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冲破产品经济模式的束缚
发布时间:2024-04-15 09:47  

  长期以来,我国的邮电通信主要是作为政权机构的附属物而存在,邮电部门的经济核算长期也是收支两条线,全国邮电呈大锅饭模式。从198511日起,我国邮电通信企业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以通信总量为中心的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将收支差额管理改为利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实行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近年来,我国邮电通信急速发展。究其原因,应当说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对通信产业的饥渴所造成的对通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不可否认,经济核算制度的改革也的确给通信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活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邮电通信企业以通信总量为中心的核算体系,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困境。随意引进的所谓结算收入补偿,成本差异系数,调节系数等主观调节手段,已经使设计这种经济核算制的初衷面目全非。迄今,通信总量这一概念在通信企业不仅没有成为中心,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对引入这一概念的实用价值表示怀疑。最近,《邮电部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通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坚持与完善全网经济核算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邮电企业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自主经营。那么现行邮电经济核算制的本质是什么?要支持什么和要完善什么?邮电通信经济核算体制改革的路子下一步该怎么走?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邮电通信有三大特点?第一,邮电通信是通过传递信息产生效用?邮电生产的结果,表现为劳动对象的空间、场所的变更这样一种效用,而不改变劳动对象的实物形态。第二,邮电通信的生产过程就是用户的使用即消费过程。第三,邮电通信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本来,这些特点使邮电经济很难与产品经济模式划等号?,然而在计划经济就等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下,邮电部门的经济理论居然把邮电生产的成果定义为产品

 

  邮电通信到底是不是物质生产,它为社会提供的到底是产品还是劳务?这是一个既简单而且明确的问题,邮电通信生产的结果,表现为劳动对象的空间、场所变更这样一种效用这种情况与交通运输业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悤在《资本论》中指出:运输业所出售的东西,就是场所的变动《它产生的效用,是和运输过程即运输业的生产过程不可分离地结合在起的《旅客和货物是和运输工具一起运行的,而运输工具的运行,它的场所变动,也就是它所进行的生产过程。这种效用只能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费39;W在邮政方面,对于用户委托寄发的信函或包裹,除为实现预期地点转移而进行必要的业务处理外,对信函或包裹不会造成任何变更;在电信方面由于传递信息的技术手段与邮政不同,会使信息的表现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一定变化,例如在模拟传输过程中的调制——解调,数字通信中的A/DD/A变换,但是无论何种金换都要求信息不得丢失?而且,虽然作为传输媒介的光电等物质的形态和参数在传输过程中不断地变化,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把信息内容还原为原有形态,无论是声音,图象或数据,在空间转移后都要求在理想状况下不得失真。

 

  从邮电通信生产的资金循环过程来看,它与物质生产部门的资金循环也有很大不同。物质产生部门的资金循环(如图1)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而邮电通信的生产过程就是用户的使用过程。这种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不

 

  可分割性,也就决定了邮电通信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与一般物质生产部门不一样,其资金的循环只表现为供应过程和生产销售过程.,其间不具有产品和产成品的资金形态。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个概念所表明的乃是由劳动所创造的一种特殊使用价值,它与其它商品无异?但由于这种劳动提供的服务没有实物形态,只是一种活动,所以给这个特殊使用价值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服务,。服务,与任何一种机器,比如说钟表都没有区别。”[2]应当说马克思表述的概念是明确的。它说明邮电部门的服务是由劳动创造的一种持殊使用价值,是一种不以实物形式提供消费使用的服务,是一种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按照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定义,这种服务的交换价值就取决于完成服务所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个劳动量部分由不变资本的磨损决定——从而是由加到商品中去的物质化的总量决定——部分由活劳动(必要劳动和剰余劳动)的总量决定。这和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增值过程一样。”m因此,邮电生产与其他任何商品生产一祥,不仅生产使用价值,而且生产价值和为社会生产新价值。但是,也只有在商品经济中从商品的属性而言,邮电生产所产生的效用与其它具有实物形态存在的商品无异。对于物质生产而言,产品若参与交换就成为商品,产品不参与交换就不成其为商品。同理,对于由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产品,反之,它不参与交换也就不成其为商品,这一切都是以市场交换为前提的。

 

  在市场经济中,服务可以成为商品,但是许多服务行业并没有把它们的劳动成果用产品这种形式来表示。科学地讲,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的具有实物形态的成果,应当称为产品,第三产业中由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所提供的有益效用或服务应当统称为劳务。邮电通信生产的成果应当属于劳务的范畴。邮电通信不生产具有实物形态的产品。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一致而对邮电通信所提供的效用赋予某种产品的形式,例如电话多少张,电报多少份,甚至用不变单价把不同形式的效用用统一的货币单位来表示,这在统计上还是合理的。因此,邮电部门在统计上把邮电为消费者提供的劳务称之为邮电产品也无可非议。但邮电产品量更确切地应称之为邮电业务量,国家统计部门衡量邮电部门生产成果所使用的邮电业务总量指标显然只是相似于物质生产部门所使用的总产值指标。

 

  邮电生产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点。除市话,农话由一个企业自身完成的通信成果外,多数情况下为一个消费者提供完成的通信服务需要两个以上通信企业才能完成。改收支差额核算为利润核算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全网收入的再分配。本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多种办法,但在高度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下,由于业务总量指标与产值指标的相似,邮电经济核算体制的早期探索者从一开始就没有避开物质生产部门以产值为中心的路子,实际上基本框架完全套用了前苏联邮电部门经济核算的模式。

 

  1984年邮电部颁布的《邮电通信企业试行经济核算制的暂行规定》指出:邮电通倌企业经济核算制的基本内容:(1)、加强计划管理,建立健全生产財务计划管理体系,逐级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2)、建立以通信总量为中心的经济核算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考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3)、加强业务收人管理,实行按企业完成的劳动价值量进行收人再分配;(4)、建立健全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加强成本核算,促进成本管理,逐步实现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经济核算制;(5)、核算企业利润,逐步改变企业收支差管理为企业利润管理,实行利润

 

  分配。为了实现上述框架,经济核算制的设计者把用邮电产品表示邮电业务的思路进一步推广,把邮电给消费者提供的劳务按企业为分进、出、转三种类型割裂开来引入邮电通信企业产品的概念,制定了上百种企业产品的名称,再仿照工业企业计算产值的公式设置出个通信总量指标从公式的设置和整个经济核算制的内容可以看出,在这种体制下,尽管把收支差额管理变成利润管理的形式,但实质上全国邮电部门仍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大企业,各地邮电企业只不过处于车间的地位。经济核算制的设计者是企图使计划机构通过对产品的详细分类与对使用价值指标的全面指标化来控制企业的产量、品种、规格、质量等。在这样的框架结构下,市场交易变得不重要了,经济活动均倾向于内部化。这显然与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在解放初期这种体制就已经在我国工业企业实行。这种套用前苏联的以实物指标为对象的计划数量调节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产品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内部出现两种对立的因素影响其经营目标和动力机制。

 

  第一种因素是由数量调节的平衡目标决定的实物指标,如产值、利润指标,它由计划机构下达给企业。一旦目标确定,计划机构就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施。一是对企业提供各种物质保证;二是通过人事组织控制保证目标的实施,三是采用相应的奖劻措施刺激企业追求计划目标。

 

  第二种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内部集团利益,如争取企业职工收入与福利的增长,追求个人闲暇的增长。在企业职工所支出的劳动能转化为收入的条件下,追求个人收入便是其目标,而当劳动支出无法转化为收入的条件下,追求闲暇或轻松便是收入的可替代形式。

 

  在产品经济模式下企业内部这两大因素往往是互相对立、互相抵消的。前者迫使企业去追求完成计划任务,而后者则导致企业追求更轻松地完成计划,甚至压低计划任务。

 


  企业经营目标的对立也带来企业动力机制的对立。一方面,为了促使企业完成计划指标与任务,计划机构采用物质保证,指标考评,奖励与惩罚等措施驱动企业,这就是企业经营的外部动力机制。但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集团利益目标则在刺激企业去追求职工收入的极大化或争取更多的闲暇,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说计划机构足眵强大,受控企业数量不多,这两种动力机制也可以得到协调再充分发挥以促进生产,譬如说战时体制的强大压力,发展中国家的初期经济都可能对产品经济的模式造成适宜气候。苏联在二战及以后的一段时期,以及我国解放初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正是产品经济模式的两种对立动力机制或得以协调或第二方面受到压抑的情况下的一个特定的阶段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计划机构的官僚化和受控对象的大量增加,两种动力机制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突出,以至于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固守产品经济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陷入困境。这个问题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八年来,围绕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个话题已经过好几个回合的论战,但至今还有相当多的国营企业没有跳出产品经济模式的桎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因而在许多需要转换机制的地方不敢越雷池一步。

 

  邮电部门的经济核算制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正式出台的,本应当对其它行业在产品经济模式下的困境有所警觉,应当跳出产品经济的框架来考虑邮电经济核算体制的改革,但邮电全程全网的特点使计划经济的概念在邮电部门经济理论界根深蒂固,这些年来的许多理论文章都津津乐道地把这种经济核算制标榜为社会主义国家持有的经济现象。现在小平同志的讲话已经明确: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所以,彻底跳出产品经济模式来考虑我国邮电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经营管理体制已经是时候了。

 

  在经济核算制中有几种价格形式出现,这些价格是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全面的成本测算并依据价格等于成本加上一定利税率的理论方法来制定的。

 

  本来,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价格的积极作用在于其结构的引导功能,价格与产量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构成市场机制调节,分配社会资源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事实上的高度行政集权,特别是内部结算价格根本没有参与市场交换,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原来设想结算价格应该具有的结构调节功能基本上没有体现,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

 

  以通信总量为中心的路子实质上是产品经济模式,是依靠数量调节与实物平衡组织经济运行的。但为什么以通信总量为中心的指标体系不使用实物指标呢?这是因为实物指标有一些固有的弱点:(1)各种使用价值的计量单位不统一,无法表示总量概念,更无法综合地表现生产总成果和经济效率,这给计划机构核算评价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2)实物数量指标无法表示生产的结构比例,部门、企业间的地位变动趋势也无法显示;(3)综合性的经济活动难以实物化,工资、成本、利润核算社会购买力的测算也是数量调节与实物指标无能为力的;(4)实物指标是具体的数量指标,巨大的数量信息是计划部门难以接受处理的,为了对此进行简化与综合处理,也必须采用均质化的指标。由此,价格这种形式也就被迫出场了。

 

  对于邮电经济核算体系中出现的邮电专业产品不变单价,邮电企业产品不变单价,其功能是明显的。对于结算价格似乎应该具有结构引导功能,比如说引导企业完成进口和转口业务。但是,由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市场作用日益加强,而内部结算价格并未参与市场交换,因而内部结算价格的调节功能并没有得以体现。

 

  刚开始实行经济核算制时,考虑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如人口密度,工农业发展水平,平均使用邮电量,自然条件,成本高低等)极不平衡,邮电部把结算价格分为九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价格体系,使用起来非常繁琐。1989年邮电部制定《邮电通信企业经济核算制完善办法》实行全国统一结算价格,用成本差异系数来调节客观成本差异。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