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定于情人节上映的爱情悬疑电影《谋杀似水年华》对原著的改变引起了观影观众尤其是原著书迷的不满。本文通过对原著和电影的对比,分析《谋杀似水年华》在由小说到电影改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谋杀似水年华》;小说;改编电影;陈果
今年2月14日情人节档期上映的电影《谋杀似水年华》是由悬疑作家蔡骏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双金导演陈果执导并改编,作为其进军大陆第一部商业电影。陈果表示对《谋杀似水年华》的原著小说中所表达的绝望、凄美的情愫及无可奈何的命运感充满兴趣,认为与自己此前作品中的风格相契合。
但这部有着较多读者基础的影片在情人节上映的当天,在各院线只有5%的排片量以及当日观影票房的倒数。读过原著的观众认为,电影改没了小说里的一些重要线索以及人物性格。总结而来,电影在改编的时候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删除了重要事件和线索
《谋杀似水年华》这部小说主要写了在十五年前,一个大雨滂沱的夏夜,南明高级中学对面的杂货店发生了一起离奇的谋杀案,唯一的目击证人是死者十三岁的儿子秋收。十五年后,案件尚未告破,负责此案的刑警因公殉职。在筹备葬礼的过程中,警察的女儿田小麦意外发现父亲遗留的工作手册,提及十五年前那桩谋杀案的凶器:一条奇异的紫色丝巾。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在葬礼上播放前东德侦探剧《幻觉》主题曲,田小麦找到一家“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一切”的淘宝店,却身不由己地卷入的案情之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桩诡异的连环凶杀案、一幕时代造成的社会悲剧、一份单纯到绝望的爱情渐渐浮出水面。
小说的开头详细的介绍了1995年夏天发生的谋杀案,杂货店美丽的女老板被一条十分漂亮的紫色丝巾活活勒死,而女主角田小麦的父亲田跃进便是负责这一桩命案的刑警。田跃进在案发现场找到了唯一的目击证人——女老板的儿子秋收,将他带回警局询问。因为秋收刚从农村老家第一次到上海变目睹了亲生母亲被人杀害,戒备心理很强。刚开始什么都不肯说,田跃进就一边找线索一边观察他的情况。直到他说出:“凶手是一只恶鬼!”并且说只要看到照片就一定能认出凶手。田跃进奔波了几天确定的犯罪嫌疑人最后都被秋收否认了,案件陷入了僵局,但田跃进仍想破获这起案件。秋收在上海无处可去,在老家的父亲也因为火车没办法赶来,所以田跃进才将秋收带到自己家中暂住。而在电影中,内容被缩短到田跃进勘察完现场就将秋收带回家住。这样的删减改编虽然没有明显的逻辑性问题,但整体来看,因为缺少了田跃进和秋收之间的互动还有田跃进对这件案子的心理活动,所以会导致前后逻辑不连贯,对观影观众来说,剧情发展的很牵强,没有小说中通过大量心理活动描写那样自然而然的发展。
电影中将小说中第二个被紫色丝巾勒死的受害者慕容老师的相关内容整个删去了,变成了受害者只有两名——秋收的妈妈许碧珍和田小麦的闺蜜钱灵。而慕容老师却是整个故事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角色。她是南明高级中学的老师,也是田小麦和钱灵的高中语文老师。小说中描写的慕容老师是一个漂亮有魅力但是已经30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女老师,她很喜欢田小麦。自幼丧母的田小麦也很受用慕容老师的关爱,她在心底将慕容老师作为自己的偶像。但是当她看到慕容老师和秋收经常在一起唱歌聊天的时候,田小麦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她开始频繁的去学校对面的小卖部里找秋收,躲着跟自己很亲的慕容老师。可以说,慕容老师是少年时期田小麦和秋收感情的催化剂。如果没有她,田小麦没有那么快发现自己的心意。在慕容老师被杀之后的夜晚,小麦一个人在学校外烧纸给她,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两个小混混妄图欺负她,是秋收及时出现救下了田小麦,有了这件事,才促成了小麦高三时两人在一起的场面。但在电影中,这些情节都被删了。本来田小麦主动的感情变成了秋收1995年在田家暂住时就对小麦有所表示。这样来看就有一些不经思考,一个刚刚目睹自己母亲被杀的小男孩在凶手还没有抓到的情况下,对一个还没有见过几次面的小女孩表白。这样的感情线并非水到渠成,而是为了让男、女主角有感情戏而产生感情,不合情、不合理。
二、弱化了人物关系和矛盾
电影中的田小麦是一个从小很乖很懂事的孩子,父亲的同事老王和丁姨都说小麦是个听话的孩子。这跟小说中的田小麦截然相反,因为父亲田跃进是一位刑警,经常在外奔波忙着破案,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在家陪女儿,这就让年幼的田小麦对父亲的印象很不好。加之,田小麦的母亲在她幼年时生病去世,去世前犯病在抢救的时候,田跃进因为在外破案没有及时赶去医院,这一直是小麦心里的一个心结。所以,在原著里,田小麦田跃进的父女关系一直都是不好的,没有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而田小麦从小到大唯一的好朋友就是钱灵。但是高中时期,钱灵和正处于青春期的田小麦的对爱情的看法是不同的,钱灵像普通的同学和家长一样认为应该找一个世界里门当户对的人,而田小麦认为爱情就是纯粹的爱情,没有这么多物质因素的干扰。因为有了和父亲从小的矛盾以及跟闺蜜观念的差异和疏远,让田小麦在学校对面开杂货铺的老板的儿子秋收越走越近。年轻的心总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小麦对秋收动心看似不合理但又是最顺理成章的。哪怕是后来父亲和老师们的警告还有学校同学们的鄙视,都没能动摇小麦对秋收的感情。
然而在电影中,田小麦被塑造成一个乖乖女的形象,对很有可能取代自己妈妈位置的丁姨也都很关心、有礼貌,跟田跃进之间也似乎没有了矛盾。至少在电影当中,并没有父女之间关系不好的情节。直到田跃进知道了自己的女儿在跟秋收谈恋爱,在两边游说想让他们分手时,影片中的田小麦出于捍卫自己的爱情跟父亲不欢而散。这样情节上就从父女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爆发变成了叛逆少女为恋爱和父亲翻脸的狗血青春剧剧情。
可能是因为电影时长的限制,原著中大量田小麦内心独白的描写都没有用到。也从原著中的田小麦一人视角的描写改编为多人视角的描写,但自始至终没有用到一句人物内心独白。这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增加了观众体会情绪的难度。没有表达角色心中的想法,矛盾没有被激化,也就削弱了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人物矛盾也就没有那么刻骨铭心而是想一出又一出叛逆少年的小打小闹。
电影中变动最大的就是秋收不是因为恨小麦而离开她而是因为田跃进的请求所以才离开了小麦。而原著中的田小麦之于秋收就如同东野圭吾《白夜行》里的爱情:“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秋收的母亲被人杀害,凶手一直没有找到;没有考上大学,和父亲经营者一家杂货店,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大城市里经受着各种人的看不起。他的天空一直都是黑夜,对秋收来说,小麦就是他的太阳。但因为钱灵的陷害,让秋收以为小麦抛弃他了还将他关在地下仓库里三天差点没命,他的父亲也因为四处寻找他而车祸身亡。那以后,秋收的世界里便只剩下黑暗,他恨杀了他母亲的凶手,恨撞死他父亲的司机,也恨他深爱着的小麦。这样隐忍的秋收才会一心想着复仇,他的光不见了。
但是电影中改成了关他在地下仓库的是小麦后来的男朋友盛赞,虽然其他情节都没有变动,但这样秋收对小麦的矛盾就没有了。他离开小麦仅仅是因为田跃进的请求。这样的改变使得秋收从小说中一个因为被世界抛弃所以想着要复仇对小麦又爱又恨感情矛盾的农村少年,变成了一个和小麦谈谈恋爱却又想着杀人报复的问题少年。
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常常会引起较大的争论,而其中大部分是围绕着对于原著的忠实度而展开的。既然选择了一部文学作品来拍电影,说明认可这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所以在改编过程中肯定要在尊重原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而非自己架构。电影情节和作品本身内容之间的贴合程度,仍然是今后文学作品改编电影过程需要谨慎注意的问题。
作者:陈羽璇
【参考文献】
[1]东野圭吾.白夜行[M].南海出版公司,2013.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