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讨论式教学在历史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幅增长,研究生规模已经仅次于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大国,但是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者取胜,必须培养合格高素质的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面对蓬勃发展的研究生教育与持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与提升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教学方式已经与当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严重脱钩,如何进一步革新研究生培养的方式,使之能够适应建立创新驱动型社会需求,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主要对在历史学研究生教育课堂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讨论式教学的内涵
讨论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在授课教师的指引下,以及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的互动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能够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某一问题的深入交流。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讨论式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克服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一些弊端。譬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一些看法。另外,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充发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通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还能锻炼其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能够对某一问题的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且老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换句话说,讨论式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方法。近年来,我给研究生讲授《世界近代史导论》时,主要采取讲授法与讨论式教学法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但主要以讨论式教学法为主,以讲授法为辅。在18周的教学过程中,前3周主要是这门课的课程体系、学术前沿、学习方法、课程进度安排、需要阅读史料,以及4至16周学生主要讨论的内容、主体发言学生的顺序。进入第4周开始,讨论式教学法全面展开,每一堂课都有主体发言的学生,也有补充发言的学生,学生课堂讨论后,教师进行点评。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根据讨论的情况,教师适当控制讨论内容、时间及学生讨论的气氛,既不能偏离讨论主题,又要适当留有教师对整个课堂总结发言的时间。在总结阶段,教师给本节课进行总结发言,既要点评学生发言的观点,还要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一些看法,在此基础上就某一问题师生达成的共识,或者存在的一些分歧,教师应对在课堂上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让研究生在课后进一步完成。17、18周,教师对本学期课程进行总结,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提交一篇课程论文。
二、讨论式教学在历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历史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能够系统掌握历史学基础知识与相关解读史料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具有对历史问题的研究能力。培养历史学研究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法很难实现,讨论式教学法在历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在历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讨论式教学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在研究生培养的层次上,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史料及解读史料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发现相关问题并且找出相关解决问题方法。解读史料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讨论、相互启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其次,在历史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求研究生了解相关的学术动态与学术前沿知识,讨论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下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促使研究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通过讨论式教学法,增强了师生交流的机会。传统的讲授法,只是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被动地听课,师生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讨论式教学法在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学生主体发言,获得学术界关于某一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三、讨论式教学适用的范围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不是任何课程都适用于讨论式教学。在历史学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适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且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第一,涉及某一事件爆发的原因或某一事件产生的影响抑或某些历史事件还没有形成无可争议的结论时,运用讨论式教学效果会更好。受制于培养培养目标不同,处于本科阶段历史系学生,出于应付期末考试的需要,在学习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影响时,往往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但由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阶段存在较大差异,涉及历史事件原因、影响,往往需要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讨论式教学就是通过学生不断查阅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形成自己的结论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方法。在研究生课堂的讨论中,不仅能够揭示某一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或影响,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通过自己阅读史料、解读史料形成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
第二,对历史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在研究生历史学的教学中,都有一些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影响由于受到新的史料或新的史观的影响,在当前的学术界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而是存在较大争议。譬如世界近代史上关于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学术界就曾出现“城市论”、“贸易根源论”、“世界体系论”、“产权论”、“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论”、“精神文化论”、“人口与自然环境论”、“生产关系与阶级斗争论”及“多因素理论”,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还没有形成定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事件原因或影响,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研究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了解历史观,能够提高研究生在认真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
第三,对于研究生培养历史学思维、方法这样的课程更适合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阶段,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决问题。历史学的研究生培养,也需要培养学生按历史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譬如中日钓鱼岛问题的争端,学习国际法的研究生可能会从国际法的视角看待中日钓鱼岛问题上适用的法律,历史学的研究则需要考证钓鱼岛的历史由来问题,即在历史上中国政府何时将其归入中国的版图,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败时,马关条约中的相关规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宣言》中对钓鱼岛归属问题,以及当今钓鱼岛出现的问题。就这个历史事件来说,教科书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研究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通过阅读资料来提出研究观点。这样的课程往往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教师通过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培养研究生历史学思维及研究方法的过程。讨论教学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与本科阶段最大区别就是,培养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应该使用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给学生灌输知识。
当然,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也需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条件:
首先,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与研究生的自身素养、知识储备、授课经验等方面有较高研究。教师应该有较好的学术训练,对专业某些领域的学术前沿、相关的理论方法都有透彻的了解及教师自身有自己的研究专业领域;在授课经验方面,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与组织能力,另外,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水平。譬如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生源主要以二本学生为主,相比而言,他们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还是比较低,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以中文文献为主,以外文文献为辅。作为学生,其应该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与阅读相关专业书籍。
其次,这种教学方法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要求。在研究生教学阶段,讨论式教学主要基于学术界对某些学术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或已成共识但又出现新的史料需要继续推进的事件。换句话说,授课内容很有弹性,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与课堂讨论能够有发挥的空间。这类型的课通过课堂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理解,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20世纪德国为什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还能再次崛起,这样题目能够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对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四、讨论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该合理安培讨论时间。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专业课存在学习任务重,课堂时间有限这些特点。在组织研究生课堂讨论时,应该给主体发言的学生及补充发言学生限定时间,尽量避免课堂讨论出现偏离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充分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启发学生思维重要教学过程。在授课前,教师应该提前审阅学生的主题发言的内容,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避免学生出现无效讨论。在研究生阶段,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讨论有效性成为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做出切当评价。譬如学生就某些问题看法比较客观真实时,教师应该给予积极评价,并指出好在哪些方面,就这一话题有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可能;如果学生发言存在问题,教师指出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怎样改进。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做出切当评价,不仅增强学生自信心,还能够使学生尽量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真正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第2篇:浅析如何提高历史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不仅是研究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历史学作为社会科学类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历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心理学上,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需要的个体心理特征。科研能力是指个体在各个科学领域中进行真理探索过程中那些有效地作用于实践的活动,帮助科学研究目的顺利实现的个体心理特征。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讲,科研能力更侧重于创新能力。
一、历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学生自身缺乏创新性与目的性。首先,很多研究生入学以后,学习上缺少了考研的那股拼劲与干劲。很多人甚至为了考研而考研,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自己也盲目的加入进去,入学以后,学习上便失去了目标;只是按照导师布置的任务,按部就班的去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渐渐的就丧失了创新性,只要能顺利完成导师的任务就万事大吉。其次,一部分人考研只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或者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对于读研阶段的科研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追求“写好论文,上好课,找好工作就完事”的理念。最后,一部分人考研时只重视应试科目的难易程度,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研究生考试中,英语科目的考试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相对较难,而历史学的研究生,英语划线相对较低,由此一部分人考研往往选择历史学,等入学以后,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科研活动更是与己无关,更别说培养所谓的科研能力了。
(二)导师方面问题。导师的指导对于历史学研究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研究生入学以后,老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给学生安排一些工作,让其参与其中,但是由于学生尚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不得不从事一些边缘性地工作,因此便造成科研起点低,能力培养周期长,往往毕业了还不清楚自己究竟干了什么。再者,很多导师在其学术领域很具有权威性,“严师如父”,这就避免不了在研究生的培养活动中存在“家长制”问题,导师搞什么学术研究,学生也得一脉相承;还有些导师不能够容忍学生的科研观点与自己的科研观点相左,最后学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去迎合老师,从而失去了学术的独立性,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学校方面问题。首先是学校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多学校对于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缺乏合理的奖励机制,只是片面的通过奖助学金进行物质鼓励,无法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很难调动全员参与;其次,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关起门来搞学问”,必须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时的实践调查必不可少,如今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想出去实践调查,学校却缺乏专门的经费,而且科研经费的报销也是一大问题,这便导致学生想出去而不敢出去,只能通过其他手段获取二手乃至多手资料,这样的科研效果可想而知,提升科研能力自然事倍功半;最后是学术交流方面,只有知识的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的花火,学校不仅要组织教授专家走进来,更要鼓励学生走出去,不能简单的举行几场讲座、几次学术研讨就完事了,更不能让学术活动流于形式,形成不利的学术氛围。
二、提高历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学习目标,树立科研意识。为了形成坚强的学习团体,我们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首先要完善选拔机制,避免形成高分低能,在入学面试过程中,导师要严格把关,选拔出具备学术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加强入学教育,从读研之日起,就要使学生明白,不能为了读研而读研,要树立其科研意识,杜绝消极怠学、应付毕业的行为。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导师职责。首先,导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提供适合学生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科研领域,形成科研能力提供机会。其次,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杜绝“一言堂”,导师要积极的听取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做到“和而不同”,当然学生也应该积极的配合导师,及时完成导师分配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为提高历史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条件。
(三)为科研活动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历史学虽然也属于社科类,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显然重视程度不够,更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要想积极的“走出去”,谈何容易。因此,学校在保障经费支持的同时,更要建立合理的报账机制,不能造成“能用不能报,有钱不敢花”的局面,也只有物质上有了保障,才能够更加容易的创造科研成果。学校还要积极的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更多的是要让广大历史学研究生积极的参与进去;同时还要积极的“走出去”,要加强和同类高水平院校的联系,加强学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完善评价机制,加强论文管理。论文的写作对于提升历史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来说至关重要,它是衡量学生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导师不仅要严格的把关,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也应该积极的配合导师,在论文的选题上充分发挥创造性;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完善评价机制,对于成果丰硕的研究生加大其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对于消极怠学的,实行延期毕业,以达到警示作用,实现奖惩结合,真正的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创造条件。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