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社会福利提高意识及影响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4-04-13 09:48  

  

  第1篇:浅析农民工社会福利意识的提高


  一、农民工社会福利意识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福利指的是国家及社会给予社会成员的社会权利和政策。据此,农民工社会福利包括生活、教育、医疗、交通、文娱、体育等方面。回归到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在医疗方面农民工拥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在教育方面有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在生活方面有各地方施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理论上看,他们并不缺少社会保障,但据实际调查出来的数据显示,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享受过这些福利。就玉溪的现状而言,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外地。在医疗方面,他们生病遵循就地原则在本地就医,而对于他们新农合投保所在地属于异地就医。报账程序复杂、报账比例低,让他们自愿选择放弃了医疗福利。而教育方面也不容乐观,大多农民工都是全家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因为户籍异地,只能进去那些有偿教育的私立学校。这也意味着如果是他们让子女在工作所在地接受教育,他们便放弃了国家提供给给个人的免费义务教育机会。在住房方面,他们主要居住在城乡结合部。他们居住的房子是从房东那里租来的,这些房子的位置租金便宜,居住环境相对于较差。居住的条件也达不到城市最低住房标准。虽然国家对农民工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自愿”放弃这些制度对其的保障,这些制度如同虚设。


  二、农民工社会福利意识的现状


  (一)对社会福利意识概念含糊


  很多农民工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对社会福利意识的概念很模糊。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农民工听说过社会福利,但是具体的却不知道什么是社会福利。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享受过相对应的社会福利。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对社会福利意识概念的含糊,致使了他们在生活中涉及到了社会福利他们也不知道。这样的现状一定程度的导致了他们成为了社会福利的灰色地带。


  (二)维权意识缺失


  在农民工群体中也不缺乏了解社会福利和自身权益的人,但是也很难从他们身上发现社会福利制度给他们的便利。在农民工群体中,就医以后不报账的情况很突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他们是参加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但因为在工作地就医后需要回到他们户籍所在地才可以实现报销,很多农民工因为手续繁杂便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三)社会对他们的排斥性


  在现代社会中农民工自始以来都没有享受过平等的待遇。提到农民工大家的第一映像就是没文化、脏、低下。大家对农民工有着这样的的印象,自然也不会以平常心去面对他们。他们的利益和尊严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侵害。在前几年,我们政府对农民工的态度也并不积极,出现了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无法追偿、农民工死亡赔偿金低等问题。但近几天来随着政府态度的积极化,这些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在社会福利意识上也有所体现。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很少花时间在提高农民工社会意识的工作上,又有多少政府工作人员愿意怀着一颗平等的心,走到他们中间去给他们做宣传呢?


  三、农民工社会福利意识淡薄的成因


  (一)自身知识水平局限,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不足


  农民工群体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识水平低下。农民工群体大都因为家庭原因,过早的出来务工,他们接受过教育但是接受的基本是初等的教育。他们中的大多数仅仅念过小学,有甚者小学都没有念完,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少之又少。因为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形成了他们对社会福利的有限认识。很多农民工知道自己参保过新农村合作医疗,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具体的作用。


  (二)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


  自始以来,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家糊口。目前大多数农民工都是来源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地少人多,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区域所拥有的劳动力远远多余区域所需的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向需要劳动力的地方走。其次新思想在农村的影响较弱,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延续着的还是中国古代那种养儿为防老的思想,很多人都认为买保险不如养儿子。


  (三)社会现实所迫


  就目前而言,农民工的工资大都在每天70-150元不等,一个月基本就可以拿到2000到3500元左右。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他们仅仅是够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费。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保制度是有偿的,这就需要农民工们每个月缴纳必须的费用。他们的收入在满足了日常开支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会拿去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和赡养父母。如果还有再剩下的钱,这才是他们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在这种生活状态的压迫下,他们最多只能想到明天和后天,对于几十后的他们自己,他们也没有去想的必要。以我们今天的养老保险为例,它解决的是几十年后的问题,今天的投资对于他们来说,必须在几十年后才会看到好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投保的积极性。


  (四)工作流动性大,劳动管理体系缺失


  在城市流动人口中,占大部分的便是农民工。一个城市的农民工数量和城市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城市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使得他们很难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工作,加上农民工择业主要是看薪水,这更是加大了农民工的流动性。我国目前现有的社会福利,都是按地域来监管的,农民工的流动性加大了相关部门的管理难度。以医疗保险为例,被保人必须在投保地才可以报销,而且报销还遵循由低级医院向高级医院报账比例逐渐降低。对于在外打工的农民工,生病后报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虽然我国在劳动法中严格规定有,企业必须对雇佣的员工购买相应的社会保险。但是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他们工作的流动性,致使了他们和雇佣单位没有劳动合同。然而没有劳动合同就不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这就不能保障他们的权利。


  我们不难看出,以上的四点原因都是具有关联性的。我们试想,如果农民工可以提升四点中的任意一点,那其他三个原因的影响也会随之变小。假设农民工有了知识,拥有一颗理性的大脑。那么他们在维权方面就不会因为不知道而任人宰割。而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但就目前而言,连教育也是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农民工子女从小随父母到城市务工,并在城市接受教育,在城市中他们身边就是良好的教育条件,然而这些条件却对他们说不。拒绝他们的理由是他们不具有本地户口。假设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特殊的户籍可以让他们与本地人一样享有教育,医疗,交通,生活的权利。如果可以这样,我想以上我提到的四个方面对他们的影响作用都会削弱,他们对社会保障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提高农民工社会福利意识的途径


  (一)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


  农民工知识水平低下的缺陷在当今社会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个问题是农民工自身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他们自身开始解决。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必须老少兼顾。对农民工子女尽可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条件,而对农民工主体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培训应从职业技能和基础知识两个方面入手,从而使农民工群体最终实现懂道理和讲道理。


  (二)引入现代思想,打破传统观念


  不得不承认在农民工群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封建思想。传统的子女完全赡养父母的养老方式已经被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农民工因为没有社会保险,他们还延续着这样的赡养方式。加大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降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门槛,在邀请他们加入的同时也向他们张开怀抱。


  (三)落实分配制度,降低农民工生活成本


  纵观这个社会中各种角色的工作报酬,农民工并不是最低的,但是他们却是过的最窘迫的。他们收入大,支出也很大,生活的各方各面都需要支出。因此降低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是很重的。比如在住房方面,可以出台一定的廉租政策;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尽可能的落实九年义务教育。


  (四)健全农民工劳动管理体系,增强监管机制


  在现行的体制下,我们有劳动的监管部门。但是就目前来看,对农民工的监管还是一个空白。工作超时,工作条件差,从事危险工作却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现象真真实实的存在在现实中。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现状,结合现有的监管机制以及户籍制度中的流动人口管理方案,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并将之落到实处。


  作者:师铭

  第2篇:农民工非永久迁移对社会福利的动态影响分析


  农业劳动力非永久乡城迁移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在流动收益和流动成本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决定,是在寻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动进行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增进社会效率的形式。相对于不迁移来说,非永久迁移无疑会增加社会总福利。但是,劳动力非永久迁移对各个群体所产生的福利效应是有差异的,有些人还会因为福利的重新分配而受损。


  一、非永久迁移对农村居民的福利影响


  随着非永久迁移者数量的增加,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会逐渐的增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永久迁移者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而土地数量几乎是固定的,这样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就会相应增加,进而使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相应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劳动力非永久迁移而带来的农民收入增加和农业的发展,是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非永久迁移者不但改善了农民生活,而且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架设了桥梁,他们给农村带去了先进的观念和技术,加速了农村的发展。


  二、非永久迁移对城市居民和企业的福利影响


  非永久乡城迁移者进入城市,一方面使城市居民感受到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所作贡献,整体上提高城市居民的福利,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福利。对城市居民福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城市居民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二是加重基础设施的负担。应该说,对不同城市居民福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大批的非永久迁移者进入城市,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但是城市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格局却形成了。一方面是工资高、劳动条件好、工作有保障、福利优越的主要劳动力市场,通常被受教育程度较高,从而具有更高的劳动技能劳动者占据。而另一方面工资水平较低、劳动条件差、工作没有保障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被自身人力资本低下,没有较高的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占据。


  非永久迁移者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通常只能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因此,工作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城市居民的就业岗位不会面临非永久迁移者竞争,并且由于他们拥有较高的工资收入,对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状况通常感受不明显,但是工作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城市居民,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很高(更主要的从业竞争),他们会因为大量非永久迁移者进入城市引起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的状况而降低福利水平。这只是对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城市居民福利的一方面影响,对他们福利影响最大的一方面就是就业竞争。如图1所示,在没有非永久迁移的情况下,本地劳动者的有限供给意味着相对较高的工资W1,并且有L1位当地劳动者被雇用。非永久性迁移者进入城市的条件下,外来劳动者自由进入,那么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将会向右移动,并且可能变得更平坦,均衡工资率变为W2,就业量上升到L2。但是这时本地人的就业量只有L3,小于原来L1的就业水平。而剩下的L2-L3个就业岗位由非永久迁移者替代。显然,由于非永久迁移者的进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本地人不仅工资水平相对下降,而且又有一部分就业岗位被非永久迁移者代替,从而使这部分本地人的福利水平下降。但是,从这里也应该看到,非永久迁移者对工作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城里人的替代并不是1:1,即非永久迁移者的就业岗位L2-L3大于城里人失去的就业岗位L1-L3。


  虽然非永久迁移者的进入对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福利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减少却小于由此带给城市企业的福利增加。如图1所示,城市居民福利减少的部分可以用长方形BEW2W1表示,而企业福利却从△ABW1增加△ACW2,三角形BCE的面积就是城市增加的净福利。


  三、非永久迁移对社会福利的动态影响


  应该说,上述企业福利的增加源于企业雇用人数的增加以及工资成本的下降,其结果是投资回报率的提高,从而强化了企业扩大生产,追求投资的冲动。此外,由于利润的上升,人工成本的下降,劳动力市场的创业环境变得宽松,更多的企业会出现,虽然产品市场的竞争会将利润水平重新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去,但是整个社会资本存量却增加了,即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将会逐渐地的增加。由于非永久迁移者进入城市而引起的社会福利的动态增加,也可以用图2加以说明。随着非永久迁移者的不断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由S向右移动到S’,并且使工资下降,企业利润上升,进而使企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曲线从D向右移动到D’。在新的均衡点上,劳动力数量从L1增加到L2,企业福利为KMW0,劳动者的福利为NMW0,社会总福利为KMN。与没有非永久迁移者进入城市的市场均衡相比,企业的福利增加了W0以上阴影部分的面积,劳动力的福利增加了W0以下阴影部分的面积。并且随着企业不断的扩大再生产,和新企业的不断加入,这两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和逐渐的增加。


  同时,现阶段的实证分析也充分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非永久迁移者遵守就高原则,总是从边际效益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效益高的区域,从内地流向沿海,从四川、贵州、安徽等中西部地区流向富裕的东部地区。事实上农民工非但不是城市的负担,而且作为年轻型的劳动力人群,直接带动了生产率的提高。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市场供给可以为国企改革带来压力,推动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非永久迁移对促进城乡发展,增进社会福利水平是具有正面意义的。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前,我们应该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首先,政府投资要向农村倾斜,尤其是要向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方面倾斜。其次,加快建立农村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教育由省财政和中央财政支持为主。最后,应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赋予乡镇、县更大的发展权,弱化其行政功能,淡化政府角色,强化服务功能。


  作者简介:贾晓华


  作者:贾晓华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