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中艺术教育途径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4-04-27 18:32  


第1篇:202 浅析高中艺术教育的开展途径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倡导和日益推进,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不错的发展。不过在高中教育活动中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部分主观与客观障碍,影响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对高中艺术教育如何开展进行认真浅析和研究,同时列举出一系列恰当的途径。

  当前各级教育部门与高中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和功能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熟悉且可以积极实施艺术教育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在艺术教育对学生美好人生和全面发展等功能上达成共识。为此,在高中教育阶段应正确对待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艺术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把学生培养成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一、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真正重视艺术教育

  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艺术教育首先应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在教学理念上真正重视艺术教育,做好艺术教育工作需从主要问题和基础抓起,制定一套完善的措施和目的性较强的制度,真正解决高中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为更好的开展高中艺术教育,只有基于素质教育理念角度出发,在教学考核内容与形式上真正展现出来,艺术教育在学校中才可以扎根壮大、站稳脚步;只有解决文化课考试分数唯一论和一考定终身的传统理念,才能够是艺术教育不断得以发展和推进。所以,从教育政策层面来说,国家与教育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对考试制度进行合理改革,站在多元智能理论高度出发,评价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发展水平,在考察学生时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切入,重视艺术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同时,应把艺术教育的成绩融入到绩效考核和教育效果的整体指标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变,推动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高中学校重视艺术教育,自然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重视,在学校内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促进艺术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巩固艺术教育基础

  高中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雄厚师资力量的支持,这也是艺术教师的硬件基础和实施,而且教师还是艺术知识的传递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因此,在高中学校层面,应大力加强对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来改善艺术教育质量。一方面是提升高中艺术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虽然学力无法代表教师的真正能力,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课现实出他的理论知识水平,所以说教师应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其真正掌握高中生艺术教育中各个方面的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更为紧迫的事情是提升高中艺术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要求他们及时更新艺术教育方面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由关注知识技巧的讲授变化成注重学生人格素质的综合发展与全面提升,追求在有趣生动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促使学生树立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掌握审美技巧。另外,由于艺术教师的专业和特长不同,学校需倡导教师跨校交流和学习,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和优点。而为有效弥补艺术教师数量的不足,学校则可邀请或聘请专业艺术教师代课,真正扎实好高中艺术教育根基。

  三、营造良好艺术教育氛围,推动艺术教育开展

  高中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高中生正值青少年阶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和后备力量,他们的整体素质高低影响到将来的社会发展。要想促进高中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应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艺术知识和接受艺术教育。在校园内,学校可张贴一些宣传艺术教育的标语或横幅,在走廊或亭子上设计艺术性美术作品,课间时间可利用广播站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渲染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和教师也可举办艺术比赛,提倡学生广泛参与,在他人面前展现个人艺术特长和优势,形成竞争氛围。同时,在高中艺术课堂上,教师需积极采用新颖性与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寻求更多的切入点和空间,将艺术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把摄影、雕塑、舞蹈、戏剧、美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互利、互补的良好生态关系。如此,在高中艺术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将会融汇贯通、相比补充与强化,引领学生对艺术知识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发展他们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最终使其形成多元的艺术与视角思维能力。

  四、总结

  在高中艺术教育实践中,学校应在办学理念层面上给予高度重视和格外关注,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认真对待,通过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艺术教育氛围等多个途径开展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2篇:如何开展高中艺术教育


  结合实践,分析了目前高中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呼声和实践的日益增强,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艺术教育的实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还有一些客观和主观障碍,尤其是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威力巨大,导致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艺术教育不尽如人意。因此,笔者结合实践所感所悟,分析目前高中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目前高中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艺术教育推广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策性保障措施不完善,缺乏有力制度性支撑

  高中是学习任务最重的阶段,虽然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规定,每周都有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的安排,但是在实施中因为种种原因,要么是开设时间缩短甚至被语数外等主课挤掉,要么是开设的内容和形式不能让学生满意,很多学生反映希望能保证甚至增加艺术课的时间,并能够结合时代社会发展开展一些有强烈时代感的艺术类活动。

  另外,还有一个限制艺术类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资金的匮乏。艺术类教学是一种高端教育活动,对设备、师资的要求很高,比如舞蹈教学还需要专门的舞蹈教师和场地等,这就给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提出了挑战。笔者观察,除了省级学校能够保证独立专用教室、配备专项发展资金外,很少有学校能做到这一点。而没有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和精干的师资队伍,艺术教育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目前学校的教育资金一般先要满足其他主科的需要后才将资金投入到艺术学科,这极大地限制了艺术学科的发展。

  2.学校管理理念和师资队伍发展存在误区

  由于学校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根深蒂固,在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虽然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实践中因为高考还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影响力,因此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文化成绩课的教学为主,把艺术类课程视为副课,不仅在资金、师资上给予不合理的倾斜,在教学实践和时间上也给予不平等的对待。笔者曾听多位学校领导者说,要抓素质教育可能会导致升学率下降,导致学校生源质量下降、教育经费短缺,最终将可能使学校难以运转。虽然这种话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看到艺术类课程对文化类课程的反哺作用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作用,因而学校管理者的扭曲不当教学管理思路已经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而且,开展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师资,只要有大师,就能够弥补没有大楼的硬件缺憾。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师因为学校扶持不力等种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专业能力并不能得到持续进步,导致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艺术教育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尤其是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高中生的视野是非常开阔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更想理解更多的关于当今艺术发展前沿的东西,而艺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养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二、提高高中艺术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抓好艺术教育要从基础抓起、要从主要问题开始着手解决,上述分析的社会政策和学校因素就是主要矛盾和主要障碍因素,因此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开始,要完善相应的措施、建立针对性的制度,并对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加以有效解决。

  1.继续加快考试制度改革

  只有素质教育在教育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上真正体现出来,艺术教育才能真正在学校扎根壮大,只有解决一考定终身、文化课分数唯一论的魔障,才能让艺术教育大放光彩。因此,社会政策层面,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作为评价学生综合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依据,综合评价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表现,将艺术教育的成果纳入考核教育行为效果的指标中去,这样才能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有利于艺术教育发展的改变。

  2.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校层面,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主要通过提高教师的艺术教育水平来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一是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学历虽然不能代表教师的能力,但是一般情况下都能显示一个教师的理论水平,因此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中学生艺术教育各方面的教育学知识、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并且更紧迫的事情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更新艺术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由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力求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社会上创造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气氛

  艺术教育有利于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如此。高中生作为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高低是决定以后社会发展方向的主要动力,因此社会各界都要重视这个问题,让教育界为主的社会人士对艺术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艺术教育的内涵,加深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从而引起公众对艺术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总之,目前高中艺术教育的成绩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困难和发展的不足,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给社会创造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筹备力量,让他们在走向大学、走向社会之后为了美好中国而奋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