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范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教学的需要.本文就培养师范生这三种能力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品质;合作精神;教学能力
21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化的时代,是充满了竞争和挑战的时代.
当今,国际上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发展科技才能在世界有一席之地.要提高、发展综合国力,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发展,师范必先行.因此,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教学能力的新型教师,是我们师范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树立科学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精神的策略
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与80年代的师范生比,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不能承受挫折,缺乏社会责任感,学习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些不良的习惯,我们做了如下改革.
1.数学家事迹的激励作用
数学漫长的发展史中,呈现出很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数学的发展,献给了人类知识的进步.数学的发展史中含有丰富的感人的故事,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教育学生的素材.因此,数学家的事迹在数学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数学能力和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对数学专业的师范生建立良好学习品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具.
2.数学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鞭策作用
数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每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背景.通过学习数学史的内容,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通过数学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品质,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还可以考察历史上的数学思想方法,强化数学素质教育.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的策略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应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团队精神更具有时代内涵,更符合时代精神.在师范教育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团队精神有重要意义和现实迫切性.有了学习的团队精神将为以后共同研讨和教改打下良好基础.
1.学习小组,培养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具体做法如下: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师生共同制定如下数学内容.
(1)主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应讲哪些内容,如何落实这些内容,如何引课,选择哪些例题,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讲解每个例题及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本节课的能力目标,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有哪些方法和技巧等.可以边学边讲边完善,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安排小组的一名成员讲解相关的内容.
(2)通过小组成员再次对上述的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对上述的同一个问题进行改进,之后再安排小组的一名成员对相同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反复推敲直到全体成员满意为止.
(3)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各个小组把讲解最好的成员派到其他小组再去讲解各自小组研讨的内容,新的小组的同学再提出改革的方案.通过以上的交流,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们得到最多的知识;同时,使爱学习的学生对学好数学信心十足,不爱学习的学生开始对数学有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2.课外活动,促进合作意识
开展不同形式的班会和团会、课件制作和教学研讨等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好处.在这样的实践中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好处和重要性,促进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交流学习的好习惯.不但提升了学习能力,同时也提升了知识结构,为以后从事工作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师范生素质培养的策略
1.加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1)早读课成为师范学生练习胆量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良好平台.
(2)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师范生的素质.
(3)实行导师制,全方位地指导师范生讲课和见习、实习和班主任工作.
2.重视师范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现今的教育事业常常出现教师违法的行为,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服务意识,没有分清他们的角色.我们通过开展周班长制、周班报制、周组织学习制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尊重和理解他人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3.重视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根据小学教学的需要,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减少了高等数学课,增设了小学数学思维训练课和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教法课、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课,还开设了与小学相关的音乐、舞蹈、绘画、体操等选修课.通过平时抽考和期末严考的形式给学生学科分数,为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奠定了必要的知识.
通过以上的三个策略的实施,使数学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培养了一批知识过硬、教学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小学数学教师.
作者:张继斌
【参考文献】
[1]龚慧明,张涛.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师范生的素质教育[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
[2]张继兵,周艳华.谈数学史的激励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7).
[3]王军.浅谈技能训练对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5).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