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妇产科学临床教学新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发布时间:2024-04-11 09:20  

  摘要:由于特殊的专业属性,妇产科学是在华留学生临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保证教学质量,基于多年的积累及教学探索,我们强调应重视留学生妇产科教学的实践体验,并从问题式教学(PBL)模式、案例式教学法(CBL)、教学虚拟电子病历系统、模拟人操作演练、双语多媒体教学、微信临床教学平台等几个方面总结了针对在华留学生妇产科临床教学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留学生专科临床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妇产科学;留学生;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忠明(1962-),男,陕西扶风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妇产科学及留学生教育。;赵延红(1965-),女,西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及教学改革。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和我国国际交流的发展,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策略的重要内容,其中医学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于199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来华留学生本科临床医学专业(medicalbachelor&bachelorofsurgery,MBSS)项目,教学规模逐步扩大,留学生毕业人数居全国医学高等院校之首,其教育研究也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虽然部分来华医学生在其来源国已可免试获得医师执照,但总体教学质量亟待重视[1,2]。笔者出国留学多年,回国后一直承担在华留学生妇产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该专业教学和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工作探索。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探讨新条件下留学生妇产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期不断提高留学生妇产科教学水平,同时也给其他临床科目教学提供参考。


  1妇产科留学生临床教学难点


  妇产科学作为医学临床主干课程,专注于女性生殖系统,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很强的专业独立性。同时,它又涉及基础到临床其他多个学科的密切相关知识,包括了个体发生、孕产,到女性整个一生的病理和生理过程[3]。这就形成了临床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学生的理解记忆的高要求和复杂性。妇产科服务对象全是女性,由于带教过程中涉及女性私密部位,病人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尤其是对男留学生,病人对留学生的认可度原本不高,加上留学生的汉语水平难以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很难形成临床工作和专业学习需要的医患配合度。妇产科专业术语较多,短时间内大量陌生词汇和概念难识、难记,使许多留学生产生学习困惑,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另外,妇产科很多专业内容比较抽象,如与孕产密切相关的骨产道、软产道、胎儿娩出机制及产程经过、生殖内分泌调节机制,等,很难用语言描述让留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构象。这些既是妇产科专业知识的重点,又是留学生临床教学的难点,从而形成了妇产科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的教学要务。


  2提高妇产科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2.1问题式教学(PBL)模式的运用


  大多数留学生长期受母国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不适应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改变以往形成的国内教学模式,摸索出更适合留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模式[3,4]。该模式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通过自主研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带教教师的指导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特别适合有海外学习习惯的在华留学生[3,4]。笔者结合PBL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妇产科的专业特点,把理论复习、临床接诊、教学讨论、学习总结的PBL教学体系引入留学生临床教学实践。首先安排留学生复习女性生殖系统的知识要点,重点复习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诊断依据、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等知识要点。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必要的文献来源知识。围绕知识点的充分复习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各式各样的专业问题点,学生自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求解意识。进入问题讨论阶段,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和理解进行自由、充分的交流、讨论。带教教师就接诊和讨论中的普遍、共性、特别是有关核心、疑难问题进行较深入、系统的讲解、分析、答疑,同时启发学生进入必要的知识回顾和新的问题探索。这样,就会出现一种良好的问题探索和知识共享的雪球效应,最终通过活跃、生动、自然的亲历形式产生深刻、透彻、完整的掌握专业知识的良好效果,帮助留学生建立牢靠的疾病知识体系。


  2.2案例式教学法(CBL)


  根据妇产科教学要求选取典型病例,针对真实的病例进行具体的讲解和讨论。通过带教教师的组织引导,从典型的案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使留学生发现问题、判断病情、做出诊断,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这种案例式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留学生产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将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和直观化,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和临床思维能力[5,6]。CBL教学着重于典型病例和病患对象的选择,妇科的异位妊娠、生殖器肿瘤、异常子宫出血、产科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等都是临床常见和教学必须掌握的主要疾病,也是每届留学生CBL教学的必选案例。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直接接触,使留学生将所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掌握各种疾病的科学分析思路及诊断与处理方法,提高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整体临床工作能力。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义务和职业荣誉。经常组织科室实习的中国学生参与到留学生的教学中,作为患者与留学生之间的桥梁,使留学生充分获取病史资料,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发展过程,协助留学生在CBL学习中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意见。为解决病患病案不均衡和稀缺问题,目前我们正在设计建设妇产科典型病例资源库和教学虚拟电子病历,为妇产科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平台。虚拟教学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不足,节省了教学资源,提高了留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教师和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病案教学的虚拟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成为推动留学生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


  2.3模拟人操作演练系统


  为保证临床实践技能教学质量,我校早期即建成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设置了专科基本技能培训中心与网络多媒体教学培训中心,包含电子标准化病人训练室、智能化综合模拟人训练室、体检诊断训练室、手术网络演示厅等13类训练室。在留学生妇产科学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可以依据这一平台随时预约相关技能操作教师进行示教及学习演练,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及操作能力培养[5,7,8,9]。妇产科教学由于其自身学科特点,反复的临床见习和重复的实体示教较难实现。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模拟人和教学模具开展实践技能操作练习,其中分娩机转示教模型和腹腔镜操作训练模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模拟人操作系统缓解了临床教学的资源压力,不受临床工作时间限制,可以反复练习、重复操作,对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帮助很大。作为重要的临床实践教学补充方式,模拟人临床教学模式值得推广[7,8]。


  2.4双语多媒体教学


  该校的留学生课程语言采用英语和汉语的双语及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留学生课程的教材、讲解采用英语,这种国际化语言适应了来华留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克服外国学生在华学习过程中大量存在的语言障碍[8,9]。鉴于近年来留学生汉语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妇产科专业在英语教学的同时,采用添加汉语专业关键词等环节,实现了部分的双语教学。这些汉语元素被有意识地体现在教学图片、讲解幻灯片、汉语发音等必要教学环节,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汉语语境有助于留学生在中国医院参与实习,增加医患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可感受真实的临床工作氛围。同时,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我们一贯重视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使教学内容更加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同时能减少教师抽象的语言表达,调动留学生获得知识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对信息的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学习保持力。其中,妇科内分泌调节系统、异位妊娠发生机制、女性生殖系统淋巴回流、分娩机转、阴道炎及阴道微生态学等很难用语言讲解的难点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生动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我们制作并全国发行的新式剖宫产术等专业视频教材的使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5微信临床教学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部分留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习惯,在工作时间很多留学生都在使用通讯软件“微信”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因此,把智能手机及其配套的微信软件应用于临床教学中,迎合了留学生的日常习惯,减少语言听力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10]。为此,我们安排英语熟练,特别是有国外留学经历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年轻教师专人负责妇产科专业学习微信群。依托微信功能和微信群,发布留学生课堂教学课件,大信息量和深度研究性参考课件、学术论文、专业规范、操作视频、思考题,等,便于留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和更好的自主学习。这样,留学生在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进行自由、生动、有趣的学习,实际上拓展和延伸了留学生的教学课堂,并能随时随地和其他学生、教师进行讨论、交流,显著提高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3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学实践的变化,在华留学生临床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讨没有止境。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新型的教育模式不断出现,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相关的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发展迅速[11],这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教学资源,是留学生妇产科学教学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值得在今后的留学生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本文来自《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