃文学对文学地位受到“俗文学”的挑战。文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启蒙、审美甚至教化功能,被逐渐放大的仅仅是文学的娱乐功能,抑制了文学作品中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严肃文学逐渐的被边缘化,仅仅被一部分的精英分子所接纳。伴随着文学的功利化,越来越多的作家进入到了市场和名利的竞争当中,他们希望各种奖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而获得,想让自己在文学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更加希望市场被自己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主导,并且从中赚取大量的财富,文学创作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庸俗化、名利化和市场化占据了文学创作过程,扭曲了原本正常的文学创作状态。


  (二)缺少自我审视精神


  对于“自我”的认真反思和审视,是文学研究和批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指的是“自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根基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当代文学创作的营养应该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阶段,自我的反思和审视被我们忽略甚至放弃,文学的发展自由散漫。因此,当代人深刻的心理,没有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缺少自我审视精神是文学极端化的表现。


  (三)缺乏创新研究


  通过分析人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可知,人们的生活被都市文化和网络文化填满,社会发展阶段非常迅猛且日新月异,在这个阶段,发展较快的是纯文学和先锋文学,并且成为目前文学领域方面研究方向和热点。举例来说,底层写作、革命小说和乡土文学。与此同时,在时代发展特征的影响之下,深刻的变化也在文学研究方面发生,造成了研究领域和形式的便捷化,导致功利性占据了文学领域的研究。在目前的时代社会环境中,我国大多数学者都在积极努力的对现当代文学发展进行研究,这种现当代文学研究热度的提高,虽然将文学研究领域进行了拓展,人们的文学视野和文学角度得到了增强,但完全没有体现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意义,并且将现当代文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缩减,造成了降低研究深度的后果,在大家忽略了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之下,文学创新研究更是迟缓,学术研究的负担过重的现象层出不穷。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方向


  (一)民族化的文学模式


  在当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回归传统,就必须要发展民族化的文学模式,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进行相符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西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民族文化还没有被一些当代文学作者忽略。举例来说,现当代文学当中,部分作者创作的白话诗歌,它们的来源多是描述民间的真实生活,或者是一些关于民间生活的歌谣,将民间的这一生活群体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族化精神的体现。与此同时,现当代文学创作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的心理,也在民族文化的描写和中华民间产物的汲取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积极地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对于外来文学的借鉴必不可少,但是中国传统的特色也要在创作过程当中得以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基石是传统文化和民间精神,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层次发展才会得到保障和促进。


  (二)世界化的文学模式


  将创作现当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作为出发点,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西方化”的观点要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进行剔除,文学发展的模式要走向世界化。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文化承载体,文学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它的发展应该能够将人类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进行反映,而不是将人的价值观进行否定或者是从中获利。文学没有国家的界限,也没有阶级的区别,所以,在今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种世界性的交流模式亟须被建立,只有这样,每个国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才能够得以保持,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才会更好的促进。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者和研究者要明辨是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扬长处避免缺点,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不是将创作动力基于西方文化,也不是固执地发展传统文化,而是要将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和创新动力的新文学精神进行建立,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是具有创新性的,看待世界文学要用整体的眼光,才会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三)人性化的文学模式


  通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发展史可以得知,中国的文学创作者在挖掘人性本质特征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方式,也会树立起一些人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发展人性化的文学模式,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中国当代作家不能忽视重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只有将经典进行重读,才能将新文化达到更好的衔接,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第二,要持续扩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氛围,在扩大的过程当中,还要持续的深入研究传统的古诗词和戏曲,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与此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变革或转型期的市民文学,将它的文学特性和社会效应进行认真分析,使得文学发展的平衡可以得到保持。第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缺少的是感动人心的语言,面对这种现状,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一定不能将自己的意识进行禁锢,要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将生命的意义进行寻找,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社会发展过程,用独一无二的方式进行重绘或记录。发展人性化的文学模式,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四、结语


  根据以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分析和概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应该将自身作为出发点,重视选择语言表达方式,不能忽略文字的运用,创造出具有积极作用的文学作品。第二,在当代文学的范畴内,需要更能体现时代性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要把这个目标谨记心中,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动力。第三,商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文学创作不能完全地受制于商业化,文学创作者要放大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发展民族化的文学模式、世界化的文学模式和人性化的文学模式,避免文学的功利化,将自身的影响力得到提高,文学创作要伴随着积极的心态,文学的创作者们要切实的体会到,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文化积累影响自己的文学作品的优秀程度,自己的文学作品不是名利场上的筹码。生活需要用心感悟,作品需要用心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未来创作方向由这样的文学作品决定。


  作者:马英

  第6篇: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探讨


  2014年11月14日,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系列活动在江西南昌举行,包括严歌苓、张翎、虹影、陈瑞琳在内的近百名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共聚一堂,分享了各自在海外的写作经历。在会上旅美华人作家陈瑞琳在阐释自己对“新移民文学”的理解时称:“我们新移民文学作家是从一个文化领域到了另一个文化领域,但是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吸取了母国的营养,我相信我们新移民作家可以写出本世纪最好的华人文学作品。”而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深刻地认识到新移民文学不论是在语言、形式,还是文学情感上都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深远的渊源。


  一、新移民文学的定义


  新移民文学主要是指上世纪70年代末,长期旅居海外的华人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经历了十年“文革”创伤后,中国社会需要修复的不仅是经济,还有思想,而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中外之间的交流逐渐扩大,一大批华人在留学、经商、求职的推动下纷纷移居海外,而这些人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家,然而他们虽然身处海外,但却没有切断与中国大陆的乡土之情,这些人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可以接受到多样化的知识和文化,而这给那些经历了长期的思想禁锢的作家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文化探究视角,因此在这种思想、文化差异中,一些作家纷纷开始反思中国历史、文化、情感,并由此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作者,其中严歌苓、哈金、张翎、陈河、林湄、沙石、鲁鸣等就是优秀的代表,而进入90年代以后,这些作家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在影视制作的支持下,许多优秀的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如严歌苓的《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等纷纷被搬上银幕,而这不仅表现出了中国社会对新移民文学的肯定,更表现出了新移民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的艺术价值


  如果将新移民文学比喻成一株植物,那么它的根扎在中国,它的枝叶则开在异国,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新移民文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化的多元性,移民作家由于长期旅居海外,其对于当地的文化有着不一样的解读,而这种新的文化观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必然会产生新的文学审美,例如在《少女小渔》中,作者就是通过对小渔这个背井离乡来美国务工的少女的经历的描写,来体现中国人在西方社会中的艰辛,以及在生活的重压下所体现出来的东方女性独有的温柔与善良;其二,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在经历了“文革”之后,这些人移居海外,在观察、思考了他国文化以后,反观中国历史文化,这些人有太多话想说,因此在反思历史的情感的推动下,许多作家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解读,例如在《小姨多鹤》中,作者放弃了描写抗日战争过后的余痛,而是将视角转向了普通的中国民众和日本妇女,而这在这样矛盾的身份冲突中,展现了人性的温情,民族间的差异以及对历史的思考。


  三、中国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移民文学的影响


  新移民文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容,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新移民文学也不例外,这一新的文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移民文学中只将创作情感集中在思乡、离愁等方面,而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情感对中国移民在海外的地位进行确认,而这种全新的文化情感所催生出来的对中国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反思,是之前的中国当代文学所没有展现出来的,因此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思想上,新移民文学都称得上是当代文学思潮的一个创新;其二,推动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移民作家以中国传统的文学情感,对海外华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弱点和光辉进行细致的刻画,这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世界文化融合的思考,也推动了中国价值观和民族修养在世界的传播。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融合,文学输出已经同商品输出一样被认为是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根本性差异,中国文学作品在输出的过程中屡屡碰壁,而新移民文学的兴起则逐渐扭转了这一尴尬的局面,这些移民作家从中国文学中吸收养分,并利用其身处国外文化中的优势,将中国文学以一种更加容易被外国读者认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搭起一座桥梁,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社会逐渐开放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包容共存的人文情怀。


  作者:贾开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