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像冰心与吴文藻那样的爱情
冰心与吴文藻,一位作家,一位社会学家,他们自由恋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生同眠,死同穴。究竟是他们各自的才华成就了他们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还是他们各自精彩的人生成就了他们传奇一般的爱情?
因缘巧合初相识
冰心与吴文藻,从开始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冰心《我的老伴——吴文藻》一文记载,1923年8月17日,冰心离开自己的至亲家人,只身登上邮轮“约克逊”号,前往美国留学。她的同学吴搂梅托她在这次船上找她的弟弟、清华学生吴卓。冰心请自己的同学许地山帮忙,结果把吴文藻带来了。那时几个燕大的同学正在玩丢沙袋的游戏,就也请吴文藻加入。
冰心回忆:“以后我们就倚在船栏上看海闲谈。我问他到美国想学什么?他说想学社会学。他也问我,我说我自然想学文学,想选修一些英国19世纪诗人的功课。他就列举几本著名的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问我看过没有?我却都没有看过。他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他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从来还没有听见过这样的逆耳的忠言。我在出国前已经开始写作,诗集《繁星》和小说集《超人》都已经出版。这次在船上,经过介绍而认识的朋友,一般都是客气地说:‘久仰,久仰’,像他这样首次见面,就肯这样坦率地进言,使我悚然地把他作为我的第一个诤友、畏友!”
一直以来,品貌双全的冰心身边从不缺乏追求者。到了求学的波士顿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不久,冰心就收到很多同船朋友的来信。其他信函冰心都只用威校的风景名片写了极具应酬的话就回复了,唯独对吴文藻,冰心写了一封信。
从此,冰心与吴文藻开始了鸿雁传书,吴文藻每买到一本有关文学的书,自己看过之后就寄给冰心,冰心一收到书就赶紧看,看后就写信向吴文藻“报告”体会和心得。当冰心的老师得知冰心有这样一个阅读广泛的朋友时,不禁称赞:“你的这位朋友是个很好的学者。”
婚恋趣事传佳话
1925年春,冰心寄给吴文藻一张入场券,请他看自己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为美国朋友演出的《琵琶记》。吴说功课忙实在走不开,回信道了歉。但冰心却在剧后的第二天,自己的休息处,来看她的几个男同学之中找到了他。
同年夏天,冰心独自到康奈尔大学暑期学校补习法文,却发现吴文藻也去了,同样也是补习法文。这个暑期学校没有其他中国学生,因此他俩几乎每天课后都一同游山玩水;每晚从图书馆出来,便坐在石阶上闲聊。秋天,吴文藻寄给冰心一盒很讲究的信纸,上面印有冰心姓名的缩写英文字母。吴文藻自己则几乎天天写信,星期日就寄快递,因为当时美国邮局星期日是不发平信的。
1926年夏,冰心从威校获得硕士学位,应司徒雷登校长的邀请回母校燕大任教。吴文藻则留美攻读博士学位。冰心离美回国前,吴文藻尊重她的意愿,给她父母写了一封长信,并附了一张相片,希望通过这封情真意切的信说服冰心父母,同意将冰心许配给他。这是一封有趣的求婚书,称“谢先生、谢太太启”。信中先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论述爱的哲学意义,稍露对冰心的爱慕之意。接着笔锋一转,就大谈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意义,总结和下定义若干,洋洋洒洒,俨然学术论文一篇。
1929年6月15日,同为燕京大学教授的吴、谢两先生,在未名湖畔临湖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招待客人费用为34元。因当时燕大新居还未盖好,新婚之夜在北平西郊大觉寺一间空房里度过,临时洞房除自己带去两张帆布床外,只有一张三条腿的小桌(另一只脚用碎砖垫起)。
冰心留美期间,曾给父母寄回两张照片。1930年冰心母亲去世后,吴文藻便从岳丈那里要来那张大的,摆在自己书桌上。冰心问:“你真的是要每天看一眼呢,还只是一种摆设?”吴答:“当然是每天要看。”有一天吴文藻上课去了,冰心将影星阮玲玉的照片换进相框里。过了几天,吴文藻没有理会,冰心提醒他看看相框里的照片,他才有些尴尬地笑着将相框里的照片换了。
乔迁新居后,一次冰心和婆母等人都在楼前赏花,老夫人让冰心将吴文藻请来共赏。他站在丁香树前,大约心仍在书上,便应酬似的问冰心:“这是什么花?”冰心故意逗他说:“这是香丁。”吴文藻心不在焉地点头道:“呵,香丁。”众人听了,都不禁哑然失笑。又有一次,吴文藻随冰心去城内看岳父,冰心让他上街为孩子买点心萨琪马。由于孩子平时不会说全名,一般只说“马”。吴文藻到了点心铺,也只说买“马”。另外,冰心还让吴文藻买一件双丝葛的夹袍面子送父亲,他到绸布店却说要买羽毛纱。幸亏那个店平日和谢家有往来,就打电话问冰心:“你要买一丈多羽毛纱做什么?”谢家人听后都大笑起来。冰心只好说:“他真是个傻姑爷。”冰心父亲笑道:“这傻姑爷可不是我替你挑的。”
吴文藻家住呈贡县城内时,有一次请清华校长、西南联大校常务委员会主席梅贻琦等老清华到他家度周末。冰心就将这些故事写成一首宝塔诗,把“一腔怨气”发泄在清华身上。诗曰:
马
香丁
羽毛纱
样样都差
傻姑爷到家
说起真是笑话
教育原来在清华
梅先生笑着在后面加了两句: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
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患难与共伴终生
冰心刚到美国不久的时候,曾因昔日的肺支气管扩张发作住院。开始吴文藻并不知道,1923年圣诞节及年假时,他才从同学口中得知,随即便与顾一樵等几位朋友專程到疗养院看望冰心。吴文藻安慰她:“你要听从医生的安排,好好地休养,身体好了,加把劲,功课是赶得上来的。”这温暖的话语吹暖了冰心的心。
1925年12月12日夜,波士顿下起大雪,与吴文藻两地求学独自在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冰心,在孤寂与思念中写出《相思》一诗:“躲开相思/披上裘儿/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小径里明月相窥/枯枝——/在雪地上/又纵横地写遍了相思。”
与吴文藻结婚后,冰心尽全力经营着他们的小家,而吴文藻则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读书是他们二人不变的话题与共同的爱好。1946年,冰心撰《丢不掉的珍宝》一文,对吴文藻常常超出自己经济能力去买书的行为表露了理解、宽容乃至欣赏,并对他们散失于战火中的书籍以及吴文藻15年来所编的几十布匣的笔记教材感到惋惜,在文末她不无风趣地说:“而我的书呆子丈夫,却已经超过自己经济能力的,开始买他的书了!”
虽然生活曾一度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冰心对他们的爱巢始终用满满的爱意去经营。冰心在《我和玫瑰花》一文中写到“1929年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家,便在我家廊前,种了两行德国种的白玫瑰,花也开得很大,而且不断地开花,从阴历三月三,一直开到九月九,使得我家的花瓶里,繁花不断。”在北平的时候,冰心曾给他们的书房取名为“难为春室”,时值九一八,满目风云,取“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之意,还请容希白先生用甲骨文写了一小横批。七七事变之后,北大与清华南迁,1938年吴文藻到云南大学建立社会学系并担任系主任,与冰心住在昆明郊外呈贡的“华氏墓庐”,冰心把这座祠堂式的房子改名为“默庐”,并请朋友在西窗凭窗、在东廊喝茶,有朋友赞叹东廊像南京,西窗像西湖。1940年年底,冰心随同吴文藻搬到重庆,冰心与孩子们住在郊外的歌乐山,买下山腰一座没有围墙的土屋作为住宅,冰心为之取名“潜庐”,并单设书房兼客房“力构小窗”,冰心就在这里写文章、写信、记账、缝补衣裳。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冰心一生所坚持的信念,冰心和吴文藻共同度过了50多年的光阴。即使曾经都住过牛棚,但对方存在就足以击倒一切的磨难,始终相亲相爱、相敬如宾。
1985年9月24日,吴文藻带着对冰心的眷恋离开人世。1999年2月28日,冰心与世长辞。两人骨灰合葬,应了冰心“死同穴”的遗愿。骨灰盒上并行写着:江阴吴文藻,长乐谢婉莹。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这就是牵手走过半个世纪的冰心与吴文藻,演绎的一段令后人羡慕并传颂的爱情传奇。
作者:赵圆
第2篇:冰心爱的哲学中蕴含的文学观
冰心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清丽典雅是其文学作品的一种特色。在对其作品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爱的哲学,是让其作品感染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爱的哲学中的文学观的形成原因
在对爱的哲学影响下的文学观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文学观的形成,与爱的哲学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一定的联系,从爱的哲学的产生背景来看,这种建立在爱的哲学基础上的文学观的形成,与其自身的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冰心早年出生在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之中,父亲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爱国忧民、刚直不阿的态度,对冰心自身思想的发展,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1]。由于家庭背景的缘故,长年在海边的经历,也让海洋成为了赋予冰心以想象力的重要因素。在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海成为了冰心的串座灵感的一种源泉。除此以外,冰心所处的时代的也对这种文学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五四运动结束以后,社会矛盾的尖锐计划,一度让她与当时的其他作家一样,陷入到了思想领域的彷徨之中,在关注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境遇以后,对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的心灵的慰藉核对社会和在对劳动人民的遭遇进行同情的基础上,对旧中国黑暗社会的抨击,就成为了其文学观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二、爱的哲学中的文学观的主要表现
(一)对人间爱的歌颂
从冰心的作品来看《海上》《法律》《提笔》《最后的安息》和《斯人独憔悴》等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这种爱的哲学的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之中,作者对父母之爱,友情之爱和人们群众对祖国的爱进行了充分的展示[2]。以冰心的作品《最后的安息》为例,在这一作品中,冰心对惠姑和翠儿的故事进行了描绘,家境优越的惠姑在骑自行车出门遇险以后,一个“只有十三四岁光景、脸色很黑、衣服极其褴褛”的姑娘救下了她,这个救了她的姑娘就是翠儿,在与翠儿的交往过程中,惠姑知道她是村中某一人家的童养媳。面对着婆婆的虐待,翠儿在得知惠姑一家要回到城里以后,提出了让惠姑把她带走的想法,却不料自己的这一举动早已被婆婆发现……在这一作品中,翠儿在奄奄一息的时候对惠姑说的:“姑娘!你听这溪水的声音……”一句展现的就是翠儿对惠姑所表现出的一种真挚的情谊。
(二)对社会现实的抨击
由于冰心的爱的哲学是建立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对社会现实的抨击,也是冰心的文学创作风格的一种表现。在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黑暗现实进行抨击的过程中,冰心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自身的文学观进行表现,第一种实在对劳动人民的境遇进行同情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进行抨击。第二种表现是通过对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进行抨击的方式,表现出一种对爱与和平的向往。前文中提到的《最后的安息》这一作品,就是通过对翠儿的故事进行描绘方式,对旧社会的童养媳制度给女性所带来的厄运进行了抨击。在冰心的笔下,被活活打死的童养媳翠儿可以被看作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一种代表。在笔者看来,在连年战乱的环境下,对战争影响下的底层人民群众的命运的关注,也是对人间之爱的一种反映。以冰心的知名作品《小桔灯》为例,这一作品主要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我”在春节前夕的時候去重庆郊外看望一位朋友。在朋友家所在的乡公所楼上的电话屋遇到了一个要给医院打电话的小女孩,在探望了那个小女孩以后,女孩送了“我”一盏用桔子皮做成的小桔灯……在这一作品中,友人的话语暗示着造成女孩一家的命运的原因——国共两党之间的争斗,让女孩的父亲王春林蒙上了一个“通共”的罪行。在这一篇文章的结尾部分,十二年的时光流逝,预示着新中国的成立,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失去了和那个小姑娘的联系,那个小姑娘的命运,牵动着“我”的心,也牵动着阅读这一故事的读者的心。从这一作品的创作时间来看,《小桔灯》这一作品创作于1954年在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国家和民众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后,这一作品中所描绘的发生在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故事就是对旧中国穷人家命运的一种反映。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的黑暗进行抨击的过程中,作者以爱为切入点,让人家之爱成为黑暗的社会环境下的一丝温暖,这就可以让这一作品真正做到感染人,进而也可以让这一作品的教育意义得到充分的发挥[3]。因此,通过唤起读者的同情心的方式来让读者感受到旧社会的黑暗,是冰心在这一文学观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写作风格。
结论:冰心的爱的哲学这一文学创作思想,是与其生活但是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的。对社会现实的把握,是冰心爱的哲学思想所影响下的文学观与其他作者的文学观的一种相似之处,用爱的温暖来反衬社会的阴暗面,进而在对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抨击的基础上,让读者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爱而感动,是爱的哲学给冰心的文学作品所带来的一种影响。
作者:朱玥
第3篇:浅谈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泰戈尔的散文诗,影响了中国一代文学。他曾两次访问过中国。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文。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有沈尹默、冰心、鲁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在他们中间徐志摩的艺术风格与冰心较为接近,同样地追求清新明快和温柔亲切,又带着一点淡淡的忧愁。但仔细品味,徐志摩过于空灵,他缺乏冰心那种求索人生的不懈和爱国主义的绵绵深情。唯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比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
冰心的诗歌受泰戈尔的影响,是现代文学史上不争的事实,而冰心自己也说:“我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巢》的影响,把自己平时在笔记本上的三言两语这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是无须回避,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停留在诗歌外表结构的单向模仿上,更为重要的是,她的诗歌创作在宗教精神和理想方面更多地接受了泰戈尔的影响并有所发展。我们在两位诗人的作品的语言结构里享受到阅读的诗歌愉悦,更能够在他们诗歌中感受到两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在努力为多灾多难的人类寻找一块灵魂憩息的宗教绿洲。宗教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心灵的寄托。当诗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理想时,宗教的精神内核必然渗透进诗人的情感流程,并通过诗歌的意象内涵诉诸读者。印度是一个宗教呈多元化特征的国度,宗教与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成为印度文化的核心。泰戈尔从小就生活在宗教的氛围中,他的父亲戴温德拉纳特在当时社会上被称为“大仙”。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使泰戈尔的诗歌体现了印度宗教文化的“梵我合一”的观念以及追求至爱的精神思想。后来由于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泰戈尔对“上帝”的理解糅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化解为完全彻底的泛爱哲学。她的祖父谢子修斯是一位私塾先生,其手书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的对联,足以道出这个家庭的宗教文化氛围。冰心的母亲一心向佛,与世无争,这对早年冰心的宗教情结有一定影响,及至进了贝满女中,“因受者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并用诗歌来表达宗教精神,这是泰戈尔和冰心诗歌创作的共同点,而全方位的宗教式的爱,则是两位诗人诗歌情感的共同主题。
以颂神的形式完成诗歌创作的外形结构,以泛爱主题完成诗歌的情感表达,这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美学特制。他的《园丁集》就是宗教式的哲理升华,诗人力图创造一个完美的爱的宗教世界,人类在神的指挥和训导下,完成了从幻想到现实的实践过程。不仅爱情是美满的、无涯的人生是完美無缺的、甚至连死亡也是美丽的,至于人之外的一切自然物更是美丽无比。爱的理念在他的诗中是最卓然超拔的,也是他诗中宗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飞鸟集》显示了宗教人格化的特点,是诗人心灵历程的记录,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宗教精神。在这一本诗集中,诗人多次呼唤上帝给人类以关爱,祈求无所不能的神灵把爱洒向人间。诗人将主观思维的主体情感投向无形而万能的“神”,这样,他诗歌中的虚幻意象自然而然地渗透了神秘的宗教情结。泰戈尔诗中的宗教情感主要是对泛爱哲学的肯定和对神的依赖与崇敬。冰心却不同,虽然冰心诗歌的实质依然是以“爱的宗教哲学”为核心,但是,冰心的诗歌更多的是对爱的肯定和褒扬,少了对神的依赖和崇拜。在泰戈尔的诗歌中,“上帝”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全能符号,是调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对立的抽象物,是赐爱于人类的主体。而冰心诗歌中的泛爱主义则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其爱的宗教情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献身精神。即便是深受泰戈尔影响的《繁星》,其宗教精神也主要是表现为弱小者立言,为苦难者寻找一个躲避风雨的港湾。诗中的“母亲”与泰戈尔诗中的“上帝”是同义语,但“母亲”的意义却远离神而更近人,是普济众生的实体,而非神秘莫测的“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把人的本关能转移到神的身上,冰心则是把神的特质移位到人的理想世界。泰戈尔更注重宗教关怀的终极意义,冰心则关注的献身理想和献身精神。泰戈尔诗中的泛爱主义是神秘的,在他的诗中宇宙万物因为爱而融为一体,而冰心诗中的泛爱主义却掺杂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冰心的诗歌虽然无法回答人类疾苦的根源,但冰心满心希望人类真切相爱,泰戈尔和冰心都把爱看成是拯救人类的精神宗教,只不过冰心更关注宗教与人的情感意义,希望通过爱来唤起人类的理智行为,从而到达世界的永生和谐。
泰戈尔的诗歌创作虽然深受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在泰戈尔的诗中宇宙是万能的,因此人类要依赖于神,人只有把自己的灵魂交给神,与神融为一体人的价值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在泰戈尔看来,神也是有生命的,而且人的生命的,而且人的生命与神的生命是统一的。冰心也深受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但更期望从万能的“上帝”的那里得到一种神圣光明而又充满智慧的力量,以便达到解救“众生”的目的,而最终回到现实生活的和谐状态。冰心的诗歌中也有神人合一的宗教思想,但是与泰戈尔不同的是,冰心更多的借助个人心灵的感受与经验,祈求与期待中的神祗、神界相沟通,让神从外在偶像的祭台上走下来。冰心认为,象征终极价值与神圣意味的“上帝”不应该只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也不是冥冥中的主宰,而是人性与神性合神圣二为一的人类宗教精神的拯救者。两者的区别在于泰戈尔是把“梵”我合一看成是宗教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人陛的最后圣化;而冰心则把人与“上帝”的融合当作一种超于社会的宗教力量,是人类实现自救的神圣理想。
作者:赵普
第4篇:解读冰心散文《观舞记》的真情美
散文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主体感情的文学艺术样式,散文的美主要体现为以情动人,作者抒写的真情实感是打动读者的前提,是使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散文的生命和灵魂所在,对于那些虚假伪文,就算文辞多么绚丽,也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因此,作者在进行散文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包含深厚、真挚的情感。《观舞记》是现代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一篇纪实散文,作者在观看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表演后,按捺不住心里的感情,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经典美文。
一、开篇抒情
印度的舞蹈艺术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印度的电影里时常会有一段段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这些舞蹈对观众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常使我们陶醉不已。在现今的中国,印度舞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娱乐文化活动,那充满民族特色和异域风情的舞蹈和音乐常常让观众感到热血沸腾,无限陶醉,冰心的散文《观舞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观舞记》的开篇用了十个自然段的篇幅来进行抒情描写,极尽渲染,表达了作者对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高超舞蹈艺术的赞叹之情。在文章的开篇作者写道:“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这表现了作者对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艺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赞美与喟叹。但是作者又想尽全力将这种美表达出来,所以在下文中,作者用了四个假如句式,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想象成诗人、画家、作曲家和雕刻家,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出发,展现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艺术之美,作者丰富的想象性描述,不仅新颖别致,还概括出了舞蹈的美之所在,表达了作者对舞蹈家舞蹈艺术的赞叹之情。[1]
在文中,作者将自己面对惊人的舞蹈艺术时的感受比喻为“如同一个婴儿,看到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作者的这种比喻非常贴切地表达出了自己看到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后的无以言表的状态。
作者在开篇不惜以大量篇幅反复渲染舞蹈艺术的美,抒发了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艺术的无比赞叹之情,作者的情感真挚而浓烈。
二、观舞意境
作者以饱含浓情的笔触再现了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艺术,将难以言语的舞蹈艺术用生动的文字表现了出来,并表达了自己的深刻体验和真实感受。在文中作者这样写道: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这样描写不仅体现了对舞蹈家的尊重,还表现出了自己对舞蹈表演的期待。[2]“真是光艳的一闪”,这是一个强调句,表达了作者都对舞蹈家的美好形象的赞叹,“光艳”一词突出了舞蹈家的光彩照人,“一闪”则将舞蹈家的美表现得更有冲击力。作者对舞蹈家最后的行为动作也描述得非常到位,如“深深地低头合掌”,在这句舞蹈描写中使用“深深地”作修辞,不仅能突出动作的特点,还表现出了舞蹈家对观众无比尊重的内心世界,使整句话都有了一种动人的艺术气息。“她端凝地站立着”,强调了卡拉玛站姿的端庄,“凝”字尤其突出了舞蹈家全神贯注的外表特征,表达了舞者的专注、投入和忘我的精神世界。[3]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精髓不仅表现在人和神上,还对草木禽兽有着独到的刻画,作者用“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等准确简练的语言,将卡拉玛舞蹈艺术的高超表现进行了描写。作者将视觉的舞蹈艺术转换为抽象的文字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可见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三、篇尾悟哲理
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卡拉玛舞蹈艺术的赞叹上,而是升华为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作者在最后四个段落中,揭示了民族艺术的根源在于民族文化,作者在文中写道:“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作者对印度舞蹈艺术的根源做了理性思考,卡拉玛如此高超的舞蹈艺术来源于历史悠久的印度文化,作者用榕树的枝叶与大地的关系,来比喻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和印度民族文化的关系。悠久的印度民族文化是滋养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的根源,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四、结语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诗情浓郁、触处生辉,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在文章中的结构设置、语言构思等方面炉火纯青,处处显示出一种和谐美,让人回味无穷。作者在散文中的情感抒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开篇的感情抒写,然后是观舞时的描绘真境,最后是结尾的感悟哲理。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解读《观舞记》的真情美。
作者简介:吴靓姿
第5篇:解读冰心小诗意象审美
诗歌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趣与意像两个关键点,情趣则是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而意像则是诗歌中所刻画的画面,景色。客观来看,情趣与意像相互关联,两者存在依附关系。情趣属于情感的范畴,可比喻但很难描绘,如果不依托于意像,那么情感的抒发便像是无病呻吟,毫无意义。因此,意像可以更为确切的解释为寄托了作者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虽为实物,但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与文学色彩。大诗人游走于大千世界,他们往往有着更为敏锐的视角,能够赋予意像具有普遍意义、准确永恒的意义与情感。意像是诗歌的生命,好的意像将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与极强的心灵震撼。
一、冰心小诗简介
小诗传达的更多的是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其中的情感不管是温情的回味,还是欢快或悲伤情感的宣泄,甚至是灵魂想法的捕捉都是从诗人的角度着眼,因此,大多数人在评论小诗时都提到了它具有较强的内倾性。作为一个特别的诗歌种类,小诗寥寥几句,简单易读,富有一定哲理性,文字清晰脱俗。而提到小诗就不得不提到冰心,作为继刘半农之后的小诗重要代表人物,冰心小诗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她的小诗大多被收录在《繁星》、《春水》两篇诗集之中,大量意像的使用给读者营造了温馨、恬静爱的天地,文笔轻快优雅,充满童趣性的语言让读者的内心受到了洗涤。冰心在《诗的女神》中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满藉着温柔,微笑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这是冰心心中崇高的诗歌境界,但是她的字里行间却始终满怀着柔情,表达了女性作家所天然具备的细腻、含蓄、朦胧的情感。
冰心的小诗与中国古典文学间有所联系,也有差异。文字简练、质朴这是冰心小诗与中国古典文学间的共同特性之一,但是在表达思想上,冰心小诗更愿意用童年孩童的视角来表达其对自然、世界、人生的看法,追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间的和谐。而古典文学更倾向于追求“道义”,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思想高度。
二、对冰心小诗意像审美的解读
(一)意像寄托了浓厚的情感
意像承载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抒情主体的感情和审美想象,在冰心的小诗中,大多在歌颂自然、童心、母爱,可以说这些情感唱响了《繁星》《春水》中的主旋律。而冰心在选取意像时也更倾向于选择白云、花朵、大海、月亮、星辰这类轻柔明丽的意像,在这些意像中寄托了冰心浓厚的情感,她的诗歌如轻柔的小河缓缓流过,轻轻的诉说着冰心眼中的世界,传递着爱与生命的意义。冰心小诗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一股清流,它将文字与音律相融合,显现出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诗词的意像由语言表现,但是这种语言被称之为意像性语言,它们大多极富象征性。如东风、微雨、烟波,落花等意像在很多诗歌中就代表着秋天的凄凉,而在冰心的诗句中,落花、微雨等意像却更多的带有人性化、女性化的色彩,情感轻柔,淡淡忧愁。冰心的小诗中没有像古人那般厚重的情感,她的情感如初生的太阳暖洋洋的照在了人们的心上。
(二)意像的特质:温婉且淡雅
一般来说,诗人进行创作时,往往会选择与抒发情感相匹配,相契合的意像。冰心选择轻柔且清新的意像作为其情感的寄托,这使得小诗的风格清新、和谐,同时,这也展现出了冰心性格中的重要特点。《繁星》、《春水》中最常出现的意像便是花朵、大海、明月、星光等,这些意像很容易给人一种清幽、温和的感受,在诗歌中,这些意像向读者不断传达出了冰心的温婉与淡雅。同时,纤柔的意像也更容易给人一种淡雅自然的美感。
在所有意像中,冰心近乎偏执的喜爱着花与大海。仅在《繁星》中冰心所运用的花的种类就高达数始终,玫瑰、菊花、兰花……但是冰心对于笔下的“花”也存在着不同的态度,通过对其诗集的阅读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种,肯定、否定,没有感情色彩。冰心爱花,但是她并不拘泥于花朵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这一思想之中,她在诗歌中打破了人们对花缠绵妩媚的传统认知,在进行情感表达时,她也根据自身的需求赋予了花不同的情感,传达了人生的哲理。
三、结语
冰心一直认为《繁星》《春水》并不属于诗的范畴,它们更像是一种对零碎思想的整理方式。但是不管怎么说,冰心小诗却为现代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对后来的很多代人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而分析冰心小诗中的意像,便能更加生动的感悟冰心诗歌中的真善美。
作者:黄乐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