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宗教建筑增多,宗教活动频繁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基督教堂的广泛兴建。在辽宁农村,教民集资兴建的基督教堂赫然而立,教堂里不时传出的诵经声与赞美诗,活动也十分频繁,如阅读《圣经》、祷告、聚会以及每周的礼拜活动。另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辽宁一些地区出现了滥建寺庙、道观及祠堂的现象。有些地方新建了大量庙宇,不仅建筑面积大,且设施齐全、装饰华丽,修建费用多直接来自农民。在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农村地区,为发展旅游业,兴建的寺庙、佛像更是难以计数。同时,宗教活动的内容也相当繁杂,每月初一、十五都有诵经、烧香等佛事活动,至于佛诞、菩萨诞等重大节日则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宗教建筑的增多及宗教活动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宗教信仰需求的增加。
2、农民信教呈现“四多”状态
辽宁农村地区信教者遍及各种年龄及职业。但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第一,从宗教信仰的性别结构讲,女性信徒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辽南地区信教群众中,女教徒占到了 70%以上。第二是老年信徒多。80 年代以来,变革的农村给老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从宗教中寻找自我,寻求安慰。第三是举家信教者居多。农村的家庭关系较为牢固,父母信教往往带动、影响、促使子女也信教。第四,文盲多。宗教信徒总体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特别是农村教徒。由于文化程度低,他们对一些神怪传说、迷信活动缺乏科学的判断和解释,往往从宗教方面的知识里寻求答案。这为农村地区一些地方打着“宗教”的招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也为“邪教 " 的出现培植了深厚的土壤。
二、当前辽宁地区农民“信教热”的原因分析
宗教的根源是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于当前部分农民走向宗教并引发了“信教热”的现象,其原因虽是错综复杂的,但必然都源于农民的现世生活世界。总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为农村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促使农民信教
中国的社会改革与很多国家不同,中国这种全面且带有根本性变化的剧烈变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自 1978 年农村改革序幕拉开,从此,中国农民就体验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变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可喜变化,但同时也承受着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贪污腐败成风、价值观念混乱、行为失范、道德滑坡、人际关系淡漠等不良现象所带来的巨大阵痛,并最终导致了农民精神信仰世界的嬗变,部分人在迷茫与无助之中抓住了宗教伸出的“救命稻草”。因此,农村社会转型带来的短暂“失序”状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教热”。
2、当前农村民众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推动了农民信教
农民选择皈依宗教虽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但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探讨农村“信教热”的原因,就不能不重视来自农民自身的动因。首先,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了愚昧无知,使其认识能力不强,更容易出现心理困惑,陷入非理性的泥淖。低文化素质导致农民很容易就发生信仰宗教、甚至是现代迷信、伪科学与邪教等非理性行为。其次,中国农民在生活中的一些世俗因素也是促使农民信教的动因,如祖辈沿袭导致的信教;以驱邪、治病为目的导致的信教;因家庭关系不和、邻里冲突等人际关系失衡导致的信教;还有的为了求得福寿、保障发财而信教等等。这就为农民个体接近宗教信仰体系提供了可能,从而引发了农村“宗教热”。
3、宗教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也助长农村民众的信教热情
农村宗教热潮的兴起,除了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之外,还与当前宗教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密切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与中国农村传统文化、民俗信仰的融合及宗教界人士为适应世俗化所做的努力都增强了其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基督教宣讲《圣经》思想时已经不再一味地排斥中国民族传统中的一些内容,宣扬“原罪说”同时也不反对“人性善”,不仅满足了农民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还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获得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丰富多彩的宗教组织活动满足了农民对精神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如基督教为的做“礼拜”、唱诗班等,对于精神生活十分贫乏的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三、当前促使辽宁农村信仰合理化的路径选择
宗教势力在辽宁农村地区的大范围扩张,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辽宁地区农村信仰不合理的状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塑乡村的社会文化氛围
抑制农村各种信仰世俗化需要社会文化的重新塑造。首先,社会文化要正确宣传农村信仰的性质和作用,将优秀的民间信仰同宗教信仰与迷信、盲目崇拜等思想区分开来,使人们对宗教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其次,要淡化社会的“功利性”文化氛围,为抑制我国农村信仰过度功利化、世俗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此外,加强民间信仰有关知识的普及,也非常重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信仰,是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要彰显民间信仰的文化内蕴就必须宣传民间信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民俗学方面的有关知识,让村民认识到民间信仰中包含有大量文化意蕴,使群众的民间信仰行为变成一种文化的感悟和认知行为,从而学会欣赏民间信仰中固有的文化底蕴。
2、提高农村中老年妇女的社会资本
首先,将性别平等的观念纳入到社会文化的主流。可以借助农村集会、庙会为阵地,以戏曲、电影等文娱活动为载体,倡导两性平等及尊老爱幼的文明活动;也可以在农村社区进行图文并茂的广告宣传和两性科普知识来推广性别平等意识。其次,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妇女的宏观教育投入,提高老年妇女的文化资本。主要着力发展农村妇女的基础教育,加强农村青壮年妇女扫盲工作,以及农村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最后,增强对农村妇女的社会支持,提高老年妇女的社会资本。要实行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策略,找准两种养老方式相结合的切入点。
3、根据辽宁农村实情,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农村宗教信仰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根据辽宁农村实际情况,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逐步建立健全项目齐全、标准有别、协调配套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救助、保险和服务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三根支柱,也是递进关系的三个层次。此外,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种基本保险和其它多种补充保险。同时,还要大力开展社会互助活动,引导、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互助互济,积极探索社会互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形成社会互助制度。只有让农民生活实现“病有所治,老有所养,穷有所济”,解决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才能提高农民抵制迷信思想欺骗性诱惑的能力。
4、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增强农村信仰转化动力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