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经贸和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会计的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会计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拟从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入手,针对我国目前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分析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随着近年来经济一体化浪潮不断高涨,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国际化程度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经过中国会计人多年的努力,中国会计界对有关会计国际化方面的理论和实务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解和认识, 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只有认真分析影响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因素,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规范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会计国际化,保证我国的会计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参考目前的文献资料,对“国际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找寻各国差异之所在,求同存异,以更好地促进国际交往,这是会计国际化研究的早期思想。
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大家认可的一致内容,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达到国际间处理有关事务的可比性和同质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这种观点在目前占有较主导的地位,特别是国际性的有关组织更是支持这种观点和以此作为目标。
对于前两种观点可以理解为会计的国际协调;后一种观点不仅要求国际协调,而且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中国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历史进程及现状
我国于1990年开始起草有关会计准则的草案,1992年之后,已陆续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十多项具体会计准则,1998年10月成立了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基本大法,以会计准则作为基本业务规范,以会计制度规范作为具体核算行为的会计法规与核算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我国又于2006年2月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 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国际趋同,有着国际会计准则的烙印。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中国一直在为本国的会计国际化不懈努力着!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新会计准则共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涉及关联方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重组、收入、投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等会计实务的38项具体准则。新会计准则有效借鉴了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最大亮点是引入了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首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新会计准则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进一步强化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此外,新会计准则体系在相当的程度上扩大了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范围,并符合在资本市场发展中逐渐成熟的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高要求,使得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赢得外国投资者更多信任,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按照国际会计标准制定出来的财务报告,更有助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1.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施新会计准则
近年来,我国经济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和投资的增加,金融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发展,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等原因都使得会计准则全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企业必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为了有利于外国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为了便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证劵市场筹措资金,就必须加快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性和透明度,降低国际投融资成本,提高我国国际投、融资和吸引外资的能力,以此来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所以,全面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的迫切要求。
2.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需要实施新会计准则
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和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内的各种制度要按照国际规则来进行修改变化,会计也不例外。尤其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事实下,财务报表已成为一种全球化资源分配的决策依据。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多年摸索、总结的成果,使一些必要的合理内容在我国的准则中加以体现。此外,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来规范和指导我国的会计实务,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也将产生重要作用。应当注意的是,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允许由于国家在经济环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监管水平等原因在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它也不是简单的协调,而是协调的进一步深化。
四、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目前,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准则仍存在一定差异,并且形式上也是以会计制度为主,而不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形式。我们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按照国际惯例,继续修订完善已颁布的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朝“准则控制”方向不断迈进。
2.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是准则与制度并存的规范模式。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是围绕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会计制度则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会计准则因其以原则为导向的特点使其比会计制度更具灵活性。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功经验,我国在逐步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变的同时,对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应作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规定。对于非上市公司或中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通过会计制度来规范,或者允许他们执行有别于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或者制定面向中小企业的特殊会计准则。这样做也是符合国际化趋势的。
3.加快培养国际会计人才
人才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实际执行,而会计人员综合知识匮乏、知识屏障过于明显的现状使我们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又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4.认真对待会计国际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
会计国际化绝不应是简单的“盲从”,而应立足本国实际,使国际会计准则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的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价格、财税、社会保障等宏观管理体制尚在改革之中,虽然我国的资源配置体制已经逐步让位给市场,但是由于缺乏充分和公开的市场竞争,所以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还很不规范,尤其国有企业关联交易极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推行建立在高度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国际会计准则,势必使企业乃至国家的利益受损,从而消减了国际会计准则应发挥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本国国情,我国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决定了渐进式的会计改革,只有以科学化为指导才能使国家化与国际化的矛盾趋于统一。
5.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界的地位
作为世界上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我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全球公认的、易于操作的会计准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积极发展与国际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及会计师组织的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会计方面会议上屡有上佳表现。实施新会计准则的第二个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关于修订《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的公告,建议降低对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企业的披露要求,表示本次修订考虑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将进一步消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新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此消息一发布即受到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欢迎,这表明了中国在国际会计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长。所以,应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话语权,从本国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反映本国的特殊环境,了解新的发展动向,从源头上尽可能掌握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主导权。
作者:段光志 来源:商场现代化 2011年12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