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疼痛的护理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15:59  


第1篇: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疼痛的干预效果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MCU)中,早产儿及患病足月儿接受的治疗、护理中包括了大量与疼痛有关的诊断性、治疗性操作,其中最常见的为足跟采血。大量研究证实,反复疼痛刺激可对新生儿造成一系列近期、远期的不良影响。然而,新生儿经历的大量操作性疼痛仍未得到控制,原因包括: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不足,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缺乏非药物干预疗法等。因此,探寻有效、安全的非药物干预疗法对新生儿疼痛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非营养性吸吮是指婴儿口中仅放置安慰奶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并无母乳或配方乳吸入。本研究旨在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疼痛的干预效果,以便为新生儿疼痛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7年1哨月在北京市1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NICU便利选取了50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36例,足月儿14例。入组标准:①胎龄>30周;②血总胆红素<205.2umol/L;③足跟采血一次成功;⑤出生体重>1.25kg;⑥吸吮速度>30次/min。排除标准为:①出生后5minApgar评分<10分;②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③24h内使用过镇静药或镇痛药;④有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⑤需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⑥有先天畸形或手术史。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


1.2.2干预方法:干预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即在足跟采血前给患儿口中放置橡胶奶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足跟采血全过程保持安慰奶头在新生儿口中。对照组在足跟采血的全过程中不给予任何缓解疼痛的措施。


1.2.3观察指标:①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出生体重、胎龄、干预前的体重、日龄、足跟采血次数、行为状态评分、足跟采血时间;②疼痛指标: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心率、在足跟采血结束后30s内啼哭时间超过5s的人数。


1.2.4资料收集方法:根据医疗病历及护理记录单填写新生儿的一般资料,足跟采血前15s评估新生儿行为状态并给予赋值[6],即:安静睡眠=1;活动睡眠=2;困倦=3;安静觉醒=4;活动觉醒=5;哭=6。自针刺足跟始至足跟采血结束,用秒表记录新生儿疼痛面容(‘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同时出现)的持续时间、发出声音啼哭的时间等值。自足跟采血前1min至足跟采血结束后1min,每15s记录心电监护仪显示的心率。


1.2.5资料分析方法:所得数据以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为t检验、X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研究前体重、足跟采血次数和时间、行为状态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新生儿在足跟采血过程中疼痛面容持续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在足跟采血过程中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平均为44.5s,干预组为23.0s。经t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9.52,P<0.01)。


2.3两组新生儿在足跟采血过程中啼哭时间的比较对照组新生儿在足跟采血过程中平均啼哭时间为40.8s,干预组为11.6s。经t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0.55,P<0.01)。此外,干预组中有2例足月新生儿在足跟采血时根本没啼哭。


2.4两组新生儿在足跟采血结束后30s内啼哭时间超过5s的人数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在足跟采血结束后30s内,干预组7例、对照组23例啼哭时间超过5s。经X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1.33,P<0.01)。


2.5两组新生儿心率的变化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在足跟采血前心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P>0.05)。但是,自足跟针刺始至足跟采血结束,两组心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19.85,P<0.01),对照组心率明显较干预组快;足跟采血结束后1min,两组心率之间的差异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F=8.50,P<0.01),对照组心率仍明显较干预组快。足跟采血前两组的心率变化趋势近似,但自足跟针刺始至足跟采血结束,对照组心率上升幅度明显较干预组大;足跟采血结束后1min,两组心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干预组心率已接近足跟采血前的水平,而对照组的心率与采血前相比较,仍有差距。


3讨论


3.1足跟采血对新生儿造成的疼痛反应及其评估方法


足跟采血既是我国母婴保健法》法定的筛查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先天性疾病的可靠方法,又是临床上监测血常规、血糖的常用方法。研究报道,足跟采血是NICU最常见的诊断性、治疗性操作,新生儿每天经历24次,而且病情越重的新生儿经历的次数越多。


新生儿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疼痛,但是会出现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足跟采血可致新生儿出现疼痛面容,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可同时出现,并发出高尖、频繁的啼哭声音,并使新生儿心率明显加快。提出新生儿期疼痛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可替代主观自述而作为有效的评估疼痛的指标。目前广泛认同的新生儿疼痛行为评估指标是哭声和疼痛面容。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是新生儿疼痛面容”中最可靠的疼痛指标。因此,本研究采用评价心率、啼哭、疼痛面容相结合的方式评估新生儿疼痛。


3.2疼痛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


仅从近期影响考虑,新生儿疼痛性哭闹时,血液易自未闭合的卵圆孔分流。一旦发生血液分流,脑血流量及其氧含量发生改变,进而易致心室内出血的发生。同样,心室内出血会延长卵圆孔的闭合,造成循环血氧含量减少,如此反复,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Peter报道,反复的疼痛刺激会使新生儿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即使无痛刺激,如体格检查都会被认为是疼痛刺激。从长远影响看,新生儿经历反复的疼痛刺激可引起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知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因此,疼痛对新生儿造成的影响是医护人员乃至家属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3.3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疼痛的干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足跟采血过程中,干预组与对照组平均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较对照组短;在足跟采血结束后,干预组啼哭人数明显较对照组少。自足跟针刺开始至足跟采血结束后1min,干预组心率较对照组慢。由此可见,非营养性吸吮可以降低新生儿的生理反应与行为反应。与Corbo的研究均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关于非营养性吸吮减轻新生儿疼痛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定论。研究报道,非营养性吸吮可以减轻早产儿的激惹状态,可以减小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的波动幅度,日平均变异率也显着降低;同时可使患儿处于安静状态,能够起到抚慰效果。Grunau报道,新生儿在安静睡眠状态下接受足跟采血时的疼痛反应较安静觉醒状态明显减轻。另有研究者报道,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或促进能直接或间接调节伤害性感觉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4小结


本研究验证了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干预效果,未发现非营养性吸吮有任何不良反应,且操作起来简便、经济、易接受、不需要复杂的条件,故建议NICU医护人员为新生儿实施疼痛性操作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但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早产儿与足月儿,由于样本量较小,未能比较非营养性吸吮对足月儿与早产儿的止痛效果是否有差异,尚需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作者:高海霞1,陈京立1,高洪莲2,马永红2(1.100041北京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第2篇:探讨新生儿疼痛的影响因素及疼痛对新生儿生理反应的影响


近10年的研究证实,不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疼痛感受能力,尽管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之中,但足能对有害刺激进行传递、感知、回应,甚至记忆。疼痛带来的危害深远,对婴儿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的影响,甚至影响到脑的发育。因此,及早识别、预防、测量及控制疼痛,实施有效管理,对于维持新生儿生理稳定性,促进预后极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生儿疼痛的影响因素及疼痛对新生儿生理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选择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18例;早产儿21例,足月儿21例;日龄1-21d。全部疼痛穿刺均为治疗所需要。入选标准:①胎龄28-42周;②出生体重1.5-4.0kg;③采血一次成功;④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穿刺。排除标准为:①出生后1min或5minApgar评分<8分;②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③24h内使用过镇静药或镇痛药;④有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⑤有高胆红素血症;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畸形,或有心律失常、血糖异常等严重疾病及手术史。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根据以下方法对入选新生儿进行分组:①按照性别分为男婴组和女婴组;②按照胎龄:胎龄<37周为早产儿组,胎龄彡37周为足月儿组;③按照出生体重:出生体重1.5-2.5kg为低出生体重组,2.5-4.0kg为正常出生体重组;④按照分娩方式:根据是否经产道,把顺产、臀牵引产、吸引产归为经产道组,剖宫产为非产道组;⑤按照日龄:穿刺时日龄<7d为早期新生儿组,彡7d为晚期新生儿组;⑥按照穿刺类型:分为浅静脉穿刺组和深静脉穿刺组。


1.2.2观察指标


疼痛指标:应用“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评分量表”(DNA)对本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进行量化。本量表按照面部表情(0-4分)、肢体活动(0-3分)和声音表现(0-3分)3部分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为进一步评估新生儿疼痛的程度,我们根据总分分为4个等级: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生理指标:应用多功能监护仪动态记录穿刺前、穿刺中及穿刺后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1.2.3资料分析方法


所得数据以X±s表示,统计方法为t检验。


2结果


2.1各组新生儿穿刺时疼痛评分的比较


资料显示,在进行曰常一般穿刺时,本组平均疼痛评分为7.6分,其中1-3分2例,4-6分11例,7-10分29例。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穿刺类型对新生儿疼痛评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是否经产道分娩和出生后曰龄对新生儿疼痛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穿刺前、穿刺时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和血压的比较


采用自身前后比较的方法,对34例资料完整的新生儿,将其穿刺前5min与穿刺时的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进行比较。


新生儿在穿刺时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穿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3讨论


在新生儿病房接受重症治疗、护理的患儿,必须接受许多疼痛性操作,如足跟采血、静脉穿刺、肌内注射、动静脉插管等。反复的疼痛刺激会使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M。然而长期以来,新生儿疼痛得不到及时处理,其原因之一是临床对新生儿疼痛认识不足。研究表明,新生儿的痛觉传导在解剖学和功能方面均已完备,解剖学表明,胎儿发育早期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背角就存在细胞水平的联系。脊髓神经通道中与痛觉有关的通路在妊娠中到晚期已经形成完整的髓鞘,突触到皮质水平的痛觉传导神经通路也在妊娠晚期形成完整髓鞘。疼痛经历不仅造成婴儿近期的生理、行为、激素代谢水平的紊乱,还将导致严重的远期后果,造成感知行为和神经功能上的损害。因此,对新生儿疼痛进行适时、准确的预测评估,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管理,不仅可促成好的临床结局,还将有效阻断疼痛产生的危害。


有研究对新生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发现,70%的护士认为没有必要对婴儿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当婴儿有明显疼痛反应时,只有10%的护士(经常)能采取镇痛措施。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和管理。本研究中我们发现,穿刺时新生儿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直到穿刺后60min,各项指标才逐渐恢复到穿刺前的水平。这进一步证实了新生儿疼痛的确对新生儿有非常明显的近期影响。


目前有多种量表可用于新生儿疼痛的评估,其中“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可信度高,可用于新生儿(包括足月儿和早产儿)的评估,以及用于测量各种致痛性操作过程中婴儿的疼痛强度和评价各种镇痛措施的镇痛疗效。本研究应用此量表对新生儿科曰常穿刺进行了疼痛程度的量化评估,结果发现,新生儿疼痛平均得分为7.6分,提示存在明显的疼痛反应。新生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穿刺方式对其疼痛评分影响不大,而是否经产道分娩和生后曰龄对新生儿疼痛评分的影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由此可见,无论男婴或女婴、是否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还是采用哪一种穿刺类型,我们都不应忽略新生儿疼痛的存在。研究已经证实,相对剖宫产而言,经产道分娩更符合生理过程,更有助于新生儿的正常发展;此外,随着出生后日龄的增长,新生儿对外界的反应日趋成熟,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因此,经产道分娩和早期新生儿可能较能适应穿刺带给他们的疼痛刺激,换言之,对于剖宫产和晚期新生儿,我们更应该避免或尽量减轻疼痛带给他们的刺激。


综上所述,新生儿疼痛在医疗操作中常见。在临床操作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各类刺激导致的新生儿疼痛,包括采用安慰性护理干预及适合新生儿的药物止痛等。另外,医护人员在医疗操作中熟练、准确、动作轻柔,也可减轻医源性疼痛。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理,避免由于疼痛引起的新生儿负面效应和相应的机体损害,对树立爰婴观念,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黄云丽,叶永青,黄东明,吴巧珍,施玉麒,王维琼,梁淑英,陈朝霞(528403广东省中山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爰医院新生儿科)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