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评比中答辩问题分析及答题方法探讨
发布时间:2024-03-26 16:4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11-03 

  201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苏教科院科[2010]11号)(以下简称《通知》)。四年来,广大教师在教案撰写、课件制作和说课几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范式,但对答辩却常常一头雾水,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和畏惧心理。笔者于2014年参加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经过层层比拼,获得农林牧渔类示范课。 

  一、教案、现场和答辩说课的区别 

  “两课”评比由教案、现场说课和答辩三部分构成,采取单项评分、总分排序的办法确定奖项,不超过参评教师总数20%的比例确定为示范课,不超过60%的比例确定为研究课。答辩和教案、现场说课相比难度最大,也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教案 

  《通知》要求所有参评课必须使用国家或省规划新教材。在备课方面,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学习的现状和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和教学设计,正确把握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学什么、如何学。专业技能课程,重在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的研究。评比设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资源开发、教学反思六个评价点。也就是说,“两课”评比无论是教材的约定、内容的规定、程序的确定、标准的核定都是非常具体的。参评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教案”进行打磨和润色,因此教案的质量差距是不显著的。 

  (二)说课 

  “两课”评比中的“说课”是课后针对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把课是怎么上的,有什么得失等问题说给专家听,以汇报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同时求教于专家以获得引领和指导。说课应涵盖哪些内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有的选手加入了教学资源、板书设计等。其中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属于“教什么”的范围,而教学实施、资源整合属于“怎么教”的范畴,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属于“为什么这样教”的范畴。[1]评比设目标确立、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教学反思、教师素养八个评价点。说课课件要针对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或章节、话题、框题)或一个完整项目,教学时数不少于8课时,内容多,跨度大,对专业技能课程来说有时还涉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课件有一定的概括性、典型性和表现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课件制作时间充裕,有时甚至可以吸纳学科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对参赛教师的语言、服饰、动作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和演练,因此课件和教案一样,质量差距也是不显著的。 

  (三)答辩 

  《江苏省职业学校“两课”评比答辩评级表》仅仅在“说明”中约定了专家提问的四个方面:第一,从材料阅审及说课中提出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功能、教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第二,从相关教学大纲及教材中提出有关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与要求、教材体例与特色等方面的问题;第三,从说课中的教学设计提出有关教法学法、教学策略、教学结构、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第四,从说课中的教学实施提出有关目标达成、师生互动、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等方面的问题。以上4个方面的问题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既有过程的也有方法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既有实然的也有应然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跨界的,其广度、角度和深度近乎开放。答辩的问题通常不会超过4个,但是专家可以根据选手答题情况进行追问。答辩不仅检测参赛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还是对教师心理、学养等深层次问题的考验,答辩对“两课”评比的影响显然远远超过教案和现场说课。 

  二、对答辩问题的概括和答辩建议 

  (一)对答辩问题的概括 

  答辩由于受时间、场所、手段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客观地再现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情境,因此评委只能根据选手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科学性、准确性、简捷性,以及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敏锐和机智,作为综合判断教师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标尺。同时,选手对评委可能提出的具体问题也难以预估,因此,要赢得评委的认可并获得高分,必须具备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尽管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不断发展演变的,但是在某一历史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具体的问题是变幻的,但是问题的类型却是相对稳固的。选手可以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框架,结合执教的专业技能课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全面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二)答辩建议 

  回答问题通常包括三个环节,即听清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听清问题是回答问题的前提,因此评委提问时选手不仅要全神贯注地听,而且要仔细观察评委的神态和肢体语言,弄清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听清问题之后,除非特别简单、特别熟悉的问题,一般不要立即回答。通常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和梳理,理出回答问题的思路,突出回答问题的重点。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影响整个答辩进程,容易引起评委的反感和疑虑。思路理清后开始作答,通常在作答前要设置一个答题开关,即询问或告知评委开始答题。答题时要针对评委的意图系统回答。涉及问题的逻辑顺序时,除非特别复杂的问题一般不要跨层回答,否则容易导致逻辑混乱。对于同一层次的问题,并列的知识点一般不要超过4个,否则容易导致前后矛盾,如开头说“我想从以下4个方面回答”,结果只回答3个方面。回答问题结束后,应该给评委一个答题完毕的信号,便于评委质疑、追问、继续提问或给予指导。

    三、答辩的礼仪和技巧 

  (一)答辩的礼仪 

  首先要关注评委。关注评委体现选手敢于和评委交流的胆识和自信。其次要注重聆听评委的提问。第三回答问题时既不要抢,也不要等,更不能对评委的反应漠然置之。对评委的质疑、追问要及时回应、积极回答。最后对评委的点评、指导要真诚感谢,答辩结束后要有礼貌退场。 

  (二)答辩的技巧 

  1.答的技巧。首先要沉稳不慌张,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回答的。其次要巧借过渡快速思考。第三,答题思路要清晰。最好在同一逻辑层面回答问题,而且答题的要点不能太多,最好不要超过3个。因为一是答题时间有限,二是要点多了容易出现混乱和错误,当然答题要点数目的确定最终要看题目的含量和自己掌握的程度。第四,答题之后要及时给评委传递“回答完毕”的信号,以便评委作出评判或进一步提问。 

  2.辩的技巧。答辩之“辩”不是辩驳之“辩”,而是辩解之“辩”,答辩的目的不是把评委辩倒,而是要让评委认同,至少不能让评委反感。针对选手的答题情况,评委通常会问三类问题:一是对选手所答问题的质疑,要求选手给予明确的答复;二是对选手所答问题的追问,要求选手作进一步深入阐释;三是对选手所答问题的引领,要求选手作为同行进行探讨。选手根据自己对问题的了解和把握,可以分三种情形予以回答:一是对确认的问题要斩钉截铁地回答,在呈现完美答案的同时传递自信的姿态;二是对犹豫的问题给出几种可能,把评委的提问转化成向专家讨教的机会;三是对不会的问题不能抱侥幸心理瞎懵,而是要表明将来一定系统深入学习争取在专家的引领帮助下解决问题,其实表明态度也是一种回答。 

  “答”和“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通常先答后辩,答中有辩。“答”要重突出点,“辩”要有的放矢。 

  四、答辩外的功夫 

  (一)答辩可以准备 

  答辩的问题看似漫无边际,其实答辩是教案设计和说课的后续赛项,它的价值在于为教案设计和说课作必要的支撑,可以是理论的进一步澄清,也可以是经验的进一步解说,可以使疑难问题得以化解,也可以让优点、特点、亮点得以突出,还可以为说课疏忽和缺陷作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参评教师可以从一般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专业教学内容,教案和说课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作精心准备。要使教案和说课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概念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答辩底蕴在教研 

  《通知》要求,“五课”教研的目的是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而“两课”评比是在普遍开展“五课”教研的基础上进行的评比活动,旨在引导教师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总结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典型,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教师。要达到上述目标,教师仅仅停留在教书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诚然是重要的,它能使教师的教学达到游刃有余的纯熟之境,但若缺少了系统的理论知识武装,缺少了教学研究基本能力的扎实功底,教师的教学活动就难免要陷入盲目和停滞,教师本身点滴的感性经验上升不到理性高度,很难达到对教学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教学实践只能在低水平上低效重复和循环。所以教师不能囿于狭隘的教学经验,而要通过教研寻求突破和超越。[2]参赛教师只要平时注重学习和思考,勇于实践和创新,答辩时就能答得准确辩得精彩。 

  参考文献: 

  [1]牛森.“两课”评比中的行与思[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2014(2C). 

  [2]张健.职业教育的追问与视界[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