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老年患者用药安全的预防对策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渐渐消失,慢性疾病的积累迁延,常常合并多个器脏、系统等疾病,同时治疗药物十分复杂,老年人分辨能力和记忆力逐渐消退,不安全用药行为频繁出现,轻者导致患者疼痛不已,重者导致患者生命健康。指导老年患者安全用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的因素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有关因素主要有:药物的吸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处方不合理、超疗程使用、容积选择不当、超剂量使用、药物的分布、营养饮食不良、超适应证使用、其他等[1]。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老年人胃液中PH值较高,胃部能够迅速吸收酸性药物,然而吸收碱性药物的能力逐渐下降,胃排空的时间较长,影响了老年人的胃肠道吸收功能。同时,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老去,人体中的肌肉和水分逐渐减少,然而脂肪的含量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药物的分布变化,干扰了药物的分布变化,极易导致安全反应。
二、老年患者用药安全的预防对策
(一)加强健康宣传医疗机构需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保证老年患者及家属都能够正确使用药物,不轻信各种广告药物、秘方和偏方。普遍采取经济又简便的宣传方法(宣传册、宣传板报、宣传广播等),利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把有关医学知识宣传给老年患者及家属。同时,由于大多数老年患者已经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需要慎重选择家属,指导其做好各种监督工作。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或轻或重的意识状态问题。因此需要家属保管好药物,遵守医嘱按量、按时给老年患者服用药物。在患者服用药物后,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症状,一旦出现不良症状迅速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二)实施全程用药护理监测机制
1、给药前监测药物均具有不良反应和适应证,有的药物在服用前需要留意患者血常规、生命体征等情况,例如胰岛素和地高辛的服用。老年人常常患有各种疾病,用药复杂,药物不良反应频繁出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不稳定特征、配伍禁忌等均直接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2]。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广泛宣教,全程监督,引导患者及家属明白监测药物的现实意义,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2、给药方式监测老年患者由于疾病的不同,给药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患者采用口服方式给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也是比较常见的给药方式,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有效控制血糖。同时,口服用药方式较多,可分为含服、吞服、冲服等方式。虽然都是口服用药方式,然而药物作用发挥情况却不尽相同。大多数控释片和缓释片都需要吞服,这样药物才能在标准时间内稳定释放。例如由于碾碎和咀嚼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壳体缓慢释放的特征,结果会导致老年患者开始对药物的超量吸收和后来的低药浓度。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给药方法进行全面的监测。
3、给药时间监测注意按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相关知识科学安排用药时间,确保药物在身体内始终保持一定的浓度。护理工作安排并不能决定用药时间的间隔,需要按照药物的不同特征、服用方法、具体病情、量效关系、药物的依赖性和耐受性等,根据医嘱合理安排用药时间。胃肠道疾病老年患者而言,健胃消化药物乳酶生、胃蛋白酶,胃肠触动力药西沙比厉、多潘立酮需要饭前半小时服用,从而才能加快胃液分泌,增强食欲。氢氧化铝、胃舒平等抗酸性药物必须在饭后2小时服用。降血脂药物睡前服用相比平常临床效果更佳。
4、给药后监测留意患者整个用药过程饿不良反应。在指导患者用药过程中,积极主动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科学合理评价患者机体功能,评估患者适应力、自理能力及认知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药物治疗实现有效、安全、经济的目的。
(三)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护理人员参与患者用药的整个过程,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意识,并不是专业技能和操作上的问题。所以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感尤为关键。基于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特别是注重加强低年资、低学历、实习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的教育,是临床安全用药管理的重点,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必须紧抓安全防范教育。尽可能降低病区药品库存量。专职护理人员必须严格管理、如实记载每天药物的出入情况。注射剂必须用药品原包装进行保存,散装针剂保管时需要检查批号、有效期,并重新进行标注。
总之,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对老年患者必须合理用药。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逐渐降低,重要器官功能渐渐衰退,所以导致机体免疫力也健将降低,患病风险越来越大,随着用药机会和剂量也不断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大。普遍而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给老年患者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越大,所以尽量选择采用单一的用药方式。在老年患者用药后,尤其是晚上要密切进行监测。
作者:赵志娟
第2篇:提高老年人用药安全的护理措施
1.影响老年人安全用药的因素
1.1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吸收减少和分布不均:老年人大部分脏器功能减退,如胃肠粘膜细胞数量减少,胃液分泌减少,消化道运动减弱会影响口服药的吸收而降低药物疗效。老年人体内水分和肌肉组织减少而脂肪组织相对增加,一些亲脂药物如巴比妥、地西泮及喹诺酮类抑菌药易在脂肪内蓄积,产生毒副反应。血浆蛋白相对较少,药物结合血浆蛋白减少,游离药物浓度相对增高,药效增加。
代谢减慢:肝脏是人体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内酶的活性降低,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能力降低,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老年人对药物敏感性增强,容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排泄减慢: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老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降低,从40岁到90岁可下降50%左右。由此,老年人对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血药浓度增加,半衰期延长,出现毒副作用。
1.2药物知识的缺乏老年患者多患有多种疾病,有报道1/4老年人同时服用4-5种不同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比年轻人高出2-3倍,且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老年人大多都是自行服药,对药物相互作用不了解。
老年人用药多有盲从性,对滥用药物的危害认识不足。有些老年人不遵医嘱,自己随意增减药量,症状减轻时就将药物减量甚至停药,症状加重时就增加药量,认为剂量越大,疗效越好。有的老年人盲目相信所谓的“偏方”、“秘方”、“特效药”,造成滥用药物的情况。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的老年人随意用茶水、牛奶、服药,躺着服药,干吞药,将嚼服或含服的药物直接吞服,胶囊药物剥去胶囊外壳服用,或者服药期间饮酒等,这些方式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药物吸收和疗效,甚至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1.3自理能力的下降老年患者由于听力、视力、理解力的减退,在接收信息时容易发生错误,从而为用药安全埋下隐患。如老年人可能对形状、颜色相似的药物分辨不清,造成药物错服;混淆服药时间,造成药物漏服、重服、多服;理解错误,错把一天的药物一次性服完等。
2.提高老年人用药安全的护理措施
2.1用药前的评估:评估老年人用药史,是否发生过不良反应。遵循个体化给药原则,选择合适的剂量剂型及给药途径,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评估老年人的服药能力,是否存在错服、漏服、重复药物的危险性。
2.2用药指导:住院患者应在护士的协助下服药,护士应做好查对工作并按时发药。在家治疗的老年人也应在家属的监督下用药。应当告知老年人所用药物的名称、药物作用及注意事项。指导老年人用药的时间,用药的方法。如降糖药应严格控制服药时间,按时进食,避免发生低血糖。不可用茶水、牛奶、可乐等服药。达喜应当嚼碎服用,胶囊类药物应直接吞服,不可咬碎或压碎服。服药时应当采用坐位或站立,服药姿势不当会影响药物疗效。可帮助老年人在醒目的地方标注用药方法、时间和剂量,字迹清楚,易于辨认。
2.3用药后的监测:长期用药的老年患者,应当告知其本人及家属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教会监测方法。如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等。服用降糖药物应注意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的症状有心慌、头晕、出冷汗等。服用降压药应注意低血压的发生,服用地高辛类药物注意监测心率等。有病情变化时应当及时就诊,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2.4加强医护人员药物知识的培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护士是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实施者,更应该明确药物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临床护士必须掌握药物的药理知识,适应症,禁忌症,给药方法和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及相关护士措施。由此才便于监测病情,便于减轻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更能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3.结论
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生理机能下降,药代动力学改变,以及药物知识的缺乏。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当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遵循个体化给药的原则,加强用药过程的监测监督,注重药物知识的指导与宣教,提高老年人用药的自理能力,增强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高铮铮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