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及生活的压力,往往会感到不适应,学生中心理不健康人数达到15%~30%,甚至更高,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部1999年15号文件,即《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强调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做为一线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工作,就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一个将军要想打胜仗必须了解敌情,一个医生要想治好病人必须了解病情。同样,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要做到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前提条件,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只有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细微变化,才能捕捉到最佳的教育契机,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窍门
2.1 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主创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品质,可利用讲座、表演等形式放手让他们结合教材内容去感悟,使健康正确的心理属性内化,形成强烈的内聚力。
2.2 把教材内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目的是通过对教材的现象去感悟,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2.3 把学与练结合起来。“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活泼、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明辨是非,巩固正确的理念,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现。
3 组织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可在班级里,学校内开设“悄悄话信箱”、“知心热线”等,让学生以纸条或其他形式把信息反馈给教师。也可直接找老师以聊天的形式,把信息反馈以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和老师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教育、指导、启示等让学生的各项问题得以解决。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对遇到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烦恼和困惑的深层原因。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儿童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矛盾最为集中的时期,因此遇到各种心理困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比较高,如学习困难及对学校不适应的问题、各种学习障碍的治疗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这些典型的心理问题,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危机,促使他们心理健康更好地发展。
3.2 帮助学生增强自知之明,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言下之意是一个人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其中尤其是自我评价方面的问题表现最为突出,许多心理冲突与困扰都与此有关。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确立适合自己计划标准,使自己的期望值适合自己的发展标准,才能承受挫折的打击,更好地正视现实,接纳自我。
3.3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诊断,作出初步的鉴别和判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应从其认知、情绪、行为、人格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分析的性质,程度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找到矫治的方法。为家长提供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使学生和家长关系融洽、和谐。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而且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更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现在,国家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担当“保健医生”的角色,为新世纪和谐的社会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下一代。
作者:蒋丽梅 来源:园丁论坛 2011年4期
第2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以心理健康为前提条件的。心理健康作为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内涵。我们极有必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制高点,作为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个具体举措
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在逐渐增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孕育而生。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中小学生出现了一些新的心理问题,而且人数正在扩张。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说当时三成中小学生心理有问题。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我们堪忧。
2.中小学生包括不少家长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
一些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持回避和恐惧的心态,一些家长与老师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他们往往是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被看作是学生自身的不可改变的心理特点,这样的结果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家长、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
在我国很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正式被人重视,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完全忽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变革等问题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跟不上心理问题的出现的步伐。时下,如何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这里的转变教育观念意味着实现由应试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就目前看,教师并不是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不想搞心理健康教育,制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主要障碍在于教师所面临的学校管理政策与措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扎实开展起来,能否收到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的教育观念、管理政策和措施。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务之急。
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是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教育机构。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组成由领导、专家和一些有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落实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形成向心力和执行力,力争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我们应该确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通过长期与家庭之间的沟通、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育子女的行为,创建健康、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样,学校也要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途径形成一种合力,才会得到最佳效果。
4.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其专业知识也远远不能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师资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解决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挑选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培训,使之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5.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
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小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的人数呈上升态势,并且越来越低龄化。学校开辟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通道,是为心理异常学生,及时化解心结,驱散心灵阴霾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通常有:一是建立德育(心育)导师制,即安排富有爱心和教育经验的老师,与一部分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如特殊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留守学生等)学生结成对子,作为他们的德育(心育)导师,定期和他们谈心交流,随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让他们轻松快乐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二是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安排专兼职教师坐班,接受师生来访,通过相对专业的咨询手段,矫正不良心理,矫治心理疾病,及时将心理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转移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治疗,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作者:陈万忠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年6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